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线是一种纳米尺度(1纳米=10^-9米)的线。 换一种说法,纳米线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具有在横向上被限制在100纳米以下(纵向没有限制)的一维结构。这种尺度上,量子力学效应很重要,因此也被称作"量子线"。根据组成材料的不同,纳米线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金属纳米线(如:Ni,Pt,Au等),半导体纳米线(如:InP,Si,GaN 等)和绝缘体纳米线(如:SiO2,TiO2等)。分子纳米线由重复的分子元组成,可以是有机的(如:DNA)或者是无机的(如:Mo6S9-xIx)。 作为纳米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米线可以被用来制作超小电路。 银纳米线除具有银优良的导电性之外,由于纳米级别的尺寸效应,还具有优异的透光性、耐曲挠性。因此被视为是最有可能替代传统ITO透明电极的材料,为实现柔性、可弯折LED显示、触摸屏等提供了可能,并已有大量的研究将其应用于薄膜太阳能电池。此外由于银纳米线的大长径比效应,使其在导电胶、导热胶等方面的应用中也具有突出的优势。
中文名称 | 银纳米线 | 定义 | 一种纳米尺度 |
---|---|---|---|
性能 | 高比表面积,导电性 | 应用范围 | 潜在应用 光学应用 |
恩 我个人还是比较看好银纳米线
目前国内纳米银线的工业化研究刚刚起步,透明导电膜一般是将纳米银线涂布在透明柔性的基体上(例如PET),要问做的比较好的,据我所知,合肥那边有个微晶,这家企业做的纳米银线已经量产(20nm直径的纳米银线...
以前纳米线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和填充值远低于平板太阳能电池,造成其性能有欠缺的原因包括,进行高温掺杂处理时P-N结的表面复合问题以及很难对P-N结的质量进行控制。新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简单廉价制造高质...
利用磁控溅射、电子束光刻和反应离子刻蚀等微加工技术,开展了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SNSPD)的研究.通过对SNSPD的设计和制备工艺参数的优化,成功制备出了高质量的SNSPD.单光子检测实验表明,制备的SNSPD对660nm波长的光信号,系统检测效率可达30%,对1550nm波长光信号,最大系统检测效率为4.2%.在平均暗计数小于10c/s的情况下,系统检测效率大于20%(660nm)和3%(1550nm).
材料牛注:美国能源部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超轻银纳米线气凝胶,可在燃料电池、储能、医疗器械和电子产品方面取得积极成果。
制造这些泡沫的常规方法需要具备高温、高压或严格的无氧等苛刻条件,所以通常不能扩展到批量生产。
然而,这种银气凝胶具有可调密度、可控孔结构、优良的导电性和机械性能,使其在实际应用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这些银纳米线气凝胶的高孔隙率和优异的机械/电学性能可能会使已有设备的性能有所提高,并在燃料电池、储能、医疗器械、催化和传感器等领域开辟新的可能性。”该文的作者——Fang Qian博士在一份声明中如此说道。
研究人员制备了超轻导电银气凝胶,得到了各种几何形状的低密度整料(4.8mg / cc)。
“我们能够制造这些超轻质银气凝胶,是因为我们的银纳米线质量非常高,”该项目等主要研究员之一Yong Han博士在一份声明中说道,“我们在实验室拥有的定制原料合成能力使我们能够为各种应用创建具有严格规格的材料。”
这项研究已经发表在期刊Nano Letters上。
原文链接:Energy, Electronics Industry Tap into Silver Nanowire Aerogel
文献链接:Ultralight Conductive Silver Nanowire Aerogels
本文由材料人编辑部黄亚编译,点我加入材料人编辑部。
ID:icailiaoren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近日发表了一项材料科学新突破:韩国科学家团队用超长银纳米纤维和纯银纳米线组成的随机混合网络纳米结构,创造出新型透明电极,进而产生一种透明的指纹传感器。在智能手机屏幕上的演示表明,这种传感器可以让用户将手指放在屏幕的任何位置进行身份识别,而不需要使用指纹激活按钮。
指纹传感器是电子设备实现指纹自动采集的关键器件。其需要在一颗不足0.5平方厘米的晶片表面集成10000个以上的半导体传感单元,因此尽管指纹采集现在已很常见,但指纹传感器的制造仍属于一项综合性强、技术复杂度高、制造工艺难的高新技术。
消费电子市场一直大力追求透明的指纹传感器。不过,现阶段的技术受限于关键性的设计限制,比如需要开发出具有光传输和电子导电功能高的透明电极。而此次,科学家终于推出了制造智能手机的指纹传感器阵列,这些阵列可以同步检测触觉压力和手指皮肤温度。
韩国蔚山国立科技研究所科学家团队设计了一种新方法,来制造柔性透明的多功能传感器阵列。该设计的秘诀在于根据由超长银纳米纤维和纯银纳米线组成的随机混合网络纳米结构,创造出新型透明电极。
这种混合网络表现出较高的光传输力和低电阻,极耐机械弯折。将其融入指纹传感器阵列后,就得到一个高分辨率装置,能够准确可靠地检测触摸条件下指纹的脊谷区域。
研究团队将指纹传感器阵列、压敏晶体管和温度传感器集成至智能手机显示屏,借此展示了这项新技术在移动设备上的可应用性。这也意味着,这种传感器有望在未来取代指纹激活按钮。
总编辑圈点
手机迭代升级的速度太快,快到让人难以记起几年前的它,更难以想象几年后的它。如今我们对手机指纹解锁、指纹支付习以为常,简直都忘了曾经每天输入密码千百遍。这种“进化”还在继续:新上市的全面屏手机,正在用屏下指纹识别替代指纹识别键,只是指纹采集的位置依然固定。也许再过几年,随意触摸手机任何位置都能解锁。但愿那时,你还记得它曾经有个指纹识别键。
作者:孟哲
各大院校中的化学与分子工程实验室中经常用到气氛炉,在北京大学成功研发高性能石墨烯柔性透明电极连续卷对卷生产新工艺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在石墨烯快速转移过程中,将金属纳米线(银纳米线、铜纳米线等)网络直接封装在石墨烯与柔性塑料基底之间,批量制备了石墨烯/金属纳米线/PET的复合型柔性导电薄膜。测试表明,相对于单组分的石墨烯或者金属纳米线透明电极,石墨烯/纳米线/PET柔性透明电极显示出超高的导电性和透光性(表面电阻低至8欧姆/⃞,且透光性高达94%)、优异的机械柔性和抗剥离性能、出色的化学稳定性和抗蚀性,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具有优良的耐久性能,在下一代柔性电子和光电子领域有重大的潜在应用价值。与商品化的ITO电极相比,石墨烯/纳米线/PET柔性透明电极具有更高的导电性、透光性、机械强度和柔韧性,能够制成可以弯曲、折叠的光电器件。北京大学与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将石墨烯/纳米线/PET柔性透明电极应用于电致变色器件,成功制备了变色速度快、循环稳定性能好的柔性电致变色器件。这种连续卷对卷CVD生长-封装转移-无损剥离的快速制备石墨烯薄膜的方法突破了诸多技术瓶颈,实现了高品质石墨烯薄膜和高性能柔性透明电极的连续化和规模化生产,并降低了化学气相沉积生长法的生产成本,具有工业化生产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