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放电通常是由部件中传输的射频电场所激发,在射频电场中被加速而获得能量的电子,撞击表面产生二次电子而形成。发生的条件根据微放电类型而有所不同。对金属表面之间的微放电,其发生条件是:电子平均自由程必须大于两个金属表面之间的间隙距离,并两个表面之间的电子平均渡越时间必然是射频电场半周期的奇数倍。而对于在介质单表面上发生的微放电,其表面电荷产生的直流电场必须能够使电子加速返回到介质表面,从而能够产生二次电子。
影响微放电效应发生的因素很多,但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
1.介质;
2.表面情况;
3.通风情况;
4.表面材料。
1.使谐振类设备失谐 ,导致所传输的微波信号失调;
2.导致金属内部气体的逸出 ,产生更严重的气体放电;
3.产生靠近载波频率的窄带噪声;
4.部件表面会被微放电效应产生的电子侵蚀 ,造成部件性能下降或系统的总体功能失效;
5.微放电效应是高功率部件中重要的非线性因素 ,是引起部件无源互调现象的原因之一。
您好,为您推荐方法供您参考:电源电路 由于PA...
如果两个起初并不带电的物体相互接触,会发生电荷转移,若分离的过程中电荷难以中和,电荷就会积累使物体表面带上静电。这时如果再与另一个导体接触或是接地,电荷就会突然释放,并会在两个物体接触之前迅速放电。比...
压电效应可分为正压电效应和逆压电效应。 正压电效应是指:当晶体受到某固定方向外力的作用时,内部就产生电极化现象,同时在某两个表面上产生符号相反的电荷;当外力撤去后,晶体又恢复到不带电的状态;当外力作...
1.微脉冲枪;
2.微放电合金法。
第一次作业 总结紧凑型荧光灯的以下特性: 增加单位弧长辐射功率的原理 ,常用的管径,分类,采用的玻璃管材料、荧光 粉类型和其他涂敷技术,控制灯中汞蒸气压的具体方法,基本的应用场合。 答: (1)通过缩小管径 ,提高灯的 E 值来增加单位弧长辐射功 率。 (2)传统的紧凑型荧光灯, 小功率管径为 12 mm,中大功率为 17 mm,现在 (为适应对灯体积进一步小型化的要求)常用管径减小到 9 mm和 7 mm。 (3)分为灯管和镇流器分开的 非一体化紧凑型荧光灯,以及灯管和镇流器装在 一起的一体化紧凑型荧光灯。 ( 4)往往采用低钠无铅玻璃,管壁负载较高的灯中还需涂敷保护膜。采用 稀土三带荧光粉,为降低成本可采用双涂层技术,为改善光维持性能可采用 荧光粉包膜技术等。 (5)控制汞蒸气压的方法分为 控制冷端温度和使用汞齐两种方法。在紧凑型荧光 灯中,通过接桥的高度来控制汞蒸气压是最常用的技术。
避雷针放电原理 实验目的: 避雷针放电原理 实验原理: 导体的尖端部位比较容易放电,不会 储存大量电能。避雷针就是利用尖端放电来 避免强烈火花放电的原理制成的。 实验仪器: 实验内容及步骤: (1)将绝缘支架上的两个金属圆板与起电机的 两极相接。在下板上放一个上部呈球状的铜块,调节 板距,使球顶距上板 1厘米左右。 (2)摇动起电机,当板板间电压超过 10千伏时, 铜球与上板间形成火花放电。放电后,极板间电压消 失,复又被起电机充电。上述过程重复出现,在球与 上板之间形成断续火花放电,可听到噼啪声,并看到 跳过的火花。 (3)用带绝缘柄的电工钳将一个顶端呈圆锥状的 铜球放在圆板上(为了比较,这个铜块与前述铜块等 高)。上述火花放电现象立即停止, 但可听到丝丝的电 晕放电声。 实验结果讨论: 当避雷针演示仪接通静电高压电源后, 绝缘支架 上的两个金属板带电,在极板间电压超过 1万伏时, 由于
本项目针对基于振动声调制效应的非线性超声检测方法,旨在研究结构微缺陷在随机共振系统下的振动调制超声效应,从而建立利用随机共振增强结构微缺陷振动声调制检测的新原理与新技术。围绕以上目标,我们从非线性结构模型与随机共振理论、结构缺陷超声成像基础、结构微缺陷振动调制超声效应、结构微缺陷振声调制增强检测技术等方面展开研究,取得以下有特色的创新性成果:(1)通过悬臂梁磁铁耦合物理建模研究,创新性提出包括三稳态势阱的多种新型势阱模型,揭示了其增强非线性系统稳定性的动力学机制;(2)在缺陷声源定位和成像方面,通过时频分析和声阵列研究,提高了声源成像的精度和抗干扰能力;(3)利用磁铁耦合结构系统,发现了非共振区振动声调制以及频移振动声调制等新的非线性超声效应,并揭示了其动力学原因;(4)利用双稳结构振动的宽频响应和特殊滞回现象,实现微缺陷的振动声调制增强检测,成功用于微缺陷的定量评估和定位成像。四年来,在《Appl. Phys. Lett.》、《J. Sound Vib.》、《Mech. Syst. Signal Process.》、《Rev. Sci. Instrum.》、《ASME J. Vib. Acoust.》、《Meas. Sci. Technol.》等期刊发表论文25篇(SCI检索24篇),另外发表国际会议论文5篇(EI检索4篇),在Google Scholar被引用近200次,单篇引用最高36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项,已获授权1项。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 4 名、硕士学位研究生4名。项目负责人入选2013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2016年度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人才计划。该项目研究揭示了非线性动力学对结构微缺陷超声检测的促进作用,拓展了传统振动声调制的坏境适应性,能够显著改善结构微缺陷振动声调制检测的抗干扰能力,为工程结构微缺陷的可靠诊断提供了新的原理与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100433B
结构微缺陷是工程结构服役的重大安全隐患,内部微缺陷的有效检测对于及时预测结构损伤、保障结构健康服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非线性超声检测显示了对微缺陷的一定敏感性,但在检测效果上也存在很大的挑战。本项目针对基于振动声调制效应的非线性超声检测方法,致力于研究利用随机共振增强结构微缺陷振动声调制检测的新原理与新技术。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结合随机共振和振动声调制两种非线性效应探讨随机共振增强结构共振从而增强振动声调制效应的原理;构造一种具有振动双稳态的双稳结构系统,研究宽带振动激励下双稳结构振动声调制的增强效应;系统地研究双稳结构微缺陷振动声调制检测的量化和定位技术。该项研究将揭示非线性效应对结构微缺陷检测的影响,能够显著改善结构微缺陷检测的抗干扰性。本项目的成功实施将构建一种有效的双稳结构微缺陷振动声调制增强检测技术,为工程结构微缺陷的可靠诊断提供新的原理与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1章绪论
1.1高压架空输电线路与电晕放电
1.2输电线路电晕放电的电磁环境效应和限值
1.2.1交流输电线路地面电场
1.2.2直流输电线路离子流场
1.2.3交、直流输电线路相互接近时的离子流场
1.2.4无线电干扰
1.2.5可听噪声
1.3输电线路电磁环境效应的影响因素
1.4输电线路电磁环境效应研究的现状
参考文献
第2章输电线路电晕特性及环境效应的测试
2.1电晕放电环境效应的测试
2.1.1电晕放电的观测装置
2.1.2电晕电流测量系统
2.1.3可听噪声测试
2.1.4无线电干扰测试
2.1.5地面电场测试
2.1.6地面离子流密度测试
2.1.7平行平板离子流发生器及其应用
2.1.8直流线路离子流场的空间电位测试
2.2电晕放电环境效应研究的试验线段
2.2.1实验室缩尺线段模型
2.2.2户外真型试验线段组成
2.2.3试验场测试设备布置
2.2.4户外真型试验线段与输电线路的等效关系
2.2.5我国的特高压交流试验线段
2.2.6我国的特高压直流试验线段
2.3电晕放电环境效应研究的电晕笼
2.3.1电晕笼原理与基本结构
2.3.2电晕笼设计
2.3.3我国特高压交流电晕笼基本参数
2.3.4我国特高压直流电晕笼基本参数
2.4直流电晕笼与直流输电线路的等效
2.4.1直流等效原理
2.4.2直流等效原理的理论证明
参考文献
第3章电晕放电的条件和离子的迁移特性
3.1工程常用的电晕放电的条件
3.1.1导线电晕放电的伏安关系
3.1.2工程上使用的电晕放电起始条件
3.1.3工程上使用的电晕放电边界条件
3.2电晕起始和自持的机理
3.2.1导线电晕放电的起始判据
3.2.2正电晕的起始和自持
3.2.3负电晕的起始和自持
3.2.4电晕起始判据表达式中的面积因子
3.2.5考虑光子吸收函数的电晕起始判据
3.3电晕的起始条件计算
3.3.1计算参数取值
3.3.2计算流程
3.3.3计算结果
3.3.4起始条件讨论
3.4离子流场的边界条件
3.4.1全空间电晕模型
3.4.2电离区的作用
3.4.3电离区与离子流区的关系
3.4.4大电晕电流下导线表面场强的作用
3.5空气离子迁移率
3.5.1常用离子迁移率和预测公式
3.5.2不同湿度、温度、气压下空气离子迁移率的测试结果
3.5.3考虑湿度、温度、气压影响的空气离子迁移率公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