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庄绣线菊毛果变种(拉丁学名:Spiraea pubescens Turcz. var. lasiocarpa Nakai)为蔷薇科,绣线菊属,土庄绣线菊下的一个变型。灌木,高可达2米;小枝开展,冬芽卵形或近球形,先端急尖或圆钝,叶片菱状卵形至椭圆形,先端急尖,叶柄被短柔毛。伞形花序具总梗,有花15-20朵;花梗无毛;苞片线形,萼筒钟状,花瓣卵形、宽倒卵形或近圆形,白色;雄蕊约与花瓣等长;花盘圆环形,花柱短于雄蕊。蓇葖果全部被短柔毛,5-6月开花,7-8月结果。
(概述图为原种植物土庄绣线菊,参考来源: 中国植物图像库 )
中文名称 | 土庄绣线菊毛果变种 | 拉丁学名 | Nakai |
---|---|---|---|
界 | 植物界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原始花被亚纲 |
目 | 蔷薇目 | 亚目 | 蔷薇亚目 |
科 | 蔷薇科 | 亚科 | 绣线菊亚科 |
属 | 绣线菊属 | 种 | 土庄绣线菊 |
土庄绣线菊毛果变种主要生长在海拔200-2500米的干燥岩石坡地、向阳或半阴处、杂木林内。
土庄绣线菊毛果变种主要价值
绣线菊耐贫瘠土壤、耐旱、根系发达,因此可作为河岸护堤、绿化荒山的首选树种。它们能够有效的进行固砂和保持水土,也可与其它花灌木组成色彩明快的人行隔离带,可以防治噪声与尘埃。
土庄绣线菊毛果变种形态特征
原植物土庄绣线菊(原变种):灌木,高1-2米;小枝开展,稍弯曲,嫩时被短柔毛,褐黄色,老时无毛,灰褐色;冬芽卵形或近球形,先端急尖或圆钝,具短柔毛,外被数个鳞片。
叶片菱状卵形至椭圆形,长2-4.5厘米,宽1.3-2.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边缘自中部以上有深刻锯齿,有时3裂,上面有稀疏柔毛,下面被灰色短柔毛;叶柄长2-4毫米,被短柔毛。
伞形花序具总梗,有花15-20朵;花梗长7-12毫米,无毛;苞片线形,被短柔毛;花直径5-7毫米;萼筒钟状,外面无毛,内面有灰白色短柔毛;萼片卵状三角形,先端急尖,内面疏生短柔毛;花瓣卵形、宽倒卵形或近圆形,先端圆钝或微凹,长与宽各2-3毫米,白色;雄蕊25-30,约与花瓣等长;花盘圆环形,具10个裂片,裂片先端稍凹陷;子房无毛或仅在腹部及基部有短柔毛,花柱短于雄蕊。蓇葖果开张,仅在腹缝微被短柔毛,花柱顶生,稍倾斜开展或几直立,多数具直立萼片。花期5-6月,果期7-8月。
该变种蓇葖果全部被短柔毛,与原变种易于区分 。
毛果绣线菊又名石蹦子,产于中国辽宁及内蒙古东部。 朝鲜半岛也有分布。喜光,稍耐阴,耐干旱气候,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不需要 精细管理。
华北绣线菊大叶变种属于蔷薇亚纲。产黑龙江、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西、江苏、湖北、安徽。生于山坡杂木林内、林缘或悬崖多石地,海拔200--2400米。
尖叶粉花绣线菊、光叶粉花绣线菊(红花绣线菊)、 急尖叶粉花绣线菊。拓展:1、粉花绣线菊渐尖叶变种,叶片长卵形至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长3.5-8厘米,边缘有尖锐重锯齿,下面沿叶脉有短柔...
主要分布在中国陕西、甘肃、安徽、四川 。
目的用高效液相法同时测定榆叶合叶子中绣线菊苷、金丝桃苷、芦丁、槲皮素的量。方法使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A为乙腈,B为1 000 mL水+55 mL乙腈+20 mL醋酸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360 nm;柱温35℃。结果绣线菊苷、金丝桃苷、芦丁和槲皮素分别在15.54~155.4μg/mL(r=0.999 0),5.18~51.8μg/mL(r=0.999 1),10.22~102.2μg/mL(r=0.999 3),9.8~98μg/mL(r=0.9993)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84%、97.18%、98.73%、97.73%。结论建立的方法简便易行,准确性、重复性好,可作为榆叶合叶子中4种黄酮成分的定量测定方法。
目的:测定毛果杜鹃中槲皮苷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用Hypersil C_(18)色谱柱,以乙腈-0.05%磷酸(20:8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350nm。结果:槲皮苷在1.966~98.3μg·mL~(-1)线性关系良好,槲皮苷平均回收率为100.30%,RSD为2.54%(n=6)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实用,可用于控制毛果杜鹃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