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物质化学吸附 | 外文名 | chemical adsorption |
---|---|---|---|
所属学科 | 冶金学 | 公布时间 | 2019年 |
《冶金学名词》 (第二版)
由于化学键力产生的相互作用使气体或溶质(吸附质)被吸着在固体或液体(吸附剂)表面的现象。化学吸附形成表面配合物,故吸附质和吸附剂表面结构变化很大,化学吸附热大。
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种不溶于酸、碱及各种有机溶剂的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应用大孔吸附树脂进行分离的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继离子交换树脂后的分离新技术之一。大孔树脂(macroporousresin...
第一类 A级无机物品(山奈)NaCN(山奈钾)KCN氰化钙Ca(CN)2氰化钡Ba(CN)2氰化钴Co(CN)2·2H2O氰化钴钾(钴)K3[Co(CN)6]氰化镍(氰化亚镍)Ni(CN)2·4H2O...
飞秒检测发现物理吸附的吸附力是分子间力,包含:(1) 极性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铝。可去除亲水性色素。(2) 非极性吸附剂:如活性炭,纸浆、滑石粉、硅藻土。可去除亲脂性色素。活性炭是一种优良的吸附剂,它...
化学吸附是物质表面研究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它在催化(尤其是异相催化)、腐蚀、电解、晶体学、金属学及冶金学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人们对化学吸附的研究也是较早的,但是早期的研究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只能停留在较为基础的研究水平上。又因理论得不到实验的证实,使得早期的化学吸附研究发展很慢。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和成熟以及各种电测技术、超高真空技术及与之相关的表面及薄膜制各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能谱仅、质谱仪、衍射仪和显微技术不断出现并日臻完善,使得人们有条件从原子、分子水平去探究化学吸附现象。从而,使得化学吸附的研究得到迅速的发展,即在理论上,建立了一系列的模型;在实验上,获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
化学吸附的研究可分为宏观理论、微观理论、统计理论三个方面。本文着重从微观角度对化学吸附进行介绍,因为它可以使人们从更深的层次去认识化学吸附的反应机制,从而使在这方面的研究不但具有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化学吸附的主要特点是:仅发生单分子层吸附;吸附热与化学反应热相当;有选择性;大多为不可逆吸附;吸附层能在较高温度下保持稳定等。化学吸附又可分为需要活化能的活化吸附(activated adsorption)和不需活化能的非活化吸附(non-activated adsorption),前者吸附速度较慢,后者则较快。
化学吸附是多相催化反应的重要步骤。研究化学吸附对了解多相催化反应机理,实现催化反应工业化有重要意义。吸附特点与物理吸附相比,化学吸附主要有以下特点:①吸附所涉及的力与化学键力相当,比范德华力强得多。②吸附热近似等于反应热。③吸附是单分子层的。因此可用朗缪尔等温式描述,有时也可用弗罗因德利希公式描述。④有选择性。⑤对温度和压力具有不可逆性。另外,化学吸附还常常需要活化能。确定一种吸附是否是化学吸附,主要根据吸附热和不可逆性。
吸附剂是能有效地从气体或液体中吸附其中某些成分的固体物质。吸附剂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比表面积大、孔结构适宜、表面结构复杂及带特殊官能团等。金属类氧化物,主要通过表面络合、取代羟基或静电引力来吸附物质;黏土矿石类,通过配体交换或静电引力等来吸附物质; 活性炭类,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主要是通过静电引力对污染物质进行吸附。
吸附是指物质在相界面上浓度自动发生变化的现象,大致分为两类:物理吸附(吸附力足范德华力)和发生电子转移的化学吸附。通常,具有吸附作用的物质称为吸附剂(如活性炭、硅胶、氧化铝等),而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
吸附剂表面积越大,则吸附量就越大 所以,吸附剂都是多孔性或者是微细的物质。
当lg吸附剂表面上吸附1层铺满的吸附质分子(饱和吸附量)时,则比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为
固体的比表面积 =分子数x每个分子所占的面积
或 Sg =S/W(m2/g)
式中:Sg 为比表面积(m2/g);S为同体物质的总表面积(外表面 内表面);W为固体物质的质量。
因此,比表面的测定实质上是求出某种吸附质的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