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系统规划观 | 概 述 | “系统规划观”就是以城市 |
---|---|---|---|
定 义 | 在保证区域生态环保和节能减 | 发展缘由 | 从改革开放至今的30多年里 |
领 域 | 城市规划 |
从改革开放至今的30多年里,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一直是处于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国民经济的增长模式一直奉行这样的规律:W=G·P·M,(W为wealth,国民财富;G为Government,政府;M为market,市场),即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国一直实行的是由政府的土地、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为主导,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作为经济发展的辅助性调控力量,进行城市(区域)的产业、空间、制度、社会经济活动等方面的要素整合的经济增长模式。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也会逐渐平衡。于是,这种命令式的、供给导向式的、注重物质形态的片面式城市(区域)规划理念也会随之改变,逐渐由命令式计划转向引领式规划、由供给导向规划转向需求导向规划、由物质规划转向发展规划、由片面规划转向系统规划。
建立新型城市规划体系标准和国家级规划信息基础设施,实现规划集成,推行系统规划。统一战略发展规划,实现产融结合,提高城市运营质量;系统地解决计划发展、规划设计与土地利用三者的关系,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做到开发理念先进,空间规划合理,建筑设计新颖,景观建设精细,配套设施齐全;建立城市发展愿景,统一“批发”产品,变“零售招商”为“批发招商”;节约城市资产,科学利用土地资源,建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变“精英招商”为“全民招商”,变“偶然招商”为“持续招商”和“必然招商”;系统解决“水平开发”和“竖向开发”的关系,实现城市资产利用效益最大化,投资效益最大化;同时,要兼顾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提速城市化进程,走同城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道路。2100433B
在保证区域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要求基础上,以经济发展为主线,以项目落地为导向,通过系统化、多维度决策途径,促进城市(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跨越式发展,打造城市(区域)品牌名片。
北京北达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正是在系统规划观的指导下,在中国产业新城规划与建设方面不断探索与创新,形成了宏观-中观-微观一体化的规划体系。
我有,找我哦
电力系统规划就是针对当前系统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未来几年系统发展的前景,提出改进和发展蓝图。例如:系统某条线路潮流过大,需要考虑双回线。系统某处连接薄弱,需要增加联络线。某地新增负荷,需要增设变电所。...
请高人指点:概念性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修建性规划、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概念
1. 概念性规划:指介于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之间的一种新的提法,它更不受现实条件的约束,而比较倾向于勾勒在最佳状态下能达到的理想蓝图。它强调思路的创新性、前瞻性和指导性。2. 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
科学发展观与城市规划编制 作者: 耿毓修 作者单位: 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 刊名: 规划师 英文刊名: PLANNERS 年,卷(期): 2005,21(2) 被引用次数: 3次 引证文献(3条) 1.李祎 .曹铭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统筹规划探索 [期刊论文]-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 2006(2) 2.蒋蔚玲 . 傅立德 城市规划制度设计与创新 [期刊论文]-基建优化 2005(6) 3.梁俊红 . 刘家彬 科学发展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期刊论文]-国土资源导刊 2005(5) 本文链接: 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hs200502006.aspx
(EDSA)观湖国景观规划设计
规划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1.规划文本 系统,是规划制订过程的成果,包括各种描述 对有关时期内组织各类活动的规划文件。2. 规划制订过程,即进行规划活动的顺序和步 骤。3.规划决策系统,即对规划的任务、组织、 步骤及有关事项进行决策。4.规划信息系统, 为对未来提出假设,需要完备的政治、经济、 技术、社会、法律和自然等方面的信息,所以 应建立一个正式的信息搜集、整理、监视和管 理系统。5.灵活的组织系统,组织各个部门和 各种专业人员在规划制订工作中发挥各自不 同的作用。6.规划管理系统,即对规划制订过 程中所需的各种资源和程序、人员安排进行 管理。7.规划评价系统,即根据某些标准对规 划制订程序及成果进行评价。由于规划系统 结构中各子系统都具有特定的功能,规划制 订工作的组织及职能和活动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在设计一个组织的规划制订系统时,应 尽量考虑它们各自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依存 关系,使之获得最佳组合和整体效应。 2100433B
PPBS把制订决策过程中的规划、计划和预算三个阶段合成一个总体系统来统一考虑,并设计一套工作文件来沟通各阶段工作,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以储存、传递和反馈各部门间的有关信息。
它的基本观点是年度财政预算必须以计划和规划为依据。计划和规划必须根据任务和需求,而任务和需求又必须根据国家最高目标的优先顺序来确定。
①规划:主要是确定综合性的战略目标和研制规划,据此制订实现这些目标和规划的若干备选方案,并对这些备选方案进行费用效益分析,最终求得资源分配的最优方案。
②计划:把战略目标分解为若干具体目标,并制订实施这些目标的有关方案,并把规划中的任务和需求制订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对所需的各种资源作出估算等,最后报请上级批准。
③预算:以计划为依据制订每年的预算,分配资金。为了便于把计划与预算工作结合起来,两者在结构上完全相同,即计划中每一项目中的任务必须在相应的预算项目中支取经费。根据每个项目的费用水平进行财务检查,一般不允许超支,只有经过特别批准才可追加预算。
①首先树立明确的长期的总体发展目标。
②从这些目标中选择最主要和最迫切的任务。
③利用系统分析选出实现主要目标的最优方案。
④不但要制订长期费用计划,而且要订出年度预算,便于执行和检查。
⑤要衡量各项计划方案的实施成效,保证资金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⑥整个工作过程大量应用了预算技术、系统分析、滚动计划等系统工程方法,以加强规划工作的预见性和科学性。2100433B
企业质量价值观
企业的质量理念表现为企业的质量价值观。质量价值观是企业制定质量方针的思想基础。企业应当有为社会增值和把质量放在第一位的质量价值观,并应结合企业所处的环境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将这样的质量价值观落实到自己的质量战略中。
质量价值观是企业质量精神的核心,也是企业质量文化的核心,具有企业文化“原点”的意义。企业的质量理念表现为企业的质量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与自己的关系的基本判断,也就是对事物是与非、好与坏、对与错的基本判断。质量依附于产品,是产品的根本属性。由于产品与人存在着某种关系,例如是自己生产的,或者是自己消费的,产品的质量属性也就与人们存在着关系。人们对产品质量与自己的关系的基本判断,或者说人们对质量给自己带来什么利益的基本判断,就是人们的质量价值观。质量价值观决定了人们把质量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来对待、来处理的宗旨和方向。
对于企业来说,质量价值观有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什么是质量”,二是“质量应当怎样”。前者是反映了人们对质量“是与非、好与坏、对与错”的基本判断原则,后者反映了人们对质量与自己关系的基本判断原则。而反映企业对这两个核心问题认识的“理性的概念”,就是企业的质量理念。
放在第一位的质量价值观
企业毕竟是赢利性的组织,而且面对着多个目标,因而在生产经营中必然要遇到很多“实际”问题,质量目标与其它目标发生矛盾乃至发生冲突的情况总是会时有发生的。如何认识质量与企业自身利益的关系,如何认识质量与其它目标的关系,或者说,企业把质量放在什么位置上,用什么原则来处理质量与其它目标的矛盾和冲突,成为企业质量价值观另一个核心问题,或者说是更重要的问题。
不错,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能认识质量对企业自身利益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对这种关系的“密切”程度却各有各的不同认识。这种不同认识往往决定了企业的质量价值观,而不同的质量价值观往往又决定了质量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当企业在考虑质量问题时,当企业遇到质量与其它目标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应当从顾客的角度来考虑,坚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的原则。实际上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和“质量第一”的原则。实际上,“顾客至上”、“质量第一”这两个原则,正是企业应当坚守的两条最基本的质量理念。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质量第一,永远第一”就已经成为人们的常识。但是,喊口号是一回事,嘴巴上说是一回事,能不能用“质量第一”的价值观来处理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来解决质量与企业其它目标的关系,或者说能不能真正坚持“质量第一”原则,则是另外一回事。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一旦遇到质量与其它目标发生冲突了,很多企业牺牲的往往是质量,“质量第一”往往也就变成了“质量第二”。
首先是质量与投入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谁都愿意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但因为生产高质量的产品需要相应的投入,例如:需要更先进的技术、更优良的设施、更优质的原材料、更熟练的员工等等。因此,对质量的投入往往限制了产品质量的提升。当然这并不是说,对质量的投入越多越好,更不是说企业应当追求完美的质量。质量毕竟是产品的属性,而产品总是通过市场来交换的,顾客或市场认可的质量才是最佳质量。正如前面所说,质量最终体现的是一种经济关系,过多地投入必然增大质量的成本,从而增加顾客的购买费用,也就很可能降低顾客的质量效益。因此,对质量的投入应当是适度的,所产生的成本应当是顾客能够或愿意接受的,是能够给顾客带来更大质量效益的。但是,企业往往不是质量投入过度了,而是投入不足,不愿意在质量上花钱的现象相当普遍。由于质量投入不足,往往影响产品质量。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且不论,就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在质量设施上往往也是因陋就简,得过且过。为了降低采购成本,对不合格的原材料往往也睁只眼闭只眼。至于在员工培训上、在质量奖励上,更不愿意多花钱。
其次,在质量与企业其它目标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往往才能检验是否在真正坚持“质量第一”原则。企业有利润(成本)目标、数量(产量或产值)目标、进度(速度)目标、市场目标等等。从道理上说,这些目标的完成都应当依赖于质量目标,都只能建立在质量的基础上。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质量目标是“软”目标,适当降低质量要求似乎也可以蒙混过关,即使出现某种程度的不合格,顾客往往也难以知晓,或者知晓了也无法对企业提出什么要求。于是,当质量与其它目标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一些企业往往就牺牲质量的“软”目标,去保其它所谓的“硬”目标。虽然,某一次这样处理也有其合理性,甚至也可以通过其它方法来弥补因此而给质量造成的损害,但经常这样处理,实际上反映了企业并没有“质量第一”的理念,而且上行下效,牺牲质量的事就会在整个企业泛滥成灾。某企业生产的三轮摩托车本来质量不错,顾客反映功率大,爬坡能力强。但是,发动机在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不合格品,为保进度和减少报废,该企业采取让步放行的方法进行处理利用。谁知几年下来,处理利用的零件过多,造成三轮摩托车功率大大下降,过去轻松能够爬得上的坡路却再也爬不上去了。
再次,在处理顾客投诉、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社会负面舆论等异常情况时,是否坚持“质量第一”原则。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相当复杂,影响产品质量形成的因素相当多,任何企业都不可能不出质量问题。即使是推行“六西格玛管理法”,即使将不合格降低到十万分之一以下,也还是有不合格产品出现。从质量成本的角度来考虑,与其采取“零缺陷”的质量政策,不如采取适时补救的质量政策。而且某些产品是不可能通过控制、检验就能完全消除其质量隐患的。因此,质量出了问题,引起顾客投诉、政府通报、舆论批评,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存在着可能性的,问题是如何对待。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就应当把质量问题真正当作“问题”,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予以补救。可是一些企业面临这样的处境时,或者采取不以为然的态度,不把质量问题当作“问题”;或者推萎责任,用各种借口加以掩饰。有一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上,天津某企业生产的饮料被指出“细菌超标”不合格,该企业却以自己“声誉颇佳”为借口而愤愤不平。他们没有认识到,哪怕只是一次“细菌超标”,也说明企业质量控制上出现了问题,也应当用“质量第一”的原则来加以处理,而不是去埋怨国家监督抽查和新闻媒体的“残酷”。这说明,质量在这家企业管理者的心目中并不是“第一”的。
最后,“质量第一”的原则要求企业对质量进行持续改进。任何产品的质量都不可能到达一个“光辉的顶点”,都有可以进行改进的地方,包括通过改进管理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代,以质量为核心内容的持续改进对任何企业都是必要的。在ISO9000提出的质量管理原则中,持续改进是相当重要的一项。因此,企业开展持续改进活动,既是“质量第一”原则的要求,又是“为社会增值”质量价值观的要求。企业只有真正建立起“顾客至上”、“质量第一”的质量理念,才能真正开展持续改进活动,持续改进活动也才能真正取得成效。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