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塑性有限元法是六十年代末由P.V.马卡尔(Marcal)和山田嘉昭导出的弹-塑性矩阵而发展起来的。
利用弹塑性有限元法可以清楚的确定出金属在轧制时的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及没有发生变形的区域。此方法应用于冷轧时可进行更精确的计算,在冷轧中,薄板的变形抗力很大,而且是热轧的后续加工,薄板的厚度薄,使得薄板变形中的弹性变形不能被忽略。目前,根据有限元程序中采用的时间积分算法不同,弹塑性有限元的算法可分为:静力隐式、静力显式、动力显式三种。这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静力隐式算法的时间积分方案能真正的满足薄板轧制的特点,而且求解精度高,能得到稳定的结果,但在迭代计算中要不断的调节参数,而使计算时间延长。并且静力隐式算法中最致命的缺点是收敛问题,通常由于轧制过程中的接触、弹塑性状态、摩擦状态的改变而引起。但也正是因为静力隐式算法的逐步收敛,才使得计算结果精确、可靠、稳定。而且专家们已经在接触模型、接触单元及迭代算法的处理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开发了网格的自动划分及重新划分功能,但在三维的分析中,这些功能的使用会造成计算时间的延长,因此作用并不明显,但这些工作对静力隐式算法的改进,使静力隐式算法应用更广。
由于弹塑性有限元法能够考虑轧制过程中薄板的弹性变形及轧后的残余应力,因此在冷轧中有广泛的应用。玉野敏隆用弹塑性有限元法分析了平整轧制的小变形问题,但由于当时的计算能力,解的精度很低。随着有限元理论及计算能力的提高,有限元的模拟已经从简单的模型变为复杂的模型:二维模拟发展到了三维模拟;从对窄薄板轧制的模拟到轧制宽薄板的模拟:从薄板及轧辊分开模拟到两者的藕合分析;从单纯的模拟轧辊与薄板之间的接触状态到应用弹塑性有限元法研究各种接触摩擦模型。
弹塑性有限元法是六十年代末由P.V.马卡尔(Marcal)和山田嘉昭导出的弹-塑性矩阵而发展起来的。采用弹一塑性有限元法分析金属成形问题,不仅能按照变形路径得到塑性区的发展状况,工件中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以及几何形状的变化,而且还能有效的处理卸载问题,计算残余应力和应变。但弹一塑性有限元法要以增量方式加载,而每次增量加载的步长又不能太大,这就导致计算工作量大、计算时间长。
请简述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概念?用有限元法分析工程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有限元求解问题的基本步骤通常为: 第一步:问题及求解域定义:根据实际问题近似确定求解域的物理性质和几何区域。 第二步:求解域离散化:将求解域近似为具有不同有限大小和形状且彼此相连的有限个单元组成的离散...
弹塑性时程分析的目的通常为: (1) 评价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行为,根据主要构件的塑性损伤情况和整体变形情况,确认结构是否满足“大震不倒”的设防水准要求; (2) 得到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整体控制指...
堤防用有限元法渗流计算,得到浸润线坐标,那渗流比降怎么确定呢
根据渗流等势线及流线形成的渗流场,图算。或者直接在计算过程中查取。最好用autobank,理正算浸润线可以,算渗流不很方便
目的从损伤力学的角度,对传统的剑桥模型进行修正.方法通过建立一种土体损伤演化本构模型,研究常见的中心差分、Galerkin差分和全隐式差分等3种格式对Biot固结损伤有限元分析的影响变化规律.结果 3种差分格式对利用Biot固结损伤有限元计算路基沉降和孔压时的影响很小,得到的解答基本一致;但Crank-Nicholson差分、Galerkin差分和全隐式差分等这三种积分常数在影响材料损伤发展方面不同,Crank-Nicholson差分影响最小,而全隐式差分影响最大;在影响材料硬化率方面,影响规律与损伤发展影响规律正好相反,即Crank-Nicholson差分影响最大,而全隐式差分影响最小.结论修正后的模型对于解决包含此类问题的工程难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给出了软化材料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的基本算法:选用显式Euler法作为本构积分方案;在结构未达到极限荷载前采用初应力法配合Thomas加速方案作为平衡迭代方法;而当结构接近极限荷载时,程序转换为弧长法控制迭代,使结构越过极值点进入软化区直至破坏。最后,讨论了该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材料软化而导致的应变局部化现象及其有限元模拟。
弹塑件力学是固体力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固体材料往往同时具有弹性和塑性性质,特别是材料处在塑性阶段时,变形中既有可恢复的弹性变形,又有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
大多数固体材料往往同时具有弹性和塑性性质,因此又常被称为弹塑性材料。弹塑性指的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变形,而外力卸载之后变形不一定能完全恢复的性质,其中变形中可恢复部分称为弹性变形,不可恢复部分称为塑性变形。
弹性力学讨论固体材料中的理想弹性体及同体材料弹性变形阶段的力学问题,包括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物体的内力、应力、应变和位移的分布,以及与之相关的基础理论。
塑性力学讨论固体材料中塑性阶段的力学问题,采用宏观连续介质力学的研究方法,从材料的宏观塑性行为中抽象出力学模型,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方程予以描述。可变形同体的弹性阶段与塑性阶段是整个变形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弹塑性力学是研究这两个密切相连阶段力学问题的科学。
弹塑性力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具有一套较完善的理论和方法。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研究弹塑性力学新的理论、方法及其在基础工程上的应用尤显重要。塑性力学与弹性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弹性力学中的大部分基本概念和处理问题的方法都可以在塑性力学中得到应用。
弹性力学与塑性力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弹性力学是以应力和应变呈线性关系的广义Hooke定律为基础。一般来说,在塑性力学的范围中,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呈非线性,而这种非线性的特征与所研究的具体材料有关,对于不同的材料和条件,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
工程材料在应力超过弹性极限以后并未发生破坏,仍具有一定继续承受载荷的能力,但刚度相对地降低,故以弹性力学为基础的没计方法不能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某种程度上导致材料的浪费。因此,以塑性力学为基础的设计方法比弹性力学为基础的设计更为优越,更符合实际工程应用。 2100433B
在弹塑性体的变形中,有一部分是弹性变形,其余部分是塑性变形。在短期承受逐渐增加的外力时,有些固体的变形分两个阶段,在屈服点以前是弹性变形阶段,在屈服点后是塑性变形阶段。地质力学根据在自然界和实验室中的观测,认为岩石在长期力作用下可以是弹塑性体,其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可以不分阶段同时出现。
弹性变形的重要特征是具有可逆性,即材料受力后产生变形,卸除载荷后变形消失,反映弹性变形决定于原子间结合力这一本质属性。
弹性变形的物理本质如下文所述:
金属是晶体,晶体内的原子具有抵抗相互分开、接近或剪切移动的性质。金属的弹性变形可以用双原子模型来解释,如图1所示。对以金属键结合为主的晶体而言,可以认为:吸引力是金属正离子与共有电子之间库仑引力作用的结果,因它在比原子间距大得多的距离处仍然起主导作用(见图1中的曲线1),所以吸引力是长程力;而排斥力则是短程力,它只有在原子间距离很接近时才起主导作用(见图1中的曲线2),二者的合力如图1中的曲线3所示。可见,当吸引力和排斥力达到平衡时,相互作用力为零,两原子间的平衡距离便确定了,为
金属在拉应力作用下,当相邻原子间距大于平衡原子间距时,吸引力降低,同时排斥力也降低,但吸引力大于排斥力,所以两原子间的合力表现为吸引力,在该吸引力的作用下原子力图恢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反之,金属在压力作用下,当相邻原子间距小于平衡原子间距时,两原子吸引力和排斥力都有所增加,但排斥力大于吸引力,所以两原子间的合力表现为排斥力,在该排斥力作用下原子力图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因此,在拉力或压力去除后,原子恢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宏观变形也随之消失,这就是弹性变形的物理本质。
金属材料常见的塑性变形方式主要为滑移和孪生。
滑移是金属材料在切应力作用下位错沿滑移面和滑移方向运动而进行的切变过程。通常,滑移面是原子最密排的晶面,而滑移方向是原子最密排的方向。滑移面和滑移方向的组合称为滑移系。滑移系越多,金属的塑性越好,但滑移系的数目不是决定金属塑性的唯一因素。例如,fcc金属(如Cu、Al)的滑移系虽然与bcc金属如(
试验观察到,滑移面受温度、金属成分和预先塑性变形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而滑移方向则比较稳定。例如,温度升高时,bcc金属可能沿|112|及|123|滑移,这是由于高指数晶面上的位错源容易被激活所致;而轴比为1.587的钛(hcp)中含有氧和氮等杂质时,若氧的质量分数为0.1%,则(1010)为滑移面;当氧的质量分数为0.01%时,滑移面又改变为(0001)。由于hcp金属只有三个滑移系,所以其塑性较差,并且这类金属的塑性变形程度与外加应力的方向有很大关系。
孪生也是金属材料在切应力作用下的一种塑性变形方式。fcc、bee和hcp三类金属材料都能以孪生方式产生塑性变形,但fcc金属只在很低的温度下才能产生孪生变形。bcc金属如
孪生变形也是沿特定晶面和特定晶向进行的。
材料受力超过弹性极限或屈服强度时,应力和应变呈非线性关系,产生不可逆的塑性变形,卸载后,出现残余应变的现象。外载进入弹塑性区域,物体产生的变形称弹塑性变形,由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组成。
弹性变形的应变可用虎克定律
塑性应变与应力的关系有增量理论或塑性流动理论,表述塑性形变增量与应力、应力增量的关系;形变理论或全量理论(总应变理论),表述塑性应变本身与应力间的关系。为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降低结构重量,采用弹塑性设计,是使结构的总体受力处于弹性状态,局部区域允许进入塑性状态,既保证高的总体性能,又保证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