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砂形态特征
株高1.5-3米,茎散生;根茎匍匐地面,节上被褐色膜质鳞片。中部叶片长披针形,长37厘米,宽7厘米,上部叶片线形,长25厘米,宽3厘米,顶端尾尖,基部近圆形,两面光滑无毛,无柄或近无柄;叶舌半圆形,长3-5毫米;叶鞘上有略凹陷的方格状网纹。穗状花序椭圆形,总花梗长4-8厘米,被褐色短绒毛;鳞片膜质,椭圆形,褐色或绿色;苞片披针形,长1.8毫米,宽0.5毫米,膜质;小苞片管状,长10毫米,一侧有一斜口,膜质,无毛;花萼管长1.7厘米,顶端具三浅齿,白色,基部被稀疏柔毛;花冠管长1.8厘米;裂片倒卵状长圆形,长1.6-2厘米,宽0.5-0.7厘米,白色;唇瓣圆匙形,长宽约1.6-2厘米,白色,顶端具二裂、反卷、黄色的小尖头,中脉凸起,黄色而染紫红,基部具二个紫色的痂状斑,具瓣柄;花丝长5-6毫米,花药长约6毫米;药隔附属体三裂,顶端裂片半圆形,高约3毫米,宽约4毫米,两侧耳状,宽约2毫米;腺体2枚,圆柱形,长3.5毫米;子房被白色柔毛。蒴果椭圆形,长1.5-2厘米,宽1.2-2厘米,成熟时紫红色,干后褐色,表面被不分裂或分裂的柔刺;种子多角形,有浓郁的香气,味苦凉。花期:5-6月;果期:8-9月。
阳春砂生长环境
阳春砂属亚热带半阴性植物。喜高温、高湿,需要一定的荫蔽条件。
阳春砂分布范围
产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栽培或野生于山地荫湿之处。
据我了解,阳春砂的价格情况有以下这些 1.金牛区刘彬干杂经营部,报价为:33元 2.亳州市春源堂药材站,报价为:70元 3.沅江市新湾镇皖湘药材购销站,报价为:58元 以上价格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具...
阳春砂仁种植基地在:城东大道466附近。 阳春市春砂仁特色种植基地项目概述:春砂仁作为阳春市一个地方特色产品,以其独特的优良品质在医药市场上享有盛誉,是全国著名“四大南药”之一。 春砂仁现已发展成为阳...
杨春砂形态特征 为多年生常绿草本,高达1.5-2.5米。根状茎圆柱形,横走,有节,茎直立;叶2列,披针形,叶鞘抱茎;穗状花序,自根状茎节上抽出,花白色;唇瓣匙形,中部有黄、红紫...
果实供药用,以广东阳春的品质最佳,主治脾胃气滞,宿食不消,腹痛痞胀,噎膈呕吐,寒泻冷痢。
种子含挥发油约1.7-3%。油的主要成分为右旋樟脑、龙脑、乙酸、龙脑脂、芳樟醇(L nalool)、橙花叔醇(Nerolidol,C15H26O)等。
多采用分株繁殖,也可用种子育苗。
传说很久以前,广东西部的阳春县发生了一次范围较广的牛瘟,全县境内方圆数百里的耕牛,一头一头地病死。惟有蟠龙金花坑附近村庄一带的耕牛,却没有发瘟,而且头头健强力壮。当地几个老农感到十分惊奇,便召集这一带牧童,查问他们每天在哪一带放牧?牛吃些什么草?牧童们纷纷争说:"我们全在金花坑放牧,这儿生长一种叶子散发出浓郁芳香、根部发达结果实的草,牛很喜欢吃" 。
老农们听后,就和他们一同到金花坑,看见那里漫山遍野生长着这种草,将其连根拔起,摘下几粒果实,放口中嚼之,一股带有香、甜、酸、苦、辣的气味冲入了脾胃,感到十分舒畅。大家品尝了以后,觉得这种草既然可治牛瘟,是否也能治人病?所以就采挖了这种草带回村中,一些因受了风寒引起胃脘胀痛、不思饮食,连连呃逆的人吃了后,效果较好。后来人们又将这种草移植到房前屋后,进行栽培,久而久之成为一味常用的中药,这就是阳春砂仁的由来。
病虫害有茎枯病、叶斑病、根腐病、茎腐病、果腐病,以及幼笋钻心虫等。
阳春砂加工
8月前后果实呈紫红色、种子呈黑褐色、有浓烈辛辣味时采收。果实一般用"火焙法"加工。
建立阳春砂仁中异槲皮苷和槲皮苷含量的高效液相(HPLC)测定方法。异槲皮苷进样量在0.0183~0.0915μg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2.69%,相对标准偏差为0.70%(n=6);槲皮苷进样量在0.0294~0.147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3.15%,相对标准偏差为0.68%(n=6)。建立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砂仁中总黄酮含量的方法,采用槲皮苷为对照品,浓度在0~9.8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89%,相对标准偏差为1.19%(n=6)。本方法简便快捷,可作为砂仁含量测定质量控制方法。
阳春春州大桥病害分析与加固设计——以阳春市春州大桥加固为工程实例,罗列出现的病害并分析了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些病害,系统总结了加固方案设计和施工控制,为同类桥型维修加固提供有益借鉴。
黄芩亚属形态特征
黄芩亚属--Subg. Scutellaria--Scutellaria Linn. Sect. Euscutellaria Briq. in Engl. u. Prantl, Nat. pflanzenfam. 4, 3a: 225. 1896 pro sect.; Juz. in Flora URSS 20: 74. 1954.
形态特征: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半灌木,稀至灌木,匍地上升或披散至直立,无香味。茎叶常具齿,或羽状分裂或极全缘,苞叶与茎叶同形或向上成苞片。花腋生、对生或上部者有时互生,组成顶生或侧生总状或穗状花序,有时远离而不明显成花序。花萼钟形,背腹压扁,分2唇,唇片短、宽、全缘、在果时闭合最终沿缝合线开裂达萼基部成为不等大两裂片,上裂片脱落而下裂片宿存,有时两裂片均不脱落或一同脱落,上裂片在背上有一圆形、内凹、鳞片状的盾片或无盾片而明显呈囊状突起。冠筒伸出于萼筒,背面成弓曲或近直立,上方趋于喉部扩大,前方基部膝曲呈囊状增大或成囊状距,内无明显毛环,冠檐2唇形,上唇直伸,盔状,全缘或微凹,下唇中裂片宽而扁平,全缘或先端微凹,稀浅4裂,比上唇长或短,2侧裂片有时开展,与上唇分离或靠合,稀与下唇靠合。雄蕊4,二强,前对较长,均成对靠近延伸至上唇片之下,花丝无齿突,花药成对靠近,后对花药具2室,室分明且多少锐尖,前对花药由于败育而退化为一室,室明显或不明显,药室裂口均具髯毛。花盘前方常呈指状,后方延伸成直伸或弯曲柱状子房柄。花柱先端锥尖,不相等2浅裂,后裂片甚短。小坚果扁球形或卵圆形,背腹面不明显分化,具瘤,被毛或无毛,有时背腹面明显分化,背面具瘤而腹面具刺状突起或无,赤道面上有膜质的翅或无。
黄芩亚属特征:花萼上唇具盾片;小坚果背腹面不明显分化,具瘤,无毛或被毛。
古代种子蕨植物除少数发现“种子”(胚珠)外,大多数的蕨型叶按照小羽片(小叶)的形状、脉序及叶轴的分枝形式,在各种形态属名下记载,如楔羊齿、脉羊齿、座延羊齿、齿羊齿、畸羊齿、大羽羊齿等。虽然有些形态属如楔羊齿在种子蕨类和真蕨类都可有这种叶型,但归入此形态属名下的种则是客观存在的,它们在地史时期的分布中有一定规律,可用于划分、对比地层确定其时代。
种子蕨比真蕨植物较为进化,但又是裸子植物门中比较原始的类型。它与真蕨植物相似之处是,叶大多为大型羽状复叶,中柱构造也相似,水孢子囊(花粉囊)象无环带的孢子囊,有的为聚囊式,与真蕨纲的莲座蕨类的孢子相供。但种子藤具形成层次生木质部的管胞具缘纹孔,与现代苏铁相似。其叶部的气孔构造又类似裸子植物在叶上或柄上生有与裸子植物相似近的种子。种子中尚未发现真正的胚,因此命名为种子蕨。它们是由前裸子植物演化而来的 。
形态特征
雌螨纺锤型,淡黄色,体长约0.2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