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木,高达20米,胸径20-40厘米;树皮暗灰黑色,粗糙;韧皮部淡赭色,有清香气味;小枝密被褐色长柔毛,老枝无毛,有皮孔。叶纸质,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有时为椭圆形,长6-19厘米,宽2.5-6厘米,顶端钝,或短渐尖,基部阔楔形至圆形,叶面除中脉被微柔毛外无毛,干时蓝绿色,叶背淡黄色,被柔毛;侧脉每边7-8条,纤细,上面微凸起,下面凸起,网脉明显;叶柄长2-3毫米,被疏粗毛。
花单生于叶腋内,绿色,直径1-2厘米;花梗长1-2厘米,被淡黄色疏柔毛,中部以下有叶状小苞片1-2个;萼片长圆状卵圆形,长8-9毫米,渐尖,外面被疏柔毛;花瓣内外轮近等长,或内轮的稍短,厚革质,长卵圆形,长8-9毫米,被微毛,干后黑色;药隔顶端截形;心皮长圆形,被柔毛,柱头卵圆形,顶端全缘,每心皮有胚珠1颗,基生。果近圆球状或卵圆状,直径约6毫米,红色,干后黑色,无毛;果柄柔弱,长1.5-2厘米。花期3-5月,果期4-10月。
天然分布区的气候为年平均气温18-26℃,极端最高气温38℃,极端最低气温0℃,年降水量1200-2000毫米。适生的土壤为以砂壤土为表土的红壤、砖红壤性红壤或砖红壤性黄壤,母质为花岗岩或页岩、砾岩、玄武岩等。
为海南热带稀树草原及半落叶季雨林常见的树种。通常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山坡,尤多见于海拔300米以下的山野疏林缓坡上,常与厚皮树、余甘子、白格、黑格、木棉、鸡尖等乔木混生。颇耐干旱,在异常干燥的荒野上,其生长势仍旺盛,由于其树皮厚和萌芽力较强,常为火烧迹地及采伐迹地的残余树种。喜光性强,树冠宽广,枝条伸出扩展而成广伞形,幼苗期稍耐庇荫。天然下种繁殖效果颇好,幼苗幼树生长均正常。
分布于中国海南(琼山、白沙、昌江、东方、乐东、保亭、三亚、陵水、琼海和临高)、广东(徐闻)、广西(合浦)和云南;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印度等也有分布。
叶黄槿为常绿大灌木至小乔木,被星状毛。主干不明显,高可达3-4m。其叶大,如心形,叶柄长3-8cm。其花,雄蕊多数为单体,雄蕊筒包围花柱,花柱5枚,子房5室。蒴果球形,开裂。单叶,叶草质,互生,革质,...
落叶灌木,高1.5-3米;当年小枝连同芽、叶柄和花序均密被土黄色或黄绿色开展的小刚毛状粗毛及簇状短毛,老时毛可弯伏,毛基有小瘤状突起,二年生小枝暗紫褐色,被疏毛或几无毛,有凸起的垫状物。叶纸质,宽倒卵...
平枝栒子属落叶或半常绿匍匐灌木,高不超过0.5米,枝水平开张成整齐两列状;小枝圆柱形,幼时外被糙伏毛,老时脱落,黑褐色。叶片近圆形或宽椭圆形,稀倒卵形,长5-14毫米,宽4-9毫米,先端多数急尖,基部...
细基丸主要采用播种方式繁殖。
3-4月开花,果实在6月中旬开始成熟,至7月完全成熟。果实成熟时红色,将果实采集后及时用粗砂搓去果皮,或用竹箩盛装浸在水中,至果皮软烂再脱去皮肉,洗净后取得纯净种子。出种率20%左右。
苗期生长缓慢,播种最好在采收种子后当年9-10月进行,翌年雨季造林。播种前用清水浸泡种子10小时,捞出阴干即可播种,采用点播,种间距约3厘米,播种后15-20天开始发芽,发芽延续1个月左右,发芽率达65%以上。当小苗长至6-8厘米时进行分床,株行距15×20厘米,分床后要盖荫棚15-20天,待小苗恢复生长后方可拆除。当小苗达到分床规格时,也可移入营养杯中进行培育,苗高50厘米左右时上山造林。
造林地选择在海拔500米以下土层深厚和较湿润的缓坡上,在雨季前先进行清杂、炼山,坡度超过25。时要开水平带,植穴规格40厘米×40厘米×40厘米,株行距可根据立地的优劣来确定,一般以2米×2米或2米×3米为宜。用裸根苗造林时,起苗后要及时浆根,并切除部分侧枝,以提高成活率和保存率。
幼林期冠幅较小,应加强抚育管理,促进提早郁闭。在定植当年雨季末期进行除草、松土1次,以后3年内每年在雨季前、后各砍杂和穴状锄草、松土1次。在有条件的地方,结合雨季前的抚育每穴施复合肥100克,以加速幼林的生长。第4年后还要注意经常砍除藤蔓,以免影响生长。
黑斑病
危害症状:种子发芽出土后长出2对真叶时,容易发生此病。从苗尖向根部变成黑褐色而死亡。
防治方法:播种前要注意做好种子及土壤的消毒工作,在发病时先拔除并烧病苗,并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混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酒,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蓝绿象
危害症状:大或幼林期常有蓝绿象成虫等危害。
防治方法:用90%敌百虫1000-1500倍液或50%辛硫乳油1000-1500倍液喷洒均可达到防治的效果。
木材纹理通直,结构致密,木质硬重,加工稍难,纵切面难得光滑;干燥后有开裂,并略会挠曲或变形,材色一致。适作梁、柱、门、窗、农具等用材。树皮颇韧,可作编绳之用。果可食。由于其干形通直。常绿。耐干旱,冠塔形,可作行道绿化树种。
国槐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 15-25 米,干皮暗灰色,小枝绿色,皮孔明显。羽状复叶长 15-25 厘米;叶轴有毛,基部膨大;小叶 9-15 片,卵状长圆形,长 2.5-7.5 厘 米,宽 1.5-5 厘米,顶端渐尖而有细突尖,基部阔楔形,下面灰白色,疏生短 柔毛。圆锥花序顶生;萼钟状,有 5小齿;花冠乳白色,旗瓣阔心形,有短爪, 并有紫脉,翼瓣龙骨瓣边缘稍带紫色;雄蕊 10条,不等长。荚果肉质,串珠状, 长 2.5-5 厘米,无毛,不裂;种子 1-6 颗,肾形。花果期 9-12 月。 [1] 生长习性 性耐寒,喜阳光,稍耐阴,不耐阴湿而抗旱,在低洼积水处生长不良, 深根,对土壤要求不严, 较耐瘠薄, 石灰及轻度盐碱地 (含盐量 0.15%左右) 上也能正常生长。但在湿润、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上生长最 佳。耐烟尘,能适应城市街道环境。病虫害不多。寿命长,耐烟毒能力强。 用途 中国
以豫南地区的区域特征和建筑文化为背景,结合古镇、古村落乡土建筑的具体实例,对豫南乡土建筑的类型与形态特征进行研究,以便全面地把握该地区乡土建筑的特点,为进一步保护与发展新农村乡土建筑提供借鉴.
银柴形态特征
--野外采集植物数据--
中文种名 |
|
拉丁学名 | Aporosa dioica |
科名 | 大戟科 |
采集时间 | 2009年08月21日 |
采集地点 | 海南 东方 东河 |
采集人 | 郑希龙、潘雅书 |
采集样品类型 | 果实 |
引种材料类型 | 果实 |
生活型 | 小乔木 |
生态环境 | 山谷、山腰、疏林、路旁 |
地形 | 山地 |
群落及主要伴生植物 | 细基丸、弓果藤、乌心楠 |
果实颜色 | 橙红色 |
花期 | 4-7月 |
果期 | 8-10月 |
平均鲜重(kg/m2) | 2 |
平均干重(kg/m2) | 0.5 |
单位面积株数估算(株/ha) | 5 |
分布 | 普遍 |
单位面积产量 | 5 |
地区蕴藏量评估 | 较少 |
乔木,高达9米,在次森林中常呈灌木状,高约2米;小枝被稀疏粗毛,老渐无毛。叶片革质,椭圆形、长椭圆形、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6-12厘米,宽3.5-6厘米,顶端圆至急尖,基部圆或楔形,全缘或具有稀疏的浅锯齿,上面无毛而有光泽,下面初时仅叶脉上被稀疏短柔毛,老渐无毛;侧脉每边5 7条,未达叶缘而弯拱联结;叶柄长5-12毫米,被稀疏短柔毛,顶端两侧各具1个小腺体;托叶卵状披针形,长4-6毫米。雄穗状花序长约2.5厘米,宽约4毫米;苞片卵状三角形,长约1毫米,顶端钝,外面被短柔毛;雌穗状花序长4-12毫米;雄花:萼片通常4,长卵形;雄蕊2-4,长过萼片;雌花:萼片4-6,三角形,顶端急尖,边缘有睫毛;子房卵圆形,密被短柔毛,2室,每室有胚珠2颗。朔果椭圆状,长1-1.3厘米,被短柔毛,内有种子2颗,种子近卵圆形,长约9毫米,宽约5.5毫米。花果期几乎全年。
|
|
常生长于海拔200-950米林内或村寨附近 。为热带树种之一。耐干旱、耐瘠薄、粗生、适应性广,沿海稀树草原至半落叶季雨的平原荒野地、山地、山腰、小溪、沟谷等地带土壤,干燥性砂壤土,燥红壤土及砖红壤性质土都能生长正常。年平均气温在24-25℃,最冷月平均气温16-18℃,年降水量为1000-1800毫米。常与细基丸、福建茶、麻子果、五指山柑、厚皮树、白格、黑格、银叶树等灌乔木混生,亦有小块状纯林,于村旁、小溪旁生长良好。强喜光树种,在常绿季雨林的密林中少见。在半落叶季雨的疏林中散生颇多,较多散生于灌木林中,生势茂盛。为灌木林中上层林木,幼苗和幼树能耐较短期荫蔽。
中国云南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元江流域的个旧市保和乡及黄草坝乡,范围十分狭窄。 生于海拔300-800米石灰岩山地灌从中。主要的伴生植物有椭圆叶木蓝、细基丸、三叶漆、火绳树、毛叶黄杞、山麻黄、厚皮树、总状花羊蹄甲、朴叶扁担杆、灰毛浆果楝、深紫木蓝、霸王鞭、黄茅、孔颖草、地果、大叶千斤拔等。耐干旱,根部过于潮湿或积水易腐烂。
分布区热量丰富,气候干旱,属于热河谷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9.2-23.7℃,极端最低气温2.5℃,极端最高温40.5℃,年雨量805.1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在69%,土壤为燥红壤、赤红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