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 永豪楼 | 外文名称 | Yong Hao Building |
---|---|---|---|
典故 | 《黄氏族谱》 | 别称 | 五福楼 |
抚市《黄氏族谱》记载,十三世祖黄宠斋一生务农为业,生有5个儿子,依次取名为永赓、永豪、永桂、永聚和永歧。黄永赓成年之时,正赶上永定条丝烟风靡大江南北的大好时机。为了发家致富,他和老二黄永豪商量后决定,由他只身前往湖南、云南和广西等地开拓市场,销售条丝烟,家中诸事则由老二黄永豪统管:一是和几个弟弟一起负责烟叶的收购、加工和营运;二是照料年迈的父母。兄弟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加上年轻人肯动脑筋,经营有方,不几年,家道便渐渐殷实起来。
客家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富裕起来之后,当务之急便是买田建房添置"恒产"。黄氏兄弟也不例外,他们决定盖楼。由于黄永豪成年累月在家搞经营,几个弟弟又少不更事,因此建楼的重担便理所当然地落在了他的肩上。两兄弟约定,凡是与建楼有关的事一概由黄永豪全权处理。
黄永豪人如其名,豪气十足。他觉得,手头上宽裕了,楼就要建得宏伟、典雅、壮观些。这样,一方面可以光宗耀祖,另一方面也可以显示出自己家族的雄厚财力。再说,五兄弟分家之后就是五大房,所建之楼既要有足够的"单元房"(此为该楼的一大特色,在当时就有这样超前的意识,实属不易),又要有供收购烟叶的大厅以及加工条丝烟的手工作坊,同时还要有专供子弟读书习武的学堂、武馆等。于是他选择了抚溪河边的一块十五六亩的土地作为楼址,然后又分期分批购进了可供建造10个单元、36个厅、270个房间的所有用料。这样,自然耗资巨大,开销不菲。
就在大楼施工进入紧张阶段的时候,一天,老大黄永赓居然千里迢迢回家来了。他虽然常年漂泊在外,但魂牵梦绕的是建楼,寝食难安的仍是建楼--建楼毕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啊!还有,他对老二能否胜任建楼一事也心存疑虑,因此趁到外地跑生意之便顺路回家看看。老二黄永豪乍听到大哥到家的消息,着实吃了一惊,他担心大哥会责备他花钱太多,心里一直忐忑不安,犹如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所以不敢贸然前去会见大哥。
黄永赓一到家,行装甫卸,就心急火燎地朝建筑工地走去。他立刻就被眼前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深深地吸引住了:夯墙的挥汗如雨,运土的健步如飞,木匠师傅又是刨又是锯,石匠师傅又是凿又是敲……200多个施工人员各司各职,井然有序。他不禁心花怒放,手舞足蹈起来,让人立刻把老二找来。黄永豪急切地问来人:"我哥哥都说了些什么?"来人如实地把他哥哥的话说了一遍。这时,黄永豪才把悬到喉咙里的那颗心放回到了原处,长长地吁出了一口气。当他把建楼的设想及工程的进展情况一五一十地向大哥汇报后,老大不由自主地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连声夸奖道:"二弟这几年真是大有长进。有胆识、会办事,好!楼就该这样建,花多少钱也值得,这下我就放心了!"
该楼施工的时间很长,从动工兴建到迁入居住历时共7年,从迁入居住到全楼装修完毕又经过了11年。建楼期间,各种工匠、小工的延请、安排及工资的发放,各种建材的购买和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等,一概由黄永豪亲手操办。在大楼落成之前,该楼并没有一个正式的楼名。其间,有人问过工匠:"你在哪里做工?"工匠回答:"在黄永豪家里。""在他家做什么?""建新楼"。问这个问题的人多了,有工匠脱口而出:"在永豪楼。"永豪楼,意思是黄永豪主持所建的楼。一传十、十传百,永豪楼就这样传开了。尽管在该楼全面竣工之后,楼主曾专门请人取了个很有内涵的名称叫"五福楼",寓意为五兄弟一齐幸福,但是所有工匠及村中老少都先入为主,或者认为五福楼的名称在音韵上没有永豪楼这一名称响亮,因此仍习惯地称之为永豪楼,并口口相传,以至于家喻户晓,远近皆知。相反,其正式的楼名却很少有人提起。
2011年10月31日播出CCTV-4国际频道[走遍中国]《土楼春秋》第3集:黄金时代通过永豪楼的财富故事,讲述关于福建土楼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同时,通过土楼内居住的居民黄达红一家人展现永豪楼的现状,和居民们对土楼辉煌时期的怀念以及对土楼未来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