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书记兼副院长:赖喜德(负责学院党委的全面工作,分管组织、纪检、思想政治教育、内保安全、校友等工作)
院长:刘小兵 (负责学院行政的全面工作,分管学科建设等工作)
副院长(主持学院行政日常工作):宋文武(主持学院行政日常工作,分管学院教学行政经费、科研等工作)
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王莉(分管学生、招生与就业、宣传、工会、团委等工作)
副院长:付成华(分管本科教学、物资设备与实验室、研究生及学位、档案、图书资料、对外办学等工作)
副处级调研员:李庆刚(协助书记做好校友工作)
1. 刘小兵 含沙河流中水轮机的性能研究及其设计软件包的开发
2. 刘小兵 水轮机压力脉动及水力振动的机理研究
3. 刘小兵 含沙河流中水轮机过流部件的优化设计
4. 余 波 水轮机微机负荷调节器应用研究
5. 张礼达 水电站水轮机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
6. 刘小兵 含沙河流中水轮机内部流动的数值模拟级其新模型转轮的开发
7. 余 波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8. 刘小兵 水轮发电机组水力振动研究
9. 刘小兵 大型水力机组水力激振特性研究
10. 谷晋川 微波制备非金属矿物/纳米二氧化钛复合材料研究
11. 苏 华 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调查、评价与能效公示制度研究
12. 赖喜德 1000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油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13 .张礼达 高性能水轮机转轮创新理论设计研究
14. 刘小兵 多相流动试验台自动测试系统研究
15 .张礼达 水电站水轮机防蚀增效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
16 .刘小兵 含沙河流中混流式、轴流式水轮机转轮优化设计及其软件包开发(自筹)
17. 刘小兵 水轮机压力脉动及水力振动的机理研究
18 .严 敬 流道轴向旋涡的研究
19 .刘小兵 电厂移动通信短消息自动报警系统的研究
20. 谷晋川 茶多酚废水处理技术研究
21. 李庆刚 水能回收技术及新产品开发研究
22. 赖喜德 高扬程小流量特殊结构叶片泵开发
23. 刘小兵 叶片式水轮机非稳定流与叶片交互作用激振特性研究
24. 宋文武 灯泡混流式水轮机的结构优化设计研究
25 .王 桃 切削参数对叶片类零件曲面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研究
26 .李太富 活性污泥法计算机模拟在污水处理工程中的优化应用研究
27. 赖喜德 基于性能预测的低比转速双吸泵优化设计方法研究及其应用
28. 刘小兵 广安高桥水电站水力机组增容防蚀改造设计
29 .赖喜德 水轮机叶片的数字化制造关键技术研究
30.张 婧 堆积体作用下山区河道三维水力特性及河床演变机理研究
31.赖喜德 混流式水轮机尾水管涡带引起的水压脉动预测及控制
32.刘小兵 巴基斯坦高摩赞项目水轮发电机组性能试验与技术服务
33.余 波 嵌入式大气数据系统神经网络算法技术开发
34.谷晋川 废液中重金属处置技术研究
35.宋文武 .冷却塔节能专用水轮机的研发与推广
36.刘小兵 水轮机转轮叶片表面、沙粒和空化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37.张 彬 三峡库区消落带磷的赋存形态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机制研究
38.魏春梅 改性活性炭处理含铬废水作用机理研究
39.付成华 马蹄滩电站大坝安全技术分析
40.刘小兵 流体及动力机械四川省科技创新研究团队
1 .水轮机转轮的制造工艺模拟和质量控制研究 赖喜德(4)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
2 .混流式叶片展开和压模型面计算软件及压模数控加工技术 赖喜德(1) 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计划单列:中国东方电气集团),2000
3. 泵的cad·capp·cam集成系统cadis的研究 陈次昌(1) 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
4. 600mw机组主油泵及油涡轮升压泵研制与优化 赖喜德(2) 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
5. 含沙河流中混流式、轴流式水轮机转轮优化设计及其软件包的开发 刘小兵(1) 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
6. 水电站水轮机防蚀增效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 张礼达(1) 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
7.多相流动试验台自动测控系统研究 刘小兵(1) 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
8 .大型水轮机转轮叶片的五座标联动数控加工工艺 赖喜德(1) 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
9.1400米水头段切击式水轮机转轮水力模型的研发及应用 宋文武(1) 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2
10.双喷嘴高效斜击式水轮机的研发 宋文武(1) 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3
11.水电站水轮机防蚀增容技术研究 张礼达(1) 成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
12.水轮发电机组水力振动研究 刘小兵(1) 成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
13. 电厂移动通信短消息自动报警系统的研究 刘小兵(1) 成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
14. cxzkp数字图像型智能消防炮灭火系统 王靖(1) 成都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9
♦ 流体动力机械内部流动(含多相流)理论
♦ 流体动力机械数字化设计制造理论与技术
♦ 流体动力机械设备可靠性及故障诊断
♦ 流体动力机械新产品开发研究
♦ 流体动力机械及工程系统测试、控制及应用
♦ 动力工程系统可靠性及节能降耗技术
实验室现拥有“流体机械及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2个学历型硕士点和1个“动力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实验室装备有大型流体机械试验台、b级泵阀试验台、多相流动试验台、三维piv测试系统、三维激光多普勒测速及粒子动态分析仪系统、高速摄影机、三维热线/热膜风速计、流体机械虚拟产品开发平台、频谱分析仪系统、cfd及流体动力仿真软件等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教学和科研设备。已建成为国内有一定特色和水平的学科点,并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
目前,实验室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院、四川省电力试验研究院、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四川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新疆农业大学、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所属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东方汽轮机公司、东风电机厂有限公司等大批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有广泛的科研合作。
近五年实验室已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总经费750余万元;主编或参编高校教材13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会议)上发表论350余篇,其中被sci、ei及istp等收录论文18篇。
实验室多次组织全国性学术会议,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奥地利、日本等国家有广泛的学术交流。
兰州交通大学全国排名187名,新能源动力工程学院还算不错的,是该校几大院系之一的。
能源动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它的能源消费量大致成正比。能源动力工程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所以相关专业的就业率也长期居于高位。在专业...
南京师范大学动力工程学院创办于 1956 年。50多年来,为我国的能源动力、暖通空调及环境工程专业领域培养出了8000多名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分布在全国化工、石化、电力、环保、橡胶、医药、建筑、城...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60余人,90%的教师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其中教授、副教授20余人,中组部“万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1人,四川省“塔尖”人才培养工程人选1人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
建有西华大学-安德里兹国际水力机械研究中心(xihua university-andritz international hydro research center)、四川省泵行业协同创新中心、“流体及动力机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流体机械及工程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流体机械(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流体机械及工程重点学科、“水利水电工程”校重点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流体机械及工程”二级学科自1992起被认定为四川省重点学科,是四川和西南地区在该领域唯一设置的省级重点学科。2004年被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建设的四川省重点学科(称为“重重之重”)。经过10多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特色和较强的人才队伍的省级重点学科。
在该学科已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后备人选1人。支撑“流体机械及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三个工学硕士点和“动力工程”、“水利工程”2个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研究生培养,已培养出研究生200余人。同时支撑热能与动力工程国家特色专业的建设。近十年来该学科团队先后承担科研课题200余项,团队成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被sci、ei等收录论文50余篇。
校级重点学科:“水利水电工程”学科自2009年起被批准为西华大学重点建设学科。支撑“水利水电工程”工学硕士点和“水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研究生培养。近五年来该学科团队先后承担科研课题50余项,团队成员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被sci、ei等收录论文10余篇。
四川省流体机械高校重点实验室始建于1995年,现共有仪器设备594台(套),总价值1157余万,占地1800余平米。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3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研究人员2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8人。近5年,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67余人,现有在读硕士生102余人。
实验室下设水力机械实验室、测控技术实验室、水电站计算机监控仿真实验室、内流场研究室、流体机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研究室、cfd研究室。
四川省流体机械高校重点实验室是西南地区唯一系统的在流体动力机械及其相应工程应用领域开展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实验室。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60余人,91%的教师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其中教授、副教授20余人,中组部“万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1人,四川省“塔尖”人才培养工程人选1人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
学院具有优良的办学基础和学科平台。拥有流体及动力机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流体机械及工程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流体机械(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2011计划”能源动力重大装备及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泵行业协同创新中心、西华大学-安德里兹国际水力机械研究中心(Xihua university-Andritz international hydro research center)、四川省高校水电工程实践教学示范中心、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中心、四川省流体及动力机械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四川省能源与动力工程教学团队。四川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的水力机械及金属结构专委会挂靠学院。
学院教学科研设施先进。学院实验室及研究室面积达到3000余平方米,拥有大型流体机械试验台、水力机械多相流动试验台、风洞试验台、B级泵阀试验台、流体动力机械计算分析中心,装备有三维PIV测试系统、三维激光多普勒测速及粒子动态分析仪系统、高速摄影机、三维热线/热膜风速计、流体及动力机械数字化产品开发平台、频谱分析仪系统、红外成像仪、三维激光扫描仪、快速成型设备(3D打印)、水利水电工程仿真系统以及用于CFD分析的Fluent、Adina、UG、Flowmaster、Ansys、Numeca、CFturbo、MPCCI、EDEM、ARMD、CGTech/Vericut软件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教学和科研设备。
学院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编写专著及统编教材20余部,在国内外各级刊物上年均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年均被SCI、EI等检索收录论文20余篇)。
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200余项。与国内外一些大型设备制造企业、设计院、工程局、科研院所等有良好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关系。
近年来,学院多次组织全国性学术会议,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奥地利、日本等国家有广泛的学术交流。
学院自1985年开始招收“流体机械及工程”硕士研究生,现有“流体机械及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4个工学硕士点以及“动力工程”、“水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建有“流体机械及工程”四川省重点学科、“流体机械”省级重点实验室、“流体及动力机械”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高等学校“水电工程”实践教学示范中心、能源与环境实验中心,并装备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教学和科研设备。还与国内同行业的一些科研单位和大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为研究生培养奠定良好的科研条件。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和研究人员70余人,其中70%的教师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学院目前拥有教授7人、副教授18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后备人选2人。同时学院还聘有一批行业内的知名专家为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20余人。目前在读硕士生150余人。
●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级)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宽广理论基础、一定创新能力、较强适应能力及分析与解决相关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在水力机械及工程、水利水电动力工程等部门从事产品和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运行、现代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力机械及工程、水利水电动力工程等相关基础理论,水能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受到现代动力工程技术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水力机械及工程、水利水电动力工程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工程基础、流体力学、电工及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基础知识;
3.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4.具有本专业领域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三、主干学科
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水利工程。
四、主要课程
机械设计、电工及电子技术、工程力学、工程制图、程序设计基础、流体力学及叶栅理论、热能与动力装置基础、水力机械原理、水电站及水泵站、电机学、水力机组安装与检修、水力机械制造工艺、水力机械数字化设计、水轮机调节、水力机组辅助设备等。
●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级)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等知识,掌握一定实用技能,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能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能在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等行业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必需的数学、力学、工程结构、测量、水文、地质和水工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人文、外语、计算机技术、绘图以及工程设计方法、施工管理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训练,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水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工程水文学、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基础知识;
3.掌握本专业领域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4.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备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术和技能;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6.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三、主干学科
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
四、主要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工程水文学、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水利水能规划、水工建筑物、水电站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水电站机电设备、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等。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级)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意识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毕业生具备室内外环境设备系统及建筑公共设施系统(供热通风空调、建筑给排水、建筑电气、建筑智能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的能力,并初步具备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能在设计研究院、建筑工程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及相关的科研、生产、教学等单位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
二、专业培养要求
(一)思想品德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懂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具有献身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强烈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艰苦奋斗,勤奋学习,实干创新,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具有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良好道德品质。
(二)知识结构
1.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
(1)掌握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等基本理论,具备针对本专业的技术问题建立数学物理模型并进行解决的能力;
(2)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查阅外文资料,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听,说,写基础;
(3)掌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及应用。
(4)具有较好自然科学基础及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2.较系统地掌握建筑环境工程、建筑设备工程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主要包括:
(1)掌握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掌握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传质学,建筑环境学等,能利用这些理论解决建筑中各类热工问题;
(3)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控制工程基础,包括电工电子学,建筑环境测试技术,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
(4)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状态与发展趋势。
3.专业知识
(1)掌握泵与风机,换热器,制冷机的基本构造,基本原理,设计计算,操作运行管理等;掌握供热系统,供冷系统,空气调节系统、建筑给排水系统之组成,设计计算和设备选用。
(2)掌握建筑供电照明,建筑安全防范、消防监控、网络综合布线、设备自动控制等系统之组成和原理;掌握其设计方法和设备选型。
(三)能力培养
获得工程实践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基本训练:
(1)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
(2)具有一定的室内环境及设备系统工程设计能力,初步的工程管理能力以及运行管理能力,
(3)具有较强的书面、口头表达以及沟通能力。
(4)具有较强的自学,自理能力以及适应各项工作的能力;
(四)身心素质
掌握心理学和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掌握体育知识和科学锻炼的基本技能,达到大学生体育标准;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身体健康。
三、主干学科
土木工程。
专业方向:
(1) 供热通风与空调
(2)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四、主要课程
供热通风与空调方向:
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空气调节、制冷技术、通风工程、供热工程、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流体输配管网等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方向:
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建筑供配电、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建筑照明技术、智能建筑消防工程、智能建筑安防工程、智能建筑综合布线工程、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等。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级)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城市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与消防工程、工业给水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和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政府城建部门、市政规划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和建设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运行、科学研究和教学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应通过数学、物理、化学、工程流体力学、水质分析化学、城市给水排水管网及水处理工程、建筑给水排水与消防工程等方面的学习,并通过相应实践环节的训练,具备给水排水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科研和现代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水质分析化学、水处理微生物学、工程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与消防工程、给水排水仪表与控制、给水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技术经济分析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
3.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4.具有本专业领域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三、主干学科
市政工程
四、主要课程
工程力学、建筑制图、电工及电子技术、工程流体力学、给水排水工程测量、水环境分析及监测、水泵与水泵站、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给水工程、水处理微生物学、排水工程、建筑电气、给水排水工程概预算、给水排水工程施工、工业给水工程等。
●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级)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管理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运营、管理能力,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的能力,环境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进行环境监测分析以及环境评价和清洁生产审核的能力,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工程制图、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等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绘图、环境监测、污染防治、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环境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环境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等基础知识;
3.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具有环境监测和分析、环境评价、环境规划和管理的初步能力;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
四、主要课程
主干课程: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生态学、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清洁生产等。2100433B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学院报考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细则 根据《南京理工大学 2015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办法》 ,结合本学院具体情况, 特制定本学院 2015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细则。 一、学院各专业复试线(已在研究生院网公示) 二、复试形式、内容和要求 复试主要内容: 专业素质和能力:大学阶段学习情况及成绩;对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掌握程度,利用 所学理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以及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潜力;外语听 说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综合素质和能力: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诚信等;本学科(专业)以外的学习、科研、社会实践 (学生工作、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或实际工作表现等方面的情况;事业心、责任感、纪律性(遵纪守 法)、协作性和心理健康情况;人文素养;举止、表达和礼仪等;同时纳入考核考生学习经历及取得成果。 本学院复试包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报考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细则 根据《南京理工大学 2019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办法》 ,结合本学院 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学院 2019 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细则。 一、学院各专业复试线及复试名单 1 、复试线在研究生院网站公布; 2、复试名单请参见学院网站。 二、资格审查 学院复试资格审查小组将对考生的资格进行审查。考生复试时须携带以下材料: 1、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 2、准考证(登录研招网打印) ; 3、毕业证或学生证(原件和复印件) ;复印件右上角需写明考生编号(全 15位); 4、学生在校历年学习成绩单; (加盖学校或档案所在单位公章) ; 5、《南京理工大学考生思想政治表现、 自然情况审查表》(加盖学校或档案所在单位公 章); 6、反映其综合素质能力与水平的各类证明材料复印件(符合加分政策的需带证明材 料); 7、报考“退役大学
技术经济及管理
主要研究方向:1.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 2.项目管理及项目评价
建筑与土木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工程财务与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管理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历史沿革:西华大学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于2005年在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开办、同年开始正式招生。2015年经学校学科统一调整,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现设在建设与管理工程学院工程造价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建筑、规划和景观的基本知识,掌握房地产开发管理、经济学、管理学、建设工程及房地产法规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的系统的、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能从事房地产项目策划、房地产估价、房地产营销、物业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建筑制图、建筑识图、工程测量学、土木工程材料、工程经济、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土木工程施工、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房地产法规、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项目策划、物业管理、房地产投资与融资、土地一级整理、房地产估价、工程造价管理、工程财务、房地产项目管理等。
就业方向:毕业后除继续深造外,可在政府城市建设管理部门、投资管理部门、房地产开发公司、房地产管理部门、房地产策划公司、房地产代理公司、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咨询)公司、工程监理公司、招标代理公司、教学科研单位等从事房地产管理、教学及科研工作。毕业生经过实践并通过国家资格考试可获得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房地产经纪人、注册咨询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职业资格。
工程管理专业
历史沿革:西华大学于1999年在原四川工业学院管理系开办工程管理专业,2000年正式招生,至今已有14年的本科办学历史,目前是四川省特色专业。2015年经学校学科统一调整,工程管理专业现设在建设与管理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土木工程技术、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的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能从事工程开发管理(决策)、项目管理(实施)、设施管理(运行)等全寿命周期内的管理工作,兼有房地产估价、工程造价、物业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制图、工程识图、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工程结构、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施工、建筑工程造价计量与计价、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设法规、工程经济学、工程财务、工程项目融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等。
就业方向:毕业后除继续深造外,可在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工程投资管理部门、房地产开发公司、房地产物业管理公司、各类建设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咨询)公司、工程监理公司、招标代理公司、教学科研单位等从事工程管理、教学及科研工作。毕业生经过实践并通过国家资格考试可获得注册咨询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执业资格。
工程造价专业
历史沿革:西华大学是四川省第一家经教育部批准独立开办工程造价本科专业的学校,也是全国首批五家独立开办工程造价本科专业的高校之一。 1993年在原四川工业学院建筑工程系开办工程造价专科专业;1997年在建筑工程专业下开办工程造价本科方向; 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独立招生工程造价本科专业;2007年开始招收工程造价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2010年工程造价专业批准为西华大学校级特色专业建设;2012年首批取得工程造价专业应届毕业生获取《全国造价员资格证书》认证的高校(2012年全国仅三所高等学校,目前仅六所);2015年经学校学科统一调整,工程造价专业现设在建设与管理工程学院工程造价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与技术、现代投资及工程经济、管理、法律、信息知识。秉承“厚基础、重素质、强实践、满足社会需求”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为地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服务为宗旨,架构一套完整的以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建设经济、建设法律法规知识有机结合的,具有西华大学特色的、符合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全国注册建造师等执业资格要求的专业知识框架,能从事工程估价、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造价管理、工程投资控制、工程招投标、工程合同管理与索赔、工程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复合人才。
主要课程:建筑制图、土建和安装识图、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测量、房屋建筑学、土建施工技术、水电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工程经济、工程财务、建设法规、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建筑工程造价计量与计价、安装工程造价计量与计价、市政工程造价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招标与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
就业方向:毕业后除继续深造外,能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投资管理部门、审计部门、房地产开发公司、保险公司、各类土木施工企业、建设监理公司、工程咨询公司、设计院(所)、房地产评估公司、工程项目管理公司、招标代理机构、教学科研单位等工作。毕业生经过实践锻炼能通过国家资格考试获得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全国注册建造师、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全国注册咨询(投资)工程师等执业资格。
工业工程专业
历史沿革:西华大学工业工程专业于2000年创建,2000年至2014年设在机械工程学院(原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目前建有“工作研究实验室”、“人因工程实验室”、“生产物流系统仿真实验室”等3个专业实验室。2011年工业工程专业批准为西华大学校级特色专业建设。2015年经学校学科分类调整并入建设与管理工程学院,隶属工业工程系。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制造工程技术基础和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具备综合运用多种专业的工程术和方法解决集成系统成本、质量和效率等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工业工程类的教学、科研和运营管理与实践的复合型高级技术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制图、机械工程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管理运筹学、应用统计学、宏微观经济学、系统工程学、标准化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学原理、人因工程、生产管理、基础工业工程、物流工程、质量管理工程。
就业方向:毕业生除可继续深造外,可到电子加工、机械制造、汽车、政府部门和中介咨询等行业从事生产现场管理、品质控制、工艺规划、设施设计与规划、流程设计、供应管理、产品营销、咨询等工作。主要就业单位包括:富士康、长安汽车、一汽集团、吉利汽车、奇瑞汽车、格力集团、长虹集团、TCL集团、海尔集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普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等。
物流管理专业
历史沿革:现代物流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对支撑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也成为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的产业。而我国物流管理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落后20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才的缺乏,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部门急需大量掌握现代物流理论并具备丰富经验的物流人才。在此背景下,汽车与交通学院(原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在交通工程、交通运输专业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学科领域,于2002年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2011年,申报为西华大学校级特色专业。2015年经学校学科专业调整并入西华大学建设与管理工程学院,隶属物流管理系。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物流管理相关法规、系统供应链、现代物流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能够从事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运作及物流管理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现代物流学(双语教学)、运输技术经济学、设施规划与设计、物流机械与设备、运输与配送、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分析、运筹学、物流企业财务管理、MRP原理及应用、物流市场营销学等。其中现代物流学为西华大学校级精品课程,物流市场营销学、供应链管理为西华大学校级重点课程。
就业方向:毕业生除继续深造外,可在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物流企业及大型制造业、工商企业、企业物流管理部门、部队从事物流运作、管理、规划、设计和技术支持工作。
(学院及专业简介)
西华大学建设与工程管理学院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体现建设与管理工程学院各专业“技术 管理”与“工程 管理”的办学特点,开创兼有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特点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
◎现有教授、副教授24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老师占80.39%。
◎硕士点:技术经济及管理、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工程财务与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管理)
◎四川省特色专业:工程管理
◎校级特色专业:工程造价、物流管理、工业工程
◎四川省、校级精品课程: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造价专业具有高等学校工程造价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取得“全国造价员执业资格认证”的资格,全国仅有6所高校取得该资格
◎实验室:通用的BIM实验室,人因工程实验室、基础工业工程实验室和生产系统仿真实验室,物流管理综合性实验室
◎学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0%左右,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拥有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精密仪器及机械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本科 学制四年 就读校区:校本部
专业方向:制造工程 产品数字化设计 模具CAD/CAM
培养目标:重视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训练,加强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拓宽知识体系,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能在机械设计制造领域从事产品设计与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机电传动与控制、数控技术概论及加工编程、电路与电子技术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机械、交通、能源、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环保等行业的企业、公司及机关、科研院所、部队、学校就业。
深造计划:优秀新生可本硕连读,优秀学生可推免读研或报考校内外相关专业研究生。
机械电子工程
本科 学制四年 就读校区:校本部
培养目标: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机械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从事现代机电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应用、维护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可编程控制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电传动与控制、数控技术及编程等。
就业方向:2013年获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立项,就业形势良好。毕业生可到机械、电子、交通、能源、航空航天、食品、医药、环保等行业的企业、公司及机关、科研院所、部队、院校就业。
深造计划:优秀新生可本硕连读,优秀学生可推免本校或北京大学读研或报考校内外相关专业研究生。
工业设计
本科 学制四年 就读校区:校本部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良好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和设计创新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视觉艺术传达、环境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产品素描与色彩、工程制图A、Photoshop、3D动画、CAD Pro/E、模型制作与快速成型、产品设计方法与程序、产品设计、人因工程、设计文案与策划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制造业、建筑业、广告、传媒、交通运输业、航天航空、包装企业、学校、部队、政府部门等单位就业。
深造计划:优秀新生可本硕连读,优秀学生可推免读研或报考校内外相关专业研究生。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本科 学制四年 就读校区:校本部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农业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控制技术、农业机器人技术、农业生产机械化系统的规划设计与管理等相关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工程领域从事相关机械及装备的设计制造、试验鉴定、运用与管理、营销与服务、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工程制图、工程力学、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三维设计及应用、农业机械学、农业机械化管理学、农产品加工机械与设备、农业机器人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农业机械及相关的国有企业、各类独资合资企业、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机械化及自动化方面的管理工作及产品的设计、制造、运用、鉴定等技术工作,也可到科学研究单位及高等院校从事科学研究及教育教学工作。
测控技术与仪器
本科 学制四年 就读校区:校本部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掌握测量、控制和仪器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的专业技能,掌握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方法,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及创新能力,并能在电类测量与控制行业、仪器仪表行业、计量行业等从事有关技术工作,培养测量控制及仪器开发领域的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仪器开发与制造、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科学研究等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系统设计技术、传感器及检测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仪器电路设计、自动测试及接口技术、网络化测控技术、虚拟仪器技术、智能仪器原理及设计、VC 及上位机软件设计等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为学生打下牢固的专业技术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工艺实习、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认识实习、智能化测控应用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设计、网络化测控系统设计、自动测试系统设计、上位机软件设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及创新能力;结合社会实践、各种竞赛和专业认证,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
主干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系统设计技术、传感器及检测技术、仪器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虚拟仪器技术、自动测试及接口技术、测试信号分析与处理、网络化测控技术、智能仪器原理及设计、VC 及上位机软件设计、SOPC技术原理及应用、智能化测控应用系统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