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木虱(Heteropsyllaincisa)是银合欢的主要虫害之一。通常发生在11月份至翌年4月份之间的干旱季节。用灭净菊酯(或双效菊酯),用超低容量喷雾法,灭虫效果超过90%。喷药后15天内禁止利用。
种子硬实率90%-95%,播种前采用80℃热水浸泡3-5分钟,或拌等量河沙机械磨擦。在未种过银合欢的土地上种植,应接种根瘤菌。用清水将根瘤菌剂拌成糊状,然后与硬实处理过的种子拌匀,并拌以钙镁磷肥、土灰等。接种根瘤菌注意避免太阳直射,不与其他药剂、生石灰等接触。如无根瘤菌时,可用曾接种过根瘤菌的银合欢林地土壤代替。
播种一般以2至4月份为宜。春旱地区,宜在雨季5、6月份开始播种。广西桂南也可在8-9月播种。可条播、穴播或育苗移栽。条播法,适用于大面积播种,条播行距1米。在丘陵多山地区,可穴播,株行距1米×1米。播种深度2-3厘米。单播用种量15-22.5千克/公顷,混播用种量7.5千克/公顷。与禾本科牧草混播按1:1-3的比例,先播银合欢1行,成苗后再播禾本科牧草1-3行;行距约90厘米;盖土2-3厘米。
银合欢喜温暖湿润气候,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气温高于35℃,仍能维持生长;低于12℃,生长缓慢;零下3℃及中等霜雪,仍能越冬。在海拔300-1500米、降雨量500-1800毫米的地方都能种植。在我国广西桂林、浙江温州、湖北等地,地上部分每年冬季枯死,但地下部分仍然存活,翌年仍然能萌发新枝。银合欢具有很强的抗旱能力。不耐水淹,低洼处生长不良。银合欢适应土壤条件范围很广,以中性至微碱性土壤最好,在酸性红壤土上仍能生长,适应pH值在5.0-8.0之间。石山的岩石缝隙只要潮湿也能生长。银合欢原产于中美洲的墨西哥,适宜种植区域在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 中国台湾、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有分布。生于低海拔的荒地或疏林中。
1645年由荷兰人引入台湾,曾大量造林。在我国华南广泛引种栽培。银合欢不但生长快,而且通过化感作用影响其他树种的生长。枝叶有弱毒性,牛羊啃食过量可导致皮毛会脱落。
1.合欢枯萎病: 合欢树枯萎病为系统性传染病,是合欢树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该病在幼树、大树均可发生,1年生苗发病少,3—5年生树发病多而严重,生长势...
银合欢叶量大,鲜嫩枝为总重量的60%以上,且一年四季均可采摘,适口性较好,牛、羊、兔均喜食,晒干后制成草粉可喂猪,禽,可青刈,也可与禾本科牧草混播供放牧利用。营养成分中,粗蛋白质含量比大翼豆高7%、银...
对干热河谷银合欢人工林的水土保持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银合欢林全年地表径流模数总量为1.58万m3/km2,较CK的径流量明显减少,CK的径流量为银合欢林的6.84倍,消减率为85.38%。银合欢林和CK的径流量和降雨量之间呈线性正相关,银合欢林全年土壤侵蚀模数总量为462 t/km2,较CK的土壤侵蚀模数明显减少,CK的径流量为银合欢林的18.99倍,消减率为94.73%。
1 第一章 园林植物病害基础知识 第一节 园林植物病害 (一)名词解释 1.园林植物病害 2. 病原 3. 非侵染性病原 4. 症状 5. 病状 6. 病征 答案: 1.园林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强度超过了植物能够忍耐的程度,使植物正常 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并造成经济损失的现象,称为园林植物病害。 2.引起园林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称病原。 3.是称不适宜于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称为非侵染性病原。 4.园林植物感病后,在外部形态上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变化,称为症状。 5.是受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 6.是病原物在受病植物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二)填空题 1.生物性病原是指以园林植物为寄生对象的一些有害生物。主要有( )、( )、( )、植 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螨类等
西桦对病虫害的抗病能力很强,很少爆发大面积的严重病虫害。在西桦的林间管理中,主要做好幼林期的刺娥幼虫防治、苗期的猝倒病防治和过密林分中的煤污病防治即可。
茶树病虫害无公害防治,要根据病虫害与茶树、耕作制度、有益生物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地制宜地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结合进行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的策略,将病虫害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重点是控制病虫基数,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
1.合理密植。一般采用单行条植法,行距1.5米,丛距0.33米,每丛3株,每亩栽苗4000株。根系带土移栽,适当深埋,以埋没根颈为度,舒展根系,适当压紧,使植株生长健壮,发育良好,抗病虫能力相应提高。
2.加强管理。一是平衡施肥,按产定量。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少施化肥,尽量控制氮肥施用量。二是适时修剪和清园。每年都要适时修剪,剪去病虫枝叶,清除枯死病枝;轻修剪深度为3~10厘米,中剪枝为现有树高的一半,深修剪离地面20~30厘米,台刈为离地面5~10厘米。将病虫枝深埋或火烧处理,以减少轮斑病、茶枯病的越冬菌源,减少茶蚜、茶毛虫、茶黑毒蛾的越冬虫卵块和茶小卷叶蛾、蚧类的残留基数。三是中耕培土。这项措施不仅能改善土壤墒情,有利于茶树根系生长,而且能破坏病虫越冬场所,杀灭土壤中茶尺蠖等的越冬幼虫,深埋枯枝落叶,减少病原基数。四是及时分批留叶采摘。这样可以除去新枝上茶小卷叶蛾、小绿叶蝉等害虫的低龄幼若虫和卵块,减轻茶枯病危害。五是诱杀害虫。对一些有趋性的害虫,用灯光、毒饵、色板诱杀。此法大面积应用效果更明显。
A.生物防治 这是一项对人畜安全、对茶叶和环境无污染且能降低成本的重要防治措施。
1.加强对寄生性和捕食性昆虫的保护。在茶园周围保留一定数量的植被,重视生物栖息地的保护,保护好赤眼蜂、茶园蜘蛛、红点唇瓢虫等害虫天敌。
2.利用昆虫激素等生物代谢产物治虫。例如,对茶小卷叶蛾发生危害的茶园,可连片采用性引诱剂诱杀成虫。生产实践中还可利用有益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
B.化学防治 严格按防治指标用药,不能见虫见病就急于用药。对虫口密度、病情指数超过防治指标的茶园,如茶跗线螨被害芽占5%或螨卵芽占20%,茶毛虫每亩7000~9000头,茶小绿叶蝉百叶虫量10~15头时,根据国家无公害茶的生产标准,安全合理使用药剂防治。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如甲胺磷、甲基对硫磷,氰戊菊酯、三氯杀螨醇等。用药时,应选准农药品种,注意使用方法、浓度及安全间隔期。如用Bt制剂300~500倍液防治茶毛虫、茶尺蠖、茶黑毒蛾和茶小卷叶蛾,安全间隔期3~5天;用0.2%苦参碱水剂1000~1500倍液,防治茶毛虫、茶黑毒蛾、茶小卷叶蛾,安全间隔期5天;辛硫磷安全间隔期10天。注意轮换用药,每种农药在采茶期只能用1次。这样既可以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又可以减少残留。
黑荆树的主要病害有荆树立枯病、枯梢病、流胶病等,主要虫害有蟋蟀、大衰蛾、星天牛等。病虫害防治,采取以生物技术和栽培技术防治为主 ,化学技术防治为辅,采用抗病虫危害的优良品种,培育健康无病虫的优质苗木,引进和保护黑荆树病虫害的天敌,定期进行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一旦发现,应采取有效措施及早防治。
危害黑荆的主要害虫是吹绵介壳虫,并引发烟煤病,重度危害可致全株死亡。栽培黑荆,同时,栽培一些苦刺,瓢虫密度会更大,抑介力更强。其原理是:苦刺叶是蚜虫的好食料,蚜虫又是介壳虫的美味佳淆。冬春,介壳虫若虫少,瓢虫取食蚜虫,从而,保持一定瓢虫种群数量。夏季,介壳虫若大量出,瓢虫又取食吹绵介幼虫。其食物链如下:苦刺蚜虫(冬春瓢虫食料)-瓢虫-黑荆吹绵介壳虫(夏季瓢虫食料)。由此可见,瓢虫食料有两个季节性调节链,瓢虫种群将会更大,抑介力强。如果营造的黑荆作为工业源料,4-5年采伐,让其荫芽更新,也可有效地调节害虫与天敌的虫口密度,实现瓢介新的生态平衡,使其有虫不成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