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岩溶环境学 | 成果登记号 | 19910533[04843] |
---|---|---|---|
第一完成单位 | 地矿部环境地质研究所 | 项目类别 | 科研项目 |
(1)系统论述岩溶环境组成具有双层结构的特殊性;(2)应用系统理论分析岩溶个组成部分和各种复杂的过程,岩溶环境演化的动力因素中,除了水、生物和地球化学能的重要意义,尤其是人类活动在岩溶环境中的巨大作分岩溶环境系统的类型,它们的特点和主要环境问题;(4)系统论述资环境保护的关系;(5)常见的生态平衡、旱涝、地面塌陷、水资源保等环境问题。治理和保护的对策,阐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规划必要性。 2100433B
成果登记号 |
19910533[04843] |
项目名称 |
岩溶环境学 |
第一完成单位 |
地矿部环境地质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 |
袁道先、蔡桂鸿 |
主题词 |
岩溶;环境;人类活动;开发;环境污染;岩溶环境 |
环境科学是几乎涵盖了所有现有学科,所以有很多环境科学分类的图书,如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土壤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评价等等。上述的科目都有相应的教材,但是如果楼主想了解大致的...
摘自2008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五版)》。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1.环境科学2.中国环境科学3.环境科学学报4.环境化学5.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6.环境科学研究7.环境保护8.环境污染与...
1、环境:指围绕着人群空间及其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各种自因素和社会因素总称农业环境指农业生物赖生存土壤、大气、水源、光和热等自环境及农业生产者劳动与生活自环境农业环境特点:1)范围广阔;2)稳...
太原地区建筑内外环境 以及改善室内外环境建议 一,建筑外环境的研究 我的家乡在山西省太原市。太原位于山西省境中央,太原盆地 的北端,于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西、北、东三面环山,中、南部 为河谷平原,全市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 地处南北同蒲和石太 铁路线的交汇处。平均海拔约 800 米,地理坐标为东经 111°30′~ 113°09′,北纬 37°27′~38°25′。区域轮廓呈蝙蝠形,东西横距约 144 公里,南北纵约 107公里。黄河的第二大支流 ——汾河,自北向南横 贯太原市全境, 流经境内约 100公里。市区东有太行山阻隔, 西有吕 梁山作屏障,坐落在两山间的河谷平原上。 从自然环境来说, 太原具 有特殊的地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太原市属温带季风气候,冬无 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较大,无霜期较长,日照充足。年平 均降雨量 456 毫米,年平均气温 9.5℃,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
1 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分析——室内装修 摘要:住房室内的装饰装修已经成为人们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 组成部分。同时由于装饰装修引发的有关问题也相继产生, 国内外大量的调查资 料都证实了这一令人不安的事实; 室内的污染浓度,往往比室外还要严重, 继“煤 烟型”, “光化学烟雾型”污染后,现代人正进入以“室内空气污染”为标志的 第三污染时期。文章主要分析了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室内装修。 关键词:室内空气污染;室内装修;致病因素;预防污染; 一·前言 当今,人类正面临“煤烟污染”、“光化学烟雾污染” 之后,以“室内空气污染” 为主的第三次环境污染。 美国专家检测发现,在室内空气中存在 500 多种挥 发性有机物,其中致癌物质就有 20 多种,致病病毒 200 多种。危害较大的主 要有:氡、甲醛、苯、氨以及酯、三氯乙烯等。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证实,室内 空气污染已成为危
凡是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解与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岩溶作用。岩溶作用发生的条件,就岩石而言,必须是可溶的,水才能进行溶蚀。其次,岩石必须是透水的,这样地表水才能转化为地下水,因为在岩溶过程中,地下水起着主导作用,才能形成做为岩溶标志的地下溶洞。就水而言,首先水必须具有溶蚀力,当水中含有CO2时,溶蚀力便会增大,其次,水必须是流动的,因为停滞的水很快就变成了饱和溶液而失去了溶蚀力。因此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水的溶蚀性、流动性就成为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中对岩溶塌陷的调查内容主要有:①岩溶塌陷区调查,包括地貌成因类型与形态、可溶岩层岩性与岩溶发育特征、上覆第四系松散覆盖层的厚度、结构与工程地质特征、岩溶地下水类型、水文地质结构和岩溶水的补径排条件及其动态变化特征;②岩溶塌陷特征调查,包括分布与规模、形态特征、发育强度与频度、发育过程与发育阶段、塌陷的伴生现象、上覆土层中土洞的发育与分布等;③岩溶塌陷成因调查,包括自然动力因素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岩溶塌陷发生与发展的影响、确定主要成因与类型;④岩溶塌陷危害调查和防治现状及效果调查。
岩溶塌陷的灾情评估及防治措施
岩溶发育愈强烈,岩溶洞隙数量愈多,其规模也愈大,愈有利于岩溶塌陷的形成。岩溶洞隙的发育一般受岩溶地下水排浊基准面的控制,多发育于浅部,向深部逐渐减弱。浅部岩溶洞隙由于地下水活动频繁,交替强烈,一般连通性较好,成为塌陷物质的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岩溶洞隙的开口程度是影响岩溶塌陷形成的重要因素,岩溶地下水的活动,塌陷物质的运移都是通过洞隙开口处进行的,因此,塌陷坑与开口洞隙存在着密切的垂向对应关系。实践表明,洞隙规模愈大,塌陷也愈大;洞隙开口愈大,塌陷速度愈快。洞隙的平面展布形态对塌陷平面形态有着决定性影响,裂隙状洞隙往往形成长条状塌陷坑,沿地下河管道往往产生链状或串珠状分布的塌陷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