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与计算理论基本信息

中文名 现代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与计算理论 项目类别 重点项目
项目负责人 吕志涛 依托单位 东南大学

现代预应力混凝土因能充分发挥材料的潜能,结构性能好,经济、故常用于现代建筑结构、桥梁及其它高耸、大跨、重载、特种结构工程中,我国的预应力科学和工程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差距。本项目将结合有关工程应用,开展基础性研究,促进我国在预应力科学领域特别在计算理论、结构体系及工程应用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有所突破。 2100433B

现代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与计算理论造价信息

市场价 信息价 询价
材料名称 规格/型号 市场价
(除税)
工程建议价
(除税)
行情 品牌 单位 税率 供应商 报价日期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 规格(mm)Ф18;HRB400E螺纹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圣力

t 13% 广州建储金属有限公司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 规格(mm)Ф8;HRB400E盘螺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圣力

t 13% 广州建储金属有限公司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 规格(mm)Ф12;HRB400E螺纹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圣力

t 13% 广州建储金属有限公司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 规格(mm)Ф14;HRB400E螺纹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圣力

t 13% 广州建储金属有限公司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 规格(mm)Ф25;HRB400E螺纹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圣力

t 13% 广州建储金属有限公司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 规格(mm)Ф10;HRB400E盘螺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圣力

t 13% 广州建储金属有限公司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 规格(mm)Ф16;HRB400E螺纹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圣力

t 13% 广州建储金属有限公司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 规格(mm)Ф20;HRB400E螺纹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圣力

t 13% 广州建储金属有限公司
材料名称 规格/型号 除税
信息价
含税
信息价
行情 品牌 单位 税率 地区/时间
预应力钢筋拉伸机 拉伸力850kN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韶关市2008年11月信息价
预应力钢筋拉伸机 拉伸力900kN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韶关市2008年11月信息价
预应力钢筋拉伸机 拉伸力900kN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韶关市2008年10月信息价
预应力钢筋拉伸机 拉伸力850kN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韶关市2008年8月信息价
预应力钢筋拉伸机 拉伸力900kN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韶关市2008年8月信息价
预应力钢筋拉伸机 拉伸力650kN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韶关市2008年6月信息价
预应力钢筋拉伸机 拉伸力900kN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韶关市2008年5月信息价
预应力钢筋拉伸机 拉伸力3000kN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韶关市2008年3月信息价
材料名称 规格/需求量 报价数 最新报价
(元)
供应商 报价地区 最新报价时间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顶管 DN1000|600m 1 查看价格 惠州建基水泥制品厂 广东  深圳市 2011-11-11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空心方桩 PHS-AB400(250)|2000m 2 查看价格 成都华建管桩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市 2021-04-14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顶管 DN1500|118m 1 查看价格 广州市番禺奔达水泥制品有限公司 广东  深圳市 2011-11-11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板桩 600mm×500mm|1m 1 查看价格 佛山市南海区东谷软基土木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市 2010-05-20
预应力钢筋 预应力钢筋 Ф10mm以上|0kg 1 查看价格 天津市津源鑫钢管销售有限公司 广东  揭阳市 2009-12-07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PCP)D1200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 (PCP) D1200|90m 2 查看价格 佛山市三水区南边新红水泥有限公司 广东  阳江市 2020-11-10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PCP)D1000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 (PCP) D1000|90m 2 查看价格 佛山市三水区南边新红水泥有限公司 广东  阳江市 2020-11-10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PCP)D800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 (PCP) D800|150m 2 查看价格 佛山市三水区南边新红水泥有限公司 广东  阳江市 2020-11-10

批准号

59338130

项目名称

现代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与计算理论

项目类别

重点项目

申请代码

E0804

项目负责人

吕志涛

负责人职称

教授

依托单位

东南大学

研究期限

1994-01-01 至 1997-12-31

支持经费

45(万元)

现代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与计算理论常见问题

  • 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区别

    钢筋混凝土:这个词汇一般就是指的现浇成的钢筋混凝土,即浇筑混凝土之前,先进行绑筋支模,也就是用铁丝将钢筋固定成想要的结构形状,然后用模板覆盖在钢筋骨架外面。最后将混凝土浇筑进去,经养护达到强度标准后拆...

  • 拆除钢筋混凝土结构

    套修缮定额,那上面有,实在没有的话就对定额进行调整

  • 钢筋混凝土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子。 大概750~1000元一平米,地面的造价预算也包括在内了。   地面按使用不同厚也不同,一般在20~30厚左右吧。   总体预算可以按...

现代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与计算理论文献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

格式:pdf

大小:34KB

页数: 3页

评分: 4.8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 土木 094 03 石丽岩 预应力混凝土 结构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 使混凝土 在荷载作用前预先受压的一种结构。预应力用张拉高强度钢筋或 钢丝的方法产生。张拉方法有两种: (1)先张法 。即先张拉钢筋, 后浇灌混凝土,达到规定强度时,放松钢筋两端; (2)后张法。即 先浇灌混凝土,达到规定强度时,再张拉穿过混凝土内预留孔道 中的钢筋,并在两端锚固。预应力能提高混凝土承受荷载时的抗 拉能力,防止或延迟裂缝的出现,并增加结构的刚度,节省钢材 和水泥。 为了避免 钢筋混凝土结构 的裂缝过早出现, 充分利 用高强材,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所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在结构构件受外力荷载作用前,先人 为地对它施加压力,由此产生的预应力状态用以减小或抵消外荷 载所引起的拉应力,即借助于混凝土较高的抗压强度来弥补其抗

立即下载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产生和发展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产生和发展

格式:pdf

大小:34KB

页数: 2页

评分: 4.7

!! 欲 —— "上接第 #期第 !$ 页% 我们对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认识大体经 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开始阶段,人们把预应力钢筋混凝土 仅视为一种新型结构材料,它不同于普通钢 筋混凝土。法国人弗列西奈认为预应力钢筋 混凝土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 结构材料。这种看法显然不妥,正如目前混 凝土中掺入了外加剂,而成为新型的改性混 凝土一样,钢筋混凝土加预应力也可看成是 一种改性钢筋混凝土, 并无本质上的不同, 不 能说出现了一种新型结构材料。由于只把它 视为一种新型结构材料,用于常用的跨度和 荷载作用下的结构构件,以代替普通钢筋混 凝土,这实际上有点大材小用, 未能充分显示 其优越性。好在初期,钢筋和混凝土强度都 不高,这一认识也未引起太多的矛盾。 ’&到了第二阶段, 高强度钢材越来越多 了,这时仍把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限制于常用 的小跨度和小荷载的结构构件中应用,就显 得很不合理。于

立即下载

现代测量理论(modern testing theory)是测量理论的一种。与“经典测量理论”相对。主要包括概化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其出现改变了经典测量理论一统测量领域的格局,促进了心理测量的发展。

其提出基于经典测量理论的缺陷:(1)基于平行测验假设进行信度估计,但实践中严格的平行测验难以保证,很有可能几个看似平行的测验其实并不等同;同一测验的前后或奇偶两半题也并不完全等同;对于有效的平行,没有一个完满的判断标准。(2)以相关系数估计信度,并不保证相关越高信度越好,也可能出现两个毫无关联的测验分数存在高相关的情况。(3)在一些测验情境中,完全平行测验的假设可能并不正确。(4)对测量误差的估计过于笼统,只能给出一个较为粗略的指标,说明哪些方面可能存在误差,不能具体说明究竟是哪种因素造成误差。(5)不能给出每一试题对测验贡献大小的特殊信息,用项目分析方法给出的每道题的难度、鉴别力,只能看作是对某个样本情况的描述,并未给出对特定能力水平的被试每一试题的适用情况。2100433B

《炉内传热理论与计算(英文版)》简明而系统地阐述了炉内传热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全书共分七章,包括辐射换热的基本理论与计算,层燃炉、室燃炉和循环床锅炉的炉膛传热计算方法,锅炉热力计算方法以及积灰、结渣对炉膛传热的影响等内容。

《炉内传热理论与计算(英文版)》作为衔接基础课传热学和锅炉课程设计之间的教材,对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实际的处理方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结合实际的工程案例,提供了完整的炉膛传热和热力计算的实例,并结合新的研究进展系统介绍了气固两相流的传热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传热计算。

《炉内传热理论与计算(英文版)》可作为高等学校热能工程类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大园林理论

新兴的园林理论——大园林理论:

1 大园林理论的萌芽

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们渴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亲近和回归自然的愿望,促使园林事业得以迅速发展。我国现代园林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经历了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从混合到磨合到融合3个阶段,逐渐达成了一些共识,孕育了大园林理论。

1.1 传统园林——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的混合阶段

传统园林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的需要而专门建立的模仿自然,供人观赏、游憩的场所。这个时期,主要是借鉴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在一个个独立的地域内建造一些公园、花园和纪念园等。事实上,这个时期很多的园林就是古典园林经过简易的改造后,对外开放而形成的。这时的园林虽然结束了园林为少数人服务的狭隘,打开了对外开放,为大众服务的“园门”,但毕竟园林还只是一个个独立的园子,与城市建筑、街道等城市设施没有形成相互的联系。园林、建筑、城市设施都是城市建设中的独立体,是一种简单的混合,是园林发展的初级阶段。园林的研究主要偏重于古典园林造型和园林的观赏性方面。

1.2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的磨合阶段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生态恶化导致人们对绿色植物的渴望,因此产生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理论。该理论强调城市园林建设点、线、面的结合,主张城市园林绿地要呈网状、放射状等系统方式渗入城市中。此时的园林虽然注重了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但仍以观赏为主,缺少多重功能兼顾。这个时期,园林开始探索服务大众、与城市结合的途径,有了较大的发展。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虽然还存在距离和区别,但已有了一定的联系,形成了相互的渗透和磨合。这是园林发展的中级阶段,园林研究也进入了生态研究和城市园林系统研究等方面。

1.3 大园林——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的融合阶段

近年来形成的大园林思想,是在传统园林和城市园林绿地渐成系统的基础上,继承和借鉴古典园林理论、前苏联城市系统绿地规划理论和起源于美国的Landscape Architecture理论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是建设园林式的区域、城市甚至国家。实现大地景观规划,其实质应当是园林与建筑及城市设施的融合,也即是说,将园林的规划建设放到城市的范围内去考虑,园林即城市,城市即园林。它强调城市人居环境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满足人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需求;满足人们对建筑室内外空间相互交融,以提供休闲、交流、运动、活动等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需求;满足人们对建筑等硬质景观与山石、水体和植物共同构筑的环境美、自然美的需求,创造集生态功能、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大园林。因此,大园林理论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也是园林发展的必然,它使园林进入了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融合的高级阶段,也使园林进入了对园林艺术、园林生态和园林功能综合研究的大园林阶段。

2 大园林理论的内容

我国现代园林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从绿化、美化、系统绿化到现代城市大园林,园林工作者在不断探索中,拓展壮大了园林学。园林学领域已经包含了传统园林学、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和大地景观规划3个层次,已初步形成了以生态园林、城市系统绿化、景观设计等为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现代园林发展的理论,我们暂且归纳为大园林理论。

2.1 大园林理论的核心

大园林理论的核心是指园林不仅仅是要在有限的绿地上建造公园,也不仅仅是要规划一个城市的园林绿地系统,而是要规划一个区域、城市乃至整个国土的大地景观,即大地景观规划,将整个区域、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大园林,实现城市、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园林化。也即是说,现代园林应当结合城市规划和建筑,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是单独割裂开来谈园林。吴良镛教授也曾呼吁实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园林设计融为一体的整体性城市建设,并在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外环境规划设计中,做了成功的尝试。

2.2 大园林理论的内容

大园林理论的实质是园林内涵的扩大,使园林从狭隘的造园转入整个区域或城市乃至大地的园林化,是园林与城市的融合,是由园林绿地系统向系统化城市大园林的转化。大园林理论认为,园林应当是对一个区域或城市人居环境(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并将重点放在城市开放空间上,用建筑、山系、水体和植物等园林要素,构建具有生态、艺术和使用三大功能的城市大园林。因此,大园林理论应当建立在统领城市建筑室外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的协调性研究,进行包括城市道路、路灯、构筑物及其他市政设施等城市设施和绿地,并包括城市依托的自然环境在内的开放空间的环境设计,并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和建筑外观设计,构筑园林化的城市空间。

2.3 大园林理论的宗旨

(1)大园林是园林生态功能、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的和谐统一 园林是艺术和功能的结合,具有改善生态、净化环境的生态功能,创造意境、美化环境的艺术功能,以及供人游憩、交流等等的使用功能。建设城市大园林就是要利用现代设计理念,结合现代城市建筑、设施等,在首先满足城市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植物、山石、水体和建筑,构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生态的、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城市人工环境,以实现园林三大功能的有机结合。

(2)大园林是城市建筑、城市设施与园林艺术的和谐统一 我国传统的城市园林只局限于城市的建筑、道路及其他设施之外的空余地块,也即“建筑优先,绿地填充”。而大园林理论要求园林去关注整个城市的整体性,即在规划设计的城市生态环境中,科学地设置建筑、道路和城市设施。换一句话说,就是要用城市的建筑、城市道路、广场等城市设施,与城市绿地共同构筑一个整体性的城市大园林,实现“城市即园林,园林即城市”的构思。

(3)大园林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居环境是一个囊括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复杂体系,其中最具人情味,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合作的便是园林。园林是人工创造的,源出自然,高于自然的模拟自然生态的人居环境,园林创造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直接发生作用的过程,大园林思想就是要力求在人与自然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使人与自然共享与交融,以达到重塑人工模拟自然的城市环境,走出私密性的园居小圈子,走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共享与交融的人居环境的大天地。

3 传统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理论和Landscape Architecture理论是大园林理论的三大支柱

继承和借鉴是任何事业的途径之一。当园林打开院墙,走向公众参与的开放空间时,西方也开始反省与过分对立的态度,向东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两种文化的撞击,势必会产生很多新的契合点,使园林走向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大园林理论虽已形成,但毕竟还很稚嫩,还有许多尚待解决,如:园林的设计理念,现代城市建设思想对园林观念的和要求,现代园林体制的改革,建筑、城市设施与园林融合的原理和,园林的功能,园林涉及的范围,园林设计师的知识结构和地位,园林专业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等等。我们必须在继承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理论,加以研究和提高,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使它逐渐发展壮大,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3.1 传统园林理论是大园林理论的立足之本

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也为我们留下了辉煌的园林遗产。中国的古典园林,尤其是私家园林,在明清时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在造园上深受绘画、诗歌的影响,讲求师法自然,重在诗情画意,以创造意境为园林设计的核心,其实质是以“咫尺”塑造“自然”,表达了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将人工美融入自然美,使园林成为大自然的组成部分的天人合一的园林观。在园林设计中,讲究以人为本,人与自然要素(建筑、山石、水体、植物)以及自然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系列的景观构图,彼此协调互补,在园林总体上达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境界,满足园主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大园林理论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理论,就应该继承和吸收古典园林的创作理念,结合现代工艺和手法,根据现代人行为模式和欣赏水平,在园林的内涵和思想方面下功夫,创造出人、自然、建筑彼此和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城市开放空间。

3.2 城市绿地系统理论是大园林理论的生存之道

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理论,强调从生态学的角度深化园林理论的研究,力求建立生态健全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希望通过不断延伸和渗透,有效地拓宽园林的范围,增加城市绿量;并通过研究,在城市环境下改善园林植物生存条件,发展适应城市生态环境的园林植物种类与品种,以保证绿地的质量。强调一个城市,首先要拥有相当的绿量,并通过合理布局,达到良好的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净化环境,改善环境质量,是绿色植物特有的功能,是园林的三大功能之一,也是现代园林研究的重点,大园林理论必须注重生态研究,也要采用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等方法,尽一切可能扩大绿量并构成有机的系统。

3.3 Landscape Architecture理论是大园林理论的发展方向

Landscape architecture起源于美国,是国际通用的学科代名词,是针对开放空间及其相关领域,并且强调这些空间设计的意义、重要性和可用性的一门学科,国内有多种译法,但大多译为“景观设计学”,1996年被全国自然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确认其为“园林学”的名称。Landscape architecture从尊重人,尊重自然,尊重人类文化出发,将艺术和科学的原理到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研究、规划和管理中,创造出以人为本的、艺术的、生态的城市整体环境。经过100多年的发展,Landscape architecture已经形成了以城市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3个方面为研究对象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学科的涵盖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园林学范围,这是大园林理论应当充分借鉴的。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大园林理论,就是要在具有丰富内涵和文化的基础上,研究城市生态和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与建设,达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园林设计三位一体,创造人性化的、生态的、艺术的人居环境。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对园林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我国现代园林在观念、体制、专业、设计理念、园林实践等等诸多方面还相对滞后,无法满足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Lan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是城市建设的三大支柱之一,Landscape architecture规划师与城市规划师和建筑设计师三足鼎立,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这应该成为我国园林学的发展方向。我们应尽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理论体系,以指导中国现代园林实践。

现代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与计算理论相关推荐
  • 相关百科
  • 相关知识
  • 相关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