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西南地区城市历史发展研究 | 作 者 | 李旭 |
---|---|---|---|
出版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1年7月1日 |
页 数 | 250 页 | 开 本 | 16 开 |
ISBN | 9787564127381 |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西南地区城市历史研究的关键问题
1.2.1 研究定位
1.2.2 “城市形态”研究的整体观
1.2.3 “西南”研究域范围界定及自然地理特征概览
1.2.4 亚文化区域划分与“名城”研究点的确定
1.2.5 城市形态演进的历史分期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西南地区地域文化的总体研究状况
1.3.2 西南地区城市(镇)及建筑历史的研究状况
1.3.3 “城市形态”的研究状况
1.3.4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简要评价
1.4 技术路线、创新点及不足
1.4.1 研究方法
1.4.2 内容组织及框架
1.4.3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2 原生聚居文明格局及演进(先秦时期)
2.1 原生聚居文明发展的历史背景
2.1.1 “沧海桑田”:远古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
2.1.2 古文明的分布与主要族属、源流
2.1.3 “部落—酋邦—方国”:古代国家的形成与演进
2.1.4 以稻作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2100433B
李旭所著的《西南地区城市历史发展研究》以“西南”为研究域,“名城”为研究点,由城市形态切入,以“序列 结构”的方式研究该地域城市的历史与发展,力图通过对城市的起源、形态演变与特点、成因的分析,解析其发展演变规律,探讨对当代城市建设的影响与启示。
《西南地区城市历史发展研究》共分6章。第1章综述研究定位、概念界定、方法及框架;第2、3、4章为历史本体部分,由于西南地区不同阶段城市形态各具特点,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本书将其分为:原生聚居文明格局及演进(先秦时期)、传统城市形态的形成与演进(秦汉—清)、近现代城市形态的剧变转型三大阶段分别论述;第5章解析城市形态演变的规律与机制,探讨城市形态特色的重构途径;第6章结语部分总结西南地区城市的历史演进及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启示。
本书适于城市规划、城市研究和城市管理、建筑设计以及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管理与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杭州解放不久,时任杭州市建设局局长余森文提议在西子湖畔建设一座现代化植物园,得到谭震林、江华等省市领导和有关专家、教授的支持和响应。1951年,杭州市建设局提出了筹建杭州植物园的设想。1952年,杭州...
对于氘、重水等重要的轻元素同位素及其化合物的宏观物理常数,在20世纪30年代虽已作了普遍测定,至今仍不断补充和修正。50年代测定了诸如 DO的键长、键角等微观结构数据。70年代以来,开始深入到同位素取...
湖南大学的建筑学专业是国内较早创立的建筑学专业之一。1929年刘敦桢在湖南大学土木系中创立建筑组。1934年原苏州工专建筑科(中国第一个建筑学科)创始人柳士英应邀来湖南大学,任土木系教授,主持建筑学教...
中国西南地区地理环境复杂,民族众多,传统建筑丰富多彩,成为一个世界原生态建筑博物馆。
= 南地区标准设计通用图 一、框架轻质填充墙构造图集 ------加气混凝土填充墙 05G701 1.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分类: X-xxx 和 W-www 型, X 表示代表皮。 W 表示不代表皮 2.在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寒冷又有隔要求的地区,夏热冬冷,挤夏热冬暖又有保温要求的 地区,分别计算冬季和夏季保温隔热层厚度取最大值 3夏热冬暖地区,按隔热要求设计即可;温和地区,按实际要求参照以上要求设计 4饰面材料一般选水溶性高弹涂料;面砖与结合层总重量应小于 35kg/m^2 非上人屋面及一般上人屋面分别采用 X150 和 X250;上人屋面和种植屋面分别采用 X300 和 X350;外墙保温(内保温和外保温)采用 X150 和 X250 6 . 不得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 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一下的砌体; 长期处于浸水; 场面表面 温度高于 80 度的环境加气混凝土砌块中宜采用掺有外加
1.项目立项背景 西南地区正在进行大规模地质矿产调查,但全区性的基础性图件溃乏,无全区基础地质数据库。中国地质调查局从2006年启动了“西南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及数据更新”计划项目,在青藏高原地区、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区、重大工程区、重要成矿带开展了大量的1:25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同时启动的“西南地区基础地质综合研究项目”,肩负着计划项目的职能,全面实施西南地区基础地质调查成果的集成、系列图件编制及数据库更新、重要成矿带的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基础地质调查的规划与部署等工作。 2.研究目标 发挥计划项目“指导、协调、综合、提高”作用,综合集成最新地质调查研究成果,(1)建立西南地区区域地层-构造格架;(2)编制西南地区基础地质系列图件;(3)开展西南地区重要成矿带地质背景研究;(4)围绕关键基础地质问题和拓宽服务领域,开展专题研究;(5)建立基础地质数据库;(6)承担西南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规划与部署。 3.主要创新成果 (1)全面集成了区域地质调查的最新成果,首次建立了西南地区区域地层-构造格架;首次以“组图”的形式编制了 “中国西南地区地质图(1:150万)”,反映了地质调查的最新成果,实现了中小比例尺图件精度和适用价值的最大化。 (2)首次系统地建立了西南地区基础地质调查成果数据库、更新系统和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了多层次相互联动和实时更新的基础地质数据更新系统。 (3)创新性地以大地构造相的研究方法编制了“中国西南三江地区大地构造相图和成矿地质背景图”,为成矿区带的找矿突破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拓宽了基础地质的服务内涵。 (4)以“图幅带专题”的工作思路,配合重大工程区开展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工程地质条件”专题研究,查明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区域地质、工程地质条件以及活动断裂构造,评价了地质环境和地壳稳定性等不良地质因素,编制了系列成果图件和专题研究报告,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规划、选址提供了科学依据。 (5)依据大量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和将褶皱基底视为古造山带的研究方法,重建了扬子陆块西缘前寒武纪年代地层格架。该成果已被全国地层委员会所采纳,在中国地层表(2013年版)中做为中国南方中元古代标准地层柱进行推广使用。 4.应用情况、社会经济效益 成果广泛应用于西南地区开展工作的地调、科研、企业等单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为国家级矿产资源开发与储备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基础,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了我国南方前寒武地学研究。成果得到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地层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等权威专家和机构的好评。 项目编制了系列图件95张、成果报告13部,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2个,出版专著2部、地质图及说明书2张,公开发表文章40余篇,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获得2013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果奖一等奖。 2100433B
获奖序号 |
20140017 |
项目名称 |
西南地区基础地质综合研究 |
主要完成单位 |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
主要完成人 |
尹福光,孙志明,丁俊,毛晓长,耿全如,李奋其,王冬兵,谢启兴,王永华,廖世勇 |
获奖证书编号 |
KJ2014-2-06 |
奖种 |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 |
等级 |
二等 |
由于早期的线路板线间距比较宽,发生这种故障的几率很小,并且只有在高温潮湿的条件下才有发生的可能,因此这一现象没有引起重视。
最早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的是美国贝尔实验室的 kohman 等人,他们发现在电话交换机的连接件中,有些镀在铜接线柱上的银在酚醛树脂基板内有检出,他们证实是银离子的迁移。这种现象有时会引起基板的绝缘性能下降。其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在直流电压下受潮的镀层发生离子化而引起的。经研究发现,除了银外,铝、锡都有类似现象。但是很长一个时期几乎没有人关注这方面的研究。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又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时以陶瓷为基板的高密度印刷线路板和覆铜线路板开始向小型化方向发展,使对基板材质的研究有所发展,使得又有人开始注意到离子迁移对基板绝缘性能的影响。
这些研究大多数还只是局限在西方,并且论著并不多见。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日本也开始关注这一课题,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报告也多起来。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些研究的重现性欠佳,所得的结论也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