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气浮设备主要是将气池池、溶气罐、溶气水泵、投药设备和空压机或射流器有机地组合一体。这样的集成,占地面积小,操作方便,且不需做基础,也可缩短安装时间,减少工作量。一元化气浮设备主要起固液分离作用(同时可以降低COD、BOD、色度等)。一体化气浮设备主要利用溶气系统产生的溶气水中的微气泡,与水中的悬浮物絮体粘合在一起,悬浮物随微气泡一起上升至水面,形成浮渣,使水中的悬浮絮体得到去除,该设备用户单位只要接上调节好PH值的污水到进出等管口,一经调试好后,正常运行,不需专人管理,运行基本达到自动化无人管理状态。它应用于电镀、印染、食品、屠宰、炼油、废水的油脂、化工、造纸废水及生活饮用水方面。
1.对化工废水和颜料油漆等,COD去除率74%,色度去除率93%左右。
2.印染废水的色度去除率达90%左右,COD去除率60-70%左右,BOD去除率50%左右。
3.生活饮用水及工业的浊度可净化到5度以下,同时对色度耗氧量降低有良好的效果
4.炼油废水的油脂,可降至10毫克/升以下,废水能达到澄清程度。
5.电镀废水的重金属离子,如锌、铜、铅等总含量在50PPM以下,去除率均可在70%以上。
6.造纸白水的纤维回收率可达到95%左右,COD去除率86.7%左右,清水完全回用。
7.大池沐浴水浊度可稳定在10度以下,水中的细菌有较大幅度下降。
8.食品屠宰和制革废水的COD去除率70%左右,悬浮固体去除率90%左右。
一体化气浮水处理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在一定的压力(0.35~0.45Mpa)下,通过射流器吸入适量的空气,与回流水在溶气罐内形成饱和溶气载体,经释放器聚然减压释放而获得大量的微细气泡,其量度、粒度、稳定性都在最佳值之内。气泡迅速黏附于水中的颗粒、乳化油、纤维等杂质和经混凝反应形成的絮体,造成絮体比重小于水的状态,而被强制迅速浮于水面,从而实现固液分离。渣浮于水面被刮走,而分离水则通过底部穿孔管进入清水箱,部分水回流作溶气水,而清水则通过阀门排出。
机电一体化: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制造业,培养具备现代化机电设备维修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电设备维修与维护、机电设备的管理、产品营销及技术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美等全...
机电一体化专业介绍学 制:三年一、培养目标及毕业文凭的取得(一)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大学专科层次,从事机械和电气化自动控制的设计、加工工艺装备的制造和各类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和日常...
一体机除了在超低照度、宽动态方面很难做到和传统摄像机一样外,在很多特殊场所也还不能应用一体机。 一体化摄像机(含带云台的一体机)适合于图像质量要求一般,监视范围较小,项目投资较小的场合,室内/室外均可...
一体化气浮设备分四个部分:(一)加药聚凝部分、(二)回流水溶气释放部分、(三)气浮部分、(四)电器控制部分。
(一)加药聚凝部分:
污水由污水泵从污水池抽向涡流反应器。一般采用在污水泵前加药。这样可使药液和污水通过污水泵的叶轮旋转而得到充分的混合。药液由加药装置供给。加过药的污水进入涡流反应器中,污水得到充分的聚凝。
(二)回流水溶气释放部分:
气浮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回流水溶气及释放的效果。本气浮采用高效节能的溶气和释放设备。使空压机的压缩空气与处理后通过水泵加压的回流水在溶气罐中充分混合溶解,形成溶气水。溶气罐的工作压力一般为2-3.5kg/cm2。
(三)气浮部分:
通过加药混凝的污水进入气浮池中,由溶气罐中的溶气水在进出水管口下部由溶气释放器突然减压,使溶解于水中的空气由突然减压而释放出大量的微气泡。微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遇到污水中已经凝聚的悬浮物,微气泡附着在悬浮物上,使之很快上浮,这样污水中处理掉的悬浮物全部浮于上面。然后通过气浮上部的刮沫机把它们刮去排到污泥池中,而池底部通过处理的清水排出。
(四)电器控制部分:
本设备附设电器控制柜,调试安装后可达到无人操作状态。电控柜控制气水泵、刮沫机、加药搅拌机等设备的运行。
机电一体化基础及小车制作介绍
机电一体化论文 题目: PLC在机电一体化生产系统中的应用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 要:可编程控制器指建立在计算机的基础之上, 以工业现场作业等为主要适用范围的一 类电控控制器, 当前我国工业生产自动化水平整体来说较低, PLC产品具有着极大发展空间。 PLC在生产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动控制已经成为智能生产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 分。首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及 PLC进行了简要介绍, 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 PLC在机电一体 化生产系统中的应用。 关键字: PLC 生产 控制 智能 一、机电一体化: 1、 机电一体化的概念: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英语称为 Mechatronics ,它是由英文机械学 Mechanics 的前半部分与电子学 Electronics 的后半部分组合而成。机电一体化最早出现在 1971年日 本杂志《机械设计》 的副刊上, 随着机电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