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来红(拉丁学名:Amaranthus tricolor),别名老来少、三色苋、叶鸡冠、老来娇、老少年。拉丁文名Amaranthus tricolor,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14-45厘米,单一或分枝,被腺毛。
下部叶对生,上部叶互生,宽卵形、长圆形和披针形,长2-7.5厘米,顶端锐尖,基部渐狭或半抱茎,全缘,叶面有柔毛;原产地为亚洲热带地区。雁来红为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80-100厘米,茎直立,少分枝。叶互生,菱状卵形至披针形。花极小,穗状花序族生于叶腋间,种子黑色有光泽。原产印度。我国各地有栽培。
中文学名 | 雁来红 | 拉丁学名 | Amaranthus tricolor |
---|---|---|---|
别称 | 小天蓝绣球、老来少、三色苋、叶鸡冠、老来娇、老少年、向阳红、 | 界 | 植物界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科 | 苋科 | 属 | 苋属 |
种 | 三色苋 | 分布区域 | 原产印度。分布于亚洲南部,中亚,日本也有,我国各地有栽培。 |
耐干旱,不耐寒,喜湿润向阳及通风良好的环境。,喜肥沃而排水良好土壤。喜湿润向阳及通风良好的环境,忌水涝和湿热。对土壤要求不严,适生于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中,有一定的耐碱性,能自播繁衍。
雁来红栽培技术
播种繁殖,扦插繁殖也可以。
播种繁殖春季5月进行。通常采用露地苗床直播。播种时要遮光。由于其种子成熟后自然落地,因此必须及时进行采种。播后注意管理,保持土壤湿润状态,温度保持在15~20℃,约7天就可以出苗。在热带低纬度地区,常冬播,于翌年的5~6月出苗,梢叶可变色,且观赏期也比较长。
雁来红也可以延迟播种,即在7月中旬播种。但晚播者植株明显的矮小,9月底叶片变红,可供国庆节装饰之用。
扦插繁殖扦插繁殖的繁殖量较小,因此很少采用,但为了保持母株的优良特性时常采用;或因播种苗少不能满足需要,又过了播种季节,也可以通过扦插进行繁殖。扦插在其生长季节进行,剪取中上部枝条作为插穗,剪成10~15cm长,削口要平,下切口距叶基约2mm,插入细沙、蛭虫、珍珠岩中均可。若插穗用0.1%的ABD生根剂浸泡1-2h,可提前2~3天生根。
耐干旱不耐寒,喜湿润向阳及通风良好环境。有一定耐碱性,能自播繁衍。要求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播种苗,幼苗生长比较缓慢,但后期生长就比较迅速。苗高10至15厘米时定植,株距40 厘米左右,生长期间结合除草进行壅土固株,以防植株歪倒或倾斜。一般情况下不必追肥,因为肥料过多容易使其徒长,叶色不艳。生长季一般施肥2~3次,氮、磷、钾配合施用,但肥水不可过多,否则会导致叶色的颜色不鲜,影响观赏效果。生长期可进行摘心,以促进分枝,发挥其彩叶群体密集的景观。当然,也可不摘心,任其自由生长培养成高株型。盆栽时,由于植株较高,须立支架,防止倒伏。若作为园地美化之用,可于株高10cm时,定植于园地,也可在园地中直接播种,适当减少播种量,就可以不进行间苗。
介质配置:选择适当的栽培介质对圣诞红的栽培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会影响栽培过程的管理,也是栽培圣诞红最主要的关键,不管栽培者用什么样的介质,都应该具备质轻、多孔性,通气良好、排水良好等等,但不管怎么样,介质的PH值要调节在6.5-6.8。
在几年的栽培工作中,研究员使用的主要介质为泥炭土(黑龙江产和广东高要产),另配海南椰糠、南海珍珠岩、进口椰片(也可用松树皮碎片代替)、河沙、黄泥、石灰。
研究员试验的几种配置比例中,以1河沙:2黄泥:3椰片:5珍珠岩:7椰糠:15泥炭土:适量石灰的配置效果最好。
温室设施:雁来红盆花生产所需温室设施最大目的在防雨,次为防风、防寒及防晒。因考虑经济生产因素,故本省主要以塑胶布温室来生产圣诞红盆花。圣诞红最适之生长温度约18度C~20度C,主要还是栽培温室硬体架构配合相关设施加以调整栽培之环境,以利雁来红盆花之生产。
灌溉系统:雁来红盆花生长快速,需水量大,且枝条脆、后期苞片又易受伤,故传统手浇水之方式实不利其使用。初期管理可以喷雾方式、喷水带方式来灌溉,后期苞片转红后,最好能以滴灌或底部吸水方式行灌溉处理。
开花调节设施:雁来红是短日作物,其临界日长为12小时20分,要延后产期,则需行暗期中断处理,可利自动照明于午夜22~02时处理。
发芽适温:25-30℃播种期:春、夏
生长适温:20=35℃开花期:7-10月
育苗:种子有嫌光性,由于直根性最好直播,如要移植,以小苗出本叶4-6枚时带土围,避免伤根为宜。播时苗床做条沟,深约0.3CM,条宽5CM。播入种子后覆土0.3cm,保持适当温度,4-6天发芽。
栽植:土质以肥沃的壤土或砂质土壤为付佳。排水、日照需良好。施肥每20-30天用三要素或用豆粕、豆饼水1次。氮肥需足够,始能使叶色鲜艳。盆栽用15-18CM径盆,花坛株距40VM。
概要:
水份:可耐旱,避免过湿。
施肥:每月施淡肥一次。
泥土:混入有机堆肥土壤,但不需太肥沃。
注意事项:容易种植,但需要大量阳光,并需要一定温度保障(幼苗尤其要注意温度)。观赏期长达数月。
雁来红栽培中常受病虫害危害,导致生育受阻,极端降低了雁来红的观赏价值,在几年的栽培管理中发现最容易发生的虫害有白粉虱,病害有根腐病和茎腐病,下面简述一下这几种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1) 白粉虱是雁来红栽培中最常见的虫害,在温室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白粉虱造成危害时,叶子会出现白色斑块或失绿
防治办法:
①搞好周边的环境卫生:清除四周的杂草、枯枝败叶,阻断虫源;
②可在温室中悬挂黄色粘虫板,来判断和监测白粉虱的活动情况;
③药剂防治:主要应用的杀虫剂有万灵、扑虱灵、速扑杀等。
(2)根腐病和茎腐病 这种病在苗期低温高湿的时候最容易发生。症状为根部和茎部出现褐色腐烂,根的外皮有时会脱落,植株的下层叶子会变黄、落叶,严重的情况下整个植株会出现猝倒、死亡。
防治方法:
①清除感病植株;
②进行基质消毒;
③用杀菌剂在定植时进行浇灌或喷施,主要药剂有恶霉灵、根菌清等。
雁来红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15-45厘米,单一或分枝,被腺毛。下部叶对生,上部叶互生,宽卵形、长圆形和披针形,长2-7.5厘米,顶端锐尖,基部渐狭或半抱茎,全缘,叶面有柔毛;无叶柄。
圆锥状聚伞花序顶生,有短柔毛,花梗很短;花萼筒状,萼裂片披针状钻形,长2-3毫米,外面有柔毛,结果时开展或外弯;花冠高脚碟状,直径1-2厘米,淡红、深红、紫、白、淡黄等色,裂片圆形,比花冠管稍短;雄蕊和花柱比花冠短很多。蒴果椭圆形,长约5毫米,下有宿存花萼。种子长圆形,长约2毫米,褐色。
一年生草木,株高60-100cm,茎直立,粗壮,绿色或红色,分枝少,单叶互生,卵形或菱状卵形,有长柄。初秋时上部叶片变色,普通品种变为红、黄、绿三色相间,优良品种则呈鲜黄或鲜红色,艳丽,顶生叶尤为鲜红耀眼,观赏期6-10月,其中8-10月为最佳观赏期。花小,单性或杂性,簇生叶腋或呈顶生穗状花序,花序小而不明显,单性花或两性花,雌雄同株。浆果卵形,成熟期9-10月;种子细小,亮黑色。
原产亚洲热带,中国广泛栽培。分布于中国大陆及印度、日本、中亚等地。
日本红枫三季红和红舞妓区别
日本红枫红镜红枫的详细介绍 日本红枫红镜红枫, 是江西绿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新推出的红枫品种。 小乔 木,5-7 裂,小叶中部较宽呈椭圆形,发叶早 ,落叶迟,耐寒 ,新叶亮红色,小叶 中宽,同时也具有极高的耐热性能 ,特别适合南方各地种植 ,红叶效果表现优良, 持久,日本枫经典品种之一。 江西绿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集科研、生产、引进、示范、销售、推广于 一体的大型苗木公司。本公司始终本着“诚信、专业、创新、感恩”的原则,得 到新老客户的信赖及高度赞誉。 荟萃国内外品种的精华, 先后从国内外引进, 收 集彩叶新品种苗木、果树珍稀品种 300余个,精优品种采穗园、示范园、高标准 育苗基地已扩展为近 300余亩,每年可出圃成品苗 400余万株,其推广的红叶乔 木紫薇、速生玫红紫薇、红叶樱花、金叶银杏、金叶水杉、日本红枫三季红、黄 金枫等彩叶品种得到全国新老客户的认可, 2015年将推出最新品种金桂
苋分类学
苋,别名:雁来红、老少年、老来少、三色苋等,拉丁学名:Amar anthus tricolor L.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中央种子目;苋科;苋属;苋,
图书目录
1 金边红桑
2 石菖蒲
3 斑叶狗枣猕猴桃
4 铁线蕨
5 美叶光萼荷
6 银后亮丝草
7 海芋
8 美叶芋
9 花叶艳山姜
10 红绿草
11 雁来红
12 艳凤梨
13 水晶花烛
14 银脉单药花
15 南洋杉
苋属下种类
.苋 雁来红(救荒本草)、老少年(盛京通志)、老来少、三色苋 (华北经济植物志要)图版46:7-10
Amaranthus tricolor L. Sp. Pl. 989. 1753; Bailey, Man. Cult. Pl. 355. 1949; 崔友文, 华北经济植物志要61. 1953; 侯宽昭, 植物分类学报3: 75. 1954; 广州植物志145. 1956; 东北草本植物志2: 102. f. 100. 1959; 海南植物志1: 404. 1964;中国高等植物图鉴1: 606. f. 1211. 1972;秦岭植物志1 (2): 182. 1974.--A. mangostanus L. Cent. Pl. 1: 32. 1755;崔友文, 同上61. --A. gangeticus L. Syst. ed. 10. 1268. 1759 et Sp. Pl. ed. 2. 1403. 1763; kom. in Acta Hort. Petrop. 22: 165. 1903; Bailey in Gent. Herb. 1: 21. 1920; 中国北部植物图志4: 14. pl. 6. 1935;北京植物志上册, 231. f. 176. 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