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女,1966年生,辽宁省锦州市人。1987年毕业于原山西财经学院计划统计系,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2003年获山西大学企业管理硕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在读博士。现就任山西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3年受教育部派遣,赴德国从事高级访问学者工作。主讲课程有:统计学、博弈论、薪酬管理。近年来全心致力于薪酬战略管理研究,先后在《中国软科学》等国家级刊物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主编或参与编写教材专著10余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及省级课题10余项。在繁重的教学科研之余,先后为数百家企业进行企业诊断、咨询和培训服务。培训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拓展学员的理论基础,又加强实际技能的操作演练,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学员的广泛赞誉。
《薪酬管理研究》内容简介: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先进的高等级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谁就占领了竞争的制高点,谁就有胜算的把握。而人才的拥有和培育与企业的薪酬战略有着极为密切的直接关系。我国企业人才的缺乏与流失,是长期不重视战略性薪酬的必然结果。传统的薪酬战略和薪酬办法,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国际竞争的需要,到了必须改革的地步。因此,作者有了写作此书的迫切愿望,试图为理论界和企业界实施战略性薪酬提供一些有益的尝试。
前言
第一章 薪酬管理概述
一 薪酬的内涵
二 薪酬管理
三 薪酬管理理论
四 薪酬管理实践
第二章 从传统薪酬管理到战略性薪酬管理
一 企业战略概述
二 战略性薪酬管理理论的提出
三 战略性薪酬管理的原则
四 战略性薪酬管理的若干重要决策
五 战略性薪酬管理的战略设计
第三章 我国企业薪酬管理制度
一 我国企业薪酬制度的历程
二 我国对薪酬管理的立法
三 我国企业薪酬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战略性薪酬管理的薪酬决策
一 战略性薪酬管理的薪酬内涵
二 战略性薪酬管理的目标
三 战略性薪酬管理的薪酬决策
四 职位薪酬体系
五 技能薪酬体系
六 能力薪酬体系
七 薪酬水平的制订策略
八 薪酬结构的制订策略
九 战略性薪酬管理的策略决策
第五章 员工招聘与薪酬策略
一 员工招聘概述
二 员工招聘的经济学分析
三 员工招聘的风险
四 员工招聘的薪酬策略
五 企业利用信号机制招聘合适的员工
六 制定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薪酬策略
七 用薪酬组合策略吸引特定员工
八 设计个性匹配的薪酬体系吸引员工
第六章 员工培训与薪酬策略
一 员工培训概述
二 员工培训的流程
三 员工培训的风险与防范
四 战略性薪酬与员工培训
……
第七章 绩效考核与薪酬策略
第八章 人才储存与薪酬策略
第九章 战略性薪酬博弈分析
第十章 战略性薪酬管理实施评价
第十一章 国外薪酬管理制度简介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小传 2100433B
徐韦华,在台湾很有影响力的著名拼布作家,从事拼布材料包设计多年,经验非常丰富。
将光标置于论文作者名字后,在“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自定义标记”中,输入“作者简介”四字,点“插入”,在页尾输入介绍内容即可。
钱觉时(JueshiQian),安徽桐城人,1962年生,现为重庆大学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霍英东教育基金获得者。先后在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同济大学和美国宾州大学学习。1992...
人力资源是企业保持和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薪酬管理是做好人才激励和开发人才潜能的主要工具,如何做好薪酬管理,吸引、保留和凝聚优秀员工是国有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重要难题。本文首先对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薪酬管理的现状进行了介绍,深入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薪酬管理的指导思想,最后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薪酬管理措施,重点对如何形成良好的人才发展激励措施进行了研究。
1.论文题目:电渣熔铸三峡电站水轮机导叶 第一作者:陈瑞,男,1961年生,铸造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为沈阳铸造研究所研究员,系《电渣熔铸三峡电站水轮机导叶》项目的课题组长。多年来一直从事电渣熔铸技术的研究与产品开发工作。主持并参加了"九五"、"十五"国家重点攻关课题《电渣熔铸三峡电站水轮机导叶
本书从研究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出发,将薪酬管理放置在宏观经济制度中,通过对按劳分配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分析,探讨薪酬制度的历史和现状,进而分析微观领域的薪酬管理。为突出企业薪酬管理的政策性和实践性,本书全面介绍了我国薪酬支付的主要形式,系统分析了企业薪酬管理基础工作,薪酬统计、劳动定额和劳动定员的确定、员工福利、我国政府对工资的宏观调控等。 2100433B
第1章 薪酬概述
第2章 战略薪酬管理
第3章 工作分析和岗位评价
第4章 薪酬调查
第5章 薪酬制度和薪酬形式
第6章 福利管理
第7章 薪酬案例、方案和制度
后记
参考文献 2100433B
那么,如何进行薪酬设计和薪酬管理呢?《薪酬设计与薪酬管理》提出了很多常见的问题和难题,详细介绍了战略薪酬、薪酬调查、薪酬体系设计、常见的薪酬制度、福利管理等方面,并在其中提供了大量成功企业的案例和实用工具。这些对于各类组织的负责人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