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渡水电站简介
所在河流:乌江
建设地点:遵义
控制流域面积:27790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流量;502秒立米
正常蓄水位/死水位:760/720米
总库容/调节库容:21.4/13.5亿立方米
调节性能:季调节
装机容量:63万千瓦
台数:3台
保证出力:20.2万千瓦
年发电量:33.4亿千瓦小时
最大水头/最小水头:134.2/94.2米
设计水头: 120米
水轮机型号:HL638LJ-520
淹没耕地:21791亩
迁移人口/推算年份:10630/1980人/年
坝型:混凝土拱型重力坝
最大坝高:165米
开挖土石方/填筑:267/275.55万立方米
混凝土总量:258万立方米
水泥:80.93万吨
钢材:67300吨
木材:113200立方米
静态总投资/水平年: 5.6532/1983 亿元/年份
单位千瓦投资;897元
坝基岩石:灰岩
建设情况:70年开工,80-83年机组投产
设计单位: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中南勘测设计院,
施工单位:水电八局
乌江渡水电站厂房为坝后式厂房。主厂房位于河床中部,紧贴坝后。溢洪道、主副厂房、开关站等采用多层重叠布置。厂房为全封闭式圆拱直墙厚壁框架结构,泄洪时水流经厂房前大坝末端鼻坎挑射至下游河床。厂房总长107.6米,高56.1米,净宽20.5米,顶厚5米。厂房内布置主机间和左、右安装间及中央控制楼。主机间长60长,内设3台21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220千伏开关站位于溢流面导墙上,全长95.2米,开关站为两层重叠。乌江渡发电厂电气主接线为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单元接线,110千伏、220千伏母线均为单母线分段,共设220千伏输出线4回,110千伏输出线5回。110千伏开关站布置在副厂房主变压器室上层。由于下游水位较高,在右岸掘有一条长为528.85米、宽7米、高6.5米的圆拱直墙式隧洞,作为厂房的对外通道。1979年2月厂房全面封顶。3台水轮机预埋件在厂房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和土建同时施工安装,1979年11月全部安装完毕。1979年12月18日,一号机组首次启动成功,12月26日投入试运行,1980年1月17日并网发电o 1980年6片20日,发生水淹厂房事故,运行中的一号机组及正在安装的二号、三号机组均被淹没。1981年3月21日一号机组重新投产。
1982年由西南电力管理局、水利电力部第八工程局、中南勘测设计院、贵州省电力工业局、乌江渡发电厂及贵州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联合组成“乌江渡水电站竣工验收筹备小组”,1983年12月1日在乌江渡水电站工地召开筹备工作会议,检查了水工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及有关技术资料,对各项工程进行了评价。12月10日,竣工验收筹备工作基本结束。12月14日,举行了乌江渡水电站工程技术文件交接仪式。12月22~26日,水利电力部第八工程局将所建工程全部移交乌江渡发电厂。1984年9月,乌江渡水电站工程被授予国家银质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乌江渡水电站名称变迁
1977年10月20日,中共贵州省常务委员会作出决定,成立“贵州省乌江渡水电站筹建领导小组”,1979年4月,正式将乌江渡水电站定名为“乌江发电厂”。1980年4月,水利电力部重新命名为“乌江渡发电厂”。乌江渡发电厂原隶属于贵州省电力工业局,厂区占地面积约0.2平方公里。1990年4月20日,由能源部、国家计划委员会联合行文,批复成立乌江水电开发公司。1996年4月19日经省经济委员会、省体制改革委员会批准改组为乌江水电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乌江渡发电厂随即划属乌江水电开发公司。
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为2003年四川省政府办公厅批复的《四川省大渡河干流水电规划调整报告》推荐的3库22级开发方案中的第17级电站,上游为老鹰岩水电站,下游为深溪沟水电站。瀑布沟水电站是大渡河流域水电梯...
坝址控制流域面积39.5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79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24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1.49亿吨,平均含沙量7.76千克/立方米。千年一遇设计洪水流量16500立方米/秒,万...
你签得是几局的要看
对乌江渡扩机工程的设计情况、施工特点进行了小结,并对岩溶地质条件下的扩机工程的合理的施工程序作了简要介绍,对其他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从实测资料分析了乌江渡电站水库坝前水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该水库水位年变幅较大,库水交换频繁,加之水库异重流的影响,深层水温年变幅较大,不能形成稳定的低温区,有其变化特点。通过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水温主要与气温的滞后因素有关,并提出了一些看法。
它从前期勘探设计、建设管理、施工技术和生产筹建等角度对扩建工程进行了全面总结。阐述了如何在狭窄空间内立体布置地下厂房系统;如何保证施工过程中原有建筑物及设备的安全;在不改变水库原有运行方式的基础上如何实施引水系统的施工;正常发电情况下如何进行尾水出口的爆破施工等重大课题经验。这是一大批水电专家和建设管理者智慧的结晶,对今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管理能够提供十分有益的参考。
序
前言
特约稿
发扬优良传统高水平建设乌江渡扩机工程
抓住机遇实现跨越
贵州高原上一朵奇葩
第1篇 规划设计
第1章 概述
1.1 供电区电力系统现状与远景规划
1.2 扩建工程背景
1.3 工程特性表
1.4 水能参数选择
第2章 环境保护设计
2.1 环境影响评价简述
2.2 设计原则与依据
2.3 环境保护设计
2.4 环境保护建议
第3章 工程水文
3.1 流域概况
3.2 气象
3.3 径流
3.4 设计洪水
3.5 泥沙
3.6 扩机厂房尾水Z~Q关系
第4章 工程地质
4.1 区域与水库工程地质概况
4.2 布置区基本地质条件
4.3 防渗工程地质条件
4.4 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
4.5 天然建筑材料
4.6 结论
第5章 水工建筑
5.1 总体布置
5.2 地下主厂房与主变洞室
5.3 水道系统
5.4 监测设计
第6章 机电与金属结构
6.1 水力机械
6.2 电气一次
6.3 电气二次
6.4 通风系统
6.5 消防系统
6.6 金属结构
第7章 设计方案的调整与优化
7.1 进水口结构型式的优化
7.2 尾水洞洞径优化
7.3 地下厂房防渗帷幕调整
7.4 主厂房通风设计调整
7.5 KW暗河排水方式调整
7.6 电气主接线调整
7.7 施工支洞布置方案调整及优化
第2篇 建设管理
第1章 工程建设管理综述
1.1 创新建管体制,实行建管结合
1.2 推行“四制”工程管理模式
1.3 以业主为龙头,定好位,服好务
1.4 发挥生产运行优势,实现无缝连接
第2章 建管一体化项目管理
2.1 建管一体化项目管理提出的背景
2.2 建管一体化项目管理的内涵
2.3 建管一体化项目管理的做法
2.4 依法治理工程环境打造现代企业形象
……
第3篇 施工技术
第4篇 生产运行
专项验收报告
扩机工程大事记
后记2100433B
乌江渡水电站是乌江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电站,是我国在岩溶典型发育区修建的一座大型水电站,也是贵州省目前最大的水电站。
乌江渡水电站由水利部第八工程局,于1970年4月开始兴建,整个电站工程于1982年12月4日全部建成,历时12年半。电站经过72小时试运行后,于1982年12月4日正式并网发电。该电站共装有3台水轮发电机组,其中一号、二号机组已分别于1979年、1981年发电;三号机组安装调试完成后,于1982年12月4日投产发电,比原计划提前27天。
乌江渡水电站工程质量优良。主体工程混凝土全部合格,优良率达85%。帷幕灌浆、金属结构、机组安装及各类泄洪建筑物全部达到设计要求。革新成果791项。其中有9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功地解决了岩溶地区建设水电站的水库防渗、大坝基础稳定、泄洪及施工后期导流等重大技术难题,为我国今后在西南岩溶地区建设大型水电站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乌江渡水电站自开工以来,精打细算,共节约资金8000多万元,木材1万多立方米,水泥11万多吨。整个工程造价没有超过工程概算,是我国近年来大型水电站建设经济效益最好的一个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