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驱绦虫作用本品10-5~10-4浓度的溶液对猪肉绦虫、牛肉绦虫、短膜壳绦虫及莫氏绦虫均有直接杀灭作用,对成虫作用比幼虫更为敏感。本品0.2g/kg对感染短膜壳线虫的病鼠治愈率为100%,较灭绦灵0.3g/kg的疗效为高。 与同浓度的灭综灵相比,本品的作用较快、较强,且对头节、颈节和体链均有直接毒杀作用,能迅速穿透绦虫体壁,使虫体痉挛致死。生化试验表明,本品能持久而显著地抑制虫体细胞代谢,切断维持生命的能量供应,导致虫体死亡。
(2)对蛔虫作用有明显的兴奋作用,故在蛔虫混合感染时,应先驱蛔虫。
(3)抗血吸虫作用以215mg/kg治疗实验小鼠血吸虫病,不论连续给药或一次给药,均可使虫体肝移、萎缩、退化直至杀死成虫,但其减虫率仅为10%左右。与硝唑脒合用可使疗效显著提高,对狗的试验表明,减虫率可提高到93%~96%,显示两药有协同作用。病理组织学检查表明,两药合用对宿主毒性无明显增加。 本品在胃肠道吸收缓慢,基本不受破坏。在体内存留时间较长,分布以肝脏最高,脑中最低。口服1小时后,药物在肝脏中含量比其他组织中高4倍以上。t1/2为75分钟。在体内可被代谢,但排泄缓慢,主要从粪便排出,3日内排出量为服药量的30%左右,极小量从尿排出。
(4).抗疟作用:仙鹤草酚的粗品灌胃对鼠疟原虫有抑制作用,半数治疗量(CD50)为34g(生药)/kg;对猴疟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中文名称:仙鹤草酚
英文名称:Agrimophol
别名:鹤草酚
化学名:2,4-Cyolohexadien-1-one,6-[[2,6-dihydroxy-4-methoxy-3-methyl-5-(1-oxobutyl)Phenyl] methyl
有机酸及酚类
浅黄色斜方棱状结晶,熔点138.5~139.5°。UV λ环己烷max nm(ε):235(27000),292.5(26000),330(13400); IR λKBr cm\-1:3500(H2O),3200和2400~2800(-OH),1665(β-双酮),1600(缔合酮与苯环重叠峰),1367(-CH3); MSm/e:474.6(M ),237,181;NMR(CDCl3)δ:0.90(t,J=7.2,3H),1.02(t,J=7.6,3H),1.08(s,3H),1.20(d,J=6.4,3H),1.44(q,J=7.2,2H),1.70(q,J=7.2,2H),1.94(s,3H),2.20(s,3H),3.06(t,J=5,2H),3.10~3.24(m,2H),3.80(s,3H),3.90(q,J=6.6,1H)
为仙鹤草根芽中的驱绦虫成分, 其驱绦虫效果较驱绦虫药灭绦灵、硫双二氯酚等为优, 且副作用较小[3,4]。对体外培养的日本血吸虫具有较强的直接作用[5]。
仙鹤草酚小鼠灌服的LD50为435±88mg/kg;家兔多次灌服120~150mg/kg后,主要副作用为进食少,便溏,衰竭而死亡。仙鹤草酚剂量每日灌服10~15mg/kg治疗感染血吸虫的病犬时,副反应为厌食、呕吐及水泻等。15mg/kg剂量组中的1犬,在服药后4~5d,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另1犬给药1次后死亡。而猕猴服仙鹤草酚剂量每日自25mg/kg开始,逐日递增,3只猴的服药疗程分别为20、22、25d,也有与犬相似的毒性反应,但未发现视力异常,且对光反应仍存在。 仙鹤草酚对部分犬可致谷丙转氨酶升高,停药1月后复查已恢复正常。对肾功能无影响,部分犬及猴给上述剂量后出现心率减慢及T波倒置。
部分患者有恶心和呕吐
蔷薇科植物龙芽草(仙鹤草) Agrimonia pilosa Ledeb. 根芽
适用于绦虫、滴虫感染的治疗。口服,成人每天0.7~0.8g,小儿按25mg/kg给药。对牛肉绦虫,成人每天口服1.2g。清晨空服1次顿服,凉开水送下,当日早餐禁食,1.5小时后服酚酞或硫酸镁导泻。另外,本品对短膜壳绦虫病、滴虫性肠炎等也有一定疗效。
你好,仙鹤草全草为强壮性收敛止血药,有强心、升血压、凝血、止血、凉血、抗菌等作用。 市售仙鹤草素制剂为止血药;仙鹤草地下冬芽或带细根的冬芽能治牛绦虫、猪绦虫。仙鹤草全草制成200%的浓缩液,可治滴虫,...
1、止血。促进血液凝固。 2、强心。调整心率,大量服用能使心搏徐缓。 3、抗菌。体外试验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 4、驱虫。其根芽有驱绦虫作用收敛止血,截疟,止痢,解毒。用于咳血、吐血、治流鼻血有特效、疟...
仙鹤草别名脱力草、瓜香草、老牛筋、狼芽草。来源为蔷薇科植物龙芽草Agrimonia pilosa Ledeb.的地上部分。 全草...
(1)油类、酒、蓖麻油可增加其毒性,服药期间忌食油腻及饮酒。
(2)避免用蓖麻油导泻,尤其对年老、体弱、小儿营养不良或心脏病患者,宜选用酚酞导泻。
(3)不良反应少见,偶有恶心、呕吐、头晕、冷汗,或于服药半月后有一过性腹泻症状,偶可导致虚脱反应
为确定黄孢原毛平革菌对不同植物材料的去木质化作用,以pH、干物质重、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为主要技术指标,比较黄孢原毛平革菌对松木、稻草和芦苇降解能力的差异。松木、芦苇在发酵过程中pH呈下降趋势,稻草呈上升趋势。在干物质重、半纤维素、纤维素降解率三个指标上皆为松木<芦苇<稻草,在木质素降解率上则为松木<稻草<芦苇,且差异显著。表明黄孢原毛平革菌对不同植物材料去木质化能力有较大差异,其中芦苇的木质素降解率为13%,是三种材料中最易于被去木质化的。
中药学_笔筒草_药材详解课件模板
茶多酚是茶叶中一类主要的化学成分。它含量高(占总干物质的18%~36%),分布广(植株各器官都有,但主要集中于嫩叶和芽),变化大(受内外因的影响最大),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最显著,是茶叶生物化学研究最广泛、最深入的一类物质。茶多酚又名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所含的一类多羟基类化合物的总称。茶多酚为淡黄色至茶褐色的粉末或晶体,易溶于温水、乙醇、甲醇、丙酮和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不溶于氯仿及苯等有机溶剂,有吸湿性,耐热性好,在160℃食用油中添加茶多酚,30min后茶多酚仅降减25%,食用油的过氧化值(PV值)几乎不变,而未添加茶多酚的食用油过氧化值则增大1倍。茶多酚有较好的耐酸性,在pH值2~7范围内均十分稳定,光照或pH大于8时易氧化聚合,遇铁离子生成绿黑色化合物。
1. 黄烷醇类茶叶中的黄烷-3-醇衍生物,俗称儿茶素类,大量存在于茶树新梢中,占茶叶干重的12%~24%,约为茶叶中多酚类总量的70%~80%。它们的结构至少包括A、B、C3个环核,酯化后,还有D环,是2-苯基苯并吡喃的衍生物。
2. 花色素类花色素的基本结构花色素苷元是羟基-4-黄烷醇,也是2-苯基苯并吡喃,环上的氢可被羟基或甲氧基取代,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的花青素。
3. 花黄素类黄酮、黄酮醇及其衍生物统称花黄素类,是广泛分布于植物组织细胞中的一类水溶性色素。其母核结构是2-苯基苯并吡喃酮。
4. 酚酸类茶叶中含有多种酚酸和缩酚酸类化合物,后者多为没食子酸(3,4,5-三羟基苯甲酸)、咖啡酸、鸡纳酸的缩合衍生物。
葡多酚是一种植物多酚类活性物质,能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等有机溶剂中。它广泛存在于葡萄籽、葡萄皮与果汁中。这类多酚由表儿茶酸等酚酸类、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醇类和缩聚单宁等物质组成,其中以原花色苷的含量最为丰富,可以达到80%~85%,其他成分如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含量次之,大约为5%,葡多酚中各种成分含量的差异,使得它的颜色呈深玫瑰色至浅棕红色不等。在葡萄籽与葡萄皮中,葡多酚的含量较高,有资料表明,红葡萄的果皮中,多酚含量可达25%~50%,种籽中则可达50%~70%。所以现在国内外研究使用的葡多酚一般从葡萄籽中提取。
1 花色苷花色苷配基或花色素为苯并吡洋的衍生物,具有阳离子的性质。花色素通常不太稳定,在葡萄中主要以糖苷形式存在。葡萄酒中的花色苷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葡萄皮,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其含量会相应的增加。
2 黄酮醇以及黄烷酮醇类以酮形式存在的类黄酮类有黄酮、黄烷酮、黄烷酮醇等4种。葡萄或葡萄酒除含有黄酮醇类外几乎不含黄酮和黄烷酮,由于此类化合物较容易水解,于是经常以配基形式存在。在黄酮醇类中,以槲皮酮糖苷含量最多,还含有少量的莰非醇和杨梅黄酮的糖苷化合物。此外,还含有微量的黄烷酮醇类,如3位结合鼠李糖苷的二氢莰非醇和二氢槲皮苷。
3 儿茶素类葡萄中的儿茶素类主要为(+)-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此外,还含有少量的(+)-表儿茶素和(-)-表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含量一般差不多,儿茶素有一定的苦味,但没有涩味。红葡萄酒中的儿茶素含量低于100mg/L,在白葡萄酒中更低。目前还没发现儿茶素有糖苷形式存在。
4 原花色素或缩和单宁类原花色素化合物本身无色或有点茶褐色,在酸性以及加热条件下,其c-c键结合会开裂形成诸多红色花色苷色素,特别是矢车菊素。另外,也会产生大量的表儿茶素和少量的儿茶素。原花色素类化合物是葡萄籽及果皮中的主要成分物质。
5 白藜芦醇白藜芦醇是主要的活性物质,它有2种异构体,即顺式白藜芦醇和反式白藜芦醇,红葡萄酒中以反式白藜芦醇为主。葡萄酒中的白藜芦醇受葡萄品种、葡萄生长环境、酿酒工艺以及葡萄被微生物感染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白藜芦醇主要存在于葡萄皮中,因此葡萄皮发酵时间长短是决定白藜芦醇含量的主要因素。三 苹果多酚苹果多酚为棕红色粉末,其20%的水溶液呈红褐色;液状及粉状苹果多酚产品均略带苹果的风味,稍带苦味,易溶于水和乙醇。苹果多酚中,以绿原酸为主的酚羧酸类约占25%,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等单体约占15%,根皮苷、根皮素、对香豆酸、二氢查耳酮、槲皮苷等约占10%,原花色素类约占50%。
第1章腰果壳油和腰果酚
1.1腰果、腰果壳油和腰果酚概述
1.2腰果壳油的生产工艺和性质
1.2.1腰果壳油自腰果壳中分离的方法
1.2.2商品腰果壳油的一般性质
1.3槚如酚(腰果酚)的生产方法
1.3.1粗槚如酚(粗腰果酚)
1.3.2精槚如酚(腰果酚)的生产方法
1.4腰果酚的性质
1.5腰果酚的红外光谱图
1.6腰果酚的质量标准
1.7腰果酚的催化加氢
1.8腰果酚的应用概述
参考文献
第2章腰果酚类树脂化学原理
2.1合成腰果酚类树脂的原料
2.2腰果酚一甲醛树脂的合成反应
2.2.1合成反应概述
2.2.2影响因素
2.2.3以氢氧化钠催化的腰果酚-甲醛反应
2.3腰果酚-苯酚-甲醛树脂的合成反应
2.3.1以酸催化的腰果酚改性酚醛树脂概述
2.3.2Novolak型酚醛树脂的结构及控制
2.3.3Novolak型腰果酚改性酚醛树脂的结构控制
2.4腰果酚的自聚反应
2.5腰果酚的紫外光引发聚合反应
2.5.1概述
2.5.2腰果酚的紫外光引发聚合
2.6腰果酚类树脂的固化
2.6.1固化的意义
2.6.2热塑性腰果酚醛树脂(Novolak型)的固化
2.6.3热固性腰果酚醛树脂(Resole)的固化
2.6.4其他固化剂及固化促进剂
参考文献
第3章腰果酚/甲醛树脂
3.1简介
3.2缩聚催化剂
3.3反应物比例对腰果酚缩甲醛树脂性能的影响
3.4反应温度对腰果酚醛树脂性能的影响
3.5腰果酚醛树脂的红外光谱图特征
3.6腰果酚醛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
3.7商品腰果酚醛树脂的一般特点
3.8腰果酚醛树脂多孔微球
3.8.1概述
3.8.2腰果酚醛树脂多孔微球制备方法
3.8.3腰果酚醛树脂多孔微球的特点
3.9顺酐和乙二醇改性腰果酚醛树脂
3.9.1概述
3.9.2制备
3.9.3改性腰果酚醛树脂的化学结构与性能
3.10腰果酚醛铁聚合物
3.10.1腰果酚醛铁聚合物的制备
3.10.2PC-Fe的结构与特征
3.10.3PC-Fe的性能
3.11含铜-氮配键腰果酚醛缩聚物
3.11.1概述
3.11.2CFN-Cu的制备
3.11.3CFN-Cu的结构与特征
3.11.4CFN-Cu的性能
参考文献
第4章腰果酚改性苯酚甲醛树脂
4.1简介
4.2混酚法生产热塑性CPF固体树脂的工艺
4.2.1生产操作
4.2.2腰果酚、苯酚、甲醛水溶液混合体系的初始相态
4.2.3原料组成与CPF树脂的溶解性
4.2.4CPF树脂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4.2.5CPF树脂的性能与原料组成的关系
4.2.6高腰果酚含量CPF树脂的生产
4.3双酚法生产CPF树脂工艺
4.3.1生产操作
4.3.2合成工艺讨论
4.4腰果酚和三聚氰胺复合改性酚醛树脂
4.4.1概述
4.4.2腰果酚、三聚氰胺改性酚醛树脂的制备
4.5腰果酚和丁腈胶复合改性酚醛树脂
4.5.1概述
4.5.2腰果酚、丁腈胶改性酚醛树脂的制备
4.6腰果酚和双马来酰亚胺复合改性酚醛树脂
4.7腰果酚和硼酸复合改性酚醛树脂
4.8纳米材料插层原位聚合腰果酚/甲酚/醛树脂
4.9酶解木质素和腰果酚复合改性酚醛树脂
4.9.1概述
4.9.2合成工艺
4.9.3改性树脂的性能
4.10腰果酚和聚乙二醇复合改性酚醛树脂
4.11腰果酚改性酚醛树脂在摩擦材料领域中的应用
4.11.1概述
4.11.2汽车制动衬片及离合器面片的标准简介
4.11.3腰果酚改性酚醛树脂在摩擦制品中的应用实例
4.12腰果酚改性酚醛树脂作为通用黏结剂的应用
4.12.1水溶性腰果酚改性酚醛树脂胶
4.12.2高邻位腰果酚-苯酚-甲醛树脂
参考文献
第5章腰果酚树脂摩擦粉
5.1概述
5.2腰果酚树脂摩擦粉的生产工艺
5.3腰果酚摩擦粉的特性及指标
5.4腰果酚树脂摩擦粉的应用实例
参考文献
第6章腰果酚改性环氧树脂
6.1概述
6.2腰果酚缩甲醛二乙烯三胺-环氧树脂新型固化剂
6.2.1概述
6.2.2PCD的制备工艺
6.2.3影响PCD合成反应及其使用性能的因素
6.2.4PCD与环氧树脂的固化
6.2.5PCD与几种常用固化环氧树脂固化剂使用效果的比较
6.3腰果酚改性聚酰胺固化剂
6.3.1概述
6.3.2腰果酚改性聚酰胺树脂的性能和特点
6.4氨基腰果酚环氧树脂固化剂
6.4.1概述
6.4.2环氧腰果酚的合成
6.4.3氨基腰果酚的合成
6.4.4氨基腰果酚的一般性能
6.4.5氨基腰果酚与环氧树脂的反应性
6.5腰果酚醛改性异佛尔酮二胺环氧固化剂
6.5.1概述
6.5.2腰果酚醛改性异佛尔酮二胺的合成
6.5.3腰果酚醛改性异佛尔酮二胺环氧树脂固化物的性能
6.6腰果酚基缩水甘油醚环氧树脂增韧稀释剂
6.6.1概述
6.6.2腰果酚基缩水甘油醚的合成
6.6.3CGE对环氧树脂的稀释作用
6.6.4CGE的活性作用
6.6.5CGE的增韧作用
6.7腰果酚醛树脂作为环氧树脂增韧改性剂
6.7.1概述
6.7.2腰果酚醛树脂的制备和应用
6.7.3腰果酚醛树脂的改性效果
6.8腰果酚制DNP用于合成新型环氧树脂
6.8.1概述
6.8.2DNP的合成及与环氧氯丙烷的反应
6.8.3DNP的合成工艺
6.8.4DNP制环氧树脂的工艺
6.8.5DNP改性环氧树脂的特性
参考文献
……
第7章腰果酚基涂料
第8章腰果酚及腰果酚树脂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含酚污水由酚类、硫化物、氰化物等组成,其中酚类以一元酚为主,以苯酚含量最高,其次还有间对甲苯酚,其来源于冷却及净化煤气过程中的洗涤水和含酚冷凝水,其中含酚冷凝水的生成量取决于气化煤质及所采用的气化工艺
两段式煤气发生炉可以把煤气生产中伴生的焦油、酚水分离回收处理,即使通过酚水二次回用,酚水量通过浓缩大为减少,但也需专门配置焚烧炉处理。每千克酚水约需近450Kcal热值才能烧掉,焚烧炉耗用燃料大,造成生产成本增加,故有些厂家偷排偷放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环境保护留下一个很大隐患。据了解有些建陶生产厂将酚水作为水煤浆制作补充用水,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对于煤气站的含酚污水处理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预处理阶段,该阶段旨在除去污水中的大部分悬浮物及焦油等;第二,脱酚处理阶段,其目的是将预处理后的污水中的大部分酚类物质及部分有机物质脱除。
1.1预处理方法
在煤气站中已经应用的预处理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1)自然沉降分离法
2)机械过滤法
3)化学混凝沉淀法
4)电解浮选法
5)离心分离法
6)加酸破乳焦油渣吸附法
7)加压溶气气浮法
8)射流气浮法
其中自然沉降分离法,可直接设置在煤气站的循环水工艺系统中,虽然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但运行成本较低,一直被大多数煤气站作为含酚污水预处理方法所采用。其它七种方法则必须在另行设置的设备中进行处理,相对处理费用要高出许多。
1.2脱酚处理方法
脱酚处理方法可分为物理化学法和生物化学法。
1.2.1物理化学法
1.2.1.1蒸汽化学脱酚法
用强烈的高温蒸汽加热含酚污水,使污水中的酚蒸发后随蒸汽逸出,然后再通入碱液吸收成为酚钠盐,从而达到脱酚的目的。该法操作简单,投资也较少,但蒸汽耗量较大,且脱酚效率不够理想,一般达不到彻底治理之目的。东北某厂曾用该法处理含酚污水,后因蒸汽耗量太大而停歇;浙江某厂也曾采用过该法脱酚,其结果仍被淘汰。
1.2.1.2蒸汽脱酚法
蒸汽脱酚法也称为气脱法,将含酚污水加热,使酚随水蒸汽挥发出来,再将这部分含酚蒸汽通入发生炉炉底混入空气中作为气化剂使用,在炉内酚在高温下燃烧分解成CO2和H2O最终达到脱酚的目的。其缺点在于此法只能脱除低沸点酚系物,且能耗较大,每蒸发1吨污水约需燃料折合标煤180公斤左右。内蒙古某厂曾使用此法处理含酚污水,因能耗大且煤气炉炉底饱和温度不易控制而停用。
1.2.1.3焚烧法
将含酚污水喷入焚烧炉,使酚类有机物在1100℃左右的高温下,发生氧化反应,最终生成CO2和H2O排放,此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但能耗较大,每焚烧1吨含酚废水其成本约在200元左右。90年代初期国外引进的及国内配套的两段式煤气发生炉基本上都配备有酚水焚烧炉设施,但基本上都因能耗问题而闲置不用。利用焚烧法处理含酚污水另一个关键缺点在于一旦操作不慎,炉温下降,往往会造成燃烧不完全,易形成二次污染。
1.2.1.4溶剂萃取脱酚法
该法的主工艺分萃取和解吸两部分,萃取过程是一个物质再分配过程,利用萃取剂将酚从污水中萃取出来;含酚萃取剂再与碱液相互接触,萃取剂中的酚与碱发生反应生成酚钠盐,该过程是一个解吸过程。利用该种脱酚方法处理后的出水尚含100-200mg/l的酚,不能直接排放,而且萃取剂的流失会造成污水乳化,并形成二次污染。另外该方法须采用高效率的萃取剂及碱,运行成本较高。
1.2.1.5树脂脱酚法
该法主要工艺过程包括吸附和解吸,用树脂吸附废水中的酚,然后用碱液进行解吸,生成酚钠,此法工艺过程较为复杂,且影响脱酚效率的因素较多,运行成本相对较高。
1.2.1.6磺化煤吸附法
该法以磺化煤极性基团吸附酚,然后以碱液吸收而成酚钠盐脱酚,磺化煤吸附是间歇进行的,完成一次循环包括吸附和再生两个环节。该法的主要缺点在于磺化煤的吸酚量过低,吸附周期太短,解析、再生也比较困难。东北某厂曾采用此法处理含酚污水,因吸附率降低太快而最终放弃。
1.2.1.7生化法
对含酚污水进行生化处理是培养微生物,并利用微生物将污水中的酚类有机物消化吸收分解成H2O和CO2的过程。该方法根据微生物的承载方式及供氧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曝气法、接触氧化法、生物转盘法及生物滤池法等。生化法对进入生化池的污水水质要求较为严格,污水中焦油及酚等有机物浓度不可超过微生物所能承受的浓度,否则,需要将污水稀释后才能进入生化池,这样便限制了处理水量。同时微生物驯化比较困难,进水浓度超标、环境温度不适宜,都很容易限制微生物的生存。东北某厂曾采用生化法处理含酚污水,由于条件要求严格至使其处理成本相当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