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龙竹喜温暖湿润气候,怕寒冷。适生年平均气温18-24℃、极端低温≥0℃、无霜冻、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0%的区域;垂直方向宜选择海拔300-1100米的区域。
毛脚龙竹(变种)(云南西双版纳)
毛脚龙竹与小叶龙竹原变种的区别在于竿基部数节间的外面均密生气根,有如网状包裹着节间,箨耳和箨片上表面之基部几无繸毛生长,叶片常较大,次脉7-9对,小穗含2或3朵小花等性状。
分布于中国西双版纳。模式标本采自中国科学院亚热带植物研究所。
小叶龙竹与黄竹近缘,但竿较高大,竿下部节间无毛亦无白粉,箨环下方和节内均具一圈白色绒毛,箨鞘鞘口、箨耳以及箨片上表面基部均被猪鬃状直硬的繸毛,小穗较小,仅含小花2朵,与之不同。
喜阴湿的观赏植物,每3-4天,换一次清水,可放入几块小木炭防腐. 换水改加水 生根后不宜换水,水分蒸发后只能及时加水。常换水易造成叶黄枝萎。加的水最好是用井水,用自来水要先...
大多数箭竹生长在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3~19摄氏度,年降水量约为1000mm,空气相对湿度较大的环境里,不需要大量水便可以很好的成长;没有一种竹子能忍受寒冷和干燥的气候条件,但却是高山地区抗风沙的有...
喜光,耐半阴,喜高温湿润气侯,深根性,抗风,抗污染,寿命长。树性强健,生长迅速,不拘土质,但以肥沃的沙质土壤为最佳,排水、日照需良好。性喜高温多湿,生育适温约为23-32℃,耐热、耐湿。
乔木状竹类。 竿高15-18米,直径10-15厘米,梢端弯或微下垂,基部数节环生气根;节间的下部深绿色,长26-32厘米,一侧扁平部分无毛,上部具少量白粉,竿壁厚2-2.5厘米;竿环不隆起,节内长1.5厘米,在其间和箨环下方均具一圈白色绒毛环。
枝下高0.5-1米。竿每节分多枝,主枝3条,其中1条明显较粗壮,或有时主枝不发达而有一大型潜伏芽,侧枝纤细,下垂。箨鞘早落性,革质,初期为黄棕色,背部被白粉和生成棕色小刺毛;箨耳与箨片基部之外延部分相连,波状,长5-15毫米,宽2-3毫米,其上密被长为1厘米的猪鬃状繸毛;箨舌高5-8毫米,先端具不整齐的齿裂;箨片外翻,腹面的基部也密被猪鬃状硬直毛,其余部位被小刺毛。
末级小枝具8-15叶;叶鞘被微毛;叶耳微小,易落,其上具繸毛数条;叶舌高1毫米;叶片长10-15厘米,宽1-2厘米,次脉5或6对。
花枝无叶,节间长1.5-1.8厘米,一侧扁平或具沟槽,其间密被黄棕色绒毛,每节着生10-25枚假小穗,其簇团的直径为1-2.2厘米;小穗倒卵形,长6-8.5毫米,宽2-4毫米,黄绿色,近于无毛,含小花2朵;颖2或3片;外稃长6-7毫米,宽4-5毫米,先端具长为0.8-1毫米的芒刺状小尖头;内稃长5-6毫米,两脊间宽1毫米,具3脉;花丝长6毫米,花药黄色或干后带紫色,长亦为6毫米,先端具尖头;雌蕊全长6-7.5毫米,子房上部连同花柱及柱头均被毛茸。果实未见。花期6-10月。
分布于中国云南东南至西南。模式标本采自勐腊。
小叶龙竹繁殖方式多样,苗木种类也多样,常见的有分蔸苗、埋秆苗、埋节苗、空中诱根苗、扦插苗、实生苗、组培苗,其中前5种苗多为裸根苗,实生苗可为裸根苗或容器苗,组培苗多为容器苗。
除草和松土:每年分别在2月、6月份和9月份除草3次。松土可与除草同时进行,松土深度5-10厘米,避免伤及根蔸。
扒晒:2-4月,扒开竹蔸四周土壤,使笋眼露出见光,刺激和促进笋眼萌发,可结合施肥同时进行。
培土:6-9月,以细碎潮土覆盖将要出土的竹笋,覆盖厚度15-30厘米,培土可防止避免竹笋的笋箨见光变色,防止老化,提高竹笋质量
密度与年龄结构:保持250-350秆/667平方米的密度,25-45丛/667平方米的竹丛度,7秆/丛~14秆/丛的丛秆度。每丛各年龄秆的保存比例应是Ⅰ年生、Ⅱ年生、Ⅲ年生、Ⅳ年生为3:3:3:1或4:3:3:0。
施肥管理:每年的竹林施肥可结合除草、松土同时进行,通常采用环状沟施。
小叶龙竹林常见病害主要为竹丛枝病和竹煤污病,虫害主要为竹蚜虫、竹蝗和竹介壳虫。不同病虫害的发生时间和防治方法见表2。
小叶龙竹竹笋品质佳、秆材纤维长、材质细致、材性优良,是重要优质的笋用、建材、编制和纸浆用竹;同时,梢头弯或微下垂,竹秆光滑,生长迅速,姿态优美,亦为优良的景观用竹。 2100433B
通过80块标准地资料,对赣西北石灰岩地区淡竹生长的立地环境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研究指出:淡竹是一个适应性较强的竹种,赣西北石灰岩地区淡竹的生长环境较差且变化复杂;立地因子对淡竹生长的综合影响非常显著;在众多的立地因子中,坡位、坡形、土层厚度、土壤通气状况、土壤中水解N和全P含量对淡竹生长的影响比较显著。
以珍珠岩、锯屑、稻谷壳和泥炭土为材料,采用单形重心混料试验设计方法设计14种轻型基质配方。以常规基质为对照,研究这14种基质对无柄小叶榕容器苗的生长和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质配方对容器苗的生长和叶片生理特性有显著影响,5,6和8号基质容器苗的生长极显著优于常规基质容器苗,而3,12和14号基质容器苗的生长则极显著差于对照。5,6和8号基质容器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对照,3,12和14号基质容器苗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显著低于对照,此外,3,12和14号基质容器苗O2·-产生速率明显高于对照。3,12和14号基质容器苗较低的光合性能是由于光合色素合成不足和光合机构活性较低所导致。光合机构中过剩激发能不能通过非辐射能的形式有效地耗散掉,诱导了O2·-生成,引起膜脂过氧化加剧而使光合机构受到损伤,加剧其光合速率的降低。不同基质中无柄小叶榕容器苗的生长和叶片生理特性分析表明:5,6和8号基质为无柄小叶榕容器育苗的优良轻型培养基质,对无柄小叶榕的容器苗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植物志编辑耿伯介按:福贡龙竹的假小穗所聚成的簇丛直径1-1.5厘米,外稃先端具长为1毫米的芒刺状尖头,似与牡竹亚属的牡竹组种类有亲缘。中国植物志出版前原作者安排在龙竹组,但在中国植物志原稿中曾将龙竹组移至麻竹亚属之下。由于它的花枝以6-14枚假小穗生于各节,数目不够多,亦不形成明显的球状簇团,故仍列在龙竹组,很可能它是介于麻竹与牡竹两亚属之间的过渡竹种。
龙竹为世界上最大的竹类之一,可为良好的建筑和篾用竹材。其笋味苦,不宜蔬食,但加工漂洗和蒸煮后能制作笋丝和笋干(商品称为“玉兰片”),其色泽淡黄,颇受人们欢迎。 2100433B
西藏龙竹(D.tibeticus Hsueh et Yi )
径12-18cm,壁厚12-20mm,梢头下垂;节间长40-45cm,无毛;节内及节下各具`1圈灰白色至灰褐色绒毛;主枝明显。秆箨早落,暗黄褐色,长33-40cm,先端宽6-8cm;箨舌高2-4mm,具长1-5mm,之纤毛;箨叶直立,长5-2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