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水的化学组成
由于油田水与岩石、石油及天然气长期相互作用,使得油田水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除离子成分外,尚有气体成分、有机组分及微量元素。
1.离子成分
在天然水中目前已测定出60多种元素,其中最常见的约有30多种,但含量较多的是下面几种离子:
阳离子:Na 、K 、Ca2 、Mg2
阴离子:Cl-、SO42-、CO32-、HCO3-
2.气体成分
油田水中含有被溶解的烃类气体,除甲烷外,尚有乙烷等重烃气体,此外还含有氧、氮、硫化氢、氦、氩等气体。含重烃气体是油田水的主要特征,可作为寻找油气田的标志。
3.有机组分
油田水中常含有环烷酸、酚和苯。其中环烷酸的含量较高,是石油中环烷烃的衍生物,且与原油中环烷烃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常作为找油的重要化学标志。
4.微量元索
油田水中含有的微量元素主要有碘、溴、硼、铵、锶、钡等。微量元素的种类及其含量可以指示油田水的来源和油田水所处环境的封闭程度。
1.颜色
油田水通常是带有颜色的,颜色视其化学组成而定。如含Fe2 常呈淡红色,含H2S呈淡青色。一般透明度较差,常呈混浊状。
2.相对密度
油田水中因溶有数量不等的盐类,矿化度一般较高,相对密度多大于1。例如酒泉盆地油田水的相对密度为1.01~1.05,四川盆地三叠系气田水的相对密度为1.001~1.010。
3.粘度
油出水的粘度一般比纯水高,且随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加。温度对粘度影响较大,随温度升高,粘度快速降低。
4.导电性
因为在油田水中。常含有各种离子,所以油田水能够导电。油田水的导电性随含盐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电阻则随之减小。
一般认为,油田水的来源主要有4种:沉积水、渗入水、深成水、转化水。
沉积水是指沉积物堆积过程中保存在其中的水,其含盐度和化学组成与古海(湖)水有密切关系。
渗入水系大气降雨时渗入地下空隙和渗透性岩层中的水,其矿化度低,可淡化高矿化度地下水。
深成水又称内生水,指来源于上地幔及地壳深部、由岩浆游离出来的初生水(即原生水)和变质作用过程的变质水。是一种高温高矿化度、饱和气体的地下水。
转化水系沉积成岩和烃类形成过程中,粘土转化脱出的层间水及有机质向烃类转化时分解出的水。
不是。塔里木油田是中国陆上第二大油田,位于西部新疆自治区境内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它有几个油田,其中最大是塔中油田。
只是化学方法处理不需要回流!当然出水不达标的回流是另一回事!
直接与油(气)层连通的地下水。它与油(气)组成统一的流体系统。广义的油田水泛指油(气)田区域的地下水,包括油(气)层水和非油(气)层水。油田水与油气一样存在于储集层的孔、洞、缝中。在一个油气藏中,通常都包含有油、气和水,按重力分异,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形成油-气、油-水和气-水界面。依据油(气)水的相对位置,将油田水分为底水和边水。底水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内的水,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水称边水。
1、油田水按其在岩石孔隙中的蕴藏状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超毛细管水。蕴藏在储集岩的超毛细管孔隙中,在重力作用下叮以自由移动和传递静水压力,也称其为重力水。
(2)毛细管水。蕴藏在岩石的毛细管孔隙中的地下水。当孔隙完全被水充满时,这种水也能传递静水压力。当孔隙被水局部充满时。即存在毛细管力时,在重力作用下水不能自由移动。
(3)矿物表面结合水。束缚在矿物颗粒表面,又可分为吸着水和薄膜水两层。吸着水是以单独的水分子状态包围在矿物的颗粒表面。薄膜水是在吸着水外围以薄膜形式存在的弱结合水,厚度可达数百个水分子直径。矿物表面结合水既不能传导静水压力,也不受重力作用的影响。
(4)固态水。指岩石中温度在0℃以下的重力水,即以冰的形态出现的重力水,主要分布在低温的极地和季节性或永久性的冻土地区。
2.油田水按其与油气藏分布位置的相互关系,可分为两种类型
(1)边水。同一储集层中,外含油边缘以外的水叫边水。
(2)底水。同一储集层中,外含油边缘之内,油水接触面之下的水叫底水。
矿化度是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溶解状态的固体物质总量。即单位体积水中各种离子,元素及化合物总含量。用g/l、mg/l、ppm(百万分之一)表示。
油田水以具有高矿化度为特征。由于来源及形成过程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区油田水的矿化度差异较大。 2100433B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及侏罗系油层水矿化度总体较高,属于盐水-卤水地层水类型,Na+K+和Cl-高度富集是形成油层水高矿化度的原因。对油田水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三叠系延长组油层水水文地质条件稳定,封闭性能较好.有利于油藏的后期保存;②侏罗系水文地质环境活跃,油藏保存条件较差;③沉积期古盐度特征对现今地层水矿化度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④印支期末剥蚀暴露时间间隔大气水的淋滤作用的影响,是造成延长组顶部长1、长2油层水矿化度变低的重要因素:⑤侏罗系开放的水文地质环境及煤系地层自身释放的CO2是造成侏罗系油层水NaHCO3水型的两大条件。
松辽盆地地下水动力场的形成与演化控制了地下水化学场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化学分布特征又反映地下水动力场的演化结果。在地下水化学场的形成过程中,影响沉积盆地地下水化学性质的因素较多,这些因素对地下水化学性质的影响作用在垂向上具有阶段性,在平面上具有选择性。前者导致地下水化学性质的垂直分带性,从浅到深可以划分出:1)大气水下渗淡化带,2)近地表蒸发浓缩带,3)泥岩压实排水淡化带(C1)—压滤浓缩带(C2),4)粘土矿物脱水淡化带和5)渗滤浓缩带等5种水化学剖面单元类型。后者决定了地下水化学场的平面分区性:1)盆地边缘为大气水下渗淡化区,2)盆地中央为泥岩压实排水淡化区,3)越流区为过渡区,4)越流-蒸发区为浓缩区。在泥岩压实排水形成的离心流方向上,矿化度、Na+浓度、Cl-浓度和盐化系数升高,(CO32-+HCO3-)、SO42-浓度、钠氯系数(γNa+/γCl-)和脱硫系数(SO24-/SO24-+Cl-)降低。在大气水下渗向心流方向上,矿化度、离子浓度和钠氯系数、脱硫系数和盐化系数一致升高。
划分油田水的分类必须解决的实质性问题应包括:
①油田水化学标志及其与非油刚水的区别;
②小同类型油田水的特征及区别。
油田注水一般用日注水量和年注水量来表示注水效果。
(1)日注水量:指油田实际日注入油层的水量,是衡量油田实际注水能力的重要指标。
(2)年注水量:指油田实际年注入油层的水量。
指油田开始注水的最佳时间。一般要根据油田天然能量大小,油田地质特征,国家对石油的需求,以及满足最大经济效益等状况来决定。
指在采油井技产前就开始注水,使地层压力高于原始地层压力,建立起有效驱替系统的一种注水方式。这种注水方式可在裂缝性油田开发中使用。
指油田投入开发初期就进行注水,使油层压力保持在原始压力附近,以实现保持压力开发的一种注水方式。
指介于早期与晚期之间,即当地层压力降到饱和压力以下,气油比上升到最大值之前注水。
先利用天然能量采油,当驱袖能量显著不足,油层压力降至饱和压力之下,油藏驱动方式转变为溶解气驱时再进行注水叫晚期注水。晚期注水作为二次采油方法加以应用,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无水油量多、有利于提高采收率等优点,是目前许多产油国家常用的油田开发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