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武义县数字政府建设“十四五”规划 |
---|
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推进数字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积极融入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探索构建形成以一个中枢系统为基础,两大体系为保障,三大功能中心为支撑,全面推进四位一体建设的“1234”工作体系,促进场景化多业务协同发展,强化多跨协同、多级联动、内外网一体推进,推动更为融合开放的政府决策。
一是优化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集成各级部门系统、数据、组件等相对分散的数字资源,推动公共数据平台与金华城市大脑·武义平台建设的有机融合,让城市大脑成为公共数据平台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县域治理相关应用及数据、智能组件的集合。加快公共数据平台与省市业务系统全面对接,推动跨层级、跨地区公共数据共享,健全完善数据闭环流转机制,促进数据回流赋能县域治理;加强公共数据平台与政务服务系统对接,推进与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等系统的数据共享,促进县域公共数据协同化共享。
二是健全完善两大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完善应用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对接省市业务支撑、服务共享、运营支撑等应用技术支撑平台,提升服务和应用的集成与开放能力,推进全县软硬件环境适配能力,切实保障上层应用灵活按需调用,为不同部门、不同特性、不同阶段的数字政府建设提供专业、高效、统一的运营数据分析等管理能力。积极推动完善网络数据安全体系建设,建立网络安全保密工作责任制,健全安全等级保护、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风险评估制度、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制度,形成涵盖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交换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防止数据泄露;建立健全数据安全防护能力评估指标,推动数据安全管理工作可量化、可追溯、可评估;围绕城市运行、企业经营、市民生活等层面的数据安全保障需要,构建关键基础设施和数字系统目录体系,提高重点领域数据安全水平。
三是着力打造“三大功能中心”。以政务协同办公、科学辅助决策、社会治理协同服务为着力点,加快推进“三大”功能中心建设。打造数字服务中心,围绕医疗健康、普惠金融、市场监管、社会保障、交通出行等重点领域需求,探索建立分行业、分场景的可控数据开放机制,优先开放民生密切相关、社会迫切需要、潜在经济效益明显的公共数据,安全有序推进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的融合创新和开放应用;打造城市治理中心,搭建技术、业务、数据高度融合的综合协同管理和服务系统,打通城市数据感知、分析、决策和执行等环节,服务科学决策和高效治理,切实提升城市整体智治水平;打造应急指挥中心,汇聚整合自然资源、住建、水利、气象、交通、消防等部门监测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构建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快速响应、有效处置、科学评价的跨部门、跨业务应急管理处置闭环,为城市管理和公共安全提供支持。
四是全面推进“四位一体”建设。围绕整体智治的“数字政府”建设核心目标,加快构建政务数据共享交换系统,形成存储数据、交换数据、共享数据、使用数据、开放数据的核心枢纽,建设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一体化协同机制,系统性打破信息孤岛,打通各部门关键业务流程和环节,促进各级政府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流程再造、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将跨政府部门的合作机制以共同的语言、工具和技术体系落到实处,强化政务数据共享与业务应用双向驱动,有力促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促进强基、惠民、优政、兴业“四位一体”建设。
坚持需求导向,推动“以部门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管理模式的主动变革,强化便民惠企服务一网通办、社会治理监督一网统管、政府运行决策一网协同,努力提升民众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1.建设大数据中心
紧抓全省数字化改革机遇,加快推进武义县大数据中心建设进程,整合各部门业务系统,进一步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建立全县统一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系统,促进基础数据归集、政务数据交换、数字资源共享,破解“数据孤岛”的治理难题,全面提升全县政务信息资源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应用水平。健全“一数一源一标准”的数据更新维护机制,组织开展数据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强化政务数据质量审查审核。完善党政机关电子政务项目设计,将电子归档功能纳入电子政务项目立项的基本条件。
2.构建数字驾驶舱
围绕城市经济运行、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领域,逐步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多层级数字驾驶舱,实现县级数字驾驶舱横向全面接入“基层治理四平台”“雪亮工程”“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政务咨询投诉举报”等部门业务系统,纵向连接金华市“城市大脑”和乡镇(街道)“微脑”,加快全域数据互通提升城市的全面感知、态势监测、事件预警、应急处置等能力。探索构建“数字孪生”实时模型,建设全域“数字孪生”城市信息系统,建设全域“数字孪生”城市。加快汇聚整合全县三维城市信息模型与三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数字化模拟城市全要素资源,为“城市大脑”提供可视化、精细化地理空间信息管理模型,实现实体城市向数字空间的全息投影,增强城市治理灵敏感知、快速分析、迅捷处置能力,提升综合治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3.优化信用武义体系建设
围绕个人、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五类主体,加大信用信息归集力度,推动与省市信用监管数据的整合共享,建立健全武义信用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建立信用监测预警、联合监管和奖惩机制,拓展“信用 ”场景创新应用,推进公共信用信息在政务服务、市场监管、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应用,健全以信用承诺为基础的审批流程。推动信用应用向基层延伸,尤其在重点民生、社会高度关注和企业热盼热议等领域拓展行政化、社会化、市场化守信激励场景。深入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积极探索公共信用评价和行业信用评价融合以及不同信用等级监管对象监管频次设定比例,提高监管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4.强化协同办公服务能力
搭建整体设计、统一建设、各部门共用的协同办公应用,开发协同办公、行政执法、基层治理等业务场景,满足各地各部门非涉密公文处理、业务审批等协同办公需求,推动更多的非涉密办公业务向移动办公应用延伸,实现随时随地办公。精准提供“随时办”服务地图,建设基于空间位置的电子政务服务地图,汇聚各类服务内容、服务站点位置信息,具备智能搜索、推荐导航、智能拓展等功能,方便企业群众查询、搜索和办理政务服务,对办事路径轨迹、办事习惯、办事评价、办件量、使用记录、热点事项进行大数据分析,不断优化服务,调整资源配置。推动电子归档与电子出证、事项办理高效协同,努力以电子归档形成数据闭环。推进电子公文拟制、办理、流转、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全流程在线运行。
紧抓数字化改革契机,运用大数据加强经济社会运行研判分析,强化互联网数据资源利用和信息服务,加强与政务数据资源的关联分析和融合利用,为政府开展各领域运行动态监测、产业安全预测预警以及转变发展方式分析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1.打造数字农业武义样板
加快推进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建立农业主体、农村“三资”、农业生产、市场行情、农技专家等基础数据库,推进农业业务过程数据与相关领域数据的整合、挖掘与分析,探索建立农业生产经营联网预测分析体系,做强“智慧农业”,促进有机茶、中药材、食用菌等有机农产品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链融合提升,深化农业生产、农产品展销、美丽乡村建设等数字化应用,提升农产品质量追溯、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农机装备和应急指挥信息化水平。积极探索第三方运营模式,强化产销对接,推进“武义宣莲”、“桐琴蜜梨”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积极推广“武阳春雨”“宣平小吃”等特色品牌,不断提升武义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影响力,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打造农业数字工厂示范样板。
2.深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
积极参与全市五金(电动工具)行业产业大脑建设,赋能武义电动工具行业样板培育打造。加快开发经济运行大数据分析可视化应用,围绕宏观经济数据、产业数据、企业数据、园区系统数据等,从经济发展、产业变迁、企业表现等多方面展示全域经济态势,为政府决策管理、招商引资提供支撑,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系统功能。加强与政务数据资源的关联分析和综合开发,强化经济监测预测预警能力,为淘汰落后产能、清理“僵尸企业”,鼓励科技创新、扶持优势产业、改造技术落后企业等一系列经济调节目标提供及时、精准、有效的决策信息。
3.搭建亲清政商数字系统
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10 N”行动,加快亲清政商数字系统建设,集成各部门涉企服务事项和系统,深化“证照分离”、“一件事”集成改革,推动涉企政策“应上尽上”,加快实现涉企服务事项全部网上通办、移动能办、刷脸可办,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高效运行企业服务中心,组建涉企服务“智囊团”,建好用好“企业码”涉企一站式移动服务应用,通过大数据技术为企业构建画像,掌握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的刚性办理、共性、个性化需求,方便政府主动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保障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推动涉企服务整合和园区生活服务升级。积极对接相关部门,按照“最多跑一次”的要求,做好代跑代办,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加快创新创业成果转化,营造最优服务环境。
4.推动产融服务模式创新
创新数据驱动产业金融服务模式,推进数智产融应用建设,聚焦“中小企业纾困帮扶”,探索“3 1 5 N”服务模式,即3个政策性流量入口(风险分担基金、企业政策申报、政策性贷款),1个金融综合服务系统,5类核心参与主体(政府主管部门、国有政策性担保公司、系统运营主体、银行、企业),以及N项融资服务,围绕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三大对象,构建以金融资源流转为核心、“政银企”一体互动为目标的县域产业信用金融互动生态,协助政府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速企业培育,助力企业发展。
5.推进数字资规应用建设
通过机制创新、业务重构建立一套涵盖规划管理、土地供应、行政审批业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机制。加快完善自然资源空间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汇聚各类地理数据要素,建立统一的数据资源目录与空间信息专题数据库。加快构建以资源码为基础、关联各条线业务数据的自然资源一体化融合应用,实现自然资源管理“一码全息、一码通办,一码监管”。以“多规合一”为基础强化业务协同,建立覆盖县域的自然资源“一张图”,推进重大政策、重大谋划、重大项目等全链条协同。依托武义县智慧规划移动应用平台,提供基础地图、规划专题及各类空间规划数据分析等服务,为全县各相关部门开展行业管理、决策辅助、应急处理等提供空间数据共享与电子地图服务。
6.强化互联网公共服务
积极引进国内工业互联网和智慧城市领域的龙头企业,加快搭建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系统,聚合各类软硬件资源,为广大工业企业提供通用的工业微服务。积极对接省市经济运行分析数字化应用平台与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基础数据平台,建立健全武义县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基础数据库,推动实现省市县纵向联动和县域横向数据协同。围绕电动工具、杯业、门业、文旅休闲等重点细分行业与新材料、大健康等优势产业进行全链条数字化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与大数据存储、智能云服务、数字信息类服务外包等新业态融合发展,推进数字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整合市场监管部门数据资源,创新市场监管应用,形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联合监管机制。探索运用“互联网 ”、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创新监管方式,提升市场监管效能。
1.提升智慧监管水平
全面梳理监管事项目录清单,加强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相关业务系统与智慧监管系统对接,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实现监管业务数据全流程闭环管理。通过关联分析内外部市场准入、生产经营、投诉举报、违法失信、第三方平台等主客体数据,加强对风险的跟踪预警为各类市场监管活动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对关键字、关键词、场地场所等信息的搜索,从各类交易网站、社交网站等网络平台,采集不同领域的舆情数据,结合相关监管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提高监管工作的靶向性和精准度,减少人力排查,主动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提升执法监管风险预判和处置能力,支撑重点工作部署和决策制定。
2.推动园区数智管理
发挥提升高端装备制造园、新材料产业园、武义科技城等重大平台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打造园区“集成大脑”,促进精准便利服务,实现园区管理智慧化、公共服务平台化、入园企业数字化,赋能产业培育提升。基于电动工具、环保科技等特色小微创业园建设契机,推进企业总部中心落地建设,建成一批产业链相关联、服务链相支撑的特色小微产业园,积极推广“数字小微园”建设,鼓励多种资本参与建设小微企业园,形成产业链相关联、服务链相支撑的产业园有机体。
3.加强网络交易监管
依托省里统建的电商主体数据库和信用库,通过大数据集成应用,强化市场监管部门与网络交易平台间的信用信息交互共享,探索实施电子商务失信联合约束和惩戒。充分应用网络交易主体和网络交易行为的大数据监测系统,通过网络交易信息采集和建立多维度大数据分析模型,及时发现涉嫌违法的网络交易行为,为实施网络交易大数据监管执法提供技术支撑,实现“以网管网”。
4.完善食品安全监管
充分发挥武义生态绿色食品资源优势,建设覆盖食品生产、流通、餐饮全链条的食品安全智慧监管信息化系统,综合提升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能力,全力打造武义食品安全品牌。加快推动武义食品工业向安全、健康、营养、便利方向发展,培育壮大有机绿色食品深加工产业。加强对互联网食品安全的智能监管,建设互联网食品安全智能协同系统,联动互联网餐饮平台,推动数据信息协同共享,基于对各餐饮网店的处罚记录、用户评价、投诉信息等进行深入分析,将潜在的风险线索分类分级,实现外卖餐饮企业风险自动研判。打通风险信息与执法系统的执法闭环,在涉及多业务协同的联合监管场景,与各部门执法检查系统进行协作交互。
5.强化药品综合监管
建设和完善药品综合监管应用,强化药品许可备案、药品追溯监管功能,汇聚药品注册、许可、监管、稽查、追溯等信息,形成药品监管大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开展药品风险研判和安全预警,逐步实现药品智慧监管。
积极推动各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利用“互联网 ”提高社会治理的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深化平安武义建设,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
1.统筹矛调化解中心建设
把握金华大力推进矛调中心标准化建设契机,整合资金、资源等要素,强化与“城市大脑”等系统、应用的统筹,着力推进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一体化建设。贯通信访、公安、司法、人力社保等部门和法院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信息系统,结合网格化管理、网格员管理、工作流程管理、调解队伍管理等,实现高效、联动、规范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渠道。完善矛盾纠纷化解线上线下联动机制,推进矛盾纠纷统一入口、统一交办、统一考核,实现群众反映诉求、化解矛盾“最多跑一地”。深化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改革,构建“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县域社会治理新模式,加强社会矛盾纠纷研判分析,提升社会风险预测预警预防能力。
2.不断优化基层综合治理
推进“基层治理四平台”数字化建设,将基层治理实践中多源异构信息转化为可机读数据,建立基层治理主题数据库,促进基层治理数据归集共享,实现基层事务在线运行、协同处置、闭环管理。推动“基层治理四平台”向村(社区)延伸,扩大数据共享范围,通过数据挖掘等手段,分析公民对基层治理的满意程度,探索构建多元共治、多方参与的基层治理格局。迭代“后陈经验”,着力规范村级权力有序运行,整体构建“清廉智治”监管系统,建立健全强化监督执行的有效机制,实现对基层治理过程进行实时监督,推动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全面推进居民服务管理,加快派出所“一室两队”、智安小区、智安单位及联勤警务站等建设,完善“一警情三推送”等机制,打造“村务联席参议会”等一批具有武义特色的基层治理品牌。
3.搭建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融合应急管理相关部门有线、无线、卫星通信等网络资源,打造整体协同、高效运行的武义风险防控与应急指挥信息系统,搭建风险监测预警与应急系统,提高突发事故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加快完善乡镇网格物联感知、精准处置、快速闭环的安全生产微应用建设,综合集成城市运行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化工园区等高风险功能区数字化场景运用。围绕安全生产事故和自然灾害易发多发频发领域,加强信息动态监测,强化数据分析和一张图综合展示,全面提高监测预报预警、风险识别研判、应急响应联动、抢险救灾指挥等业务能力水平。统筹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提高预警信息发布和政策宣讲服务能力。
4.推动社会治安防控集成化
深入实施“云上公安、智慧警务”大数据战略,加强“雪亮工程”等视频监控联网建设,构建“互联网 社会治理”模式,优化升级视频监控前端感知设备,探索建立覆盖全县的人脸、车辆卡口以及其他数据采集设备的智慧感知前端网络,加强图像图文、文本语义、生物特征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按照“一总两分、四网四平台”模式,加强与省市视频共享平台的衔接,推进武义县视频共享系统建设,提升视频信息智能化应用水平,实现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全联网。全域化推进智安小区、智安单位建设,并将智能化建设延伸至村居,全面提升居民住宅小区、重点内保单位、村居的整体治安防控水平。
5.促进社会综合管理智能化
把握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契机,联动市政、园林、地下管网等管理系统,拓展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在城市管理、行业监管中的应用,建立完善武义县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应用(智慧城管)。在共享公安部门“雪亮工程”的基础上补充建设部分监控设备,汇聚智能化感知设备获取的数据和各系统业务数据,构建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提升数据采集、监督监测、分析预警、应急调度、辅助决策、运行监管、综合服务及考核评价等功能。积极开发人行道违法停车、占道经营、流动摊点、渣土运输车辆抛漏洒等违法行为抓拍的应用场景与城市管理综合指挥智能化应用,实现城市运行状态可视化监测、日常管理和应急的联动指挥,实现城市运行状态预判、预测、预警,城市问题快速化、精细化处置。优化升级便民惠民服务系统,畅通广大居民参与城市管理渠道。
6.提高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建立乡村治理数字化系统,建设乡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集体“三资”、农村宅基地等管理系统。推进乡村治理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加快促进各类农业资源要素、生产经营、产销信息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化分析、智能化应用,提高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水平。继续推进行政村光纤通达和升级改造,迭代升级农民信箱服务功能,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乡村治理各领域,借助信息化手段、数字化技术,开展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体验等服务,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生态环保中的应用,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整合生态环境信息资源,开展大数据应用分析,为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和环境质量提升提供更科学精准的支持。
1.促进生态防治综合协同
整合打通生态环境数据资源和业务管理系统,构建生态环境主题库和综合协同管理工作系统,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各相关部门流程再造、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加强对水、气、土、噪声等生态环境质量的实时在线监测监控覆盖面,完善生态环境监管物联网体系,提升环境保护领域数据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应用水平。持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碳减排等专业化应用系统建设。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源、污染物、环境承载力等数据的关联分析和综合研判,强化经济社会、基础地理、气象水文和互联网等数据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的基础数据融合利用,着力提高智能化分析信息服务能力,实现环境监管精准化、环境决策科学化。
2.强化环境监测预警
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技术,打造集大气、地表水等环境监测感知网络、治理数字化系统、实时分析预警及高性能运算系统于一体的全域环境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强化环境监测全要素数据采集、空气质量预测评估、污染防治支撑等功能,实现大气、地表水环境全方位感知、常态化共享、精准化管控,推动跨部门、跨系统、跨层级的生态环境数据资源融合,提升武义县大气、地表水环境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水平。
3.加大固废治理监管力度
围绕“无废城市”工作要求,充分构建以固体废物治理数字化系统等为载体,整合归集垃圾中转站智能监控、垃圾投放站点监控监管等系统的数据资源,加强对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等五大类固体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处置等环节进行数字化监管。通过物联网视频技术,采集在非定投时间段内投放垃圾的视频信息以及垃圾车每日垃圾处理信息,对非法处理、未按时处理等违规行为进行记录分析,同时对关联企业与个人进行信用惩戒和相关处罚。推动完善垃圾终端处置项目建设,建成餐厨垃圾综合处置中心,实现生活垃圾总量零增长,打造垃圾分类武义样板。
4.提升水利监测管理水平
大力推动水利业务数字化和水利工程智能化管理,加强河湖库塘等水工程的安全监测和运行监控,全面监测降雨、江河水位流量、可用水量、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农村饮用水和水域等情况;依托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探索建立用水户和区域用水预警体系、工程联控联调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水保障,为水旱灾害防御提供决策支持。推进城乡供水水源、供水工程等基础信息整合和数据资源汇聚,搭建城乡供水统一运行管理系统,通过视频监控、水质水量数据在线监测,实现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实时监控、监测、预警,为城乡同质饮水提供高质量服务保障。
大力推广数字生活场景应用,聚焦各类社会生活公共服务领域,积极探索数字生活新服务、灵活就业等数字社会运行规则,基本建成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数字社会新生态,为广大市民提供个性化、智能化、便利化生活服务。
1.推进智慧文旅建设
依托城市大脑,加快推进智慧旅游服务应用开发,推进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高武义旅游文化内涵、创意水平和附加价值。持续开展智慧旅游创新应用试点工作,进一步提升牛头山、温泉小镇等旅游景区智能化设施建设水平。采集整合吃、住、行、购、游以及文化等领域的各类基础数据,形成武义文旅基础数据库,强化旅游数据分析、旅游统计和涉旅决策等功能,为文化旅游产业战略制定、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精准营销等提供数据支撑。积极开发文旅资源一图导览应用,拓展线上咨询、资源查询、餐饮住宿预定、旅游投诉和处理等便捷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智慧文旅管理、服务、推广及体验水平。深度解读旅游资源,提炼包装独特元素,以数字化文化创意赋能数字文旅产品和服务升级,积极培育具有武义特色的“康养 文化”产业,力争将温泉旅游度假区打造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响武义“温泉康养名城”金招牌。
2.构建大救助信息体系
着眼“1 8 X”大救助体系建设,加快梳理各相关部门救助职能,构建大救助信息系统,推进救助数据即时归集,救助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实现家庭经济状况核对、需求统一发布、救助资金统筹、救助项目联合办理、效能精准分析,确保救助对象更早发现、救助工作更快开展、救助行动更为精准。健全社会救助工作机制,统筹推进8项基本救助,推进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险、优抚安置、扶残助残、扶贫政策配套衔接。积极对接省级大救助信息平台,完善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开展社会救助异地申请服务。全面推行支出型贫困救助,加大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扶持专业化社会组织承接社会救助工作。进一步量化救助范围、细化救助标准、简化救助流程,突出临时救助“救急、救难”的作用。
3.健全智慧医疗生态
整合医疗数据信息交换、数据中心等平台,统筹推进智慧医疗应用建设,畅通部门、区域、行业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信息数据的联通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快推进智慧医院、乡镇卫生院医疗信息化建设,优化“互联网 健康医疗”模式,推进远程诊疗应用;拓展“互联网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行智能化助残服务,为残疾人提供紧急救助、康复护理等便捷的居家上门服务。加快发展互联网医院,结合健康武义公众号,健全完善“智医助理”便民服务功能,全面拓展网上预约挂号、在线咨询、在线复诊、远程医疗、健康档案、体检报告查询等线上服务。推广应用“5G 院前急救”模式,提高急救一站式服务水平。优化提升医疗信用支付等便捷支付方式,打造武义掌上医疗健康生态圈。
4.提升智慧养老服务
依托“浙里养”平台,加快实施养老服务数字化改革工程,建设全县统一的智慧养老服务应用,推进与户籍、医疗、社会救助等资源对接,提升养老大数据分析研判能力,推动个人、家庭、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及专业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优化配置。利用“互联网 ”技术,精准对接需求与供给,设立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浙里养”智慧养老服务系统账户,着力增强养老服务供给,通过热线、智能手机和紧急救助服务终端等渠道,最大程度满足老年人多样化服务需求。加快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转型升级,推进老旧小区和家庭“适老化改造”,探索建设以“照护专员”为主体的照护管理体系。支持智慧养老机构建设,发展智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依托武义特色温泉、中药材、生态绿色保健食品等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医养结合,重点发展养老养生、医疗康复等康养服务,着力培育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致力打造武义全国“健康之都、养生之城”。
5.优化智慧出行服务
以服务政府监管、企业运营、公众出行为主线,优化升级互联网前端监测感知设备,推进路网运行监测、应急指挥调度等系统建设,打造综合交通运行协调与应急指挥系统,有效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与决策能力。加快推动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智慧交通应用,建立人、车、路、物、事等数据的横向关联数学模型,为交通路网规划、公交线网布局、市民出行、道路管理提供决策支撑,提高社会整体出行效率。大力促进“共享停车”落地实施,鼓励发展“互联网 停车”和车位共享新业态,实现最大化停车场利用。建立交通领域与其他行业数据协同共享机制,为相关部门日常监测与预警、协调联动与应急指挥调度提供可持续保障支撑。
6.推动智慧教育发展
加快“互联网 教育”发展,持续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工程,全面改善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实现教育应用、数据和用户的互通,教育管理、教学和服务的融合。鼓励开展基于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智慧教育创新研究与应用。整合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推广和支持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互联网服务新模式,运用互联网、移动多媒体、电视院线等载体,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普惠共享。强化“智慧课堂”建设,打造基于“互联网 移动终端”的家校互通互动应用,实现学生考勤、作业、成绩、教师评价、综合表现等在校情况的及时反馈与高效沟通,创建协同共育的家校工作新局面,高效率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加速推进数字教育进乡村,拓展乡村教学点“智慧课堂”覆盖面,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和均衡发展。
7.开发智慧线上就业应用
完善和提升“一盟三市”智慧线上就业应用,拓展工业园区线下求职招聘渠道,探索建立求职招聘“快速专窗”,不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推进实施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根据不同群体就业特点,实行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扶持。促进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充分就业,抓好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建立就业困难人员长效就业援助机制,通过给予社保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各种优惠政策促进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促进就业,推进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创业,鼓励和扶持更多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城乡劳动者创业,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
“十三五”以来,武义县以“互联网 政务服务”和“互联网 监管”为抓手,持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提高政府效能,全县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成效显著。
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加强政策引导,出台了《2020年武义县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实施方案》。逐步树立“一盘棋”思想,明确各部门信息化建设上报后由财政局、大数据发展中心共同联审,统一部署。
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基本完成政务外网IPV6升级准备工作;持续推进视联网设备的使用,目前已有视联网终端83个,覆盖全县各部门、乡镇及卫生系统。根据省市百日攻坚强盾护网行动要求,开展信息系统、终端、网络设备的安全防护、访问控制、漏洞修复、补丁升级等工作;完成大数据安全监测系统的招标与部署,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
应用支撑系统迭代升级。完成基层治理四平台系统3.0改版,497个平安通全部替换为掌上基层APP,开通系统账号村社278个。完成公务员、事业单位“一件事”模块的开发及上线应用,完成内跑系统与市系统的对接。
资源整合共享初见成效。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完成了全县各部门自建信息系统的梳理和数据资源目录的编制,共录入20个部门的51个信息系统以及260个数据目录。依托数据目录和政务数据共享交换系统,在前期梳理编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推进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和政务数据的梳理归集,同时积极开展数据治理和开放工作。
政务服务能力快速提升。2020年“网上办”办件量达到18.9万件,网办率达90.0%,“掌上办”4000余件。受理统一咨询平台咨询件14695件,办结14593件,办结率99.55%,满意率达99.73%。启动门户网站政策法规文件、网站栏目和数据内容的清理规范,于7月底完成信息资源库建设和网站迁移至省网站集约化平台工作。
虽然武义县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数字政府涉及层面繁多、内容庞杂,在实际发展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难点与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顶层设计仍需优化。各部门立足本单位职能研究问题较多,跨部门、跨层级多业务联动协同机制尚未建立,数据壁垒严重制约数据共享,纵向对接、横向衔接有待进一步优化。二是配套基础有待加强。信息获取和感知能力略有不足,信息获取实时性、响应变化能力较低,物联网感知设施等配套基础建设有待加强,同时专业管理人才存在较大缺口。三是治理方式过于单一。目前武义县仍是基于单一而不是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治理,缺乏有效的数据评估手段,归集的数据质量有待提高,数据与业务融合、管理与服务协同程度较低,智能关联仍需强化。
围绕党政领导力、工作执行力、发展创新力、城市智治力、便民服务力五力提升主线,以数字化改革推动全方位变革,突出抓纲带目,重塑工作流程,创新管理模式,通过数字化改革加快县域治理科学化、精准化和协同化,力争“十四五”末,初步建成“城市大脑”和“数字孪生”城市,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数字政府,赋能武义县域综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
——体制机制优化健全。不断健全数字化改革的体制机制,形成横向纵向全贯通的全方位数字化工作体系,资源整合度、治理协同度、多元参与度取得突破性进展,现代化的数字政府形态基本形成。“掌上办事、掌上办公、掌上治理”实现核心业务全覆盖,大数据与政府治理深度融合,成为处理复杂治理问题的有效手段,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机制全面确立。
——数据资源全面汇聚。依托县大数据中心,实现政务数据100%归集,信息孤岛基本消除,公共数据资源共享,形成共建共享、集约利用的基础设施体系。加速推进政务、社会数据汇聚,提高数据资源共享协同、融合创新、开放应用水平,大数据支撑科学决策、社会治理、风险防控、政府执行能力显著提升。
——行政效能大幅提升。一体化协同办公体系初步建立,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业务协同率大大提升,政府运行高效透明,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在政务领域广泛应用。基于人工智能的感知、分析、决策能力取得突破,城市运行的数字映射实时呈现,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政务服务迭代升级。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为需求牵引和服务导向,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依托金华城市大脑·武义平台,实现各类服务系统“应接尽接”,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加快推进所有服务事项全流程网上办、跨区域通办、跨部门联办,建成对外服务一体化、内部协同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数字政府”。
——服务水平显著提高。进一步推进“互联网 ”与教育、医疗、养老、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创新服务模式,形成若干个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示范效应的智慧应用。
展望2035年,在全面完成“十四五”时期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再奋斗十年,建成数字化治理、智慧化服务的“数字政府”。开启数据驱动政务服务和政务运行新模式,“数字政府”深度融入市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同数字赋能城市治理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全面确立,成为武义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鲜明标识。
表1 武义县数字政府建设“十四五”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说明 |
2020年 完成情况 |
2025年 预计目标 |
1 |
掌上办公比例 |
全县各级党政机关人员使用“浙政钉” 处理日常工作事务的活跃度 |
/ |
80% |
2 |
重大决策的数字 技术支撑率 |
全县党政机关的重大决策事项中,应用大数据 分析、智能仿真、风险评估等数字技术支撑 和进行辅助决策的比例 |
/ |
80% |
3 |
政务服务“网办事项电子 归档率” |
全县政务服务网办事项实现 电子归档的办件量占总办件量的比例 |
30% |
90% |
4 |
基层治理四平台事件处置完成率 |
“基层治理四平台”跨部门协同事件处置完成数 占跨部门协同事件受理总数的比例 |
/ |
95% |
5 |
掌上执法率 |
现场执法应用“浙政钉”掌上执法比例 |
/ |
>95% |
6 |
掌上办案率 |
简易处罚实现掌上办案比例 |
/ |
90% |
7 |
“双随机、一公开”覆盖率 |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在所有 行政检查事项中的占比 |
28.2% |
60% |
8 |
信用监管覆盖率 |
信用监管体系覆盖重点行业比例 |
/ |
100% |
9 |
监管档案覆盖率 |
监管档案覆盖在册市场主体比例 |
/ |
100% |
10 |
政务服务 “一网通办”率 |
全县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通过2.0受理的 办件量占所有办件量比例 |
/ |
90% |
11 |
数据编目率 |
按数据应编尽编原则已完成编目的数据比例 |
/ |
100% |
12 |
数据归集率 |
按数据需求已完成归集数据比例 |
/ |
100% |
13 |
数据共享率 |
公共数据平台目录内数据共享需求满足比例 |
/ |
90% |
14 |
数据开放率 |
开放数据项占全部归集数据项的比例 |
/ |
25% |
15 |
网络安全事件 及时整改率 |
网络安全事件及时整改数量占比 |
/ |
>90% |
注:表中2025年预计目标值均为预期性指标
金华市武义县的房价如下: 楼盘名称:中梁首府 均价13500元/平方米 地址:双龙南街与宾虹路交界处 公交:K11,18,26,K24,k127,k8可到达 该小区地段好,环境优美,绿化非常漂亮,配套...
不合理但也在意料之中 和你说一下 我也就是一普通人 不可能像经济学家那样说的那么全面,很多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还多多海涵 &nbs...
门窗即门与窗。 门窗按其所处的位置不同分为围护构件或分隔构件,有不同的设计要求要分别具有保温、隔热、隔声、防水、防火等功能,新的要求节能,寒冷地区由门窗缝隙而损失的热量,占全部采暖耗热量的25%左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和“打造增长极、共建都市区、当好答卷人”要求,紧扣数字赋能、协调发展、奋进跨越工作导向,以“152”体系架构为基础,以顶层设计、增量开发、迭代升级为推进模式,聚焦制度重塑、数字赋能和现代化,推动政府治理体制机制、方式流程、手段工具全方位系统性重塑,努力构建“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数字政府,扎实推进城市治理从数字化到智能化、智慧化的发展跃迁,赋能武义打造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县。
“十四五”期间,武义县数字政府建设遵循全省“四横四纵两门户”总体架构,基于上级统建落地的组件和设施,主动嵌入省市县一体化的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和应用支撑体系,在业务应用体系上有所创新,严格遵循省市统一的政策制度和标准规范,强化武义县数字政府建设组织保障,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并充分利用“浙里办”“浙政钉”两个总入口,持续深化政府履职各领域的数字化改革。
深入贯彻省市数字化改革决策部署,以打造“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现代政府为目标,以“数字政务”为抓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为着力点,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和数字化认知,把数字化、一体化、现代化贯穿到党的领导和五位一体建设全过程,从整体上实现县域整体智治、协同发展,为进一步推动实现金武同城化发展夯实数智支撑。通过数据驱动政务信息化管理架构、业务架构和组织架构重塑,形成“数据辅助决策、数据优化服务、数据推动创新”的现代化治理模式,在构建“党建统领、数字赋能、整体智治”体系上先行先试,致力将武义建设成为全面突显数字赋能县域治理现代化的改革新高地、全面助力金华建设全省数字化治理示范市的重要增长极;全面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与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先进示范县。
一是着力推进党政高效协同。以党政机关整体智治引领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全县各部门业务协同、流程再造、系统重塑,加快融入省市县一体化的整体智治体系。加快推进“一证通办”、“一网通办”服务,推出一批与群众、企业密切相关的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五个零”智能秒办,推动政务服务由网上、掌上可办向好办、易办转变。加快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深化“无证明城市”改革。加快完善政务服务网“一窗受理”平台,推动其向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社区代办点延伸。打造“数字化、标准化、集成化”政务大厅,合理设置智能导服区、收件区、审批区、出件区,全面推进办事窗口与自助终端接入政务服务2.0,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全过程监控、“好差评”闭环。
二是数字赋能民主法治建设。围绕数字化牵引法治建设主线,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法治建设深度融合,推进法治建设组织机制、方式流程、手段工具全方位、系统性重塑,强化数字化引领、赋能作用,实现从“治”到“智”的转变。支持智慧法院、数字检察、智慧司法建设,加强政法部门数据跨部门共享和协同治理,提升数字法治发展水平。打造数字法治综合应用,不断推进法院、检务、司法智能化协同,通过汇聚各方数据,利用新信息技术挖掘数据价值,建设大数据检察监督系统,放大大数据在辅助立法和决策、强化事中事后数字化监管、政法机关一体化协同办案、法院智能审判等方面的赋能作用。
三是健全完善数据治理机制。加快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全面梳理政务服务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所产生的数据资源,编制政务数据资源目录,推进数据资产化管理。各部门通过公共数据平台,推进基础数据资源大数据中心汇集,强化政务数据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发布、统一汇聚、统一治理、统一使用。不断推进社会数据汇集,依托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按照“需求导向”原则,归集汇聚社会数据,将多源城市数据整合成标准、稳定、高效的数据资源,支撑多样化的政务服务应用场景。全面建成基础数据库、部门数据库和主题数据库。加强数据治理,构建覆盖数据管理全生命周期的制度体系,制定数据共享办法,加大数据共享力度,编制共享责任清单,解决数据“纵强横弱”问题,横向统筹全县数据资源向大数据中心汇聚,纵向协调垂直系统数据资源向基层回流,促进数据流通与按需使用。
四是夯实基础设施配套支撑。积极推进各部门业务系统向市政务云平台迁移。统筹分散的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纳入统一管理体系,改善系统承载资源分散、运营维护成本高等问题,促进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利用高效化。探索全域统一物联感知网建设,统筹物联网感知设施集约化建设和部署,面向桥梁建筑、地下管廊、市政交通、公共空间、生态环境等领域规模部署各类传感器,高清智能感知摄像头等感知设备。结合物联感知网规划,在“雪亮工程”基础上整合接入视频、物联网等感知设备,形成政务感知网,推动形成视联网在智慧督查、社会治理、应急指挥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全面提升感知资源的布局力度和灵敏感知能力,实现全县运行状态智能识别和全方位立体化感知,推进数据资源和基础设施等一体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五是全面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效能。推动建立健全线上线下融合的政务服务体系,加快行政服务中心组织变革、效能提升,优化改革乡镇基层便民服务机构职能。持续优化数字营商环境,推动资源要素更多向数字经济优势产业、优势项目集中,探索形成与数字经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技术支撑、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以数字社会系统建设为引领,打造一批跨部门多业务协同应用,在未来社区、乡村服务等社会空间落地,迭代提升十二大社会事业领域的数字服务效能。加强对老幼、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关怀,积极开展相关培训,提高边缘群体的数字素养。探索构建5G服务大厅等服务模式,围绕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通过视频服务、代办服务等方式,满足特殊群体办事需求,让数字化发展红利覆盖到所有群体。
六是广泛开展合作共建协同生态圈。加强与社会主体合作,积极制定相应的激励补偿机制,充分调动政产学研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为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企业培育提供重要支撑。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为政府和企业间沟通桥梁的作用,打造不同主体合作交流平台,联合软硬件上下游企业协同攻关行业难题,形成数字化改革合作生态体系。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造就一批成长性好的初创型优质企业和数字化专业人才。深层次挖掘数字化改革动力,将政府在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的规划管理优势,与企业在先进理念、资金投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充分结合,积极探索政企合作新模式,让企业和行业成为数字化改革的关键力量源泉,以减轻政府投资压力,更好的促进数字化改革,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立武义数字政府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数字政府建设的统一领导,形成同一话语体系、同一工作体系、同一责任体系。加强对全县数字政府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工作指导,统筹推进数字政府和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建立完善建设项目决策咨询制度和评估体系,规范项目统一决策和组织实施程序,围绕顶层设计,明确牵头单位,健全组织队伍,确定发展目标,落实工作举措,确保各项工作计划有效落实,加快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地。
积极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探索设立“首席数据官”“数据总工程师”等职位,谋划增加事业编制,通过“按需派驻”等方式,做到专编专用,为“十四五”时期数字政府建设谋划顶层设计与提供持续的专业指导。深化推进“揭榜挂帅”引才机制,积极探索符合行业市场标准的“体制内编制、市场化管理”机制创新,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引智机制,不断加强“数字政府”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建立数字政府专员制度,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积极培养既精通政府业务又能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的综合型人才。
贯彻落实《省级数字化改革项目建设指南》,完善项目立项审批、招标采购、建设实施、验收、运维与安全等管理要求,强化专家预审机制,建立健全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加强统筹谋划、统一部署,强化清单式闭环管理,完善谋划工作、实施举措、解决问题、反馈激励的工作闭环。通过实时的项目动态信息填报,实现对项目全过程动态监管,及时、准确掌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和项目建设效果。建立健全专家咨询机制,加强对重大项目方案的指导、论证、评估。
严格遵循省市制定的有关数字化改革项目预算和采购管理流程的要求,统筹县域政务信息化建设各类资金,将“数字政府”建设项目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强化资金要素保障。鼓励有条件部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项目支持。拓宽投融资渠道,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以企业投资为主体,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的数字政府建设投融资模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借鉴国内外数字政府考核评估体系,从政府治理精细度、公共服务体验度、数据共享与开放价值度、制度规范包容度以及数字基础设施感知度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系统科学、多维度、可操作的评估框架。建立健全效能评估和监督考核制度,积极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重大任务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定期对数字政府绩效评价、政企合作等内容进行监督评估。建立数字政府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和工程建设绩效评估体系。加强对数字政府建设工作的培训,将数字政府建设工作纳入公务员培训和考核体系。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以惠民效果和群众评价检验考核数字政府建设。
近日,广东省深圳市发布《深圳市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到2035年,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成效更加显著,实现数字化到智能化的飞跃,全面支撑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更具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的全球数字先锋城市。
提供有力的数字底座支撑
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有力的数字底座支撑。深圳市总结目前的城市发展基础,提出组织架构、总体架构、数据架构、安全架构四方面架构,部署提升数字底座新能级、绘就数字社会新图景、赋能数字经济新发展、形成数字生态新格局、创新工作推进机制等工作任务,城市敏捷治理、科学治理水平大幅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在提升数字底座能级方面,《规划》从全面提升通信网络能级、前瞻部署算力一张网、集约建设一体化云平台、完善时空信息平台、加快建设物联感知平台五个方面重点打造。
为率先建成数字底座标杆城市,深圳市提出构建统筹集约、全面覆盖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体系,实现泛在高速网络连通。构造城市混合云生态,实现云资源的一体化融通。全面应用BIM和CIM技术,建立建筑物、基础设施、地下空间等三维数字模型,建成全域的时空信息平台,为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数字底座支撑。到2023年,深圳市所有新建(立项、核准备案)工程项目(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全面实施BIM技术应用;到2025年,城市大数据中心、政务云、政务网络全面提质扩容,构建时空信息平台,实现全域全要素叠加。重要建筑、市政基础设施、水务工程项目BIM模型导入率达100%。
建设全民共享的数字社会
如何实现让数字服务由“可用能用”到“好用爱用”?深圳市聚焦建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建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建强城市数字平台等任务,提出到2025年,实现三个“一”(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面深化、政府治理“一网统管”基本实现、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基本形成),不断提升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能力。
《规划》提出以“i系列”和“深治慧”两大平台为抓手,进一步优化平台服务内容,聚焦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五大职能,加强数字政府统一平台支撑能力建设,为全市各区、各部门提供集约高效的平台支撑、数据支撑和业务支撑,加速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府治理“一网统管”、政府运行“一网协同”。
此外,深圳市强调推进数字服务的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群体使用智能化产品和基础设施提供便利,加强全民数字化技能教育和培训,提高智能技术运用能力和水平,全面强化全民数字素养,逐步消除“数字鸿沟”,让老年人群体更好地融入数字社会。
打造多元化智慧应用场景
近年来,数据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凸显,大数据逐渐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深圳市明确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巨大市场应用规模优势,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应急管理、智慧社区等领域的多元化智慧应用场景并统一接入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横向打通各领域系统、纵向贯通各层级数据,强化城市运行中相关部门的协同和线上线下的联动,在最低层级、最早时间,以相对最小成本解决最突出问题,不断引领智慧新生活。
数据相关方面的政策法规,对于推动数据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规划》提出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群合作,推进标准互认、规则衔接。探索建立数据跨境流动、共享等机制,逐步完善数据产权、数据交易等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
深圳市不断创新工作推进机制,探索建立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绩效评估体系和评估指标,以年度为周期对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各区各部门应用系统建设情况和使用效果进行评估,促进公共数据的开发和利用,优化数据要素资源配置,提升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2.06.29 申雯
近日,深圳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发布了《深圳市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十四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打造国际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和“数字中国”城市典范,成为全球数字先锋城市;到2035年,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成效更加显著,实现数字化到智能化的飞跃,全面支撑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更具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的全球数字先锋城市。
率先建成数字底座标杆城市
为率先建成数字底座标杆城市,《规划》提出构建起统筹集约、全面覆盖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体系,实现泛在高速网络连通。统筹布局以数据中心和边缘计算为主体、智能超算为特色的全市算力一张网,强化算法等科技能力支撑,实现算力的云边端统筹供给。构造城市混合云生态,实现云资源的一体化融通。全面应用BIM/CIM技术,建立建筑物、基础设施、地下空间等三维数字模型,建成全市域时空信息平台,建设物联感知平台,为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数字底座支撑。
到2025年,城市大数据中心、政务云、政务网络全面提质扩容,构建时空信息平台,实现全域全要素叠加。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超30个,城市大数据中心折合标准机架超2.6万个,时空信息平台应用数量超200个,重要建筑、市政基础设施、水务工程项目BIM模型导入率达100%。
率先建成数字政府引领城市
如何打造主动、精准、整体式、智能化的政府管理和服务?对此,《规划》提出要加快推动三个“一”,即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面深化、政府治理“一网统管”基本实现、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基本形成。
在“一网通办”方面,进一步优化“i深圳”“深i企”等“i系列”平台服务内容,完善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在“一网统管”方面,以“深治慧”平台为龙头牵引,聚焦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五大职能,针对城市运行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重塑数字化条件下的业务协同工作闭环。在“一网协同”方面,加强数字政府统一平台支撑能力建设,为全市各区各部门提供集约高效的平台支撑、数据支撑和业务支撑。
到2025年,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面深化——线上线下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由“可用能用”向“好用爱用”不断深化。政府治理“一网统管”基本实现——建成城市级一体化决策指挥平台,推进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协同治理。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基本形成——各级党政机关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各级、各部门协同管理更加顺畅高效。
助推数字社会高品质建设
在建设数字社会方面,《规划》提出要聚焦教育、医疗、养老、抚幼、就业、文体、助残等重点领域,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推动线上线下服务更加高效协同,加快打造均等普惠的民生服务体系,让数字社会建设成果更好惠及全体市民。
此外,为建设全民共享的数字社会,《规划》强调推进相关服务的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使用智能化产品和应用提供便利,逐步消除“数字鸿沟”,让老年人更好融入智慧社会。加强全民数字化技能教育和培训,提高智能技术运用能力和水平,提升全民数字素养。
近日,深圳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发布了《深圳市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十四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规划》是促进深圳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意味着深圳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图。
《规划》提出,到2025年,打造国际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和“数字中国”城市典范,成为全球数字先锋城市;到2035年,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成效更加显著,实现数字化到智能化的飞跃,全面支撑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更具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的全球数字先锋城市。
为实现上述目标,《规划》总结了目前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提出组织架构、总体架构、数据架构、安全架构四方面架构,部署提升数字底座新能级、构建智能中枢新体系、打造数字政府新优势、绘就数字社会新图景、赋能数字经济新发展、形成数字生态新格局、创新工作推进机制等工作任务。
率先建成数字底座标杆城市
五大方面提升数字底座
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坚实的数字底座支撑。在提升数字底座能级方面,《规划》从全面提升通信网络能级、前瞻部署算力一张网、集约建设一体化云平台、完善时空信息平台、加快建设物联感知平台五个方面重点打造。
为率先建成数字底座标杆城市,《规划》提出构建起统筹集约、全面覆盖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体系,实现泛在高速网络连通。统筹布局以数据中心和边缘计算为主体、智能超算为特色的全市算力一张网,强化算法等科技能力支撑,实现算力的云边端统筹供给。构造城市混合云生态,实现云资源的一体化融通。全面应用BIM/CIM技术,建立建筑物、基础设施、地下空间等三维数字模型,建成全市域时空信息平台,建设物联感知平台,为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数字底座支撑。
到2025年,城市大数据中心、政务云、政务网络全面提质扩容,构建时空信息平台,实现全域全要素叠加。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超30个,城市大数据中心折合标准机架超2.6万个,时空信息平台应用数量超200个,重要建筑、市政基础设施、水务工程项目BIM模型导入率达100%。2023年开始,全市所有新建(立项、核准备案)工程项目(投资额1000万以上,建筑面积1000平方以上)全面实施BIM技术应用。
率先建成数字政府引领城市
打造协调推进、精准智能的整体式政府
如何打造主动、精准、整体式、智能化的政府管理和服务?对此,《规划》提出要加快推动三个“一”。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面深化
政府治理“一网统管”基本实现
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基本形成
《规划》提出,在“一网通办”方面,进一步优化“i深圳”“深i企”等“i系列”平台服务内容,完善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在“一网统管”方面,以“深治慧”平台为龙头牵引,聚焦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五大职能,针对城市运行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重塑数字化条件下的业务协同工作闭环。在“一网协同”方面,加强数字政府统一平台支撑能力建设,为全市各区各部门提供集约高效的平台支撑、数据支撑和业务支撑。
到2025年,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面深化——线上线下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由“可用能用”向“好用爱用”不断深化。
政府治理“一网统管”基本实现——建成城市级一体化决策指挥平台,推进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协同治理。
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基本形成——各级党政机关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各级、各部门协同管理更加顺畅高效。
助推数字社会高品质建设
让数字成果惠及全民
在建设数字社会方面,《规划》提出要聚焦教育、医疗、养老、抚幼、就业、文体、助残等重点领域,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推动线上线下服务更加高效协同,加快打造均等普惠的民生服务体系,让数字社会建设成果更好惠及全体市民。
此外,为建设全民共享的数字社会,《规划》强调推进相关服务的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使用智能化产品和应用提供便利,逐步消除“数字鸿沟”,让老年人更好融入智慧社会。加强全民数字化技能教育和培训,提高智能技术运用能力和水平,提升全民数字素养。
到2025年,数字化、智能化助力“民生七优”效能凸显。全民畅享数字生活新模式,数字化产品进入千家万户,并与经济社会各行业深度融合应用。公共服务各领域“适老性”改造取得阶段性进展,“数字鸿沟”逐步弥合。
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造发展新引擎
《规划》提出,深圳要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巨大市场应用规模优势,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不断更新产业形态,持续提升产业能级,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引领智慧新生活。
到2025年,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国际领先标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31%,软件业务收入突破1.2万亿元,5G、人工智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等数字经济细分领域发展领跑全国。建成一系列支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率先打造数字生态样板城市
数据交易及服务规模全国领先
在打造数字生态方面,《规划》提出,加快推动《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实施,逐步完善数据产权、数据交易等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群合作,推进标准互认、规则衔接。探索建立数据跨境流动、共享等机制。构建全市统一网络安全体系架构,打造全天候、全场景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到2025年,推进《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完成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实现数据交易活跃度和数据服务业规模全国领先。公共数据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公共数据资源社会开放数据集不少于5000个,“一数一源”覆盖率达85%。网络安全建设、运营、管理和标准规范体系进一步健全。对外合作不断深化,打造数字化领域合作新范式。
值得留意的是,《规划》创新工作推进机制,探索建立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绩效评估体系和评估指标,以年度为周期对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发展水平,以及各区各部门应用系统建设情况和使用效果进行评估。同时,设立首席数据官(CDO),明确首席数据官职责范围和评价机制,促进公共数据开发利用,优化数据要素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