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岩土空洞周围的压力拱及其特性 | 作 者 | 宋宏伟,杜晓丽 |
---|---|---|---|
出版社 | 煤炭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2年 |
定 价 | 28 元 | ISBN | 9787502041120 |
1 绪论
1.1 围岩载荷理论研究进展
1.1.1 自然平衡拱理论
1.1.2 太沙基理论
1.1.3 弹性介质学说
1.1.4 塑性介质学说
1.1.5 松动裂隙学说
1.1.6 弹塑性介质学说
1.1.7 岩体波速分类学说
1.1.8 破碎区图示学说
1.1.9 不连续区学说
1.1.10 松动圈巷道支护理论
1.1.11 围岩载荷理论的评述
1.2 压力拱及其特性的研究进展
1.2.1 压力拱承载结构理论的提出
1.2.2 压力拱的概念与特征
1.2.3 压力拱的判断依据
1.2.4 围岩成拱特性研究进展
2 大跨度地下岩石工程压力拱研究
2.1 问题的提出
2.2 数值分析模型
2.2.1 模型尺寸及其参数
2.2.2 边界条件及载荷模式
2.2.3 模拟试验安排
2.2.4 数值模拟的具体步骤
2.3 均质模型模拟结果及分析
2.3.1 压力拱的确定
2.3.2 模拟结果分析
2.3.3 压力拱厚度的回归方程
2.4 有节理模型模拟结果及分析
2.4.1 单组节理的分析
2.4.2 两组节理的分析
2.4.3 三组节理的分析
2.4.4 节理组数对压力拱形状影响的比较
2.5 本章小结
3 节理围岩成拱特性研究
3.1 问题的提出
3.2 数值分析模型和参数
3.3 硬岩和软岩节理围岩中压力拱的比较
3.3.1 硬岩中围岩压力拱分析
3.3.2 软岩中围岩压力拱分析
3.4 单组节理对压力拱的影响
3.4.1 节理间距对压力拱的影响
3.4.2 节理倾角对压力拱的影响
3.5 两组节理对压力拱的影响
3.5.1 节理间距对压力拱的影响
3.5.2 节理倾角对压力拱的影响
3.5.3 节理参数对压力拱的影响
3.6 侧压系数对压力拱的影响
3.6.1 单组节理下侧压系数对压力拱的影响
3.6.2 两组节理下侧压系数对压力拱的影响
3.7 跨度对压力拱的影响
3.7.1 单组节理围岩中跨度对压力拱的影响
3.7.2 两组节理围岩中跨度对压力拱的影响
3.8 断面形状对压力拱的影响
3.8.1 单组节理围岩中断面形状对压力拱的影响
3.8.2 两组节理围岩中断面形状对压力拱的影响
3.9 压力拱和围岩的变形关系的研究
3.9.1 单组节理围岩中压力拱对围岩变形的影响
3.9.2 两组节理围岩中压力拱对围岩变形的影响
3.9.3 压力拱内边界与围岩变形的关系
3.10 本章小结
4 双隧道围岩压力拱研究与应用
4.1 问题的提出
4.2 数值分析模型
4.2.1 数值模型与参数
4.2.2 模拟试验安排
4.2.3 数据提取路径
4.3 双隧道围岩应力规律分析
4.3.1 埋深变化时围岩应力的变化分析
4.3.2 中心间距变化时围岩应力的变化分析
4.3.3 埋深变化时地面沉降位移的变化分析
4.4 双隧道合理布置位置的分析
4.4.1 合理埋深和中心间距的概念
4.4.2 双隧道合理埋深的分析
4.4.3 双隧道合理中心间距的分析
4.5 用压力拱确定地下硐室群合理间距的应用
4.5.1 工程概况
4.5.2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4.5.3 数值模拟分析方法
4.5.4 模拟得到的压力拱的分析
4.5.5 模拟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灶
5 煤矿常见断面锚喷巷道压力拱特性及稳定性研究
5.1 问题的提出
5.2 数值模型和参数
5.2.1 基本假定
5.2.2 数值模型与模拟方案
5.2.3 应力提取路径
5.3 常见断面下压力拱变化规律分析
5.3.1 矩形巷道压力拱变化规律分析
5.3.2 梯形巷道压力拱变化规律分析
5.3.3 直墙拱形巷道压力拱变化规律分析
5.3.4 圆形巷道压力拱变化规律分析
5.4 常见断面下锚杆提高围岩承载力分析
5.5 常见断面下锚固压缩拱与压力拱关系分析
5.5.1 常见断面下的锚固压缩拱
5.5.2 常见断面下压缩拱和压力拱的关系
5.6 本章小结
6 采场围岩压力拱演化研究与应用
6.1 问题的提出
6.2 数值模拟过程
6.2.1 数值分析方法的选取
6.2.2 基本假定
6.2.3 屈服准则的选取
6.2.4 采矿工程数值模型的建立
6.2.5 模拟安排
6.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6.3.1 工作面走向围岩压力拱成拱系数变化规律
6.3.2 工作面倾向围岩压力拱成拱系数变化规律
6.4 采矿岩石压力拱演化规律分析
6.4.1 工作面走向围岩压力拱演化规律分析
6.4.2 工作面倾向围岩压力拱演化规律分析
6.5 采场压力拱空间形态变化规律
6.6 采矿岩石压力拱影响因素分析
6.6.1 数值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6.6.2 模型建立及数据提取路径
6.6.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6.7 压力拱演化规律在冲击地压问题中的应用
6.7.1 问题的提出
6.7.2 采场数值模型模拟分析
6.7.3 工作面开采前后采场应力位移场分析
6.7.4 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围岩压力拱演化规律分析
6.7.5 二水平轨道大巷压力拱和松动圈的模拟分析
6.7.6 二水平轨道大巷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划分
6.8 本章小结
7 城市深基坑压力拱成拱特性研究
7.1 问题的提出
7.2 数值分析模型
7.2.1 数值模型与参数
7.2.2 模型的数据提取路径
7.3 深基坑成拱特性分析
7.4 深基坑压力拱的相关因素分析
7.4.1 正交模型试验方案
7.4.2 影响压力拱厚度的因素分析
7.4.3 影响卸压区深度的因素分析
7.5 深基坑成拱规律的回归分析
7.5.1 影响压力拱厚度因素回归分析
7.5.2 影响卸压区深度因素回归分析
7.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2100433B
《岩土空洞周围的压力拱及其特性》介绍了岩土中的一种与岩土空洞稳定性有关的特殊自然现象——压力拱的概念和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作者对压力拱及其特性的最新研究成果:大跨度地下岩石工程辱力拱研究、节理围岩成拱特性研究、双隧道围岩压力拱研究与应用、煤矿常见断面锚喷巷道压力拱特性及稳定性研究、采场围岩压力拱演化研究与应用、城市深基坑压力拱成拱特性研究。
《岩土空洞周围的压力拱及其特性》可供从事岩土工程、土木工程、采矿工程的高校师生阅读及从事地下岩体稳定理论的科研和工程人员参考,也可以作为高校研究生“隧道稳定学”的教学参考书。
客厅只算一层建筑面积,建筑物内的门厅、大厅不论其高度如何,均按一层计算建筑面积
1防水板铺设时后面可能已经有较大空洞,混凝土浇筑后无法挤压防水板紧贴隧道开挖轮廓,造成空洞。2里面有杂物3混凝土浇筑时偷工减料专门隔出的空洞4混凝土质量太差如果可以弥补,只有一个办法:注浆。注浆无法解...
空洞四周的梁为悬挑梁,请问空洞周围的区域是否能计算面积?麻烦详细教学一下,谢谢!
一、计算建筑面积的范围1、单层建筑物不论其高度均按一层计算,其建筑面积按建筑物外墙勒角以上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单层建筑物内如带有部分楼层者,亦应计算建筑面积。2、多层建筑物的建筑面积按以建筑面积的总和...
1、引言 在实际工程中,经常遇到基础从防空洞上穿过,采用压力灌浆使承载拱与土拱组成复合地基来承受并传递基底应力,是有效地处理方法之一。 所谓压力灌浆是指利用液压,气压原理,通过注浆管抒浆液均匀地注入层中,浆液以填充,渗透和挤密等方式,赶走土颗粒或岩石裂隙中的水分和空气后占据其位置,经人工控制一段时间后,浆液将原来松散的土颗粒或裂隙胶结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结构新,强度大、防水性能高和化学稳定性好的“结石体”。
针对软土地区地铁隧道顶部出现空洞对隧道主体动力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振动台试验研究.以某市地铁隧道为依托工程,建立了隧道缩尺模型及其所处软土环境,模拟出软土地下隧道顶部出现空洞的状况,分析了隧道顶部空洞处地震加速度响应、地震动应变及震后隧道破坏形态.试验结果表明:隧道衬砌顶部空洞的存在使得空洞附近出现较大动力效应,出现较大的动力响应和变形;衬砌的顶部空洞使得隧道顶部的围岩加速度响应和应变加剧,同时使拱腰加速度响应及应变也有一定的放大效应.隧道顶部空洞在地震时会加重震害.
《工程扰动围岩压力拱表征及其演化机制》针对围岩承载理论滞后于工程实践的现状,采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室内岩板断裂铰接成拱过程及其失稳特征、单拱隧道开挖围岩压力拱形成机制及演化特征、连拱隧道分步开挖围岩压力演化及偏态效应、采动覆岩复合压力拱结构演化特征及失稳机制等进行系统研究,得出的相关结论对指导采掘工程扰动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控制以及类似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1、轻便,易于携带,使用舒适;
2、可重复使用,易于清洁;
3、方便牢固的通风口设计易于充气和放气;
4、产品放气折叠后可以节省大量空间;
5、气密性强,具有色彩艳丽,不掉色,不脱胶, 不漏雨,易清洗持久耐用的特点。
拱门又叫气模。充气拱门,气拱门等。
【学员问题】岩土体原位测试的定义及其优点?
【解答】岩土体原位测试是指在岩土工程勘察现场,在不扰动或基本不扰动岩土层的情况下对岩土层进行测试,以获得所测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划分土层的一种现场勘测技术。主要手段包括载荷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动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旁压试验、现场波速测试、岩石原位应力试验等,它和对岩土样品进行室内试验同属于岩土性能测试范畴。原位测试目的在于获得有代表性的、反映现场实际的基本工程设计参数,包括地质剖面的几何参数、岩土原位初始应力状态和应力历史、岩土工程参数等,在工程上有重要的意义和较广泛的应用。原位测试与钻探、取样、室内实验的传统方法比较起来具有下列明显优点:
1.可在拟建工程场地进行测试,无需取样,避免了因取样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原状样扰动问题。
2.原位测试所涉及的岩土尺寸较室内试验样品要大得多,因而更能反映岩土的宏观结构(如裂隙等)对岩土性质的影响。
以上优点决定了岩土体原位测试所提供的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更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此外,大部分岩土体原位测试技术具有快速、经济、可连续性等优点,因而,岩土原位测试技术应用越来越广。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