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芒竹叶草(变种):产四川、云南;生于林缘湿地。模式模本采自云南镇源县。
中文名称 | 无芒竹叶草(变种) | 外文名称 | Oplismenus compositus |
---|---|---|---|
求米草属 | Oplismenus Beauv. | 来 源 | 中国植物志第10(1)卷 |
叶鞘无毛,边缘被纤毛;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8厘米、宽8-14毫米。花序轴粗糙,疏生毛;小穗孪生,长约3毫米;第一颖顶端芒长0.5-1厘米,第二颖顶端无芒。
与"无芒竹叶草(变种)Oplismenus compositus (L.) P. Beauv. var. submuticus S.L. Chen & Y.X. Jin"相关的变种有:
竹叶草Oplismenuscompositus (L.) P. Beauv.
竹叶草(原变种)Oplismenuscompositus (L.) P. Beauv. var. compositus
台湾竹叶草(变种)Oplismenuscompositus (L.) P. Beauv. var. formosanus (Honda) S.L. Chen & Y.X. Jin
中间型竹叶草(变种)Oplismenuscompositus (L.) P. Beauv. var. intermedius (Honda) Ohwi
大叶竹叶草(变种)Oplismenus compositus (L.) P.Beauv. var. owatarii (Honda) Ohwi
福建竹叶草Oplismenusfujianensis S.L. Chen & Y.X. Jin
疏穗竹叶草Oplismenuspatens Honda
狭叶竹叶草(变种)Oplismenuspatens Honda var. angustifolius (L.C. Chia) S.L. Chen & Y.X. Jin
疏穗竹叶草(原变种)Oplismenuspatens Honda var. patens
云南竹叶草(变种)Oplismenuspatens Honda var. yunnanensis S. L. Chen & Y. X. Jin
求米草Oplismenusundulatifolius (Ard.) P. Beauv.
求米草(原变种)Oplismenusundulatifolius (Ard.) P. Beauv. var. undulatifolius
双穗求米草(变种)Oplismenusundulatifolius (Ard.) P. Beauv. var. binatus S. L. Chen & Y. X. Jin
光叶求米草(变种)Oplismenus undulatifolius (Ard.)P. Beauv. var. glaber S.L. Chen & Y.X. Jin
狭叶求米草(变种)Oplismenusundulatifolius (Ard.) P. Beauv. var. imbecillis (R. Br.) Hack.
日本求米草(变种)Oplismenusundulatifolius (Ard.) P. Beauv. var. japonicus (Steud.) Koidz.
小叶求米草(变种)Oplismenusundulatifolius (Ard.) P. Beauv. var. microphyllus (Honda) Ohwi
无芒竹叶草(变种)参考资料
无芒竹叶草(变种)Oplismenus compositus (L.) P. Beauv. var. submuticus S.L. Chen & Y.X. Jin
:
禾本科GRAMINEAE(POACEAE)
无芒竹叶草(变种)Oplismenus compositus (L.) P. Beauv. var. submuticus S.L. Chen & Y.X. Jin
2b.无芒竹叶草(变种)(植物分类学报)
var. submuticus S. L. Chen et Y. X. Jin inActa Phytotax. Sin. 22 (6): 470. 1984.
竹叶马豆 【异名】铁马豆(《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豆科植物细叶牧地香豌豆的全草。 【植物形态】细叶枚地香豌豆多年生草本,高约3...
中药中的竹叶就是淡竹叶,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茎叶,清热除烦,利尿。和其他竹子的叶不是一回事。不论开竹叶还是淡竹、淡竹叶、淡竹米、竹叶心、甘竹叶等都是一个东西。
根据《雷公药性赋》,他们是一味药,性味甘、淡、凉,入心、肺、胆、胃经。功能清热除烦,生津利尿。常用于治疗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赤、口舌糜烂等病症。
产四川、云南;生于林缘湿地。模式模本采自云南镇源县。
目的:从淡竹叶中提取总黄酮,并测定其含量。方法:运用微波技术提取淡竹叶总黄酮,用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结果:测得淡竹叶中总黄酮含量为1.62%,平均回收率为100.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77%(n=6)。结论:首次运用微波技术从淡竹叶中提取总黄酮,反应速度加快,提高了提取效率。
无芒竹叶草
无芒竹叶草(变种)
野生竹叶草
(植物分类学报)
【种拉丁名】:Oplismenus var.Submuticus
【形态特征】:叶鞘无毛,边缘被纤毛;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8厘米、宽8—14毫米。花序轴粗糙,疏生毛;小穗孪生,长约3毫米;第一颖顶端芒长0.5—1厘米,第二颖顶端无芒。
【产地分布】:产四川、云南;生于林缘湿地。
台湾竹叶草(变种) (植物分类学报)
【种拉丁名】: Oplismenus var.Intermedius
【形态特征】:与原变种区别为:叶片披针形,长9—1
竹叶草(5张)3厘米,宽12—25毫米,小穗长3.5—4毫米;第二颖的芒长达3毫米,第二外稃顶端芒尖至具长约0.5毫米的芒。
【产地分布】:产四川、贵州、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生于草地疏林阴湿处。
中间型竹叶草
中间型竹叶草(变种) (海南植物志)
【种拉丁名】:Oplismenus var.Intermedius
竹叶草
【种别名】:大渡求米草(禾本科图说)
【形态特征】:叶鞘密被疣基硬毛,边缘被纤毛;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5—15毫米,基部斜心形。花序轴及穗轴密被长柔毛和长硬毛;小穗孪生,稀上部者单生,长3—3.5毫米;两颖均具5脉,第一颖具芒长5—10毫米,第一外稃顶端具小尖头,具7—9脉。
【产地分布】:产浙江(南部)、台湾、四川、广东、广西、云南;生于山地、丘陵、疏林下阴湿地。日本也有分布。
大叶竹叶草
中间型竹叶草
大叶竹叶草(变种) (海南植物志)
【种拉丁名】:Oplismenus var.Owatarii
【种别名】:大渡求米草(禾本科图说)
【形态特征】:秆纤细,上升部分高30-80厘米。叶鞘、叶片、花序轴密生长柔毛或疣基毛,叶片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15—30毫米。小穗孪生,长约牛毫米,第一颖的芒长约8毫米,具5脉;第二颖有长约1毫米的芒,具5—7脉;第一外稃顶端具小尖头,具7-9脉。
【产地分布】:产贵州、台湾、广东、云南;生于山地疏林下阴湿处。分布日本、泰国北部。
福建竹叶草
福建竹叶草
福建竹叶草(植物分类学报)
【种拉丁名】:Oplismenus fujianensis
【形态特征】:秆较粗壮,基部平卧地面,节着地生根,上升部分高40—80厘米。叶鞘短于节间或上部者长于节间,密被疣基毛;叶舌膜质,顶端被长约1毫米短纤毛;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尖,基部多少包茎而不对称,两面密被毛。圆锥花序长10—15厘米,主轴及穗轴密被疣基毛;分枝长2—5厘米;小穗孪生(基部偶有3个簇生),较紧密排列于穗轴的一侧,卵状披针形,疏被毛,长2.5—3毫米,第一颖草质,长为小穗的1/2—2/3,顶端芒长2—4毫米,具3—5脉:第二颖顶端具芒长约0.5毫米或具小尖头,具5-7脉;第一小花中性,外稃草质,与小穗等长,具7—9脉,内稃狭小,膜质;第二外稃草质,平滑光亮,边缘内卷,包着同质的内稃;鳞被2,折叠,花柱基分离。花果期7-10月。
【本种提示】:本种与竹叶草O.Compositus(L.)Beauv.近似,所不同者花序分枝上的小穗排列较紧密,小穗较小,颖片具较短的芒或仅有小尖头,以及叶鞘密被疣毛等特征。
【产地分布】:产福建;生于灌丛中阴湿处。
花序轴粗糙,疏生毛;小穗孪生,长约3毫米;第一颖顶端芒长0.5-1厘米,第二颖顶端无芒。
(资料来源:中国植物志 第10(1)卷)
无芒竹叶草(Oplismenus compositus (L.) Beauv. var. submuticus S. L. Chen et Y. X. jin):叶鞘无毛,边缘被纤毛;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8厘米、宽8-14毫米。花序轴粗糙,疏生毛;小穗孪生,长约3毫米;第一颖顶端芒长0.5-1厘米,第二颖顶端无芒。分布于中国四川和云南;生长于林缘湿地。
台湾竹叶草(Oplismenus compositus (L.) Beauv. var. formosanus (Honda) S. L. Chen et Y.X. Jin)与原变种区别为:叶片披针形,长9-13厘米,宽12-25毫米,小穗长3.5-4毫米;第二颖的芒长达3毫米,第二外稃顶端芒尖至具长约0.5毫米的芒。分布于中国四川、贵州、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等省区;生长于草地疏林阴湿处。
中间型竹叶草(Oplismenus compositus (L.) Beauv. var. intermedius):叶鞘密被疣基硬毛,边缘被纤毛;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5-15毫米,基部斜心形。花序轴及穗轴密被长柔毛和长硬毛;小穗孪生,稀上部者单生,长3-3.5毫米;两颖均具5脉,第一颖具芒长5一10毫米,第一外稃顶端具小尖头,具7-9脉。分布于中国和日本;在中国分布于浙江(南部)、台湾、四川、广东、广西、云南;生长于山地、丘陵、疏林下阴湿地。
大叶竹叶草(Oplismenus compositus (L.) Beauv. var. owatarii (Honda) Ohwi):秆纤细,上升部分高30-80厘米。叶鞘、叶片、花序轴密生长柔毛或疣基毛,叶片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15-30毫米。小穗孪生,长约4毫米,第一颖的芒长约8毫米,具5脉;第二颖有长约1毫米的芒,具5-7脉;第一外稃顶端具小尖头,具7-9脉。分布于日本、泰国北部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贵州、台湾、广东和云南;生长于山地疏林下阴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