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一体化厌氧罐 | 外文名 | Integrated ANAEROBIC tank |
---|---|---|---|
性 质 | 多级内循环反应器 | 作 用 | 产气、贮气的一体化装置 |
组 成 | 下部厌氧罐体和顶部双膜贮气柜 |
1、厌氧罐进料应按相对稳定的量和周期进行,并不断总结,获得最佳进料量和进料周期。
2、无论是在启动或是在正常运行时均要保证厌氧罐内料液pH值维持在6.8-7.8之间。如发现pH低于6.5时应停止进料,待发酵正常pH恢复到6.8以上再进料。
3、厌氧罐宜维持相对稳定的消化温度。
4、厌氧罐的搅拌宜间歇进行,在出料前30min应停止搅拌。
5、厌氧罐的搅拌不得与排泥同时进行。
6、根据厌氧罐运行情况,排泥应掌握周期与量,防止排泥过多产生负压。排泥量由污泥层取样口控制。凡是有双阀门处里侧为常开阀门,常开阀应每周开闭一次,以保证阀门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7、厌氧罐溢流管必须保持畅通,并应保持溢流管水封和空气、沼气安全水封液位高度,冬季应每日检查。环境温度低于0℃时,应防止水封结冰。
1、厌氧罐宜3~5年清理、检修一次。各种管道及阀门应每年进行一次检查和维修。
2、搅拌系统应定期检查维护。
3 、沼气管道的冷凝水应按设计规定定期排放。
4、冬季应做好设备、管道、溢流管、安全水封的保温、防冻。
一体化厌氧罐是产气、贮气的一体化装置,由下部厌氧罐体和顶部双膜贮气柜组成,以下简称厌氧罐。一体化厌氧罐是一种高效的多级内循环反应器,它具有占地少,有机负荷高,抗冲击能力强,性能稳定,操作管理简单等特点,存在着强大的内循环,传质效果好,生物量大.
计价没有新的量价一体化,只有老的定额计价是量价一体化,工程量与单价都是固定的。 而现在新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实行量价分离的原则,建设项目工程量由招标人提供,投标人依据企业自己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自主报价...
可以钢筋与图形算量同时进行
一体化臭氧机现在一台500元左右,一体化臭氧机是采用大自然空气为原料以电子方式高频高压放电产生高浓度臭氧比氧分子多了一活泼的氧原子臭氧,化学性质特别活泼,是一种强氧化剂,在一定浓度下可迅速杀灭空气中的...
1、厌氧罐在启动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a) 厌氧罐、预处理池、沼液池内杂物及底部沉砂等沉积物应完全清除。
b) 厌氧罐、管道、阀门及有关设备应试水试压合格。
c) 对各种水泵、电机、搅拌器、双膜贮气柜、气柜风机以及其他附属设备等应进行单机调试和联动试运行。
d) 对厌氧罐温度计进行校正。
e) 应使水泵、阀门及相关设备处于正常状态,水路、气路畅通。
f) 水封加水至设计高度。
2、厌氧罐的启动可采用其他厌氧消化装置的污泥进行接种。也可用蓄禽粪便进行污泥培养。
3、固态厌氧接种污泥在进入厌氧罐前应加水溶化,经滤网滤去大块杂质后方可用泵抽入厌氧消化装置。
4、宜一次投加足够量的接种污泥,污泥接种量为厌氧消化装置容积的30%为宜。
5、厌氧消化装置的启动方式可采用分批培养法,也可采用连续培养法。
6、启动时,应采取措施将双膜一体化厌氧罐、输气管路中的空气置换出去。
1、应定期检查厌氧罐、沼气管道系统、设备是否漏气,如发现漏气,应立即停气检查。
2、厌氧罐运行过程中,不得超过设计压力,严禁形成负压。
3、厌氧罐放空清理和维修时,须严格按照2.3.10执行。放空时应使厌氧罐与大气联通,防止负压;进入厌氧罐内维修时必须采取安全措施,并应有其他人员在罐外协作与监护;照明灯必须采用安全电压防爆型灯具。
4、厌氧消化器排泥时,须防止负压产生,应严格控制排泥量,排泥应在双膜贮气柜内膜处于高位时,内膜处于低位时严禁排泥。
5、操作人员在厌氧消化器上巡回检查,上、下梯时应注意防止滑倒及高空坠落造成人身伤害。
6、厌氧罐双膜贮气柜为柔性膜,内外膜严禁物体刮、擦、碰。
7、厌氧罐双膜贮气柜的拆装维护应由专业人员进行。
一体化氧化沟技术的发展 邓荣森 刘保疆 王涛 李伟民 (重庆建筑大学 ) 1 基本概念 一体化氧化沟又称合建式氧化沟 (Integral Com- bined Oxidation Ditches), 集曝气、沉淀、泥水分离和污 泥回流功能为一体 ,无需建造单独的二沉池。最早的一 体化氧化沟是 Pasveer教授 1954 年在荷兰 Voorshoten 研制成功的 ,用来处理 360 人口当量的污水 ,间隙运 行,曝气和沉淀是利用一沟完成的。规模型开发研究始 于八十年代 ,近年来由丹麦引进的三沟 (T 型及 DSS 型)氧化沟属于序批式 (SBR)操作方式 ,占地面积大 , 设备利用率低 ,T 型沟为 58.3%、DSS 型沟为 70%,此 外自动控制要求严格。这里所说的一体化氧化沟是指 曝气净化与固液分离操作同在一个构筑物中完成 ,污 泥自动回流 ,连续运行 ,设备利用率为 1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 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录 摘要 . ............................................................... 1 1 引言 ............................................................ 2 1.1 ............................................................... 2 1.2 ............................................................... 2 2 原理及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