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的叶可以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的作用,民间多用于止泻。丁香鲜叶制成的溶液,对弗氏痢疾杆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效果较强;用于防治菌痢,既经济,又便于推广。用丁香叶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其疗程短,退黄作用显著。以紫丁香叶的浸膏制成的片剂--肝特灵片,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应用,确有一定疗效,且安全,又无毒性反应。
枝条柔细,树姿秀丽,花色鲜艳,且一年二度开花,为园林中优良的花灌木。适于种在庭园、居住区、医院、学校、幼儿园或其他园林、风景区。可孤植、丛植或在路边、草坪、角隅、林缘成片栽植,也可与其他乔灌木尤其是常绿树种配植。
危害丁香的病害有细菌或真菌性病害,如凋萎病、叶枯病、萎蔫病等,另外还有病毒引起的病害。一般病害多发生在夏季高温高湿时期。害虫有毛虫、刺蛾、潜叶蛾及大胡蜂、介壳虫等。应注意防治。
丁香在过湿情况下,易产生根腐病,轻则停止生长,重则枯萎以死。丁香常见虫害有家茸天牛,为害枝干;还有蓑蛾、刺蛾、蚜虫等为害嫩枝及叶。可用40%乐果1500倍液喷雾杀之。
丁香宜栽于土壤疏松而排水良好的向阳处。一般在春季萌支前裸根栽植,株距-3米。2-3年生苗栽植穴径应在70-80厘米,深50-60厘米。每穴施100克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及100-150克骨粉,与土壤充分混和作基肥。
栽植后浇透水,以后每10天江1次水,每次浇水后要松土保墒。灌溉可依地区不同而有别,华北地区,4-6月是丁香生长旺盛并开花的季节,每月要浇2-3次透水,7月以后进入雨季,则要注意排水防涝。到11月中旬入冬前要灌足水。
栽植3-4年生大苗,应对地上枝干进行强修剪,一般从离地面30厘米处截干,第2年就可以开出繁茂的花来。一般在春季萌动前进行修剪,主要剪除细弱枝、过密枝,并合理保留好更新枝。花后要剪除残留花穗。
一般不施肥或仅施少量肥,切忌施肥过多,否则会引起徒长,枞而影响花芽形成,反面使开花减少。但在花后应施些磷、钾肥及氮肥。
播种、扦插、嫁接、分株、压条繁殖。播种苗不易保持原有性状,但常有新的花色出现;种子须经层积,翌春播种。夏季用嫩枝扦插,成活率很高。
是主要繁殖方法,以小叶女贞作砧木,行靠接、枝接、芽接均可。
可于春、秋两季在室内盆播或露地畦播。北方以春播为佳,于3月下旬进行冷室盆播,温度维持在10-22℃,14-25天即可出苗,出苗率40%-90%,若露地春播,可于3月下旬至4月初进行。播种前需将种子在0-7℃的条件下砂藏-2个月,播后半个月即出苗。未经低温砂藏的种子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出苗。可开沟条播,沟深3厘米左右,株行别具匠心厘米乘以10厘米。无论室内盆播还是露地条播,当出苗后长出4-5对叶片时,即要进行分盆移栽或间苗。分盆移栽为第盆1株。露地可间苗或移栽-2次,株行别具匠心为15厘米乘以30厘米。
可于花后1个月,选当年生半木质化健壮枝条作插穗,插穗长15厘米左右,用50-100PPM的吲哚丁酸水溶液处理15-18小时,插后用塑料薄膜覆盖,1个月后即可生根,生根率达80%-90%。扦插也可在秋、冬季取木质化枝条作插穗,一般于露地埋藏,翌春扦插。嫁接可用芽接或枝接,砧木多用欧洲丁香或小叶女贞。华北地区芽接一般在6月下旬-7月中旬进行。接穗选择当年生健壮枝上的饱满休眠芽,以不带木质部的盾状芽接法,接到离地面5-10厘米高的砧木干上。也可秋、冬季采条,经露地埋藏于翌春枝接,接穗当年可长至50-80厘米,第二年萌动前需将枝干离地面30-40厘米处短截,促其萌发侧枝。
分布于河北西南部、山西、陕西、宁夏南端、甘肃、青海东部、河南西部、湖北西部、四川东北部。
生山坡灌丛或疏林,山谷林下、林缘或河边,山顶草地或石缝间,海拔500-3400米。模式标本采自陕西户县涝浴。庭园普遍栽培。喜光,喜温暖、湿润及阳光充足。稍耐阴,阴处或半阴处生长衰弱,开花稀少。具有一定耐寒性和较强的耐旱力。对土壤的要求不严,耐瘠薄,喜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忌在低洼地种植,积水会引起病害,直至全株死亡。落叶后萌动前裸根移植,选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向阳处种植。
小叶巧玲花(亚种)特点在于其小枝、花序轴近圆柱形,连同花梗、花萼呈紫色,被微柔毛或短柔毛,稀密被短柔毛或近无毛;叶片卵形、椭圆状卵形至披针形或近圆形、倒卵形,下面疏被或密被短柔毛、柔毛或近无毛;花冠紫红色,盛开时外面呈淡紫红色,内带白色,长0.8-1.7厘米,花冠管近圆柱形,长0.6-1.3厘米,裂片长2-4毫米;花药紫色或紫黑色,着生于距花冠管喉部0-3毫米处。花期5-6月,栽培的每年开花两次,第一次春季,第二次8-9月,故称四季丁香,果期7-9月。
|
|
|
巧玲花(原亚种)是灌木,高1-4米;树皮灰褐色。小枝带四棱形,无毛,疏生皮孔。叶片卵形、椭圆状卵形、菱状卵形或卵圆形。长1.5-8厘米,宽1-5厘米,先端锐尖至渐尖或钝,基部宽楔形至圆形,叶缘具睫毛,上面深绿色,无毛,稀有疏被短柔毛,下面淡绿色,被短柔毛、柔毛至无毛,常沿叶脉或叶脉基部密被或疏被柔毛,或为须状柔毛;叶柄长0.5-2厘米,细弱,无毛或被柔毛。圆锥花序直立,通常由侧芽抽生,稀顶生,长5-16厘米,宽3-5厘米;花序轴与花梗、花警略带紫红色,无毛,稀有略被柔毛或短柔毛;花序轴明显四棱形;花梗短;花萼长1.5-2毫米,截形或萼齿锐尖、渐尖或钝;花冠紫色,盛开时呈淡紫色,后渐近白色,长0.9-1.8厘米,花冠管细弱,近圆柱形,长0.7-1.7厘米,裂片展开或反折,长圆形或卵形,长2-5毫米,先端略呈兜状而具喙;花药紫色,长约2.5毫米,位于花冠管中部略上,距喉部1-3毫米处。果通常为长椭圆形,长0.7-2厘米,宽3-5毫米,先端锐尖或具小尖头,或渐尖,皮孔明显。花期5-6月,果期6-8月。
与原亚种区别在于后者小枝、花序轴呈四棱形,通常无毛;花冠紫色。两者分布重叠区在陕西华山一带,并有中间类型存在。
小叶榕榕木虱, 是小叶榕的主要害虫, 其主要危害小叶榕新梢和叶片, 该虫全年几乎都可发 生,但以 4-9 月为最盛,小叶榕在发新梢时危害特别严重。 4 至 5 月初为小叶榕榕木虱第 1 代成虫出现的高峰时期, 此时期气温回升,降雨增多,榕木虱繁殖生长快, 是一年中防治的 关键阶段。 近年来由于榕木虱在小叶榕上发生危害, 不但影响了小叶榕的健康生长及景观观赏价值, 甚 至因防治不及时而导致小叶榕死亡 ,已成为小叶榕主要虫害。 危害症状: 榕木虱若虫分泌白色的蜡丝, 若虫一般潜居在白色蜡絮中, 在嫩枝的顶端形成一 个个白色的小团, 将虫体严严实实包裹起来, 若虫在白色的蜡絮内吸食树木的汁液; 成虫多 产卵于新抽出的嫩芽上, 其产卵期与小叶榕的嫩梢抽梢期相吻合; 树势越弱危害越重。 严重 时榕树枝条干枯,叶片脱落,叶片皱缩甚至脱落,使树木生长受阻,影响观赏价值。其排泄 物还诱发煤烟病。 若虫 :
第 1 页 小叶榕的药用价值 _小叶榕的副作用 文章目录 *一、小叶榕的药用价值 *二、小叶榕的副作用 *三、小 叶榕的医学记载及附方 小叶榕的药用价值 随着人们对中药的研究的深入 ,人们逐渐 的了解了各种中药中的详细的成分 ,也知道这些成分对于大家的 健康的影响。下面就为各位朋友推荐一种中药小叶榕 ,详细的描 述一下小叶榕的功效。 小叶榕乔木 ,高 15-25m。小枝具棱 ,深褐色。单叶互生 ;叶柄 长 1-2.5cm; 托叶小 ;叶片薄革质 ,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 , 长 3.5-7.5(-10)cm, 宽 1.8-4.5(-5.5)cm, 先端具钝的短尖头 ,基部 楔形或近圆形 ,与叶柄交接处有关节 , 全缘 ;侧脉纤细而较密 , 稍 平行 ,网脉两面均明显 , 叶表面有时有光泽。隐头花序 , 花序托球 形 ,直径 5-8mm,顶部有脐状突起 ,成对腋生 , 或簇生于叶痕处 ; 有
序号 | 中文名称 | 学名 |
---|---|---|
1. | 巧玲花(原亚种) | Syringa pubescens Turcz. subsp.pubescens |
2. | 光萼巧玲花(亚种) | Syringa pubescens Turcz. subsp. julianae (C. K. Schneid.) M. C. Chang & X. Y. Chen |
3. | 关东巧玲花(亚种) | Syringa pubescens Turcz. subsp. patula (Palib.) M. C. Chang & X. L. Chen |
4. | 小叶巧玲花(亚种) | Syringa pubescens Turcz. subsp. microphylla (Diels) M. C. Chang & X. L. Chen |
50 | 黄药小叶巧玲花(变种) | Syringa pubescens Turcz. var. flavoanthera (X. L. Chen) M. C. Chang |
小叶巧玲花(亚种)形态特征
小叶巧玲花(亚种)特点在于其小枝、花序轴近圆柱形,连同花梗、花萼呈紫色,被微柔毛或短柔毛,稀密被短柔毛或近无毛;叶片卵形、椭圆状卵形至披针形或近圆形、倒卵形,下面疏被或密被短柔毛、柔毛或近无毛;花冠紫红色,盛开时外面呈淡紫红色,内带白色,长0.8-1.7厘米,花冠管近圆柱形,长0.6-1.3厘米,裂片长2-4毫米;花药紫色或紫黑色,着生于距花冠管喉部0-3毫米处。花期5-6月,栽培的每年开花两次,第一次春季,第二次8-9月,故称四季丁香,果期7-9月。
巧玲花(原亚种)是灌木,高1-4米;树皮灰褐色。小枝带四棱形,无毛,疏生皮孔。叶片卵形、椭圆状卵形、菱状卵形或卵圆形。长1.5-8厘米,宽1-5厘米,先端锐尖至渐尖或钝,基部宽楔形至圆形,叶缘具睫毛,上面深绿色,无毛,稀有疏被短柔毛,下面淡绿色,被短柔毛、柔毛至无毛,常沿叶脉或叶脉基部密被或疏被柔毛,或为须状柔毛;叶柄长0.5-2厘米,细弱,无毛或被柔毛。圆锥花序直立,通常由侧芽抽生,稀顶生,长5-16厘米,宽3-5厘米;花序轴与花梗、花警略带紫红色,无毛,稀有略被柔毛或短柔毛;花序轴明显四棱形;花梗短;花萼长1.5-2毫米,截形或萼齿锐尖、渐尖或钝;花冠紫色,盛开时呈淡紫色,后渐近白色,长0.9-1.8厘米,花冠管细弱,近圆柱形,长0.7-1.7厘米,裂片展开或反折,长圆形或卵形,长2-5毫米,先端略呈兜状而具喙;花药紫色,长约2.5毫米,位于花冠管中部略上,距喉部1-3毫米处。果通常为长椭圆形,长0.7-2厘米,宽3-5毫米,先端锐尖或具小尖头,或渐尖,皮孔明显。花期5-6月,果期6-8月。
与原亚种区别在于后者小枝、花序轴呈四棱形,通常无毛;花冠紫色。两者分布重叠区在陕西华山一带,并有中间类型存在。
必须要及时采摘。由于小叶巧玲花种子一旦成熟,很容易自行脱落,且种粒较小,很难捡起。因此,要及时收获,提高收获的产量。在小叶巧玲花进入成熟期后,要时刻注意观察,9月中旬,落花后蒴果由绿色变为黄褐色,为种子成熟标志,应及时采集。小叶巧玲花种量一般比较少,采回后,剪下果穗统一放置在干燥且通风干燥的室内,进行阴干,切忌将果穗暴晒,避免种粒失水枯死。在室内堆放厚度约4-5厘米,并经常翻动使其慢慢阴干,待有2/3蒴果开裂时,即可用柳条或其它木棒抽打脱粒,除去秕籽即得净籽,将干净的种子装入布袋或麻袋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贮藏备用。
种子消毒:播种前20-30天进行种子处理。将种子摊放在水泥地平上,用木板搓揉的方法脱去种子外皮。将种子放在45℃清水缸内浸种,充分搅拌,将漂浮在水上面的种子捞出,如此反复3遍,彻底将种子净种,然后在缸内放入0.5%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搅拌消毒,等2小时后再将种子捞出,把缸内的消毒水倒去,再用清水清洗3遍。
种子催芽:将消毒后的种子用净细河砂拌匀,种沙比例为1:3,均匀混合,沙子湿度60%,置于10-20℃室内,经常翻动,20-30天即可发芽,有1/3发芽即可播种。
整地:苗圃地的选择,要求土地必须孙松、肥沃,具有良好的排水设施,且土质行对干燥的沙质土壤。秋深翻30-40厘米,春浅翻,耙细压平,结合整地根据苗木种植需要以每亩施入4立方米的羊坂粪等有机肥为主,底肥施碳铵150-225千克/公顷、腐熟有机肥30-45吨/公顷,并用硫酸亚铁150千克/公顷或退菌特150-225千克/公顷进行土壤消毒。覆盖30厘米森林土,深翻1遍,打细土块,整平。
作床:一般采用高床条播的方式,按照南北方向进行,可以有效减少苗期出现水涝的几率,促进小叶巧玲花的生长发育。选择适宜播种的砂质壤土,做成长10米、宽2米、高15-20厘米的高床,中间留排涝沟,沟宽25厘米,播种床的地埂宽20厘米,踩实、拍光。
种子经过催芽处理后,当裂嘴露白约30%时开始播种,通常一般在4月下旬。播种前,提前在苗床上喷适量水,第2天开浅沟条播,覆沙土1-1.5厘米厚,再盖塑料薄膜,增温保湿。播种后,约15天幼苗出土,开始生长。要加强对小叶巧玲花的水肥管理,适时浇水,保持苗床湿润,约20天开始出土。在幼芽出土后,要及时搭遮阳网,并定期适量浇水,避免幼芽萎蔫或死亡。一般午间浇降温水、晚5-6浇增温水,始终保持土壤湿润,防止日灼,在7-8月结合灌水施追肥,小叶巧玲花对肥料要求不高,切忌施肥过多,施尿素4千克 水1000千克/亩,用喷壶浇,喷后用水冲洗1遍,每隔10天追1次,共追2次。冬季进行埋土越冬,以防风干、鼠害。第2年春季土壤解冻后,解除覆土。6月中旬结合浇水可施入5千克/亩尿素。促使其尽快生长,11月中旬入冬前要灌足冻水将越冬前这一连续的工作做完之后,应及时对苗木进行消毒杀菌,保护苗木安全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