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白蜡(学名:Fraxinus pennsylvanica)又名美国红梣、毛白蜡,木樨科梣属,原产加拿大东南边境至美国东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至长江下游以北多 有引种栽培。落叶乔木,高10-20米;树皮灰色,粗糙,皱裂。顶芽圆锥形,尖头,被褐色糠秕状毛。小枝红棕色,圆柱形,被黄色柔毛或秃净,老枝红褐色,光滑无毛。羽状复叶长18-44厘米;叶柄长2-5厘米,基部几不膨大;
原产美国东海岸至落基山脉一带,生于河湖边岸湿润地段,树姿美丽。我国引种栽培已久,分布遍及全国各地,多见于庭园与行道树。
本种树皮不含七叶苷和七叶素的有效成分,故不能作秦皮药用。
中文名称 | 洋白蜡 | 拉丁学名 | Fraxinus pennsylvanica Marsh. |
---|---|---|---|
别称 | 美国红梣、毛白蜡 | 界 | 植物界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木兰纲 |
亚纲 | 菊亚纲 | 目 | 玄参目 |
科 | 木犀科 | 亚科 | 木犀亚科 |
族 | 梣族 | 属 | 梣属 |
亚属 | 欧梣亚属 | 种 | 洋白蜡 |
分布区域 | 原产美国东海岸至落基山脉一带 | 组 | 象蜡树组 |
洋白蜡分布范围
原产美国东海岸至落基山脉一带,生于河湖边岸湿润地段,树姿美丽。
本种与美国白梣F. americana Linn. 甚易混淆,后者是本属中最高大的种,原产地树高有48米的记录,但引入我国栽植时不如红梣生长良好。两者的区别是:红梣顶芽圆锥形,尖头,老枝上的叶痕上缘截平,小叶无柄或近无柄,果翅下延超过坚果的1/3,几达中部;白梣顶芽卵形,钝头,叶痕上缘凹形,小叶柄长0.5-1.5厘米,果翅下延不超过坚果的1/3处。
此外,我国也见于栽培的绿F. pennsylvanica Marsh. var. subintegerrima(Vahl)Fern.[F. lanceolata Borkh.;F. pennsylvanica Marsh.var. lanceolata(Borkh.)Sarg.]与本种的区别仅在于毛被;对于一些无毛或近无毛的类型就很难鉴别。有些美国学者把它们作为一个种来看待。
洋白蜡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10-20米;树皮灰色,粗糙,皱裂。顶芽圆锥形,尖头,被褐色糠秕状毛。小枝红棕色,圆柱形,被黄色柔毛或秃净,老枝红褐色,光滑无毛。羽状复叶长18-44厘米;叶柄长2-5厘米,基部几不膨大;叶轴圆柱形,上面具较宽的浅沟,密被灰黄色柔毛(变种和一些栽培型常无毛);小叶79枚,薄革质,长圆状披针形、狭卵形或椭圆形,长4-13厘米,宽2-8厘米,顶生小叶与侧生小叶几等大,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阔楔形,叶缘具不明显钝锯齿或近全缘,上面黄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疏被绢毛,脉上较密,中脉在上面凹入,侧脉7-9对,与细脉在下面凸起;小叶无柄或下方1对小叶具短柄。圆锥花序生于去年生枝上,长5-20厘米;花密集,雄花与两性花异株,与叶同时开放;花序梗短;花梗纤细,被短柔毛;雄花花萼小,萼齿不规则深裂,花药大,长圆形,花丝短;两性花花萼较宽,萼齿浅裂,花柱细,柱头2裂。翅果狭倒披针形,长3-5(-7)厘米,宽0.4-0.7(-1.2)厘米,上中部最宽,先端钝圆或具短尖头,翅下延近坚果中部,坚果圆柱形,长1.5-2厘米,宽约2毫米,脉棱明显。花期4月,果期8-10月。
白蜡属深休眠类型,播种前需低温层积20--30天。如秋播可在土壤中完成生理后熟,不需沙藏。如春播前没有进行沙藏,也可以用40℃以下温水浸泡一天,然后播种,春播易早播。植苗造林多采用2--3年生大苗,早...
哪个更好要看你的用途。金叶白蜡是白蜡树属一个变种,为园林绿化乔木,是新兴的乡土彩叶树。金枝白蜡主要经济用途为放养白蜡虫生产白蜡。
1对节白蜡,又名:湖北梣、湖北白蜡,拉丁文名:Fraxinus hupehensis Chu, Shang &nbs...
我国引种栽培已久,分布遍及全国各地,多见于庭园与行道树。
优秀景观造型树种——对节白蜡
为木樨科植物洋白蜡树的树皮。
保存单位: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
单位编号:BL45
保存资源类型:植株
保存方式:异地保存
保存时间:2014
实物状态:良好
保存单位: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
单位编号:BL78
保存资源类型:植株
保存方式:异地保存
保存时间:2014
实物状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