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岩土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教职工 | 30人 |
---|---|---|---|
源 于 | 1954年 | 地 址 | 四川 |
性 质 |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研究方向 | 静力学、土动力学 |
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已形成了静力学、土动力学、岩石力学与工程、岩土本构关系、岩土体工程特性、地基基础与高土石坝以及工程数值模拟、边坡工程与地质灾害、原型观测与反馈分析、检测与抗震、地下工程与采矿工程等各具特色的多个研究方向,成为“985工程”二级平台,建立了“重大工程安全性与灾害力学研究中心”,已在建设之中;同时岩土工程学科也是“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的共建单位。“土木工程中心实验室”在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中,多人已成为高校、科研院所和工程应用部门本学科领域的学术或技术带头人。
实验室积极响应国家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战略,跟踪国际研究的前沿,以国家能源战略规划、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岩土工程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研究为总目标,逐步形成理论研究、室内试验、数值计算和现场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特色,在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深部岩体的工程特性、高拱坝坝基稳定性、隧洞和洞室群安全监测光纤传感技术与预测方法等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地位。
实验室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为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条件。包括国外引进的MTS岩石与混凝土高温高压及破坏力学试验系统以及直径50cm、围压可达6MPa的大型高压三轴试验仪器、直径50cm的大型渗透仪、直径30cm/围压2MPa的大型中压三轴仪等设备,研究所拥有专业的数值模拟实验室,拥有ANSYS、FLAC和ADINA等大型商业软件,同时还自主开发了一系列用于岩体力学的静动力应力、变形及渗流、温度分析的专门有限元程序,并对购置的大型商业程序进行了二次开发。
实验室十分重视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转化,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级重大工程项目的科研任务,包括“973”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项、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0余项,博士点基金4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及重大工程项目100余项,累计到校科研经费8000余万元;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10余项、国家专利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发表SCI论文30余篇。
实验室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主办国际性学术会议和全国性学术性会议各10余次;有许多学者曾赴国外和我国香港地区从事博士后研究或合作科研,扩大了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并经常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前来访问讲学,以拓宽国际视野。实验室已与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关系。2100433B
全室现有教职工3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1人,副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9人,初级及以下2人;教师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客座院士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8人,占全系教师的58%,45岁以下青年教师19人,占62%。实验室为本科生年均开设近20门、27门次本科课程,承担相关专业的课程试验和野外实习及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教学工作,每年指导本科毕业设计80余人;开设研究生课程15门,培养博士后10余名、博士30余名、硕士100余名。
可以。就看进哪个分公司了或是总公司。待遇都不太一样。但是相对其他行业还算可以的收入。
这个 你去当地建设厅 问问 应该能找得到
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区别
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偏重理论研究,工程中心偏重工程应用,两者严格来说不好比较。一般认为,同级别的重点实验室含金量大于工程...
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武汉岩土所) 概况 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以中国科学院岩土力学重点实验室为基 础,吸纳湖北省环境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的骨干力量而组建, 2007 年 1 月获得国家科技部 的立项批准, 2007 年 10 月国家科技部批准实验室的建设计划。葛修润院士任实验室学术委 员会名誉主任,谢和平院士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冯夏庭研究员任实验室主任。 研究内容 实验室定位于岩土力学与工程的应用基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国家重大基础工程 建设、资源开采和石油、天然气、核废物地下储存 (处置 )以及 CO2地中隔离的战略需求和岩 土力学与工程学科前沿, 围绕“重大岩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协调”以及“能源及废弃 物地下储存与环境安全” 两大重大战略性研题和 “复杂环境下岩土介质力学性状及其在工程 作用下的演化机制” 长期科学
一、实验室的建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电加工重点实验室”依托成都工业学院而建立,是学校在机械、电子、计算机学科的人才优势和多年在电加工领域科研工作的积累,是学校产学研结合成果之一。“电加工重点实验室”2006年12月获教育厅批准立项建设“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007年3月通过教育厅主持的“四川省电加工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专家论证。
二、实验室队伍建设的基本状况
四川省学术带头人1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名,85%以上为45岁以下,队伍结构年轻合理。
三、实验室部分科研成果
1、校级科研成果10项、省厅级科研成果8项、专利3项。科研成果“高效、新型线切割机床及Gcutsoft编程系统”,获2006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2008年2月,“稳定型多次切割快走丝线切割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了四川省教育厅重大培育项目的立项资助;
3、2009年,实验室三个电火花线切割类课题获四川省科技厅立项。其中,“快走丝线切割机特种加工工装的研究”被列入科技支撑计划,“智能控制多次加工线切割系统研究”被列入应用基础研究计划,“四川省快走丝线切割机床产业评析及发展对策研究”被列入软科学研究计划;
4、“高精度快走丝线切割机研究”项目成果获2009年度郫县科技进步二等奖;
5、实验室研究人员在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核心期刊上发表该领域研究论文20多篇;
6、培养电加工领域硕士研究生4名。
西南科技大学-省部共建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批准省部共建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该实验室为四川省首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以西南科技大学(重点大学)为依托单位,建设运行期5年。建设运行期内,省政府将每年为实验室提供10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科技部将协助其建立与业务对口的高水平国家科研基地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统筹国家科技计划支持实验室科研能力和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省科技厅将在实验室团队建设、高端人才引进、领军人才培养和科研条件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保障。
该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有四个:围绕聚变裂变能利用关键材料、核废物处理处置与辐射安全材料、能量的存储和转换机制、高效节能材料。应用包括“人造太阳”相关材料、汽车动力电池、保温隔热的泡沫混凝土等。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65人,已在部分研究领域实现突破。以新能源客车电池为例,实验室已做出全国最高能量密度的新能源客车电池。
材料腐蚀与防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7月四川省科技厅批准建立,系四川轻化工大学 (原四川理工学院)三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之一,实验室以四川省重点发展的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中的腐蚀与防护问题为背景,以保障地方社会安全运行减少突发重大材料失效事件为目标,在材料腐蚀全面领域开展研究;涉及腐蚀电化学、新型缓蚀剂、材料表面处理技术等,开展防腐蚀施工技术咨询、防腐蚀工程技术研究及应用等工作,三个主要研究方向为:(1)腐蚀电化学;(2)材料表面技术;(3)防腐蚀工程。2016年至2019年,实验室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12项,发表SCI学术论文126篇。出版专著11部,授权专利47项。获得省、市科技奖29项,其中,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编写制订1项国家标准和2项行业标准。实验室是四川省腐蚀与防护学会挂靠单位,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团体会员及理事单位,四川防腐与保温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与国内外有关科研院所、企业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合作解决了企业实际问题,服务了地方经济,扩大了实验室科技支撑能力,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73名,其中教授(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2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22人,高级职称人员比例达60%,博士38名,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比例达79%,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4人,四川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已形成一支专业结构合理,积极进取的研究团队。
实验室占地4000平方米,各类设备总值3105万元,拥有超薄切片机、高精度电化学综合测试系统、微区扫描电化学工作站、纳米螺旋碳纤维半连续制备实验装置、高分辨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分辨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荧光分析仪、多弧离子镀膜机装置、超高真空多功能磁控溅射设备、仪器化纳米压入系统、MFT-3000微动腐蚀试验机等各种大型仪器设备,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