杨桐栽培技术
采种: 11月当果实成熟时,用高枝剪剪下果枝。采回后,将果实放在竹箩内用脚或手搓去果皮,放在清水中漂洗干净,置通风室内阴干,用潮湿的清水沙分层贮藏。注意经常检查,防止霉烂变质。
播苗:选择排水和灌溉方便,土壤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为圃地。冬播或春播。播种前,要深耕细耙,施足基肥,细致整地做苗床。采用条播,条距20厘米,条宽6~10厘米。开浅沟,将种子均匀撒播于播种沟上,薄覆一层焦泥灰或细土,盖狼衣草或稻草。每亩播种量2~3公斤。幼苗出土后,要及时松土除草、间苗、浇灌等管理。夏天高温季节,要搭荫棚遮荫。追肥要早施,7月中旬停止使用。每亩产苗约2.5~3.0万株。
造林地选择:杨桐喜湿耐荫,对立地条件要求较高,造林地以选择低山丘陵土壤肥沃、深厚、潮润的山坡、山谷两侧及冲积地为宜。宜选择阴坡、半阴坡造林。
整地方式:采用块状整地。挖定植穴,穴径50厘米、深40厘米。
造林密度:造林密度为株行距1.0×1.5米或株行距1.5×1.5米。
造林季节:一般在早春,阴天或小雨天造林。
造林方式:宜营造混交林。可与马褂木、檫树、木荷、青冈混栽。栽植时,适当修剪去部分叶子并采取根部蘸泥浆的措施,做到随起苗随造林,以提高造林成活率。栽植时用表土填在苗根四周和定植穴内,做到苗正、根舒、泥紧。
幼林抚育:造林后,每年除草松土1~2次,并适当施肥。
采收:一般造林后,第5年可采枝,前3年采枝量不能过大,以培养冠幅为主。
水分管理:保持苗床相对湿度80%~90%,喷雾量以保持叶片不萎蔫,略湿润为准,过湿易染病。插穗生根前,因有地膜、塑料拱棚和遮阳棚的保护,水分保持较好,无需浇水。生根后,应立即清除地膜,以防地膜内热气将苗木烧伤,同时拆掉塑料拱棚,此时,插床水分蒸发散失多,应补充水分, 保持苗床湿润。另外,杨桐、柃木苗期怕积水,应特别注意阴雨天气积水的排除。
温度管理:杨桐杨桐和柃木苗最适生根温度在20~25℃,最高温度,杨桐不能超过28℃,柃木不能超过30℃。早春扦插时,温度偏低,往往需要加温催根,采用地膜覆盖措施,可提高地温,促进生根。秋季扦插时,早秋地温较高,气温更高,需遮阳、喷水等降温措施使温度达到适宜状态。
肥料管理:施肥可结合浇水除草同时进行,插穗生根前,每10~15天喷浓度为0.1%~0.2%的尿素、磷酸二氢钾,达到提早生根的目的;扦插生根后,每7~10天用浓度0.2%~0.3%的尿素浇施或喷施1次;7~9月是杨桐速生时期,可适当加大氮肥施用量,浓度一般不超过0.5%,否则易烧苗;9月以后,停止施用氮肥,可施磷、钾肥,并喷硼砂溶液,以促进苗木充分木质化,达到安全越冬的目的。
光照:保持遮阳棚内40%~60%的遮光率,夏季可适当增加透光度。9月中旬以后,应揭掉遮阳网,进行炼苗,促进苗木木质化。
因棚内温度较高、湿度大,容易诱发猝倒病、茎腐病、炭疽病等病害和红蜘蛛、潜叶蛾、蚧壳虫等害虫。猝倒病和茎腐病可用多菌灵和托布津防治;炭疽病可用退菌特防治;红蜘蛛等螨类害虫可用克螨净防治;潜叶蛾和蚧壳虫类可用乐果防治。
杨桐植物鉴别
杨桐和尖叶川杨桐A. bockiana Pritz. ex Diels var. acutif olia (Hand. -Mazz. ) Kobuski很接近,尤其是营养体的形状更相似,区别仅在于本种的叶片顶端短渐尖至钝形,不为长渐尖,萼片卵状披针形或卵状三角形,顶端尖以及花瓣卵状长圆形,外面全无毛等。
杨桐叶、檎木叶经过采摘、修剪、捆绑、整形,编织成手工艺品,远销日本。每年为浙江省临安农民赚来近亿元的收入。
泡桐速生丰产栽培技术 泡桐属玄参科泡桐属(Paulownia)植物,在我国分布较广,为主要的阔叶速生树种。泡桐生长十分迅速,成材早,一般7~8年即可成材。
选择保温保湿,通风良好、光线适量、排水通畅、管理方便的灵芝大棚,棚内要求地面清洁,墙壁光洁,耐潮湿。灵芝棚的大小视培养料的多少而定,一般建在树林、房前屋后林阴处,靠近水源的位置最合适。培养料入棚前菇棚...
在食用菌栽培技术中,菌种生产技术难度大,要求高,且需要专门的设备和用品,适宜于专业菌种厂生产。平菇属木腐菌,凡是适合于木生食用菌的培养基,也都适合平菇菌丝的生长。本节仅对平菇的菌种分离和一些平菇专用的...
杨桐分布范围
产于中国安徽南部(歙县、休宁、祁门)、浙江南部和西部(龙泉、遂昌、丽水 、泰顺、平阳、西天目山)、江西、福建、湖南(宁远、长沙、宜章、雪峰山、新宁、汝桂、酃县、东安、莽山、城步)、广东、广西(西部山区除外)、贵州(黎平)等地区。日本也有分布。
杨桐生长环境
多生于海拔100-1300米,最高可上达1800米,常见于山坡路旁灌丛中或山地 阳坡的疏林中或密林中,也往往见于林缘沟谷地或溪河路边。
杨桐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高2-10(-16)米,胸径10-20(-40)厘米,树皮灰褐色, 枝圆筒形,小枝褐色,无毛,一年生新枝淡灰褐色,初时被灰褐色平伏短柔毛,后变无毛,顶芽被灰褐色平伏短柔毛。叶互生,革质,长圆状椭圆形,长4.5-9厘米,宽2-3厘米,顶端短渐尖或近钝形,稀可渐尖,基部楔形,边全缘,极少沿上半部疏生细锯齿,上面亮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或黄绿色,初时疏被平伏短柔毛,迅即脱落变无毛或几无毛;侧脉10-12对,两面隐约可见;叶柄长3-5毫米,疏被短柔毛或几无毛。花单朵腋生,花梗纤细,长约 2厘米,疏被短柔毛或几无毛;小苞片2,早落,线状披针形,长2-3毫米,宽约1毫米;萼片5,卵状披针形或卵状三角形,长7-8毫米,宽4-5毫米,顶端尖,边缘具纤毛和腺点,外面疏被平伏短柔毛或几无毛;花瓣5,白色,卵状长圆形至长圆形,长约9毫米,宽4-5毫米,顶端尖,外面全无毛;雄蕊约25枚 ,长6-7毫米,花丝长约3毫米,分离或几分离,着生于花冠基部,无毛或仅上半部被毛;花药线状长圆形,长1.5-2.5毫米,被丝毛,顶端有小尖头;子房圆球形,被短柔毛,3室,胚珠每室多数,花柱单一,长7-8毫米,无毛。果圆球形,疏被短柔毛,直径约1厘米,熟时黑色,宿存花柱长约8毫米;种子多数,深褐色,有光泽,表面具网纹。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经过9a观察和栽培试验,舞钢枫杨表现出生长快、干性强、树形好、浓荫如盖、耐水湿、耐旱,对土壤适应性广等优点,适合栽植于溪边、湖畔,是固堤扩岸及园林绿化良好树种。
木棉的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选向阳的、土层深厚肥沃的微酸性和中性土壤。 2. 繁殖方法 木棉主要用种子繁殖。每年 10月,果实成串聚生,采回堆放在阴凉处。过 数天,摊开晾晒,果裂种脱,除去絮毛杂物,阴干后贮存。早春 2-3 月间播种,播前催芽, 用条播或撒播均可。每公顷用种量 45-60kg。播后按一般育苗的措施,加强管理,待幼苗长 至 5-6cm时,可进行移栽分床培育。 一年生的苗木高达 50cm以上,秋后或次年春季出圃定植。 每年 3-4月份先开花,后长叶。花冠五瓣,橙黄或橙红色。花萼黑褐色,革质。花后结椭圆 形硕果,内为卵圆形的种子和白色的棉絮。 栽培技术 用播种、 扦插和分株繁殖。蒴果未开裂前采集, 种子发芽力保存期短,故多随采随播,也可用湿沙短期贮藏,条播,覆土 2cm,平均气 温 20℃以上,一般 4-5d 可出齐苗;扦插多在 2-3 月或雨季进行, 用长 80-10
早田氏杨桐(台湾植物志)
特产于中国台湾南投等地。
现今我们仅有 Suzuki-Tohio(S. T. 16762)两份标本,从叶形看,似乎与原变种无多大差异,在没有得到更多标本之前,暂时仍用这个名称。
森氏杨桐(台湾植物志)
本种和大杨桐A. grandis L. K. Ling有些近似,但本种的顶芽疏被短柔毛,叶片远较小,边缘有细钝齿,花也较小,通常单朵腋生,花梗和萼片外面疏被短柔毛,雄蕊较少,约32枚,花丝上半部密被毛以至子房3室等易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