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组建的中心将致力于解决现代城市交通问题,通过研究城市交通系统结构主动引导技术、城市智能化交通管理控制与服务技术、城市交通管理控制应用等系统技术,最终形成一系列重大技术产品,以有效缓解示范城市的交通拥堵、交通安全和交通环境污染问题,使道路平均车速提高20%,人均出行延误降低30%,交通事故伤亡人数下降30%,交通运行过程中的单位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指标减少15%。2100433B
该中心目前已集聚国家级科研基地3个,省部级科研基地7个,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3个、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2个、省部级创新团队5个,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国家级科研基地4个、省部级科研基地7个。
为具体落实“2011计划”精神,促进现代城市交通技术发展,满足缓解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重大需求,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宁波大学、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四通智能交通系统集成有限公司、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我国城市交通技术研究开发、人才培养的核心优势单位联合组建成立了“现代城市交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中心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技术开发-工程技术孵化-重大产品研制为主线,坚持优势互补、要素协同、资源共享,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发展等原则,设立5个由首席科学家牵头的跨高校研究团队,围绕以下研发任务展开协同创新研究:城市交通系统资源配置优化技术(东南大学牵头)、城市交通系统运行管理协同技术(同济大学牵头)、城市交通信息处理与服务协同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牵头)、城市交通系统智能控制协同技术(清华大学牵头)、城市交通管控应用系统技术(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牵头)。中心将利用成员单位各自在“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基地建设过程中已形成的优势资源,结合“2011计划”的实施,共同建设“现代城市交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所需的技术平台, 推动智能交通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发展,为提升城市交通管理与控制水平做出不懈的努力。
1、重庆是两江环绕的丘陵山地,成都是平原。2、重庆自行车、电动车几乎为零。成都很多自行车和电动车。3、重庆有立体交通,过江索道、皇冠扶梯、较场口电梯、公交车、出租车、轻轨、地铁。成都只有公交车和出租车...
道路网络拓扑结构有几种:1.总线型道路结构2.网格型道路结构。3.树型的道路结构。4.复合型道路结构。复合型道路结构这种居住模式可称得上是几种类型中最具有活力的一种居住形态,广泛的存在于巨型城市的中心...
市政道路城市干线是属于带城市规划性质的规划线路,城市交通干线在2004年5月1日前是有区分的。和交通干线、车流量无关。依次为那条车道多、隔离带、双黄线、双实线、实线。 主干道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
2012年10月25日,由东南大学牵头,联合国内其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和业内著名企业共同创建的“现代城市交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南京揭牌成立。成立大会上,东南大学与七所协同高校签订中心组建协议,并代表八所高校与六家行业院所和企业签订联合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协议。
江苏省人民政府何权副省长,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杨钧局长,江苏省教育厅、科技厅、公安厅、交通运输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领导,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领导,以及公安部道路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四通智能交通系统集成有限公司、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院所和企业领导出席。我校易红校长、胡敏强常务副校长、丁辉总会计师、校长助理黄大卫及相关院系部处负责人出席签约揭牌仪式。仪式由胡敏强常务副校长主持。
― 1 ― 附件 2015年重庆市科技平台拟授牌名单 协同创新中心 序 号 平台名称 申报单位 负责人 1 重庆市制动摩擦材料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红宇摩擦制品有限公司 赵勇 2 重庆市精密成形集成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 赵祖德 3 重庆市智能感知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市勘测院 王昌翰 4 重庆市特种电缆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渝丰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曾令果 5 重庆市肿瘤个体化用药检测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市肿瘤研究所 汪波 6 重庆市服务机器人标准化检测与认证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德新机器人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何国田 7 重庆市煤矿安全设备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天巨承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王洁 8 重庆市机电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机电装备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黄智宇 9 重庆市医用猪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大清医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李次会 10 重庆市工厂化农业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凯锐农业发
面向行业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是以重大协同创新任务为牵引,以机制体制改革为保障,聚集优质资源,最终达到优化创新环境、服务支撑行业发展,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由船舶学科特色鲜明的行业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牵头,汇聚了国内外最优秀资源,积极探索机制体制改革,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构建\"校校、校企、校地\"创新平台,重点开展深海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共性前沿技术重大创新任务的协同攻关,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相关学科建设,成为促进船舶工业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
研究方向
针对现代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工程中的共性技术问题,以及特殊地质、气候、环境条件下的特殊技术难题,以在研的重大科研课题和重大工程项目为依托,以科学研究带动社会服务,以社会服务促进人才培养,以人才培养助推行业发展,通过产、学、研有机结合,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能力。重点实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团队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任务。 2100433B
《现代城市交通系统》:21世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规划教材·交通运输类
为激励高校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育部于2018年正式启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工作。在评审认定中,明确各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方向应紧扣重大科学前沿、优秀文化传承创新或国家、行业产业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已经承担了重大协同创新任务、开展了实质性产学研协同创新;协同增效明显、影响力大,政府、行业及社会认同度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具备实现未来协同创新目标的巨大潜力,协同创新空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