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芒草属植物描述
小穗成对,背向压扁或近线形,无柄的实性,有柄的中性或雄性,排成成对或指状的总状花序;无柄小穗的第一颖两侧常内向摺叠,上部有2脊,脊间平坦或有槽。本属原有13个亚属,现均分出而各自独立成属了。
中国植物志:10(2):184
须芒草属所有物种
华须芒草
西藏须芒草
须芒草
须芒草属
印度科学家利用一种名叫印须芒的草防止水土流失,已取得显著效果。这种草具有象海绵一样的吸水和保水能力,结果使荒芜的土地恢复生机。印须芒能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生长,而且生长速度很快,9个月就能长到约1.5米高。凡是有水土流失的地方,人们都可以种植印须芒。它还是一种草中寿星,能活90年。
楼梯草属植物的果实形态特征是属下系的划分和种类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研究该属演化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标本查阅及野外调查,为该属七种植物的果实进行了补充描述,对该属的进一步分类修订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华须芒草
西藏须芒草
须芒草
须芒草属
气候性稀树草原植被 在非洲东部和撒哈拉大沙漠南部发育最典型,是热带季雨林植被和热带荒漠植被两种地带性植被之间的过渡类型。savanna(中译名萨王纳)最初是指非洲的稀树草原。这类地区年降雨量虽在 500毫米以上,但在持续2~7个月的干旱期降雨量甚微,限制了植物生长。在群落中,粗硬的多年生禾草,如须芒草属(Andropogon)、 黍属(Panicum)等占据优势。草高1~2米,个别种类如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可达5米。雨季草类生长旺盛,但密草丛间时有裸地出现;旱季草枯,转入休眠。散生的乔木通常低于15米,株间距约15~20米,具有旱生形态或旱季落叶特征。其中形态奇异的伞状金合欢 (Acacia spirocurpa)和猴面包(Adansonia digitata)成为非洲稀树草原的标志。澳大利亚海岸森林带向内陆过渡为气候性稀树草原,散生有能适应较长旱季的桉树属(Eucalуptus)乔木。印度半岛和中印半岛内陆也有气候性稀树草原分布。
南美洲的稀树草原虽然也受到干湿季节变化影响,但其中很大部分属于受土壤制约的类型。如奥里诺科河流域地表下砖红壤型风化壳阻碍乔木根系下扎,只有少数裂隙成为疏生乔木吸收深层水的孔道,形成里雅诺群落;巴西地盾上土壤过于贫瘠,致使树木稀少,形成禾草为主的坎普群落。
在中国海南岛西部和滇南河谷都可见到稀树草原,主要草木植物为热带亚洲常见的黄茅属(Heteropogon)、三芒草属(Aristida)、白茅属(Imperata)植物,散生乔灌木主要是木棉(Bombax malabaricum)、厚皮树(Lameacoromandelica)、银柴(Aporosa chinensis)等。但其中大部应属人为破坏天然植被后产生的次生类型,或是受局部地貌条件制约产生焚风效应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