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新奥法隧道施工 | 别 名 | 新奥地利隧道施工法 |
---|---|---|---|
提出者 | 奥地利岩土力学家腊布希维兹(L.von Rabcewicz) | 适用范围 | 铁道、交通、水利、冶金、采矿部门的地下工程 |
新奥法是应用岩体力学理论,以维护和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为基点,采用锚杆和喷射混凝土为主要支护手段,及时的进行支护,控制围岩的变形和松弛,使围岩成为支护体系的组成部分,并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量测、监控来指导...
不是,矿山法和新奥法是两种不同的施工方法。矿山法是一种传统的施工力法,是人们在长期的施工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是以木或钢构件作为临时支撑,待隧道开挖成型后.逐步将临时支撑撤换下来,而代之以整体式厚衬砌作...
在深刻理解新奥法隧道施工的基础上,从超前预报与施工监控两方面探讨了公路隧道施工,提出了以现场监控成果为基础的隧道施工信息化分析方法,对公路隧道施工安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根据隧道采用新奥法施工的经验,隧道施工采取的基本原则,以可概括为少扰动、早喷锚、勤量测、紧封闭十二个字。
少扰动是指在隧道开挖时,必须严格控制,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次数、扰动强度、扰动持续时间和扰动范围,以使开挖出的坑道符合成型的要求,采用钻爆法开挖时,必须先作钻爆设计,严格控制,尽量采用大断面开挖。选择合理的循环掘进进尺,自稳性差的围岩循环进尺宜用短进尺,支护应紧跟开挖面,以缩短围岩应力松弛时间及开挖面的裸露风化时间等。
早喷锚是指对开挖暴露面应及时地进行地质描述和及时施作初期锚喷支护,经初期支护加固,使围岩变形得到有效控制而不致变形过度而坍塌失稳,以达到围岩变形适度而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必要时应采取超前预支护辅助措施。
勤量测是指在隧道施工全过程中,应在对围岩周边位移进行的现场监控量测,并及时反馈修正设汁参数,指导施工或改变施工方法。以规范的量测方法和量测数据及信息反馈,通过施工中量测数据,对开挖面的地质观察,进行预测和评价围岩与支护的稳定状态,或判断其动态发展趋势,以便根据建立的量测管理基准,及时调整隧道的施工方法(包括开挖方法、支护形式,特殊的辅助施工方法)、断面开挖的步骤及顺序、初期支护设计参数等进行合理的调整,以确保施工安全、坑道稳定,支护衬砌结构的质量和工程造价的合理性。
紧封闭是指对易风化的自稳性较差的软弱围岩地段,应使开挖断面及早施作封闭式支护(如喷射棍凝土、锚喷混凝土等)防护措施,可以避免围岩因暴露时间过长而产生风化降低强度及稳定性,并可以使支护与围岩进入良好的共同工作状态。
第1章 绪论
1.1 边坡截排水的意义与存在的问题
1.2 压缩空气在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1.2.1 含水层型地下储气库
1.2.2 压气新奥法隧道施工
1.2.3 地下水曝气法
1.2.4 空气注入技术治理液化
1.3 边坡充气截排水方法
第2章 充气截排水方法的基础理论
2.1 非饱和土的渗透特性
2.1.1 非饱和土的土一水特征曲线
2.1.2 非饱和土的渗透系数函数
2.2 入渗过程中的气体阻渗机理
2.2.1 降雨入渗过程
2.2.2 入渗过程中的气体阻渗机理分析
2.3 充气排水运动机理分析
2.3.1 充气排水运动细观机理
2.3.2 充气排水运动宏观机理
2.4 充气排水压力的确定
2.4.1 充气排水渗流理论分析
2.4.2 充气排水起始气压力的确定
2.4.3 充气排水压力上限的确定
2.4.4 充气排水方法的适用性
2.5 边坡充气阻渗截水理论分析
2.5.1 成层土渗流分析
2.5.2 边坡充气阻渗截水分析
第3章 土体中充气截排水可行性试验
3.1 充气排水可行性试验
3.1.1 充气排水试验装置
3.1.2 充气排水的可行性分析
3.2 饱和土柱充气截水试验
3.2.1 充气截水试验装置及试验步骤
3.2.2 充气截水效果分析
3.3 非饱和土柱充气阻渗试验
3.3.1 充气对人渗影响的试验方法
3.3.2 人渗现象与湿润锋面发展过程
3.3.3 入渗过程中土体容积含水量变化
3.3.4 阻渗效果评价
3.4 粉质黏土渗透性及导气率物理模型试验
3.4.1 土体导气率公式
3.4.2 模型试验条件和步骤
3.4.3 试验现象和基本认识
3.4.4 导气率与饱和渗水系数之间的关系
第4章 砂土边坡充气截排水模型试验
4.1 砂土边坡充气截水效果分析
4.1.1 试验模型及过程
4.1.2 充气截水效果分析
4.2 砂土边坡最佳充气压力研究
4.2.1 试验模型及方法
4.2.2 最佳充气压力的试验分析
4.2.3 最佳充气压力的数值分析
第5章 粉质黏土边坡充气截排水模型试验
5.1 充气过程中坡体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
5.1.1 试验模型与试验方案
5.1.2 充气过程中地下水位变化的阶段性
5.1.3 初始地下水位对充气过程的影响
5.1.4 充气压力对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
5.2 边坡充气形成非饱和阻水区的过程分析
5.2.1 边坡充气模型试验
5.2.2 充气非饱和区形成过程分析
5.3 非饱和区的长度和宽度对截水效果的影响
5.3.1 充气非饱和区长度
5.3.2 充气非饱和区宽度
第6章 充气过程中气水两相流基本特征数值模拟
6.1 气水两相流数值分析基础理论
6.1.1 控制方程
6.1.2 土水特征函数与渗透系数函数
6.2 气体对入渗影响的数值分析
6.2.1 不考虑气体影响的降雨入渗分析
6.2.2 考虑气体影响的降雨人渗分析
6.2.3 考虑气体影响的自由人渗与积水人渗对比
6.2.4 不同土体中孔隙气体的阻渗效果
6.3 一维土柱中充气截排水方法的数值分析
6.3.1 充气对体积含水量的影响
6.3.2 充气对孔隙水压力的影响
6.3.3 充气对孔隙气压力的影响
6.4 边坡充气截排水方法的气水两相流基本特征数值模拟
6.4.1 坡体充气数值计算模型
6.4.2 坡体充气过程中非饱和区扩展特征
6.4.3 非饱和区孔隙气压力的变化规律
6.4.4 非饱和区孔隙水流速的变化规律
6.4.5 非饱和区孔隙气体流速的变化规律
6.4.6 非饱和区体积含水量的变化规律
6.5 充气非饱和阻水区的形成机理分析
6.5.1 数值分析模型
6.5.2 非饱和阻水区形成机理分析
第7章 充气截排水影响因素数值模拟
7.1 充气位置
7.1.1 模型计算参数的反演确定
7.1.2 充气点沿渗流方向上的相对位置
7.1.3 充气点深度
7.2 坡体渗透性
7.2.1 渗透系数对截排水效果的影响
7.2.2 渗透系数对截排水效果上限用时的影响
7.3 土体孔隙率
7.3.1 孔隙率对截排水效果的影响
7.3.2 孔隙率对截排水效果上限用时的影响
7.4 充气压力
7.4.1 充气压力对截排水效果的影响
7.4.2 充气压力与相应的截排水上限用时的关系
7.4.3 渗透性、孔隙率及充气压力对截排水效果影响的对比
7.5 充气非饱和区宽度
7.6 非饱和土层厚度
7.6.1 非饱和土层厚度对允许充气压力的影响
7 6.2 非饱和土层厚度对坡体地下水位的影响
7.6.3 非饱和土层厚度对地下水渗流场的影响
第8章 土体充气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8.1 土体充气破坏物理模型试验
8.1.1 试验装置及试验步骤
8.1.2 单层土的充气变形破坏
8.1.3 双层土的充气变形破坏
8.1.4 三层土的充气变形破坏
8.2 土体充气破坏机理分析
8.2.1 土体裂隙扩展理论
8.2.2 松散颗粒类土体破坏分析
8.2.3 气囊影响区形成机理分析
8 3 充气截排水渗流与变形耦合的数值分析
8.3.1 控制方程与模型建立
8.3.2 坡体非饱和区气水运移过程及变形特征
8.3.3 充气压力与坡体变形的关系分析
第9章 边坡充气截排水工程实例分析
9.1 滑坡概况及成因分析
9.2 数值计算模型参数确定
9.2.1 模型物理力学参数确定
9.2.2 充气压力确定
9.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第10章 结语
参考文献 2100433B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大开挖基坑工程施工
第3章 深基坑工程施工
第4章 地下连续墙施工
第5章 地下工程逆作法施工
第6章 新奥法隧道施工
第7章 全断面岩石隧道掘进机施工
第8章 盾构法隧道施工
第9章 沉管法隧道施工
第10章 顶管法施工
第11章 地下工程特殊施工技术
第12章 地下工程怕死会、降水与防水
第13章 地下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
第14章 地下工程施工监测
第15章 地下工程施工环境影响与保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