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洛邑王城位于今河南洛阳,遗址已荡然无存,只能依《考工记》及其他文献大致推测。
中文名称 | 西周建筑 | 位于 | 河南洛阳 |
---|---|---|---|
遗址情况 | 已荡然无存 | 文献 | 《考工记》 |
西周建筑发掘考古实例
该建筑基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齐镇村和云塘村之间,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由东西两组建筑组成,其间相距50米左右。东面的一组主殿建筑基址长24米,宽18.8米;西边的主殿略小,但保存完整,由门房、偏殿、主殿组成,周围有围墙,发掘面积约7000平方米。在已发掘的约2000平方米建筑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残片以及玉戈、铜爵、铜尊等器物。考古工作者还在主殿的周围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活动面(指人长期踩踏形成的痕迹)和大量的筒瓦、板瓦。令人疑惑的是这些刻有各种花纹的陶瓦在主殿基址上却未曾发现。此外,在建筑遗址上还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和一些硫化物,考古人员据此推测该建筑可能毁于大火。据史料记载,西周时期这里曾发生过两次战乱,但这组建筑是否因此而毁尚有待研究。
西周建筑宫殿建筑
已发掘周代建筑基址有山西岐山凤雏和扶风召陈二处。 在山西岐山与扶风两县之间的周原是周朝的发祥地和早期都城遗址。周人自古迁至周原,此处一直是早周都邑。武王灭商后,将周原分封给周、召二公作采邑。在贺家村北,包括董家、凤雏村、朱家在内有一座周城遗址,云塘村亦有四方周城一座。
有2组:甲组建筑坐北朝南,面积1469平方米,是一座高台建筑。建筑分前后两进院落,沿中轴线自南而北布置了广场、照壁、门道及其左右的塾、前院、向南敞开的堂、南北向的中廊和分为数间的室(又称寝)。中廊左右各有一个小院,室的左右各设后门。三列房屋的东、西各有南北的分间厢房,其南端突出塾外,在堂的前后,东西厢和室的向内一面有只廊可以走通,整体平面呈日字形。此处建筑的墙用黄土夯筑而成,一般厚0.58~0.75米。墙表与屋内地面均抹有以细砂、白灰、黄土混合而成的"三合土"。墙皮厚0.1厘米,表面坚硬,光滑平整。从基址上的堆积物推测,屋顶结构可能是采用立柱和横梁组成的框架,在横梁上承檩列椽,然后覆盖以芦苇把,再抹上几层草秸泥,厚7~8厘米,形成屋面,屋脊及天沟用瓦覆盖。此外这组建筑还附有设排水设施。乙组基址位于甲组西侧,坐北朝南,墙内发现有柱础石,建造结构与甲组宫殿相同。
岐山宫殿是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已有相当成熟的布局水平。堂是构图主体,最大,进深达6米,堂前院落也最大,其他房屋进深一般只达到它的一半或稍多,院落也小,室内和院落一般都有合宜的平面关系和比例。室内外空间通过只廊作为过渡联系起来。各空间和体量有较成熟的大小、虚实、开敞与封闭及方位的对比关系。这种四合院式的建筑形式,规整对称,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具有统率全局的作用,使全体具有明显的有机整体性,体现一种庄重严谨的性格。院落又给人以安定平和的感受;这种把不大的木结构建筑单体组合成大小不同的群体的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群体构图方式,得到长久的继承。
已发掘出15座,布局不按中轴对称,总体规划不甚严谨。其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是3号、5号和8号。3号基址也是一座夯土高台建筑,台基高出当时地面0.7米左右,东西长22米,南北宽14米。东西有7排柱础,南北纵列5~6个柱础。2号房基的东边和南边保存有用小河卵石铺成的散水,宽0.6米。遗址出土大量的瓦,种类分为板瓦、筒瓦和瓦当3种。板瓦和筒瓦又分为大、中、小三型。板瓦的正面饰细绳纹,筒瓦的正面饰三角纹和回纹。有些板瓦和筒瓦正面和背面带有固定位置的瓦钉或瓦环1~2个。瓦当均呈半圆形,分素面和花纹两种,花纹一般为菊花纹和回纹。
对这两处建筑基址的年代和性质在认识上还不完全一致。一种意见认为它应始建于周初,毁于犬戎战火,是周人的宗庙或宫殿建筑。另一种意见认为都属于西周中晚期,很可能是当时贵族的住宅。
您好!您可以到附近询问,或者是用百度地图定位一下望采纳,谢谢
今年以来北京的普通的西周玛瑙原石(鸡蛋大小以及以下的)比去年有所下降,10-20元一块,大堆里去挑 来自马达加斯加的小玛瑙原石稍微贵一点,也更加好看一些,20-30元一颗,价格...
西安市周至县裕盛村有,那是西北最大的苗木花卉基地。那里供应绿化苗木花卉,工程设计与规划,养护管理,并且还承包绿化工程,你可以咨询看看,根据苗木不同价格也不一样,具体还要看你需要什么,我之前找一家做,他...
1999~2000年,周原考古队在扶风云塘清理了5座建筑基址及围墙、瓦砾堆积等,这些基址和围墙构成"凸"字形结构的建筑群,其中F1、F2、F3又呈"品"字形分布;在齐镇清理了4座建筑基址,构成另一组建筑,两组建筑基本同时。处于周原遗址中心的这两组建筑对研究西周礼制具有重要价值。
前 言 3
绪 论 7
第一章 史前及先秦建筑 12
1.1史前文化与建筑 13
1.2我国南方史前建筑 14
1.3我国北方史前建筑 16
1.4殷商及西周建筑 18
1.5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 21
第二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 26
2.1秦代建筑 27
2.2两汉建筑 30
2.3魏晋时期的建筑 35
2.4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39
第三章 隋、唐、五代建筑 42
3.1隋、唐、五代的城市 43
3.2隋、唐、五代的宫殿 45
3.3隋、唐、五代的住宅、陵墓及其他 48
3.4隋、唐、五代的宗教建筑 51
第四章 两宋建筑 56
4.1两宋的城市 57
4.2两宋的宫殿 61
4.3两宋的祠庙和陵墓 62
4.4两宋的宗教建筑 67
4.5两宋的住宅和园林 70
第五章 辽、金、西夏及元代建筑 76
5.1辽、金、西夏的城市和宫殿 77
5.2元大都及其宫殿 80
5.3宗教建筑 81
5.4陵墓、园林及其他建筑 88
第六章 明清建筑[上] 92
6.1城市和宫殿 93
6.2坛庙和陵墓 98
6.3佛教建筑 102
6.4道教和伊斯兰教建筑 107
第七章 明清建筑[下] 110
7.1民居 111
7.2园林 122
7.3建筑技术 127
第八章 近代建筑 136
8.1古代的终结和近代的发端 137
8.2城市的变革 140
8.3居住建筑 140
8.4公共建筑(上) 148
8.5公共建筑(下) 156
第九章 现当代建筑 163
9.1现当代社会文化与建筑 164
9.2“改革开放”后的建筑 167
9.3世纪之交的建筑 171
附录:课程教学大纲及课时安排179 2100433B
它的使用始于西周早期。1976年,在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发现了一组大型建筑基址,其年代,根据对一根炭化木柱所做的放射性炭素测定,结果为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西周早期。在屋顶堆积中发现少量的瓦,推测当时只用于屋顶重要部位和部分屋脊上。同时,在陕西扶风召陈村也发现了大型西周建筑基址群,从出土陶器判断,上层建筑是在西周中期修建的。在遗址中发现很多类型的板瓦、筒瓦、还有半瓦当。(板瓦是仰铺在房顶上,筒瓦是覆在两行板瓦之间,瓦当是屋檐前面筒瓦的瓦头。)瓦上都有瓦钉和瓦环,用来固定瓦的位置。在陕西沣西客省庄发现一块瓦残片,断面呈人字形,可能是用于屋脊上的脊瓦;还发现有尚未烧制的瓦坯,推测这里有专门烧制瓦的手工业作坊。在河南洛阳王湾、北京琉璃河董家林等处也发现了西周晚期的瓦。据此推测西周早期宫殿建筑开始在房顶局部(可能在屋脊等处)用瓦,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期房顶大部分盖瓦。
它的使用始于西周早期。1976年,在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发现了一组大型建筑基址,其年代,根据对一根炭化木柱所做的放射性炭素测定,结果为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西周早期。在屋顶堆积中发现少量的瓦,推测当时只用于屋顶重要部位和部分屋脊上。同时,在陕西扶风召陈村也发现了大型西周建筑基址群,从出土陶器判断,上层建筑是在西周中期修建的。在遗址中发现很多类型的板瓦、筒瓦、还有半瓦当。(板瓦是仰铺在房顶上,筒瓦是覆在两行板瓦之间,瓦当是屋檐前面筒瓦的瓦头。)瓦上都有瓦钉和瓦环,用来固定瓦的位置。在陕西沣西客省庄发现一块瓦残片,断面呈人字形,可能是用于屋脊上的脊瓦;还发现有尚未烧制的瓦坯,推测这里有专门烧制瓦的手工业作坊。在河南洛阳王湾、北京琉璃河董家林等处也发现了西周晚期的瓦。据此推测西周早期宫殿建筑开始在房顶局部(可能在屋脊等处)用瓦,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期房顶大部分盖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