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以人为本的城市客运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规划研究 | 作 者 | 郭亮 |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 | 9787112228850 |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交通拥堵问题
1.1.2 交通公平性的问题
1.1.3 交通安全问题
1.2 研究的背景
1.2.1 快速城镇化发展
1.2.2 快速机动化发展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组织框架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研究与理论框架
2.1 相关概念和研究框架的界定
2.1.1 人的需求与出行目的
2.1.2 相关概念的解释
2.1.3 城市交通以人为本的内涵
2.1.4 研究的理论框架
2.2 相关理论研究的评述
2.2.1 城市宏观层面的研究和实践
2.2.2 城市中观层面的研究和实践
2.2.3 城市微观层面的研究和实践
2.3 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
2.3.1 当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层面的困惑
2.3.2 有关城市功能街区发展理论的不足
2.3.3 有关交通环境设计理论的不足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交通结构与空间布局发展
3.1 相关因素的影响
3.1.1 城市规模
3.1.2 地形条件和经济发展程度
3.1.3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3.2 有关客运交通结构与空间布局模式的理论和实践
3.2.1 公交导向的相关理论介绍
3.2.2 公交导向城市发展的类型
3.2.3 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现状
3.3 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发展模式的适应性机制探讨
3.3.1 城市绿色交通发展背景
3.3.2 研究对象与分析框架
3.3.3 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发展特征
3.3.4 不同空间结构下的交通建模与分析
3.4 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模式相关性的案例分析
3.4.1 四城市公交发展与用地空间结构布局的比较
3.4.2 交通结构与相关特征分析
3.4.3 四城市相关特征的交叉对比
3.4.4 相关特征比对的结论
3.5 公交导向的土地使用模式规划和推进策略
3.5.1 常规公交导向的城市土地使用模式
3.5.2 常规公交导向土地使用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3.5.3 规划的推进策略
3.6 小结
第4章 城市交通系统与功能街区建设
4.1 城市街区的内涵与属性
4.1.1 发展与内涵
4.1.2 形式与功能
4.1.3 尺度与规模
4.2 街区用地与交通设施的相互影响分析
4.2.1 城市用地的交通需求
4.2.2 交通设施与功能街区可达性
4.2.3 不同交通方式系统
4.2.4 交通方式系统整合
4.3 公交导向的城市用地发展
4.3.1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土地使用控制
4.3.2 国外的实践
4.3.3 我国城市公交站点地区土地使用现状与问题
4.4 面向绿色出行的多类型街区主导环境要素影响机理
4.4.1 街区基本类型特征
4.4.2 确定相关影响要素
4.4.3 模型原理及过程
4.4.4 筛选主导环境要素
4.4.5 多类型街区出行环境模式构建
4.4.6 多类型街区出行环境模式优化
4.5 城市重要功能街区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对比
4.5.1 四个城市中心地区的相关特征比较
4.5.2 城市中心区用地布局和交通模式比较
4.5.3 相关特征对比分析结论和启示
4.6 “基本用地单元”的规划和推进策略
4.6.1 道路网密度的确定
4.6.2 “基本用地单元”的规划模式
4.6.3 现状发展模式的改善
4.6.4 规划方法的应用
4.7 小结
第5章 城市交通设施与用地环境控制
5.1 微观交通设施与用地环境要素及相互影响
5.1.1 交通方式间的干扰
5.1.2 交通设施环境与用地环境的影响
5.1.3 交通设施环境对交往行为的影响
5.1.4 交通设施环境对街道空间品质的影响
5.2 相关的理念与实践
5.2.1 步行交通系统化
5.2.2 步行商业街与空间活力
5.2.3 城市住区与交通安宁
5.2.4 交叉口的效率与安全
5.3 城市微观交通设施环境的实例分析
5.3.1 武汉市街道口亚贸广场人行天桥
5.3.2 遵义丁字口节点
5.3.3 重庆沙坪坝中心区主要交通节点
5.3.4 武汉市典型住区交通环境研究
5.3.5 当前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5.4 人本导向的交通环境设计对策
5.4.1 安全的交通组织与供应5.4.2 舒适的交通设施
5.4.3 愉悦的交通空间
5.5 基于“基本用地单元”的“交通环境区
5.5.1 “交通环境区”规模的确定
5.5.2 “交通环境区”的交通方式组织
5.5.3 “基本用地单元”的交通环境控制
5.6 小结
第6章 规划的实施保障
6.1 对当前规划方法的改进
6.1.1 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阶段
6.1.2 详细规划——交通影响分析阶段
6.2 制度和政策保障
6.2.1 土地联合开发制度
6.2.2 公交优先发展政策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进一步明确了以人为本城市交通的内涵
7.1.2 城市交通结构与空间布局发展
7.1.3 城市交通系统与功能街区建设
7.1.4 城市交通设施与用地环境控制
7.1.5 对规划方法的思考
7.1.6 规划的实施保障
7.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2100433B
在快速城市化和机动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面临着相当的困境:私人机动化的快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并使城市交通效率低下,社会阶层的分化使弱势群体难以获得更好的机动性并加剧了交通资源分配的不公,在人车对立中交通事故不断,交通环境也使人倍感冷漠……由此也促使我们来思考城市交通的根本目标——以人为本。
论文分析了有关机动性与可达性、效率与公平、交通环境与安全等概念和相关性,以此为基础导出了城市交通以人为本的内涵。鉴于城市客运交通与土地利用模式是交通问题产生的根源,因此论文在城市交通结构与空间布局发展、交通系统与功能街区建设以及交通设施与用地环境控制等三个层面建立起相对应的研究框架。在当前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一些城市发展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在宏观层面提出了以“基本用地单元”为基础、面向普通公交导向的空间布局模式,在中观层面提出了“基本用地单元”与交通设施协调发展模式,在微观层面提出了满足效率基础上的“基本用地单元”分区环境控制措施。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论文指出应对现有城市和交通规划编制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相应的变革。同时也要通过土地联合开发和公交优先发展的政策对公交导向的城市空间发展加以保障。
您所提到的“园路”,应该是园林庭院绿地内的道路。第一、道路的布局形式是从属于总体布局形式的,规则式或自然式,直线或曲线。第二、道路的功能要求。是过车还是人行路面,涉及到荷载及结构做法的问题。第三、造园...
现代室内设计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人服务,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需要,为人们创造理想的室内空间环境,使人们感到生活在其中,受到关怀和尊重。一旦形成完整的室内空间环境,同样也能启发、引导...
关于什么是“科学发展观”,虽然许多理论文章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三个方面,即: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1.全面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范畴的认识,就是要在经济...
地产开发“以人为本”——房地产开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与学科,开发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必须设身处地为用户着想,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开发出各类精品楼盘,提供优质服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采取灵活多变的开发策略,才能使开发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1 以人为本,打造便捷公交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城市公交以满足公众出行为目的。成都公交集团面对日益加剧的交通拥堵,提出并实施了四大缓堵措施。一是根据城市发展、市民出行需求和公交专用道开行情况,着力优化线网和开行支线公交,进一步提高公交线网均衡性和覆盖面。优化调整了公交线路45条,新开公交线路12条,使中心城区基本形成了层次分
内容简介
《特大城市用地发展与客运交通模式》以大量的数据和实例,重点分析了我国特大城市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城市用地和客运交通两个方面的发展变化和主要特征,并以此作为建立未来我国特大城市用地发展与客运交通模式的现实基础。作者提出了以公共交通优先为原则、以多层次的供应体系为手段、以一体化协调为目标的我国特大城市用地发展与客运交通模式,并就模式构成的目标体系、控制体系和管理体系,以及由于城市发展能力不同而可能导致的类型分异进行了阐述。《特大城市用地发展与客运交通模式》适用于建筑、规划、园林、市政管理及建筑院校师生。2100433B
本书分为三篇共12章,上篇为理论与经验篇,包括土地使用与交通协凋发展的理论探索、城市空间结构系统的探索与实践、土地使用与交通协调发展的实践和城市土地使用与交通协调发展的内涵4个章节;中篇为研究与探索篇,包括城市土地使用与交通协调发展的规划导则、城市土地使用与交通协调发展规划实施对策、城市土地使用与交通协调发展规划评价体系框架和城市土地使用与交通整合模型4个章节;下篇为应用与实践篇,包括土地与交通协调发展理念在亦庄新城规划中的落实和体现、依据交通承载能力协调土地适宜开发强度——《北京市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应用、北京地铁9号线花乡站周边地区土地使用与交通整合规划设计和北京轨道交通沿线居民通勤交通方式选择模型研究4个章节。
上篇 理论与经验篇
第一章 土地使用与交通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
1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2 土地使用与交通互动关系的理论解析
3 土地使用与交通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结论
4 土地使用与交通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结论
5 土地使用与交通互动关系的建模研究结论
6 土地使用与交通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
7 小结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系统的探索与实践
1 历史上对“理想的”城市空间系统的构想
2 当代主要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3 两种典型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比较
4 小结
第三章 土地使用与交通协调发展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