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有色金属矿区水体和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 作 者 | 林海等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ISBN | 9787508858159 |
第1章绪论
第2章微生物菌种选育及在矿区重金属酸性水处理中的应用
第3章水生植物对矿区复合重金属污染水体的修复
第4章陆生植物对矿区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
第5章微生物联合植物对矿区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
本书总结作者近5年的研究成果,首先综述有色金属矿业发展概况、矿区存在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和治理修复技术及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发展趋势;然后分别针对矿区重金属酸性水微生物处理、矿区复合重金属污染河流植物修复研究成果进行阐述,主要介绍耐酸吸附水体重金属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固定化和去除机理,河流复合重金属污染水体修复水生植物优选与搭配、微生物耦合水生植物修复等;最后阐述矿区受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陆生植物修复、微生物联合植物修复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高效富集重金属陆生植物优选、搭配与机理,强化植物修复效果内生菌的选育、内生菌对宿主和非宿主植物的强化修复效果与机制。全书用大量的数据和图表直观展示矿区水体和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的新技术方法和机理,并列举相关工程应用案例,为从生物角度有效解决有色金属矿区重金属污染问题提供重要支撑。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的活性胶体,它们比表面大带电荷,代谢活动旺盛。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往往富集多种耐重金属的真菌和细菌,微生物可通过多种作用方式影响土壤重金属的活性。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到一株具有...
一、土壤重金属危害1、影响植物根和叶的发育。2、破坏人体神经系统、免疫系统、骨骼系统等,如水俣病等。3、污染饮用水。二、土壤重金属污染特点1、重金属不能被微生物降解,是环境长期、潜在的污染物;2、因土...
并没有有效的治理方法,现在用的比较广的就是隔离和淋洗。隔离主要是围栏隔离和覆土隔离,远离其危害,使重金属缓慢渗入下层土壤地下水等系统扩散降低浓度。这种方法成本低见效慢。淋洗就是用化学溶剂浸泡土壤,让后...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面对日益严重的土壤污染造成植物的生长, 而且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的健康, 如何系统 的治理土壤污染,成为最关注的一大问题。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治理方法,及其治理的特点。 1、稳定固化法: 这里要用到重金属博士研发的药剂, 科创重金属稳化剂是由自然界中的多种天然岩石 中间体并添加助剂混合而制的, 具有天然活性和吸附性。 该技术的作用机理是模仿金属矿的 形成过程, 使重金属颗粒在天然岩石中间体的吸附、 反应吸附、 离子交换等作用下被稳固剂 所固定, 进一步通过硅酸、 铝等含水性非晶物质及低结晶矿物的高度结晶化, 使重金属成为 矿物中的微量成分。 产生的结晶物质可通过再结晶过程及粒子之间生成交错的晶体, 形成强 结构的固化网, 将固化的重金属进一步封固在固化网内。 此过程不仅达到了固化的作用, 通 过晶体交错、 再结晶的不可逆反应过程, 更使其达到了稳定化的效果。 形成的固化物
收稿日期 : 2006 - 06 - 09 作者简介 : 闫兴凤 ( 1979 - ) , 女 ,助理兽医师 ,本科 ,主要从事动 物疾病与环境专业。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治理技术 闫兴凤 1 ,李高平 1 ,王建党 1 , 贾玲侠 2 ( 1. 兰州市 27支局 53信箱 81号 ,兰州 732750 ; 2. 西南大学 重庆市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 验室 , 重庆 400716) 摘要 : 概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途径及特点 ,分析了重金属污染在土体中的迁移 、转化特征 ,并提出了防 治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措施与对策 。 关键词 : 土壤 ;重金属污染 ;治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 : S151. 9 + 3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005 - 5320 (2007 ) 01 - 0052 - 0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口的剧增 ,城市工业”三废”和 生活污水的排放与日俱
黄冈新闻网(通讯员刘霞 唐保和)6月15日,麻城市召开白鸭山矿区采坑治理工作会,加强对矿区环境的治理力度。
会上下发了《麻城市白鸭山矿区采坑治理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在6月20日前,11家矿山开采企业关闭采坑22个,停采整改采坑7个,整改采坑35个。
此次要求关闭的采坑主要涉及以下情况,分别是同一个山坡垂直方向上多个采坑同时开采的;采坑台阶高度大于20米,存在安全隐患的;尾矿随意排放,对生态环境破坏性大的;无证开采的;未建设污水处理系统,污水滥排滥放的。
2001年以来,山东济宁市共筹措治理资金8亿元,累计治理采煤塌陷地8.9万亩,新增耕地3.3万亩,较好地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后顾之忧,稳定了矿区群众的情绪,促进了矿区的和谐,改善了矿区的生态环境,有效清除了煤矸石山,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面对济宁市矿山隶属关系复杂,治理工作既涉及企业当前利益,又涉及矿区农民的长远利益,且国家、省有关法规不够健全、复垦义务人缺位的现状,济宁煤炭局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有关科室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采煤塌陷地治理协调领导小组。市、县、乡层层签订治理目标责任书,细化分解年度治理任务并落实到基层和项目,明确了矿区地方政府塌陷地治理的主体责任。积极协调机构编制部门,成立了副县级规格的市采煤塌陷地治理办公室,明确工作职责,强化指导协调。同时,建立健全跟踪协调、及时通报、督导检查、考核奖惩等工作制度,狠抓治理任务落实,全力推进采煤塌陷地治理工作。
坚持科学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转变过去以恢复耕地为主的治理观念,科学确立塌陷地治理总体思路:(1)对济、兖、邹、曲等东部塌陷区域,结合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生态城市建设,以生态恢复治理为主,重点营造湿地旅游景观和观光农业;(2)对汶上、嘉祥、梁山等塌陷区,采取引黄淤填的方法,以恢复耕地为主,打造农业生态园区;(3)对金乡、鱼台大面积长期积水的塌陷区,以新建鱼塘为主,形成鱼鸭混养、禽蛋加工、旅游观光综合开发利用的格局;(4)对临城靠厂特别是城乡接合部的塌陷区,结合城镇的建设发展,以营造建设用地为主,建成休闲娱乐聚集区,增加建设用地总量。
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经反复调查、研究论证,科学编制了《济宁市矿区采煤塌陷地治理专项规划》,确定全市塌陷地治理重点区域11个、重点治理工程24个,规划到2020年治理塌陷地24.88万亩,恢复耕地11.59万亩。同时,针对全市压煤村庄3663个、压覆煤炭40.6亿吨的实际,充分利用城乡建设增减挂钩置换政策,专门编制了《压煤村庄搬迁用地挂钩规划》,到2020年搬迁562个村庄,将其合并为183个中心村,节约土地5.7万亩,释放煤炭资源28.4亿吨。变被动搬迁为主动治理,既能节约大量耕地、又可释放煤炭资源、改善农村环境,做到压煤村庄搬迁与塌陷地治理的统筹兼顾,避免了盲目搬迁和重复治理,促进了矿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从2000年开始,在邹城市、兖州市组织了浅层塌陷、深层塌陷、大水面积水塌陷地治理的试点,积极推广了邹城北宿镇、平阳寺镇、中心店镇和兖州兴隆庄镇采煤塌陷地治理的典型经验。通过不断实践,总结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路子。如对于不积水的轻度塌陷区,采取“划方整平法”,配套水利设施,营造新的耕地;对于季节性积水的中度塌陷区,实施“挖深填浅法”,造鱼塘、整台田,实现上粮下渔;对常年积水的重度塌陷区,根据其地理区位、生态特征和客观条件,分别采取泥浆吹填、预置充填、生态治理等方法,形成鱼鸭混养、禽蛋加工、旅游观光的立体治理模式。邹城市平阳寺镇6050亩塌陷地治理工程,总投资5800万元,工程共搬运土石方410万方,回填煤矸石173万方,恢复耕地4599亩,建设鱼塘908亩,建设食用菌加工厂1处,配套机井50眼,修矸石路5条,建成了集种植、养殖、加工、观光于一体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2000年国土资源部和国家环保总局、2001年国家土地学会土地复垦分会、2005年省政府分别召开现场会,推广济宁市塌陷地治理的经验和做法。
面对自2004年以来省政府不再批准塌陷地征用,采煤企业无法支付生态恢复治理和相关补偿安置费用,资金制约瓶颈严重的困境,我们客观分析、强化措施、积极应对,努力解决塌陷地治理资金不足问题。一是建立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征收制度。出台了《济宁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征收办法》和《地质环境保证金使用管理办法》,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征收制度,全市现已累计征收保证金5.5亿元。据测算,今后每年可征收4.5亿元,为全市的塌陷地治理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二是督促采煤企业全额缴纳补偿安置费。在国家、省至今没有出台具体的补偿标准的情况下,经与兖矿集团多次协商,达成了具体的补偿标准意见,且市政府批复执行,明确了采煤企业应缴纳的土地补偿费、劳动力安置费、地面附着物补偿费和耕地造地费等各项规费,其他煤矿均参照执行,有力地保障矿区群众生产生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全力向上级争取资金扶持。根据塌陷地治理专项规划,聘请省内外科研院所科学规划设计治理项目;并经积极协调沟通,努力申请将济宁市塌陷地治理项目纳入国家、省级项目盘子,努力争取上级资金扶持。通过上述筹措渠道,确保了全市塌陷地治理项目的顺利实施。
为进一步促进和保障采煤塌陷地治理工作,结合济宁市实际,先后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采煤塌陷地治理的意见》、《关于贯彻<山东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采煤塌陷地治理的通知》、《关于认真贯彻落实的通知》、《土地开发复垦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实行了塌陷地治理项目管理制度,建立了塌陷项目申报、论证、审批、验收、奖励、归档等一整套科学管理机制,全市采煤塌陷地治理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治理轨道。2100433B
土壤重金属污染污染治理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1、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检测分析;
2、土壤重金属的治理方法。
治理方法
农业生态修复
1、主要换土、客土和深耕翻土等
2、植物修复技术
a、植物提取和富集
b、植物挥发
c、植物稳定
中国科学家发现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新途径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全球主要环境危害之一,并可能通过农作物进入人类食物链。合肥工业大学曹树青教授课题组通过一种新型基因工程技术,首次发现使植物能将有毒物质镉吸收后"转存隔离"的新机制,从而降低并解决土壤中的镉污染问题。
中国首次土壤普查显示,中国有近20%的耕地存在镉、砷、汞、铅、镍、铜等重金属超标,这些重金属可通过农作物吸收进入食物链,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并危及人类健康。据了解,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原因复杂,包括工业排放、化肥农药使用及地矿开采等,通过物理和化学手段治理非常困难,也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合肥工业大学生物某某工程学院曹树青教授课题组,采用新型植物修复基因工程技术,在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方面取得进展。他们首次发现了植物响应重金属镉胁迫信号转导的分子调控机制,使植物在受到重金属镉污染的土壤中仍可以茂盛生长,并将镉吸收后储存至液泡中。他们再对镉的植物进行处理,即可有效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
物理化学修复
a、电动修复
b、电热修复
c、土壤淋溶
化学修复
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
世界重视对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研究, 并开展广泛的研究工作。根据处理方式,处理后土壤位置是否改变,污染土壤治理技术可分为:原位(Insitu)治理和异位(Exsitu)治理。异位治理环境风险较低,见效快且系统处理预测性较高,但成本高、对环境扰动大。相对来说,原位治理则更为经济实用,操作简单。
根据治理工艺及原理的不同,污染土壤治理技术可分为:工程治理措施和物理化学修复两大类。工程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客土、换土、去表土和深耕翻土等措施;物理化学修复主要包括:固化/稳定化、电动修复、络合淋洗、蒸汽浸提、氧化还原、农业修复、生物修复等。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主要有:植物修复,原位化学淋洗,异位化学淋洗,土壤性能改良,固化修复技术,物理分离修复技术,玻璃化修复,热力学修复,热解析修复,电动力学修复,换土修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