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美] 尼克斯. A. 萨林加罗斯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14年6月 | 页 数 | 250 页 |
定 价 | 49.00 元 | 装 帧 | 平装 |
ISBN | 9787112157426 | 原作品 | Twelve Lectures on Architecture |
只要在高差0.45以上的情况,就不计算建筑面积了。
新的资质标准于2015年1月1日实施,建议等待新标准就位之后进行资质申请办理。新标准劳务公司资质不分级别。
注意查收
2017 新版建筑平米造价,这些数据每个工程师都应该张口就 来! 2017-10-09 不同类型的建筑造价不同, 不同地区规范不同所形成的单方成本也有所不同。 本文汇总了建 筑各项的单方造价,并总结了工程成本测算等实用技巧。 1.全现浇结构住宅楼: 包括建筑、装饰、采暖、给排水(含中水)、消防、通风、照明、动力、消防报警、电梯、 可视对讲、有线电视、电话、防雷接地等十四个专业。 含电梯、消防、通风设备,普通灯具; 公共部分粘贴地砖, 天棚、墙面刷耐擦洗涂料, 普通洁具、喷洒头。外墙外保温粘贴聚苯板, 泰柏板隔墙,混凝土为预拌混凝土,土方运距 20 公里以内。 每平米造价 1850.98 元,其中:建筑工程: 1011.17 元;电气工程: 220.54 元;管道工程: 316.81 元;通风工程: 302.46 元; 2.全现浇结构板式小高层住宅楼: 包括建筑、装饰、采暖、给排水(冷水、热
新建筑造型理论的基础,责任者是黎宁著,出版者是中国新建筑社[发行者]。
新建筑造型理论的基础
拼音题名
其他责任者
出版地点
重庆
出版时间
民国32[1943]
载体形态
16页
丛编项
新建筑丛书
主题词
建筑学派
中图分类号
TU-0
附注说明
摘要
2100433B
上一讲我们说过了如何看釉,主要是针对我们所采用的不同工具,观察釉面来判断生产瓷器的窑口,以及区分瓷器的年代、真假等等。而这一讲的主要内容,则属于陶瓷鉴定中看釉装饰的一个范畴。实际上,颜色是鉴定的一个慨念,它主要是通过陶瓷装饰的以下两个方面来鉴真辨伪:其一,是从颜色釉上来展开鉴定。这个颜色釉的定义主要为由窑口烧制而成的瓷器天然色,这其中包括黑色釉,以及各种釉装饰所表现出的颜色釉。主要分为高温釉:一道釉烧成如一个铜红釉、黑釉、酱釉、祭蓝、祭红、冬青等。也有低温釉,二次烧成的如孔雀兰,珊瑚红等。其二,则是由人工绘画上的彩釉,这是一种在本色釉上描绘彩绘图案的装饰工艺。其中分为高温釉下的彩釉,主要呈红、青花、黄等色泽。以及在低温釉上,上彩装饰的三彩、五彩、粉彩、浅降彩等。
我们所说的看“颜色”,就是在鉴定和辨别各个时期的陶瓷时,根据釉色和彩色所体现出外在的颜色特性,以及通过所体现的颜色审美习惯特性,来鉴定出瓷器的出产地、朝代等信息。所以我们这里只谈颜色表现出来的呈色性,不谈产生颜色的化学特性。
1、春秋战国时的原始青瓷为青黄色。由于胎体灰白细腻,而石灰釉为草木灰粉成釉面则很清薄,于是所体现在外在的就是青黄色,并伴随很多很大块的缩釉,不同于后来的缩釉点。
2、战国后期至秦汉的则分为三种:
A、酱色。在原始瓷器和釉陶上都有表现。由于胎色灰红等原因,再加上窑温掌握不好,使得釉面有很多成为酱色釉,有大量的流釉现出。
B、青绿色。同样的原因,釉面有时会变成非常好看的青绿色,这类釉的品相一般都不错,而另外的则很容易被土黄色所浸润。
C、还有多种灰青色带黄色的,如同有土浸一样。
D、绿釉陶色。这种釉陶实际包含了多种特色。这类釉陶绿色,深浅不一。由于长期在潮湿的环境中,因而绿釉中的微银色从釉中渍出,与空气氧化后变得如水银般闪闪发亮,这种现象也就是俗称的“翻银”。这是汉绿独特的标志。虽然现代仿品中也多用水银做,但表现得过于光亮,并在光线的照射下发出白色光芒。真正的汉绿釉在放大镜下看呈厚薄不均状,表面会形成很多不匀的釉面堆集,这也是后仿的仿制品所没有的。后仿色是可以仿出深浅和水银锈,但仿釉面一般都过于平坦。
3、魏晋南北朝,最后的原始青瓷:魏晋以及南北朝俗称六朝,这个时期的原始青瓷已经烧制的非常成熟,一般呈青黄色、青灰色,也有青绿色。将之作为一个系列,我们应该仔细掌握其具体特征,如洪州窑的就易脱釉,有带玻璃质流釉。
4、东汉之后产生黑釉:当釉中铁质达到10%和8%后,釉面就会变成黑色。成熟的黑釉应是三国之后的德清窑,色墨如漆,薄有细开片,时间上限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
5、时间到了隋朝,白瓷正式登上了中国陶瓷的历史舞台。事实上,从汉墓出土的文物里已经有了白瓷的身影。到了北齐,出土的白釉瓷已经表现得更进一步。不过要说白瓷真正的成熟期,那只能是隋朝。隋朝的白瓷主要集中在北方的刑窑、曲阳窑、巩县窑、登封窑,以此为一系列的白瓷一直延续到五代。这类白瓷釉面如白漆有泪痕,有的泪痕呈微黄色,这一特点到了宋代为定窑所继承。
6、最成熟的唐代青瓷:“南青北白”的隋唐年间,南方的越窑青瓷占据了半壁河山。通常我们所看到的越窑瓷呈青灰色,釉面有起复,容易开片和被浸蚀。越窑瓷被腐蚀后一半脱釉,有的被浸蚀后釉层则变成粉磨状。越窑青瓷年代的上下限大致从隋唐至五代。北宋的越窑瓷可以忽略不计。
7、彩釉装饰开始兴起:彩釉装饰起源于南北朝时的欧窑生产的青釉褐斑,又称点彩,是一种釉下彩。到唐代以后,长沙窑开始正式的将彩色装饰自觉的作为一种技法,投入大窑生产。在长沙窑的青黄釉下,生产出釉下褐彩,釉下绿彩。同时,在南方的越窑也有分为青釉和点褐彩装饰。我们通过唐至五代间,中国陶瓷彩釉装饰的特点去分析特征,就会发现这类点釉最大的一个特征是:点彩的地方釉面纹饰略为凹陷,腐蚀程度也优先于其它部位,很多推动亮光的如铁锈。由于这类瓷质较后仿的火温高、硬度大,声音区别很大。
8、三彩是从唐代以后所发展起来的。
三彩是一类包含了多种概念的装饰,它既有“唐三彩”的陶器低温三彩,也涵盖了明清以后的瓷器三彩。我们这一讲主要是谈釉彩,所以我们就以颜色为其归类。
唐三彩,是一种铀陶,加上低温彩釉的装饰陶器。它的制作流程一般是先将白色积土作原料的陶器烧成后,再淋上各种以铜、铁、锰元素的金属矿物着色剂。低温色釉入窑低温烧成。北方多,南方少,也有一次烧成的800度。一般呈色主要有绿、黄、蓝、白、紫,以及黄绿白等色。器形方面则以陪葬品为主。唐三彩最大的特征,是将各种色泽的流动,非常自然的交融在一起。而后仿的则在色泽交融上表现为明显不自然,有人为掺和的感觉。唐三彩的生产地以洛阳、西安的黄保窑居多。所以,如果你投资门类是三彩窑,就一定要追问来源地,以帮助你分辨真伪。
(1)宋三彩
唐三彩多作为陪葬明器,并不能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宋三彩则不同,其大多作为陈设器与生活器皿使用,如瓷枕等。宋三彩以黄、绿、白三种色釉为主。区别与唐三彩,宋三彩不用蓝釉。烧纸手法也是用刻划方法进行修饰后,入窑烧成塑胎,按填入彩色釉再入窑二次烧成。彩色釉中还有艳红,乌黑、翡翠釉等。
(2)辽三彩
辽金时代的北方地区,曾大量烧造陶瓷,如内蒙的巴林右旗等地。辽三彩与宋三彩颇有相似之处,都是以黄白绿为主色调,但也有其自身特点:1、装饰主要是印花和划花;2、胎质多种。一种吸水率高,色泽呈淡红色,另一种则是瓷化程度高的薄胎器。3、造型多是辽金特色的生活实用器。最有特色的经典造型主要是:壶、六盘、海棠形盘。宋辽三彩与唐三彩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宋辽三彩的彩釉之间并不交融。因为宋辽三彩采用的是填色,而唐三彩则是浇色。
(3)明三彩。
明三彩多以成组的丧葬用品形式出现。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缩小版的家用器物,从家私到全套的桌上摆设。另外一类则是出行礼仪,从开道者到抬骄子。其釉面亮青、肥腴,也有反铅现象,鉴赏时注意成组器的分析。
(4)素三彩
素三彩是明清时景德镇陶瓷系列中的一个新品种。它区别于唐宋辽三彩最大的地方,就是素三彩的瓷胎。这种工艺成熟是在明时期,而于康熙年间大行其道。其特点是素胎成瓷后,彩釉填绘,黄绿紫是其主色调,特别是紫色有种独特的美感。有时也会用黑白,基本不会用红色。因而只要是瓷器三彩,就只能按明中期之后的判断来进行鉴定分析。
9、宋金时代的红绿彩:宋代三彩是在陶器上产生,而宋金红绿彩则是在北方窑的器上。这类产品与其它磁州窑等北方窑绘画一样,用大笔勾划。画风随意,很容易脱釉。有的粗器是红色的红胎,红色发黄透明度高,分析断代时只能在宋元之间。
10、宋代白釉褐彩:宋代在瓷器上崇尚清白主流,刻划印花等各种胎装饰技法十分流行。而此时,以磁州窑为代表的一批北方窑,则流行起白釉褐彩的装饰。实际这种褐彩远看似黑彩,近看却又犹如铁锈,因而有的地方也称之为“铁锈花”。当然,这种褐彩早在南北朝的青瓷上就有所发端。这种褐彩有一个共同点:褐彩的部分硬度低于白釉。在这类出土器中,褐彩部分的腐蚀程度明显要高于周围,有的甚至破碎。在观察时注意发现,宋代褐彩与周围的釉面有明显的光差,褐彩处无光或者光比小,有的褐釉凹下,有的已经开片又碎裂。这是区别于现代仿品最明显的特征。现代仿品褐彩与白釉一样的光洁、平整或者同时做旧。
11、宋辽金黑地剔花和珍珠地划花,也是从磁州窑发展起来的,主要以金代时期的北方作品为代表。其制法是用锐器剔划出纹样,把主纹外的空间悉数剔除,然后露出铀下黑胎,形成白底黑花的釉面造型。这类器的白釉都是过度灰白的白色釉,与现代仿品区别很大,不露光。
12、黑地铁锈花:辽金时期从北方出产而发展起来的,主要是山西窑口。其后大量生产的一种黑地装饰,一般都是将氧化铁多的釉,用毛笔绘在瓶、盘、碗上。釉后面,形成铁红色或褐色的纹饰。
13、宋代的黑釉器:宋代时期除了均釉等窑发明,红紫等一色釉外,其他的大量产品均是以青白釉和黑釉器为主。特别是黑色,各类分窑都重点烧造。如定窑、吉州窑、建窑、耀州窑等种类丰富。吉州色纯正,釉薄如漆皮。建窑则釉厚,有很大的泪珠,一般在色釉上描金。
14、窑变釉:这类釉多是在黑釉上窑变出褐色、黄色、淡青色等色泽,出玳瑁斑。这类釉面流动纹很明显,在显微镜下釉面大小鳞片如蛇皮。此类釉面出土腐蚀严重,釉面斑驳且光照下色泽黯淡。釉面强度不高,若用放大镜轻击,声音皮实。若是后仿,则釉面硬,击打声脆。窑变之外,还另有画月梅图,剪纸贴花,树叶贴花等装饰,这些与现代仿品之间的鉴别,主要也是从黑釉和装饰上的光差上鉴别。
15、元代青花釉里红:元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一是由宋代的一元配方升级成二元配方。将宋代做瓷石胎的工艺,改由瓷石、高岭土配比的二元配方,从而减少瓷器制作过程中的变形。瓷器制作也更规整、更大、更薄。二就是青花釉里红成为一门相当成熟的装饰技法,载入中国陶瓷发展的主流。因而鉴定青花釉里红,上限到元代中晚期。
16、明代五彩:五彩是宋元五彩或加彩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技法。即用多种材料在已烧成的瓷器上绘画,在彩炉中低温二次烧成。从现有的资料上看,早在明代宣德年间就已经有了在精品瓷器上烧出的五彩瓷。其后,从开始生产到普及,一直持续到清代直至现在。为了以作区别,清代五彩烧成的温度比较高,不如开始柔和的又称之为“硬彩”。
17、宣德五彩:宣德五彩极少,一般认为主体三彩只有红绿黄三种加青花。图1(明宣德五彩 西藏萨迦寺保存)图2(明宣德五彩 台北故宫藏品)
18、成化五彩:成化五彩开始流行,多用青花勾线或填补一种色,因而也叫斗彩,或青花间装五彩。斗彩是用青花勾轮廓,彩色填注染。而青花间装五彩则是绘画过程中,把青花作为图案中的一个色系专门填充画中某一物体。成化五彩的主要特点是颜色逐渐成熟,绿黄紫各有特点。红色有鲜红、油红,以及黄彩后形成的黄上红,绿色则有水绿、松石绿、孔雀绿等。黄有杏黄、密腊黄等。一般只用四色,开始用钒红。与现代三彩最大区别是彩透明如水,侧视则有水银光,类似铅绿釉的“翻铅”。图1(明成化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图2(明成化 台北故宫馆藏)
19、万历五彩:万历是五彩瓷的普及阶段。大量的民窑产品问世,并伴随有大量出口,日本称之为“芙蓉手”。万历五彩也是由青花、红、钒红、绿、黄、紫、孔雀兰等色泽为主。但是鉴定时一定要注意,万历五彩从彩色基调上以红为主,特别是浓红。比较明显的鉴定特征是红色如枣皮红发暗,彩色都透明,薄而软,光亮,声音脆。
20、晚明五彩:不很明显的三彩特色,多是红绿彩制品,与万历的区别是绿色面很多,红色开始减少。
21、清康熙五彩:经过明末崇祯到清初顺治阶段的过渡,五彩瓷真正奠定了康熙五彩大发展的条件。康熙五彩最大的特点是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从而使五彩瓷真正的成为表现力丰富的彩色装饰。因而只要发现彩瓷上有蓝和黑色,上限就介定在康熙,这是康熙五彩才出现的特色。
(1)黑色一般是在黑彩上再加上一层绿釉,因而色黑如漆,发玻璃光。
(2)康熙五彩透明明亮,有崩彩的情况。
(3)大面的使用矾红绘画,这是后来很少有的。
(4)康熙五彩中,灰兰、翠绿、黄绿、紫色占画面比例比较大,与后来的一些色为主调的绘画大不相同。看彩色中,看熟各个时期图案绘画中的主调,就可以很快推出大概年代。图1(故宫博物院藏康熙五彩耕织图瓶)
● 雍正粉彩: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雍正朝制的釉上彩。其特征是绘制图案时,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后在上面将彩色调开,调成深浅不一的色调。彩色中有的用芸香油调合施彩,有些彩料则是进口的。如红彩中有以黄金为着色剂的洋红,又称“胭脂红”,又有洋黄、洋绿、洋白等色,由于焙烧温度比三彩略低,色彩又以淡雅为主,因而又称之为软彩。盛行后取代三彩成为釉三彩的主流。图1(雍正粉彩 大英博物馆藏)
雍正粉彩的特点是:浓淡变化阴阳向背。淡雅柔和作为雍正三彩的主色调,突出蓝、枣红、灰蓝色、深绿、黄。一般釉厚有油光,很少用矾红。习惯用红线勾脸,黑线勾眉眼,也有直接用彩瓷绘,不勾线的,用色块形成正面为雍正独有。主色调上开始有大面积的黑彩参与进来的,习惯用墨彩绘图案,大面积红色的色调没有了。图1(大英博物馆藏雍正粉彩盘),图2(上海博物馆馆藏雍正粉彩过枝纹盘)
● 乾隆粉彩:从乾隆时期开始,粉彩瓷开始有很大的时代特色,各种开光,百花不露地的繁褥的绘画,使粉彩的绘画特色发展到无以复加。乾隆生产的各类产品很多,品种很杂并以色彩特色上看,一是开光的色地多用,二是绘画中主色调是以绿色为主的各种绿色为主,有时画面中有三至四种以上的绿色,再以少量红色的其它颜色,这个特征很重要,嘉庆与乾隆在颜色上很接近,可能绿色更加偏蓝,深色,应该都有蛤蜊光。图1(法国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
● 道光粉彩瓷:从道光开始,粉彩瓷中以绿色为重要色调,风格开始变化,不经意中矾红在画面中的地位逐渐开始占比较多的地位,同时图案中,其它的多种色的运用比较丰富,蓝料彩多用,一般都有蛤蜊光。
● 同治光绪粉彩:同治和光绪粉彩是清代彩瓷的最后阶段,民间大量生产。而这些瓷器生产中,由于生存的需要,色彩越来越趋向简单化,在小件器中,主要以浅蓝色、浅绿色、新彩浅蓝色(这个色泽很特别,同治光绪都没有)、铁红色、紫色,色多透明,露出勾轮廓的黑色,色调很少,修饰上加以描金,描金衣饰是鉴定清晚期后中早期的分水岭。大器上多用粉红粉绿,蓝色做边饰,主要正面中的纹饰,多用不同的皱纹来进行绘画,而不是靠各种颜色的堆积来表现,少数有蛤蜊光。
● 新粉彩:在清末民国流行了一段浅彩之后,由于大量进口了新的进口彩料后,彩色更加丰富了,可以描画更多的层次,而且可以在描画过程中就能观察到色彩的配比。于是,文人画中的各大名家,纷纷运用新粉彩,开展文人的绘画,如珠山八友、岭南画派的高剑父等。新粉彩彻底跳出了传统色彩的束缚,按图案需要来用色,有几种色极细极平,用得几乎摸不出色的厚度,这是特征,民国粉彩在放大镜下多有起泡,而现在所有的毛糙感。
● 民国浅降彩:清末的新品种,主要是按中国画的绘画风格创造出的一种空灵雅淡的意境,很受文人士大夫的青睐,能够更好地把诗、书、画在瓷器上有机结合起来,也是受雍正黑彩的影响。色调比较简单,以水黑彩为线条画轮廓,并加以皱揉,使线条虚化,再以淡赭、花青、小绿、草绿、淡蓝,极少注染山水,低温烧成。色彩特点是浅色黑色浅而淡,色彩都不上玻璃白,直接绘画上去,多在“米汤白”釉上绘画。由于用色极淡,因而也很容易磨损,与雍正墨彩相比,色淡无光,主要是画工皱法不一样,很容易分辨。民国开始被新粉彩所代替,现在仿的浅彩,色黑有光。
● 墨彩:清代雍正年间珐琅有直接影响产生了粉彩,同时景德镇也用国产的料仿烧水墨珐琅绘画纹样效果,在白瓷器上以墨料绘画,再经低温烧烤而成犹如白纸作画,墨色淡彩,时称彩水墨。雍正墨彩的特征是很淡,有时揉一点淡褐色,淡矾红,与后来浅降彩相似,但浅降彩揉进去的有淡蓝色、淡褚。民国开始,墨彩是用的艳墨,一层玻璃釉,现在仿的墨也是艳墨,在清代的用墨色。宋的画面中,墨色都浅淡,现在仿的色太黑,一眼就发现有问题。
本文转载自夏志钢(武汉壶语堂博物馆馆主)
本书作者在建筑本体设计的意义上展开理论的探求,并通过大量的实例来阐释建筑“空间、光、场所、表象、程序”等本原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