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新型城镇生态环保设计 | 作 者 | 骆中钊、温娟、常文韬 |
---|---|---|---|
出版时间 | 2017年3月 | 页 数 | 324 页 |
开 本 | 16K | 装 帧 | 平装 |
ISBN | 978-7-122-24611-0 | 丛书名 | 新型城镇化 规划与设计丛书 |
版 次 | 1版1次 |
1 绪论1
1.1城镇建设与环境变化2
1.1.1城镇化概述2
1.1.2城镇建设概述4
1.1.3我国新型城镇建设的生态环境效应5
1.2城镇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7
1.2.1生态系统与城镇生态系统7
1.2.2城镇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特征8
1.2.3城镇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12
1.3新型城镇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7
1.4新型城镇生态环保建设的基本原则18
1.4.1自然生态原则18
1.4.2社会生态原则18
1.4.3因地制宜原则18
1.4.4复合生态原则18
1.4.5经济生态原则19
2 国内外的城镇生态环保建设概况20
2.1国外城镇生态环保建设理论与技术20
2.1.1美国20
2.1.2英国22
2.1.3德国23
2.1.4日本24
2.1.5韩国25
2.1.6澳大利亚26
2.1.7丹麦27
2.1.8巴西28
2.2国内新型城镇生态环保建设实践29
2.2.1我国新型城镇生态建设的进程30
2.2.2我国城镇生态环保建设存在的问题30
2.2.3我国生态环保新型城镇的建设31
2.3国内外经验总结和启示42
2.3.1科学编制新型城镇生态环境保护规划42
2.3.2搞好新型城镇绿地系统建设42
2.3.3建设生态基础设施42
2.3.4遵循绿色建筑原则,精选建筑材料,降低破坏程度42
2.3.5依托科技,实现生态环境优化43
2.3.6注重地方特色,保持人文气息43
2.3.7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生态意识43
3 新型城镇生态建设的理论基础44
3.1新型城镇生态环境建设44
3.1.1新型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44
3.1.2新型城镇生态环境的特点45
3.1.3新型城镇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45
3.2城镇生态建设的学科基础46
3.2.1生态学46 3.2.2环境科学47
3.2.3产业生态学47
3.2.4生态经济学48
3.2.5景观生态学49
3.3新型城镇生态建设的基本理论49
3.3.1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49
3.3.2生态城市理论51
3.3.3循环经济理论55
3.3.4低碳经济理论57
3.4新型城镇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原理和方法60
3.4.1新型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的任务60
3.4.2新型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60
3.4.3新型城镇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原则60
3.4.4新型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的特点61
3.4.5新型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的程序61
3.4.6新型城镇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62
4 城镇生态功能区划65
4.1生态功能区划研究进展65
4.1.1国外研究进展66
4.1.2国内研究现状与进展66
4.2生态功能区划理论方法基础67
4.2.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功能区划68
4.2.2景观生态类型与生态功能区划69
4.2.3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功能区划70
4.2.4生态适宜度与生态功能区划70
4.3城镇生态功能区划70
4.3.1区划的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70
4.3.2生态功能区划评价因子的选择73
4.3.3生态功能区划的依据和分区等级75
4.3.4区划方法76
4.3.5区划的一般程序和内容77
5 可持续新型生态城镇的指标体系80
5.1可持续发展指标概述80
5.1.1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作用与功能80
5.1.2指标体系划分的原则81
5.1.3指标体系的分类82
5.2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83
5.2.1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发展83
5.2.2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实践84
5.2.3国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发展86
5.2.4国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实践89
5.3新型生态城镇指标体系构建89
5.3.1新型生态城镇指标体系构建“六步法”89
5.3.2生态城镇指标体系共性技术91
5.3.3不同类型城镇的特点及重点指标92
5.3.4考核指标解释与指标值计算95
5.4新型生态城镇指标体系典型案例分析105
5.4.1中新天津生态城105
5.4.2无锡低碳生态城109
5.4.3上海崇明生态岛112
6 新型城镇生态环境建设118
6.1新型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的目标119
6.2新型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的模式创新119
6.2.1工业开发型120
6.2.2生态农业型128
6.2.3旅游服务型150
6.2.4历史文化型158
6.2.5城区卫星型165
6.2.6生态退化型169
7 新型城镇环境保护规划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177
7.1新型城镇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177
7.1.1新型城镇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基本思路177
7.1.2新型城镇经济发展分析177
7.1.3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178
7.1.4环境经济综合分析180
7.2新型城镇大气环境综合规划180
7.2.1大气环境功能区划180
7.2.2大气环境容量分析181
7.2.3新型城镇大气环境规划目标确定182
7.2.4新型城镇大气环境规划方案制定182
7.2.5大气污染控制措施183
7.3新型城镇水环境综合规划184
7.3.1水环境现状184
7.3.2城镇污水排放及治理现状184
7.3.3水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规划185
7.3.4污水处理设施建设186
7.3.5再生水处理设施建设209
7.4新型城镇固体废物综合规划211
7.4.1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212
7.4.2城镇固体废物综合整治措施213
7.4.3固体废物的管理体系221
7.5新型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221
7.5.1城镇交通的基本概念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221
7.5.2城镇的交通特征222
7.5.3目前我国城镇交通对城镇生态环境的影响224
7.5.4新型城镇交通建设对策224
7.6新型城镇意外灾害预警系统基础设施建设227
7.6.1意外灾害概述227
7.6.2防灾预警建设227
7.6.3我国必须加强新型城镇灾害预警系统建设228
8 新型城镇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230
8.1水资源现状230
8.1.1我国水资源状况230
8.1.2城镇水资源现状232
8.2水资源优化配置232
8.2.1需水量预测232
8.2.2供水体系237
8.2.3优化配置238
8.3非常规水资源应用的领域与技术242
8.3.1雨水资源的利用242
8.3.2再生水资源的利用247
8.3.3海水资源的利用248
8.4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措施251
8.4.1水资源保护251
8.4.2水资源合理利用253
9 新型城镇能源系统规划与建设259
9.1低碳背景下能源发展战略259
9.1.1我国能源现状259
9.1.2低碳能源发展战略261
9.2新型城镇低碳型能源系统优化配置262
9.2.1新型城镇能源系统特点262
9.2.2能源系统优化配置方法262
9.2.3能源系统对环境的影响识别265
9.3新型城镇新能源应用266
9.3.1新型城镇发展新能源的意义266
9.3.2太阳能267
9.3.3生物质能271
9.3.4地热能273
9.3.5非常规水源热能274
9.3.6风能277
9.4新型城镇建设节能措施278
9.4.1建筑节能278
9.4.2工业节能280
9.4.3公共设施节能282
10 新型城镇节能环保技术283
10.1EPS模块现浇混凝土结构低层低能耗抗震房屋设计与施工283
10.1.1模块及组合配件284
10.1.2设计284
10.1.3施工287
10.1.4科技创新点288
10.1.5结论289
10.2保温与结构及防火一体化系统设计与施工289
10.2.1系统组成290
10.2.2系统设计与施工293
10.2.3系统的科技创新点295
10.3真空玻璃及其在建筑中的应用296
10.3.1真空玻璃介绍296
10.3.2真空玻璃的性能优势296
10.3.3真空玻璃在建筑中的应用299
10.3.4总结301
10.4建筑集成光伏发电系统301
10.4.1建筑集成光伏发电系统的基本介绍301
10.4.2建筑集成光伏发电系统设计302
10.4.3光伏组件与建筑集成方式306
10.5平板太阳能建筑结合光热系统应用307
10.5.1平板太阳能建筑结合光热系统基本介绍307
10.5.2平板太阳能集热器与建筑集成方式308
10.5.3平板太阳能建筑结合光热应用系统应用309
10.5.4平板太阳能建筑结合光热应用系统规划设计309
10.6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技术及应用311
10.6.1生物质能及应用技术的基本介绍311
10.6.2生物质成型燃料及燃烧技术311
10.6.3生物质颗粒燃烧器的设计原理312
10.6.4生物质颗粒燃烧设备应用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314
10.7村镇污水解决方案——构建源分离排水模式315
10.7.1源分离排水模式的由来315
10.7.2源分离新型排水模式介绍316
参考文献318
2100433B
本书是《新型城镇化 规划与设计丛书》中的一个分册,书中明确了城镇的定义和范围,介绍了国内外的城镇生态环保建设概况; 分章阐述了城镇生态建设的理论基础、城镇生态功能区划、可持续生态城镇的指标体系和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系统探究了城镇环境保护规划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镇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以及城镇能源系统规划与建设。
本书从实用技术角度出发,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可供从事环境管理、区域生态建设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规划师、建筑师及管理人员参考,适合广大群众阅读,同时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教学参考。
绿色生态环保设计(GreenDesign)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并在90年代成为现代设计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它反映了人们对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同时也体现了...
那要看你买的是什么牌子的了。价格不一样的,建议你到实体店里了解一下
是环保的。生态板因为防水,免漆,环保等优点,得到装修用户的喜爱。市面上的生态板主要由三种,一,板芯贴合中纤板再加饰面的免漆板存在不环保,不能重复持钉,内应力不平衡从而导致很容易变形的问题。二、三夹板贴...
上海长兴岛将建设成为世界先进的海洋装备岛、生态水源岛和独具特色的景观旅游岛。以长兴岛门户道路——潘圆公路改建为例,总结横断面布置与老路利用、根据岛域特点选择筑路材料以及保护原生态绿化等方面的设计,探讨生态环保设计理念在改建道路中的应用。
介绍了屋顶绿化技术的概念及其特点,屋顶绿化在我国具有的广阔前景。
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近日公布了新型城镇化“2511”试点市、县、镇综合试点名单,加快推进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名单涉及地级市综合试点2个、县(市、区)综合试点5个、镇综合试点10个以及省新型城镇化专项试点项目10类、20个。
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要求,各试点地区政府要高度重视试点工作,精心组织实施,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科学有序的原则予以推进。
据了解,2个综合试点地级市包括珠海市、潮州市;5个综合试点县(市、区)包括广州市番禺区、韶关市南雄市等;10个综合试点镇包括韶关市乐昌市坪石镇、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东莞市清溪镇等。
此外,10类、20个专项试点项目涵盖城市多,内容丰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城市特色优势。其中,江门市白石甘化片区改造项目为城市更新项目;东莞市松山湖(生态园)绿色建设等项目为2个绿色建设项目;梅州市客天下旅游产业园等3个项目为美丽小镇项目;江门市长堤历史风貌区保护与活化等2个项目为“骑楼”城市项目;河源市江东新区智慧城乡等3个项目为智慧城乡项目;东莞市寮步镇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等2个项目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项目;韶关市公园体系等2个项目为公园体系项目。
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要求,“2511”试点项目应当纳入当地新型城镇化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城乡规划及其近期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组织统筹、用地和资金安排、规划落实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
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近日公布了新型城镇化“2511”试点市、县、镇综合试点名单,加快推进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名单涉及地级市综合试点2个、县(市、区)综合试点5个、镇综合试点10个以及省新型城镇化专项试点项目10类、20个。
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要求,各试点地区政府要高度重视试点工作,精心组织实施,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科学有序的原则予以推进。
据了解,2个综合试点地级市包括珠海市、潮州市;5个综合试点县(市、区)包括广州市番禺区、韶关市南雄市等;10个综合试点镇包括韶关市乐昌市坪石镇、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东莞市清溪镇等。
此外,10类、20个专项试点项目涵盖城市多,内容丰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城市特色优势。其中,江门市白石甘化片区改造项目为城市更新项目;东莞市松山湖(生态园)绿色建设等项目为2个绿色建设项目;梅州市客天下旅游产业园等3个项目为美丽小镇项目;江门市长堤历史风貌区保护与活化等2个项目为“骑楼”城市项目;河源市江东新区智慧城乡等3个项目为智慧城乡项目;东莞市寮步镇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等2个项目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项目;韶关市公园体系等2个项目为公园体系项目。
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要求,“2511”试点项目应当纳入当地新型城镇化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城乡规划及其近期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组织统筹、用地和资金安排、规划落实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
新型城镇化的文化与生态意蕴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在迈向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既要吸取国外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避免落入“环境-贫困”陷阱,更要注重通过文化发展和文化治理,建设能够传承文化,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使居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更记得住乡愁。为帮助读者更好理解文化、生态建设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本期专刊特别约请三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专家撰文,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