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通用接口电池 | 别 名 | 手机应急充电电池 |
---|---|---|---|
优 势 | 即买即用,高效便捷 | 推行时间 | 2012年1月1日 |
手机作为便携通讯设备,发展趋势是屏幕、功能等性能的不断升级,但其耗电量也越来越大,据统计,目前主流的手机屏幕在2.4--4英寸之间,电池容量约为700--1500mAh,90%的手机电池在日常使用中可维持2--3天,使用频率高时仅可维持1--2天,电池没电导致手机无法工作的情况时常发生,给日常生活带来了不便,偶尔也会严重影响工作或生活。通用接口(手机应急充电)电池,可在手机没电时通过统一的手机接口(MicroUSB、2mm圆柱形接口、MiniUSB)高效、便捷的为手机充电,保证手机正常使用,解决了巨大的手机用户群体长时间存在的问题。
世界手机用户约41亿。(截至2008年底)
我国手机用户数约7.5亿,其中手机网民数约2.3亿,每年新增手机用户约1亿。(截至2009年12月)
在我国7.5亿手机用户中:
每天约1亿(1/7) 用户的手机在工作中没电;
约6千万人无法及时给手机充电;
约8千万用户手机没电时需要查找重要的号码或其他信息;
我国每年手机用户增长约1亿,通用接口(手机应急充电)电池的市场规模也在成爆炸式增长。
我国工信部颁布:YD/T1591-2009《移动通信终端电源适配器及充电/数据接口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实施日期:2010年1月1日
国际电信联盟、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开放移动终端平台组织(OMTP)宣布:“MicroUSB作为手机通用充电接口在全球推行”
实施日期:2012年1月1日
目前宣布支持Micro-USB的OMTP由17家运营商和制造商组成。
(1)欧盟宣布从2010起将统一“手机充电/数据接口标准”
欧盟委员会29日在布鲁塞尔宣布,世界10大移动电话制造商已自愿签署一份备忘录,计划从2010年起向欧盟用户提供统一标准的手机充电器。
欧盟委员会在一份声明中说,按照与10大移动电话制造商达成的协议,欧盟也将专门制订一项新法规,规定新手机统一使用标准化的MicroUSB接口,以与标准充电设备匹配。
(2)我国颁布“统一手机充电/数据接口标准”2010年1月1日实施
中国是手机使用最多的国家,手机用户超过7亿,中国也是手机生产的大国,如果中国的手机充电器标准统一了,对全球都有促进作用。“手机充电/数据接口标准”,即业内所说的YD/T1591-2006标准,颁布于2006年12月14日,全名《移动通信手持机充电器及接口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是在社会对统一手机充电器呼声高涨的情况下,历时4年推出的。这个标准,结束了手机充电器由手机企业自行决策,充电器样式五花八门以至于更换手机后充电器常“被迫淘汰”的局面。这一标准规定了手机充电器采用“电源适配器 线缆 手机”的三段式结构,从而阶段性地统一了充电器侧接口,使得手机充电器第一次实现了通用。手机还可以通过线缆连接到电脑等装置上充电。
2009年我国工信部继YD/T1591-2006标准实施两年半以后颁布“YD/T1591-2009《移动通信终端电源适配器及充电/数据接口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新标准,替代2006年颁布的“YD/T1591-2006”标准,新标准确定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实施。
新版标准有三大改变:
与2006年颁布的YD/T1591(第一版)相比,YD/T1591(第二版)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有大的改变。
第一是将手机侧的充电/数据端口进行了标准化。对第一版没有规定的手机侧充电接口,在第二版中以3种接口可选的方式呈现,分别是MiniUSB(包括10pin的miniUSB)、MircoUSB以及2mm圆柱形接口。
第二是进一步扩充了电源适配器的应用范畴,不仅适用于手机,也可用于其他小型家电等ICT设备(如蓝牙耳机充电、剃须刀充电等)。并扩充了标准的适用范围,不仅适用于充电,也适用于数据传输接口。
第三是对电源适配器的节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考虑到如果要求电源适配器长期使用,就必需对其可靠性、耐用性以及材料的环保性有更明确的要求。新版标准从材料上对壳体塑胶材料提出了要求,除了避免易老化的材料外,还强调材料的环保性,同时也对接口的寿命增加了描述。
“YD/T1591-2009《移动通信终端电源适配器及充电/数据接口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新标准最重要的、对产业界影响最大的,是对手机侧的接口进行了统一。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
通用接口电池研发策略
通用接口电池行业前景
手机作为便携通讯设备,发展趋势是屏幕、功能等性能的不断升级,但其耗电量也越来越大,据统计,目前主流的手机屏幕在2.4--4英寸之间,电池容量约为700--1500mAh,90%的手机电池在日常使用中可维持2--3天,使用频率高时仅可维持1--2天,电池没电导致手机无法工作的情况时常发生,给日常生活带来了不便,偶尔也会严重影响工作或生活。通用接口(手机应急充电)电池,可在手机没电时通过统一的手机接口(MicroUSB、2mm圆柱形接口、MiniUSB)高效、便捷的为手机充电,保证手机正常使用,解决了巨大的手机用户群体长时间存在的问题。
世界手机用户约41亿。(截至2008年底)
我国手机用户数约7.5亿,其中手机网民数约2.3亿,每年新增手机用户约1亿。(截至2009年12月)
在我国7.5亿手机用户中:
每天约1亿(1/7) 用户的手机在工作中没电;
约6千万人无法及时给手机充电;
约8千万用户手机没电时需要查找重要的号码或其他信息;
我国每年手机用户增长约1亿,通用接口(手机应急充电)电池的市场规模也在成爆炸式增长。
我国工信部颁布:YD/T1591-2009《移动通信终端电源适配器及充电/数据接口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实施日期:2010年1月1日
国际电信联盟、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开放移动终端平台组织(OMTP)宣布:"MicroUSB作为手机通用充电接口在全球推行"
实施日期:2012年1月1日
目前宣布支持Micro-USB的OMTP由17家运营商和制造商组成。
(1)欧盟宣布从2010起将统一"手机充电/数据接口标准"
欧盟委员会29日在布鲁塞尔宣布,世界10大移动电话制造商已自愿签署一份备忘录,计划从2010年起向欧盟用户提供统一标准的手机充电器。
欧盟委员会在一份声明中说,按照与10大移动电话制造商达成的协议,欧盟也将专门制订一项新法规,规定新手机统一使用标准化的MicroUSB接口,以与标准充电设备匹配。
(2)我国颁布"统一手机充电/数据接口标准"2010年1月1日实施
中国是手机使用最多的国家,手机用户超过7亿,中国也是手机生产的大国,如果中国的手机充电器标准统一了,对全球都有促进作用。"手机充电/数据接口标准",即业内所说的YD/T1591-2006标准,颁布于2006年12月14日,全名《移动通信手持机充电器及接口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是在社会对统一手机充电器呼声高涨的情况下,历时4年推出的。这个标准,结束了手机充电器由手机企业自行决策,充电器样式五花八门以至于更换手机后充电器常"被迫淘汰"的局面。这一标准规定了手机充电器采用"电源适配器+线缆+手机"的三段式结构,从而阶段性地统一了充电器侧接口,使得手机充电器第一次实现了通用。手机还可以通过线缆连接到电脑等装置上充电。
今年我国工信部继YD/T1591-2006标准实施两年半以后颁布"YD/T1591-2009《移动通信终端电源适配器及充电/数据接口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新标准,替代2006年颁布的"YD/T1591-2006"标准,新标准确定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实施。
新版标准有三大改变
与2006年颁布的YD/T1591(第一版)相比,YD/T1591(第二版)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有大的改变。
第一是将手机侧的充电/数据端口进行了标准化。对第一版没有规定的手机侧充电接口,在第二版中以3种接口可选的方式呈现,分别是MiniUSB(包括10pin的miniUSB)、MircoUSB以及2mm圆柱形接口。
第二是进一步扩充了电源适配器的应用范畴,不仅适用于手机,也可用于其他小型家电等ICT设备(如蓝牙耳机充电、剃须刀充电等)。并扩充了标准的适用范围,不仅适用于充电,也适用于数据传输接口。
第三是对电源适配器的节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考虑到如果要求电源适配器长期使用,就必需对其可靠性、耐用性以及材料的环保性有更明确的要求。新版标准从材料上对壳体塑胶材料提出了要求,除了避免易老化的材料外,还强调材料的环保性,同时也对接口的寿命增加了描述。
"YD/T1591-2009《移动通信终端电源适配器及充电/数据接口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新标准最重要的、对产业界影响最大的,是对手机侧的接口进行了统一。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
顶上面的回答,解决方式就是这样,支持!
在数据菜单里选用导出的方法。
前者可以兼容后者,反过来不行。
由于互连网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需要,针对工业自动化领域内以总线为主要通信接口的终端设备与远程信息处理和监控为目的的以太网接口设备相连接的问题,开发嵌入式网关通用接口以实现不同通信接口与以太网接口的协议转换,为实现各种终端设备通过互联网与计算机终端或服务器的有机连接提供了基础。通过嵌入式通用网关接口为各种通信设备的数据共享提供了前提,为计算机或服务器的后台软件提供了二次开发的平台。实现了工业自动化和企业信息化的有机结合。
介绍了基于虚拟仪器系统的通用接口模块的研究与设计。以Cypress公司生产的USB2.0总线控制器EZ-USBFX2(CY7C68013)为核心,设计了一款通用型数据传输模块,工作于从属FIFO模式。重点介绍了模块的硬件设计、USB的固件代码、驱动程序以及应用程序的设计,实现了计算机与虚拟仪器之间的数据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