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微颗粒黏附与清除 | 外文名 | Particle Adhesion and Removal |
---|---|---|---|
作 者 | 吴超、李明 | 出版社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页 数 | 366 页 | 开 本 | 16 开 |
品 牌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类 型 | 科学与自然 |
出版日期 | 2014年1月1日 | 语 种 | 简体中文 |
ISBN | 9787502464363 |
吴超,男,汉族,博士,1957年生。现任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安全学科建设分委会副主任、全国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协助组副组长等。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1991年12月起任原中南工业大学教授,曾在瑞典(1986—1988)、美国(1999)的3所大学做客座研究员,一直从事安全和环保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已培养60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近年有5篇论文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已获省部级教学与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20多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80多篇,其中60多篇被EI、SCI收录;出版了《化学抑尘》《资源开发环境重金属污染与控制》《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矿井通风及其系统可靠性》《地下工程通风与空调》《大学生安全文化》《职业卫生与防护》《公共安全知识读本》《安全生产宣传用语精选》等专著和教材20余种,其中,《化学抑尘》获第14届中国图书奖,《大学生安全文化》和《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获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近十年,作者热衷于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李明,生于1979年,苗族,湖南怀化人,工学博士,现为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讲师,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曾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做一年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粉尘控制技术与理论、矿山安全与环保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科研项目1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省部级奖励4项,获发明专利3项。
1微颗粒黏附与清除技术研究进展
1.1微颗粒黏附与清除研究现状
1.1.1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
1.1.2植物滞尘研究综述
1.1.3疏水表面研究综述
1.1.4黏附理论模型研究综述
1.1.5减少表面黏附方法综述
1.2固体表面保洁技术研究进展
1.2.1氟碳不粘型保洁涂料
1.2.2低表面能涂料
1.2.3汽车漆面防污自洁技术
1.2.4镀膜技术
1.2.5表面改性、添加表面活性剂涂料
1.2.6微相分离结构防污涂料
1.2.7其他涂料及技术
1.2.8固体表面保洁技术的展望
1.3微颗粒黏附力测试技术研究进展
1.3.1AFM分离技术
1.3.2微机械分离技术
1.3.3离心分离技术
1.3.4静电场分离技术
1.3.5振动分离技术
1.3.6激光分离技术
1.3.7各种测试技术比较
1.3.8微颗粒黏附力测试技术前沿方向探讨
1.4细菌在表面黏附的研究现状
1.4.1近年相关研究成果检索结果及计量分析
1.4.2细菌黏附的相关研究现状
1.5本章小结
2微颗粒黏附作用基础理论
2.1固体表面自由能
2.1.1表面能产生原因
2.1.2固体表面能估算
2.2表面物理及化学吸附的定性分析
2.2.1表面物理吸附
2.2.2表面化学吸附
2.2.3吸附势能曲线
2.2.4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之间关系
2.3微颗粒黏附固体表面作用力及其表达
2.3.1微颗粒与表面间的范德华力
2.3.2微颗粒与表面间的氢键力
2.3.3微颗粒与表面间的化学键力
2.3.4微颗粒与表面间的静电力
2.3.5微颗粒与表面间的毛细力
2.4本章小结
3微颗粒与固体表面黏附力学模型
3.1固体表面黏附力学基础理论
3.1.1Hertz接触理论
3.1.2JKR接触理论
3.1.3DMT接触理论
3.1.4M—D接触理论
3.1.5接触理论之间的关系
3.2四种黏附力的物理机理
3.2.1范德华力黏附的物理机理
3.2.2表面张力黏附的物理机理
3.2.3静电引力黏附的物理机理
3.2.4Casimir力黏附的物理机理
3.3微颗粒黏附力比较及其复合力学模型
3.3.1理想表面的黏附力学模型
3.3.2普通表面黏附力学模型
3.3.3预处理表面黏附力学模型
3.3.4。粗糙表面黏附力学模型
3.4微颗粒黏附力测试的空气动力学模型
3.4.1测试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
3.4.2测试模型的建立
3.4.3测试模型的求解
3.5一种固体材料表面黏附力测量方法及测试系统
3.5.1测试方法基本原理
3.5.2操作步骤
3.6本章小结
4微颗粒主要黏附力及其可视化
4.1可视化软件MATLAB介绍
4.2范德华力可视化及其算例
4.2.1范德华力通常表达式的可视化及分析
4.2.2考虑粗糙度对范德华力的影响
4.3静电力可视化
4.3.1一种静电力形式的可视化
4.3.2另一种形式的静电力可视化
4.4磁力的可视化
4.5毛细作用力可视化
4.6纸币表面细菌黏附的可视化算例
4.6.1细菌黏附的范德华力可视化算例
4.6.2细菌黏附静电力的可视化算例
4.6.3细菌黏附的毛细作用力可视化算例
4.7本章小结
5建筑物外墙的污染机理及防污实验
5.1建筑物外墙材料表面防污机理研究
5.1.1大理石表面锈斑的事故树分析
5.1.2大理石锈斑的预防措施
5.1.3建筑物外墙防污剂的防污机理及其优缺点
5.1.4建筑物表面材料防污剂防污机理的异同点
5.2表面活性剂与粉尘的耦合及其防污性能实验
5.2.1表面活性剂性质及分类
5.2.2粉尘颗粒与表面活性剂耦合的实验
5.2.3表面活性剂与粉尘耦合的分析
5.2.4建筑材料表面活性剂的防污性能实验
5.2.5实验结果讨论与防尘分析
5.3建筑物外墙材料表面污染物的去除实验
5.3.1建筑物外墙表面的清洁度
5.3.2瓷砖表面痕迹(铁锈、墨水)清除实验
5.4本章小结
6玻璃表面微颗粒黏附及防尘实验
6.1玻璃表面特性与微颗粒黏附
6.1.1表面能和玻璃表面的亲水性、憎水性
6.1.2亲水性、憎水性表面防污对比
6.2玻璃表面涂膜防尘与清洗实验
6.2.1玻璃表面防尘涂膜实验
6.2.2玻璃表面粉尘颗粒的气流去除实验
6.2.3玻璃表面粉尘颗粒的水流去除实验
6.3玻璃表面沾污后的粉尘吸附
6.3.1玻璃表面沾污实验研究
6.3.2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6.4残留清洗剂对玻璃表面吸附粉尘的影响
6.4.1玻璃表面黏附粉尘实验研究
6.4.2实验结果与讨论
6.5清洗成分减少玻璃表面黏附粉尘研究
6.5.1清洗成分对去污的影响
6.5.2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6.6清洗作用力对厨房污垢的清洗效果研究
6.6.1清洗效果实验部分
6.6.2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6.7本章小结
7漆面表面微颗粒黏附及保洁实验
7.1漆面材料表面保洁实验研究
7.1.1漆面涂料成分及分类
7.1.2漆面涂装制备工艺
7.1.3漆面涂层体系设计
7.1.4漆面涂层实验设计
7.1.5表面活性剂对漆面耐污性能影响研究
7.2轿车漆面粘尘实验分析及研究
7.2.1轿车表面所受空气动力及表面速度分析
7.2.2轿车漆面粉尘黏附实验研究
7.2.3轿车漆面黏附粉尘与大气粉尘特性比较
7.3表面活性剂对轿车表面粉尘黏附的影响
7.3.1表面性质及其功能
7.3.2表面活性剂对轿车表面粘尘实验研究
7.3.3不同湿润剂对清漆表面粘尘影响实验
7.4本章小结
8纤维质表面微颗粒黏附的形态实验
8.1纸币表面细菌黏附分析及力学建模研究
8.1.1纸币表面细菌的黏附
8.1.2细菌的黏附作用
8.1.3研究结果讨论
8.2图书表面细菌黏附分析与清除
8.2.1实验方法
8.2.2实验结果
8.2.3清除图书表面黏附细菌的措施
8.3典型绿化植物滞尘的微观研究
8.3.1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8.3.2实验结果与分析
8.3.3实验结果及讨论
8.4本章小结
……
9微颗粒物理特性及其分形参数
10矿物微颗粒湿润性及耦合性实验
11大气微颗粒沉降规律与黏附的颗粒分析
12微颗粒清除技术作用机理及评价
13土与尾砂的化学稳定技术
附录
参考文献
名词索引
《微颗粒黏附与清除》的主要特色如下:(1)本书是以国际前沿的视野来撰写的,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2)尽管微颗粒微乎其微,但可以小题大做、以点带面、以小见大,本书揭示了微颗粒黏附与清除这一领域具有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行业服务等多个层次;(3)本书以大量实验数据为依据,内容翔实,理论、方法、原理、配方、技术等均可以参考;(4)本书还为微颗粒黏附与清除研究展现了更多的相关课题。本书由吴超、李明著。
聚苯板颗粒与玻璃膨化微珠材料性质不同,聚苯板颗粒材料是聚苯乙烯、玻璃膨化微珠材料是玻璃。
700元/立方玻化微珠保温砂浆PVA干混砂浆系列产品说明PVA干混砂浆是按照客户的不同要求在工厂内一次性配合完成的单组分砂浆,在施工现场按一定比例加水即可使用,不需要现场二次配料,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砂...
当然是大芯板好了。
通过自行设计装置,利用水击清除微压微管滴头物理颗粒,结果表明:在毛管尾部设置尾阀开关装置,调节尾阀开、关时间,由此在毛管沿线产生的水击脉动压强能够清除微管滴头物理颗粒堵塞。从理论角度阐述了毛管内水击脉动压强产生的机理,分析了微压微管滴头物理颗粒堵塞的成因,并用自编运算软件显现水击压强沿毛管沿线的变化过程,依此提出了水击可以作为清除微压微管滴头物理颗粒堵塞的一种解决方案。
对微机电系统(MEMS)中几种常用构件材料的表面能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与材料表面的纳观黏附性能进行了分析比较.用Owens二液法计算出硅基材料的表面能在60—75mJ/m2之间,它们之间总表面能的差异主要归结为表面能极性分量的差异,表面粗糙度的存在使表观表面能有所偏高.施加自组装分子膜后的表面能大为降低,粗糙度的存在可以使其表面能进一步减小.纳观黏附力和表面能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另外,在研究中发现表面粗糙度对纳观黏附行为的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