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乔木或小乔木,高达10米;小枝粗壮,无毛,顶芽大,紫褐色,外面近无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常集生小枝顶端,无毛,长25-35厘米,有小叶4-7对,叶轴和叶柄圆柱形;叶柄长6-9厘米;小叶对生或近对生,坚纸质至薄革质,长圆状椭圆形、阔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6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多少偏斜,圆形或阔楔形,全缘,两面无毛,叶背常具白粉,侧脉15-22对,弧形上升,两面略突;小叶柄长2-5毫米。圆锥花序长7-15厘米,为叶长之半,多分枝,无毛;花黄绿色,径约2毫米;花梗长约2毫米;花萼无毛,裂片阔卵形,先端钝,长约1毫米;花瓣长圆形,先端钝,长约2毫米,中部具不明显的羽状脉或近无脉,开花时外卷;雄蕊伸出,花丝线形,长约2毫米,花药卵形,长约1毫米;花盘5裂;子房球形,径约0.8毫米,无毛,花柱1,短,柱头3裂,褐色。核果大,偏斜,径7-10毫米,压扁,先端偏离中心,外果皮薄,淡黄色,无毛,中果皮厚,蜡质,白色,果核坚硬,压扁。
生长于海拔(150-)300-1500(-2500)米的林中。
华北至长江以南各省区均产;分布于印度、中南半岛、朝鲜和日本。
叶黄槿为常绿大灌木至小乔木,被星状毛。主干不明显,高可达3-4m。其叶大,如心形,叶柄长3-8cm。其花,雄蕊多数为单体,雄蕊筒包围花柱,花柱5枚,子房5室。蒴果球形,开裂。单叶,叶草质,互生,革质,...
落叶灌木,高1.5-3米;当年小枝连同芽、叶柄和花序均密被土黄色或黄绿色开展的小刚毛状粗毛及簇状短毛,老时毛可弯伏,毛基有小瘤状突起,二年生小枝暗紫褐色,被疏毛或几无毛,有凸起的垫状物。叶纸质,宽倒卵...
平枝栒子属落叶或半常绿匍匐灌木,高不超过0.5米,枝水平开张成整齐两列状;小枝圆柱形,幼时外被糙伏毛,老时脱落,黑褐色。叶片近圆形或宽椭圆形,稀倒卵形,长5-14毫米,宽4-9毫米,先端多数急尖,基部...
根、叶及果入药,有清热解毒、散瘀生肌、止血、杀虫之效,治跌打骨折、湿疹疮毒、毒蛇咬伤,又可治尿血、血崩、白带、外伤出血、子宫下垂等症。种子油可制皂或掺合干性油作油漆。中果皮之漆蜡可制蜡烛,膏药和发蜡等。树皮可提栲胶。树干乳液可代生漆用。木材坚硬致密,可作细工用材
国槐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 15-25 米,干皮暗灰色,小枝绿色,皮孔明显。羽状复叶长 15-25 厘米;叶轴有毛,基部膨大;小叶 9-15 片,卵状长圆形,长 2.5-7.5 厘 米,宽 1.5-5 厘米,顶端渐尖而有细突尖,基部阔楔形,下面灰白色,疏生短 柔毛。圆锥花序顶生;萼钟状,有 5小齿;花冠乳白色,旗瓣阔心形,有短爪, 并有紫脉,翼瓣龙骨瓣边缘稍带紫色;雄蕊 10条,不等长。荚果肉质,串珠状, 长 2.5-5 厘米,无毛,不裂;种子 1-6 颗,肾形。花果期 9-12 月。 [1] 生长习性 性耐寒,喜阳光,稍耐阴,不耐阴湿而抗旱,在低洼积水处生长不良, 深根,对土壤要求不严, 较耐瘠薄, 石灰及轻度盐碱地 (含盐量 0.15%左右) 上也能正常生长。但在湿润、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上生长最 佳。耐烟尘,能适应城市街道环境。病虫害不多。寿命长,耐烟毒能力强。 用途 中国
以豫南地区的区域特征和建筑文化为背景,结合古镇、古村落乡土建筑的具体实例,对豫南乡土建筑的类型与形态特征进行研究,以便全面地把握该地区乡土建筑的特点,为进一步保护与发展新农村乡土建筑提供借鉴.
与原变种的不同点是顶芽被黄色绒毛,各部被疏柔毛,果序及果较小。
枹栎原变种
中文名:枹栎(原变种)
拉丁名:Quercus serrata Thunb. var. serrata
木材坚硬,供建筑,车辆等用材;种子富含淀粉,供酿酒和作饮料;树皮可提取栲胶,叶可饲养柞蚕。
鸡桑(原变种)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