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滇西北,海拔2700-3600米的山坡草地、灌丛及松林边缘;我国四川西南部(木里,乡城,稻城)亦有。模式标本采于丽江玉龙雪山
中文名称 | 细花荆芥 | 界 | 植物界 |
---|---|---|---|
门 | 被子植物 | 科 | 唇形 |
亚科 | 野芝麻亚科 | 属 | 荆芥属 |
分布区域 | 云南西北部(丽江、兰坪),四川西南部(木里、乡城、稻城)。 |
多年生草本,高30-160厘米;茎单1或丛生,多分枝,被微柔毛,有的小枝短,不发育。叶薄纸质,宽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4-8厘米,宽1.5-2.5厘米,有时较小,顶端急尖,基部圆形或截形,有时呈浅心形,叶面被尘状微柔毛,背面被疏短柔毛及混生腺点,边缘具细牙齿状锯齿;柄长(2-)4-20毫米。轮伞花序稀疏排列于枝条顶端3-8节上,具短梗;苞叶叶状,向上渐小,呈苞片状,具短柄或几无柄;小苞片线形;密被腺微柔毛或腺点。花萼长(6-)8-11毫米,外面被腺微柔毛及腺点,上唇3齿,齿宽披针形或披针状三角形,略长,下唇2齿,狭披针形;花冠紫蓝色或浅蓝色,外面被微柔毛,里面仅下唇中裂片基部具髯毛,雌性两性花长1.3-1.5厘米,两性花长2.1厘米,花冠管向上骤然扩大,上唇2裂深达中部,下唇3裂,中裂片倒卵形,顶端微凹,边缘波状,侧裂片近圆形;雄蕊在雌性两性花中退化,后对长仅达上唇基部;花柱略伸出花冠。小坚果长圆形;略扁,腹部具棱,长约2毫米,被极短茸毛。花期8-9月,果期9月以后。
门中文名 | 被子植物门 |
门英文名 | Angiospermae |
纲中文名 | 单子叶植物纲 |
纲英文名 | Monocotyledoneae |
目中文名 | 莎草目 |
目英文名 | Cyperales |
科中文名 | 唇形科 |
科拉丁名 | Labiatae |
属中文名 | 荆芥属 |
属拉丁名 | Nepeta |
种中文名 | 细花荆芥 |
种拉丁名 | Nepeta tenuiflora Diels |
生境 | 本种没有生境资料 |
海拔下限 | 2750 |
海拔上限 | 3600 |
是否中国特有 | 是 |
是否引种栽培 | 非人工引种栽培 |
文献来源:Nepeta tenuiflora Diels (1912), (1913); Kudo (1929).
Dracocephalum tenuiflorum halum (Diels) Dunn (1913)" tenuiflora " ; Hand. - Mazz. (1936); Sealy (1943).
年生植物;根茎木质,长,匍匐状,具萌枝,顶端有粗糙纤维。茎多数,上升,高约40厘米,常在下部具分枝,四棱形,下部常带紫红色,被微柔毛,混生有小腺点。叶三角状长圆形至三角状披针形,长3.4—9厘米,宽1...
功能主治 解表散风,透疹。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荆芥有发汗解表作用,且有祛风功效。主要治疗感冒风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等症,常与防风相需为用。但也...
功效与作用:1、发汗解表,作用较和缓。2、消炎3、止血,炒炭后有止血作用。实验证明荆芥炒黑成炭后,确能缩短出血和凝血的时间。
Ser.Sibiricae Pojark.茎生叶狭,具短柄,或下部叶柄长。轮伞花序多少具梗,彼此远离或极少有时聚集而梗极短。花两性或稀为雌性两性花同株。
Sect.MacronepetaBenth.高大多年生植物。花萼管状,弯,具斜喉。花冠中等大小或大(长1-3.5厘米),具细而弯的花冠筒,冠筒急骤扩展为宽喉,其纤细部分为萼长之1.5-3倍,花冠下唇中裂片下垂,扁平,先端微缺,基部内面具髯毛。
Nepeta Linn.大多为多年生,稀为一年生草本,更稀为半灌木。叶具齿,上部叶有时变全缘,具柄或无柄。花组成轮伞花序或聚伞花序,前者分离或聚集成穗状或头状花序,后者则成对着生,组成总状或圆锥状花序;苞叶十分变小,常呈苞片状,苞片狭,通常不比花萼长,但也有与花等长或比花长。花大都为两性,但偶有雌花两性花同株或异株现象。花萼具(13)15-(17)脉,管状,倒锥形,稀钟形或瓶形,果时稀增大呈卵形,微弯或直,具斜或整齐的喉,或为二唇形,齿5,直或斜向前伸,等大或不等大,锥形,狭披针形,三角形或长圆状三角形等,渐尖,芒状渐尖或刺状渐尖。花冠小或中等大,冠筒内无毛环,但有时在喉部有短柔毛,下部狭窄,通常向上骤然扩展成喉,稀向冠檐逐渐扩展,冠檐二唇形,上唇直或稍向前倾,近扁平或内凹,2深裂或浅裂,也有顶端微缺,下唇大于上唇很多,3裂,中裂片最宽大,内凹或近扁平,斜伸,水平或下垂,顶端具弯缺,边缘全缘、波状或具牙齿,基部具爪或无,内面基部具隆起或无,具髯毛或无,侧裂片十分细小,直伸或外反,卵圆形或半圆形,明显至不明显。雄蕊4,近平行,沿花冠上唇上升,后对较长,内藏或伸出于花冠上唇,前对较短,通常内藏,均能育,药室2,椭圆状,通常呈水平叉开,不贯通为1室;在雌花中,雄蕊成为退化雄蕊,内藏于冠筒扩展部分;花丝扁平,无毛,先端无附属器或具突起的附属器。花柱丝状,伸出,先端近相等2裂。花盘杯状,具等大4裂,或前1裂片较大。小坚果长圆状卵形,椭圆柱形,卵形,或倒卵形,腹面微具棱,光滑或具突起。约250种,主要分布于欧亚温带,东自日本海西至大西洋东岸的西班牙、摩洛哥,分布中心在地中海、近东及中亚,在非洲自北非延至热带山区。我国产38种,1变种,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西藏及新疆等地的山区。
Nepeteae Benth.花萼5齿或二唇形而有具齿的唇片。花冠具外仲的花冠筒及内凹的上唇。雄蕊4,二强,后对较长,平行上升至上唇片下;药室2,平行或略叉开。雄蕊及花柱不藏于花冠筒内。
Lamioideae.花萼各式各样。花冠二唇形,2/3式,稀近辐射状,冠筒圆筒形,稀为钟形。雄蕊4,稀2,平行上升或平展而直仲向前;药室2,平行或略叉开。花盘裂片与子房裂片互生。子房4裂。小坚果倒卵圆形,干燥,有干而薄的外果皮,具小的基部合生面,果时无胚乳,无毛或被毛。胚直,具短而向下直伸的胚根。
Labiatae.多年生至一年生草本,半灌木或灌木,极稀乔木或藤本,常具含芳香油的表皮,有柄或无柄的腺体,及各种各式的单毛、具节毛、甚至于星状毛和树枝状毛,常具有四棱及沟槽的茎和对生或轮生的枝条。根纤维状,稀增厚成纺锤形,极稀具小块根。偶有新枝形成具多少退化叶的气生走茎或地下匍甸茎,后者往往具肥短节间及五色叶片。叶为单叶,全缘至具有各种锯齿,浅裂至深裂,稀为复叶,对生(常交互对生),稀3-8枚轮生,极稀部分互生。花很少单生。花序聚伞式,通常由两个小的3至多花的二歧聚伞花序在节上形成明显轮状的轮伞花序(假轮);或多分枝而过渡到成为一对单歧聚伞花序,稀仅为3-1花的小聚伞花序,后者形成每节双花的现象。由于主轴完全退化而形成密集的无柄花序,或主轴及侧枝均或多或少发达,苞叶退化成苞片状,而由数个至许多轮伞花序聚合成顶生或腋生的总状,穗状,圆锥状,稀头状的复合花序,稀由于花向主轴一面聚集而成背腹状(开向一面),极稀每苞叶承托一花,由于花亦互生而形成真正的总状花序。苞叶常在茎上向上逐渐过渡成苞片,每花下常又有一对纤小的小苞片(在单歧花序中则仅一片发达),很少有不具苞片及小苞片,或苞片及小苞片趋于发达而有色,具针刺,叶状或特殊形状。花两侧对称,稀多少辐射对称,两性,或经过退化而成雌花两性花异株,稀杂性,极稀花为两型而具闭花授粘的花,较稀有大小花或大中小花不同株的现象。花图式为S5P5A4G(2)。花萼下位,宿存(稀二片盾形,其中至少一片脱落),在果时常不同程度的增大,加厚,甚至肉质,钟状,管状或杯状,稀壶状或球形,直至弯,合萼,5一稀4一基数,芽时开放,有分离相等或近相等的齿或裂片,极稀分裂至近底部,如连合则常形成各式各样的二唇形(3/2或1/4式,极稀5/0式),主脉5条,其间简单、交叉或重复,分枝的第二次脉在较大或小的范围内发育,因之形成8,11,13,15至19脉,贯入萼齿内的侧脉有时缘边或网结,齿间极稀有侧脉连结形成的胼胝体,脉尖偶形成附属物或附齿,如此,则齿有10枚(有时5长5短),萼口部平或斜,喉内面有时被毛,或在萼筒内中部形成毛环(果盖Garposte-gium),萼外有时被各种毛茸及腺体。花冠合瓣,通常有色,大小不一,具相当发育的,通常伸出萼外(稀内藏),管状或向上宽展,直或弯(极稀倒扭)的花冠筒,筒内有时有各式的毛茸或毛环(蜜腺盖Nectarostegium或Annulus),基部极稀具囊或距,内有蜜腺;冠檐5—稀4—裂,通常经过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联合而成二唇形(2/3式,或较少4/1式),稀成假单唇形或单唇形(0/5式),稀5(—4)裂片近相等,卷叠式覆瓦状,通常在芽内开放,或双盖覆瓦状,后裂片在芽时在最外,如为二唇形,则上唇常外凸或盔状,较稀扁平,下唇中裂片常最发达,多半平展,侧裂片有时不发达,稀形成盾片(Apo-physis)或小齿(Pleuridia),颚上有时有褶襞或加厚部分,但在4/1式中则下唇有时成舟状、囊状或各种形状。雄蕊在花冠上着生,与花冠裂片互生,通常4枚,二强,有时退化为2枚,稀具第5枚(后)退化雄蕊,分离或药室贴近两两成对,极稀在基部连合或成鞘状(如鞘蕊花属ColeusLour.),通常前对较长,稀后对较长(荆芥族NepeteaeBenth.),通常不同程度的伸出花冠筒外,稀内藏,通常两两平行,上升而靠于花冠的盔状上唇内,或平展而直伸向前,稀下倾,平卧于花冠下唇上或包于其内(罗勒族Oci—meaeKudo,p.p.),稀两对不互相平行(则后对雄蕊下倾或上升);花丝有毛或否,通常直仲,稀在芽时内卷,有时较长,稀在花后伸出很长,后对花丝基部有时有各式附属器;药隔伸出或否;花药通常长圆形,卵圆形至线形,稀球形,2室,内向,有时平行,但通常不同程度的叉开、平叉开或甚至平展开,每室纵裂,稀在花后贯通为1室,有时前对或后对药室退化为1室形成半药,有时平展开(则花药球形),稀被发达的药隔分开,后者变成丝状并在着生于花丝处具关节(鼠尾草族SalvieaeDumort.),无毛或被各式毛。下位花盘通常肉质,显著,全缘至通常2—4浅裂,至具与子房裂片对生或互生的裂片,前(或偶有后)裂片有时呈指状增大,稀不具而花托中央有一突起(保亭花属WenchengiaC.Y.WuetS.Chow)。雌蕊由2中向心皮形成,早期即因收缩而分裂为4枚具胚珠的裂片,极稀浅裂或不裂(筋骨草亚科AiugoideaeBenth。部分,保亭花亚科WenchengioideaeC.Y.WuetS.Chow);子房上位,无柄,稀具柄(黄芩属ScutellariaLinn.);胚珠单被,倒生,直立,基生,着生于中轴胎座上,珠脊向轴,珠孔向下,极稀侧生而多少半倒生,直立,例外的为多少弯生;花柱一般着生于子房基部(gynobasic),稀着生点高于子房基部,顶端具2等长稀不等长的裂片,稀不裂,例外为4裂。果通常裂成4枚果皮干燥的小坚果,稀核果状(锥花亚科PrasioideaeBriq.)而具多少坚硬的内果皮及肉质或多汁的外果皮,倒卵圆形或四棱形,光滑,具毛或有皱纹、雕纹,稀具边或顶生或周生的翅(有时背腹压扁,稀背腹分化),具小的基生果脐,稀由于侧腹面相接而形成大而显著、高度有时超过果轴一半的果脐,极稀近背面相接(具基部——背部的合生面,如薰衣草属LavandulaLinn.),稀花托的小部分与小坚果分离而形成一油质体(elaiosome)(如筋骨草属AjugaLinn,野芝麻属LamiumLinn.,及迷迭香属RosmarinusLinn.);种子每坚果单生,直立,极稀横生而皱曲,具薄而以后常全部被吸收的种皮,基生,稀侧生。胚乳在果时无或如存在则极不发育。胚具扁平,稀凸或有折,微肉质,与果轴平行或横生的子叶;幼根短,在下面,例外的为弯曲而位于一片子叶上(即背依子叶,如黄芩属ScutellariaLinn.)。夏枯草,益母草等等。白苏则为有名的油料作物之一。由于花、叶形状特殊,色彩鲜艳常供观赏的亦有一串红、彩叶苏等若干种类。2100433B
合理轮作倒茬,选用抗病虫害品种,采用小水灌溉,严防大水漫灌后积水,清洁田园,拔除田间地头杂草,收获后及时将残枝败叶清理出田园,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保持田间清洁。
做好种子检疫,防止种子带病;充分利用秋翻冬灌,或在夏季高温季节将田块休耕,深耕后曝晒15-30天,消灭有害生物,防治土传病害。
①荆芥茎枯病荆芥茎枯病主要危害叶、茎、花穗。荆芥叶片染病后,呈开水烫伤状,叶柄出现水渍状病斑;茎部染病后,出现水浸状褐色病斑,后造成上部茎叶萎蔫;花穗染病后,呈黄色,不能开花。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天喷1次,连喷3次。
②荆芥黑斑病一般叶片先发病,发病初期叶片出现不规则褐色小斑点,后斑点逐渐扩大,叶片变黑,导致植株枯死;茎部发病后,先呈褐色变细,后下垂折倒。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天喷1次,连喷2-3次。
大花荆芥本属
Linn.Sp.Pl570.1753,P.P.--CatariaAdans.Faro.2:192.1763.大多为多年生,稀为一年生草本,更稀为半灌木。叶具齿,上部叶有时变全缘,具柄或无柄。花组成轮伞花序或聚伞花序,前者分离或聚集成穗状或头状花序,后者则成对着生,组成总状或圆锥状花序;苞叶十分变小,常呈苞片状,苞片狭,通常不比花萼长,但也有与花等长或比花长。花大都为两性,但偶有雌花两性花同株或异株现象。花萼具(13)15-(17)脉,管 状,倒锥形,稀钟形或瓶形,果时稀增大呈卵形,微弯或直,具斜或整齐的喉,或为二唇形,齿5,直或斜向前伸,等大或不等大,锥形,狭披针形,三角形或长圆状三角形等,渐尖,芒状渐尖或刺状渐尖。花冠小或中等大,冠筒内无毛环,但有时在喉部有短柔毛,下部狭窄,通常向上骤然扩展成喉,稀向冠檐逐渐扩展,冠檐二唇形,上唇直或稍向前倾,近扁平或内凹,2深裂或浅裂,也有顶端微缺,下唇大于上唇很多,3裂,中裂片最宽大,内凹或近扁平,斜伸,水平或下垂,顶端具弯缺,边缘全缘、波状或具牙齿,基部具爪或无,内面基部具隆起或无,具髯毛或无,侧裂片十分细小,直伸或外反,卵圆形或半圆形,明显至不明显。雄蕊4,近平行,沿花冠上唇上升,后对较长,内藏或伸出于花冠上唇,前对较短,通常内藏,均能育,药室2,椭圆状,通常呈水平叉开,不贯通为1室;在雌花中,雄蕊成为退化雄蕊,内藏于冠筒扩展部分;花丝扁平,无毛,先端无附属器或具突起的附属器。花柱丝状,伸出,先端近相等2裂。花盘杯状,具等大4裂,或前1裂片较大。小坚果长圆状卵形,椭圆柱形,卵形,或倒卵形,腹面微具棱,光滑或具突起。约250种,主要分布于欧亚温带,东自日本海西至大西洋东岸的西班牙、摩洛哥,分布中心在地中海、近东及中亚,在非洲自北非延至热带山区。我国产38种,1变种,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西藏及新疆等地的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