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丙酯又称醋酸丙酯,它是一种无色液体,具有柔和的水果香味。
性状 无色液体,具有柔和的水果香味。
熔点(Melting_point): -92.5℃
沸点(Boiling_point): 101.6℃
相对密度(Density): 0.8878
折射率 1.3844
闪点(flash_point):14℃
溶解性 与醇、醚、酮、烃类互溶,微溶于水。
大量用作涂料、油墨、硝基喷漆、清漆及各种树脂的优良溶剂,还应用于香精香料行业。
乙酸丙酯分子结构
冰乙酸是指纯净的乙酸(不含水) 为纯净物乙酸的熔点是16.6摄氏度 当纯乙酸的温度低于16.6摄氏度时,乙酸会变成冰一样的固体,所以我们称这样的乙酸为冰醋酸。
乙酸分子式:C2H4O2,化学式CH3COOH,是一种有机化合物,是典型的脂肪酸。是一个重要的化学试剂。在化学工业中,它被用来制造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后者即饮料瓶的主要部分。乙酸也被用来制造电影胶片所...
工业氯乙酸HG/T 3271-2000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氯乙酸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安全等。本标准适用于冰乙酸在催化剂存在下氯化而制得的工业氯乙酸。该产品主要用...
中文名称:乙酸丙酯
英文名称:n-Propyl acetate
中文别名:醋酸丙酯;醋酸正丙酯;乙酸正丙酯;乙酸正丙酯
英文别名:Acetic acid n-propyl ester; N-BUTYLE BROMURE; Propyl Acetate
CAS号:109-60-4
分子式:C5H10O2
分子量:102.1317
R11:Highly flammable. 高度易燃。
R36:Irritating to eyes. 刺激眼睛。
R66:Repeated exposure may cause skin dryness or cracking. 长期接触可能引起皮肤干裂。
R67:Vapours may cause drowsiness and dizziness. 蒸汽可能引起困倦和眩晕。
S16:Keep away from sources of ignition. 远离火源。
S26:In case of contact with eyes, rinse immediately with plenty of water and seek medical advice.不慎与眼睛接触后,请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征求医生意见。
S29:Do not empty into drains. 切勿倒入下水道。
S33:Take precautionary measures against static discharges. 采取措施,预防静电发生。
一、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废弃物处置方法:用焚烧法。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灭火剂: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但可用水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
1 第三节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酸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 2、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化学性质, 理解酯化反应的概 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及观察、 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 能力。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辨证认识乙酸的弱酸性,进一步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含义。 2、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创新、 合作的优良品质。 3、通过洗水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 科。 教学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乙酸的分子结构和酯化反应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 【引入】醋的来历? 【过渡】醋中主要代表物质 是乙酸。让我们一起来认识 乙酸。 【板书】乙酸 有兴趣,倾
通过对硫磺催化氯化制取氯乙酸工艺存在问题的分析、说明了淘汰该工艺的必要性。实施醋酐催化氯化工艺制取氯乙酸改造以后,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事故过程
2018年6月5日18:00左右,在某印刷厂的危险化学品中间仓外的分装岗位,工人刘某在用气动泵从乙酸丙酯的铁桶向配料桶抽取乙酸丙酯的过程中,当他打开空气阀操作气动泵时,突然听到“轰”一声巨响,气动泵被从手上振脱,桶口冒出火光,发生了爆燃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200L的乙酸丙酯桶被炸后鼓起。
二、事故原因
1、排除使用气泵时发生物理爆炸的可能性
在现场勘察时,拆开气动泵分析其内部结构,排除了气泵故障导致乙酸丙酯桶物理爆炸的可能。因为,一是气动泵用的0.9MPa的压缩空气是从桶外上半段驱动气泵,从而由机械带动浸入在溶剂中的叶轮抽出液体,压缩空气不可能漏入桶中;其次,气动泵与桶的连接处并未密封,不可能保压;再者,爆炸时放出了火光。因此,排除了发生物理爆炸的可能性。
2、具有化学爆炸的条件与特征
A、爆炸性混合物的来源
乙酸丙酯化学俗名为醋酸正丙酯,其蒸汽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闪点是10℃,爆炸极限范围为1.7%--8%。
当天使用乙酸丙酯情况是:
第一次,8:00 从桶中抽取1/3桶,约50公斤左右;
第二次,12:00 从桶中再抽取1/3,约50公斤左右;
第三次,18:00 抽取过程中发生爆炸。
乙酸丙酯是中闪点易燃液体,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抽出桶中的液体后,桶中液面上存在2/3的空间,经过从第一次抽出液体后的几个小时,桶内液面上形成了乙酸丙酯与空气的爆炸性混合物。
B、点火源
排除吸烟、明火的可能;该危化品中间仓电气设备基本按防爆要求的设置,排除了电火花的可能;静电是导致事故的点火能可能性最大,可以产生静电的途径有:
a 、从桶中抽取乙酸丙酯时未等电位连接产生静电。
一是乙酸丙酯放在木垫架上未接地,事发时仅有一个静电夹夹在乙酸丙酯桶上,调查时发现,静电夹一端的固定螺丝松动,而且是夹在油漆完好的桶的边缘上接地不可靠;
二是抽乙酸丙酯的气泵伸入到液体中的直管为塑料件;
三是抽出液体的塑胶导管内的金属导电丝内埋在胶管壁中不能起到导静电的作用;
四是承接泵出乙酸丙酯的调液桶、盖与手推车未等电位连接,手推车轮为塑料的;
此外,工人在操作时,将抽液管悬空喷啉放液,管口会产生静电积累。
b、操作时流速过快产生静电。操作工人并不清楚如何控制抽液管的流速,如,管口应接近容器底,起初控制流速要慢、低于1m/s的要求,存在快速开动气动阀导致液体流速过快产生静电的可能。
c、工人穿的工作服为非防静电工作服。
3、直接原因
在抽取作业时,在乙酸丙酯桶的上部约三分之二的空间内形成乙酸乙酯爆炸性混合物,工人在抽取乙酸丙酯过程中系统产生静电,从而导致爆炸燃烧事故发生。
三、防范措施
1、完善危险化学品中间仓的等电位连接,加强维修、定期检测接地电阻;
2、采用符合要求的抽液泵,淘汰掉不导静电的抽液气动泵;
3、操作时乙酸丙酯桶、分装液体的容器、手推车等保持良好接地,采取有效的等电位连接措施,撤除并更换与地而绝缘木架垫;
4、控制流速。为限制向容器中抽出的乙酸丙酯产生静电,导出管应尽可能地接近容器底部,初始流速不应大于1m/s,当注入口浸没200mm后,逐步提高流速至最大流速不超过7m/s。
5、完善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安全培训。依据溶剂的危险特性、使用操作的要求、明确操作步骤与控制参数;操作人员必须受到专门的培训,懂得危险化学品特性和使用安全要求,掌握正确操作方法,严守操作规程。
2018年6月8日
产品名称:正丙酯 产品描述: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乙酸丙酯 化学品英文名称: propyl acetate 中文名称2: 醋酸正丙酯 英文名称2: acetic acid-n-propyl ester 技术说明书编码: 402 CAS No.: 109-60-4 分子式: C5H10O2 分子量: 102.13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 乙酸丙酯 109-60-4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 对眼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吸入高浓度时,感恶心、眼部灼热感、胸闷、疲乏无力,并可引起麻醉。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 本品易燃,具刺激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 采用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灭火。用水灭火无效,但可用水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碱类接触。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 300前苏联MAC(mg/m3): 200TLVTN: OSHA 200ppm,835mg/m3; ACGIH 200ppm,835mg/m3TLVWN: ACGIH 250ppm,1040mg/m3监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羟胺-氯化铁分光光度法 工程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完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 纯品 外观与性状: 无色澄清液体,有芳香气味。 pH: 熔点(℃): -92.5沸点(℃): 101.6相对密度(水=1): 0.88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3.52饱和蒸气压(kPa): 5.33(28.8℃)燃烧热(kJ/mol): 2890.5临界温度(℃): 276.2临界压力(MPa): 3.33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1.39(计算值)闪点(℃): 10引燃温度(℃): 445爆炸上限%(V/V): 8.0爆炸下限%(V/V): 1.7溶解性: 微溶于水,溶于醇、酮、酯、油类等多数有机溶剂。 主要用途: 用于制造食用香料、硝化纤维溶剂,以及用于造漆、塑料、有机物合成等。 其它理化性质: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禁配物: 强氧化剂、酸类、碱类。 避免接触的条件: 聚合危害: 分解产物: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LD50:9370 mg/kg(大鼠经口) LC50:无资料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 家兔经皮开放性刺激试验: 500mg,轻度刺激。 致敏性: 致突变性: 致畸性: 致癌性: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其它有害作用: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 用焚烧法处置。 废弃注意事项: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 32128 UN编号: 1276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 O52包装方法: 小开口钢桶;安瓿瓶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 运输注意事项: 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夏季最好早晚运输。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严禁与氧化剂、酸类、碱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严禁用木船、水泥船散装运输。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3.2 类中闪点易燃液体。 |
烷基乙酸酯
·乙酸甲酯(methyl acetate)
·乙酸乙酯(ethyl acetate)
·乙酸丙酯(Propyl acetate)
·乙酸异丙酯(isopropyl acetate)
·乙酸丁酯(butyl acetate)
·乙酸戊酯(amyl acetate)
·乙酸异戊酯(isoamyl acetate)
·乙酸己酯(hexyl acetate)
·乙酸庚酯(heptyl acetate)
·乙酸辛酯(octyl acetate)
·乙酸壬酯(nonyl acetate)
·乙酸癸酯(decyl acet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