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透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作 者 | 冯俏彬 |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ISBN | 9787200128567 |
第一章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一、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概览 003
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011
三、当前我国经济正呈现出三大结构性分化特征 017
四、中国共产党人的两大历史期许 027
第二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要点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模型 033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制度供给与制度创新 037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再平衡 041
四、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046
五、中国新供给经济学 049
第三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背景
一、传统需求管理疲态已现 058
二、消费主体、消费内容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062
三、劳动力市场出现关键变化 067
四、土地制度城乡僵化 073
五、金融部门存在结构性缺陷 077
六、科技创新存在诸多阻碍 079
七、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制度比较陈旧 084
第四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一、西方经济学中的供给学派及其主要政策主张 091
二、美式供给侧改革:里根经济学 099
三、英式供给侧改革:撒切尔主义 101
四、德式供给侧改革:科尔纲领 104
五、启示与借鉴 106
第五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步: 从低效过剩领域释放要素
一、化解产能严重过剩 113
二、去房地产库存 124
三、去杠杆 128
四、降成本 132
五、补短板 139
第六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二步: 以结构性改革来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
一、立即调整劳动力与人口政策 145
二、审慎推动土地制度改革 149
三、深入推动金融改革 153
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158
五、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161
第七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三步: 大力发展新经济,优化要素配置
一、什么是新经济? 171
二、近年来我国新经济的发展情况 177
三、新经济通往何处? 181
总结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简明认识 185
推荐进一步学习的资源 188 2100433B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期间的工作主线。理论研究表明,决定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是供给侧的要素质量及其组合效率。当前,我国供给侧的主要要素,如土地、劳动力、资本、制度供给、科技创新等都还面临着比较明显的“供给约束”与“供给抑制”。为此,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增强经济社会活力,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奠定坚实基础。全书系统分析了当前的靠前外宏观经济形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要点以及相关的靠前经验,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步走”战略。靠前步,从低效过剩领域释放要素,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第二步,以结构性改革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第三步,振兴实体经济,大力发展新经济,优化要素配置。该书内容全面,结构明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能使读者在很短时间内全面掌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方面面。
1、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指政府与市场的结构。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贾康为代表的“新供给经济学”。他们认为,当前从我国经济生活的实际情况看,有着巨大的真实需求,而结构性供给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且将长期存在。...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你要的透视图,在这么小的一张纸上十分不好表现的。我给画了两个图,图1是一幢楼。高层建筑俯视要表示灭点。图2是两幢较低的楼,只表示成交透视,灭点忽略不考虑。为了看的明白左右消失点都表示在了画纸上,看起楼...
电力工业发展应在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电力工业发展现状,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电力发展的重心从过去主要依靠规模扩张转向主要依靠创新和深化改革,做优增量、优化存量、系统优化,进一步提高电力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系统扎实地推进电力工业
制定好方案是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习近平指出,制定好方案是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工作重点,关系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开局、关系到\"十三五\"的开局。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定信心、坚决行动,抓紧抓好抓实,切实取得实效。
今年以来,随着中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体系逐步完善,各部门、各地方陆续出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地方政府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能够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进入推进阶段。
探索:改革破题,重视培育新供给
根据中央的部署,各省市都高度重视“三去一降一补”,多数省份将其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提出了操作性较强的改革措施,不少省份还制定了专项改革方案,提出了“去降补”的目标、步骤和负责部门。例如广东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之外,针对五大任务分别制定了《行动计划》,落实了相关的目标措施和责任单位;湖北省制定了详细的《降低企业成本专项行动主要任务清单》,明确规定了“工作领域”、“目标任务”、“时限要求”和“责任单位”,使基层工作有目标、有抓手、有时限、有责任。
五大重点任务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入手之策”,完成这五大任务,不仅为供给侧改革“破题”,而且为扩大有效供给、培育新供给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很多省份还提出了创造新供给、引领新需求的政策措施。
例如,上海市《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政府管理制度创新,着力提高行政效率;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着力扩大有效供给;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为重点,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进金融开放创新,着力防范金融风险;多措并举降成本,着力减轻企业生产经营负担;聚焦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补齐薄弱环节短板。可以看出,这个方案的思路紧紧围绕创新、发展、增加有效供给,同时又注重降成本、补短板、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抓住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精神。
深圳市在几乎无重化工业、房地产库存相对较低、政府债务很低的情况下,更致力于“降成本”和“补短板”。如该市提出,“十三五”期间供应30万套人才住房,针对高房价问题精准施策,降低其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同时深圳还大力加强基础研究,由政府牵头筹建包括数学在内的10个基础研究所,提升当地经济的长期创新潜力。培育新供给、新动能与去产能、去库存,是相同方向并排而行的两条河流,只有它们汇聚成一条河流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
同时,各地在制定供给侧改革方案时,都能够尊重市场,避免直接使用行政手段,尽量通过贴息、税收等市场化手段加以引导,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例如湖北省在处置“僵尸企业”方面就明确提出,主要采用改革、市场、法治办法,不搞“一刀切”,严格执行信贷、质量、安全、能耗等法规和标准,政府停止不当干预,积极做好社会保障兜底。
破题: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推动改革的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注重从体制机制创新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针对地方在供给侧改革当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少中央部门已积极行动起来,形成多方合力,支持地方供给侧改革。
例如,在去年已适当降低失业、工伤和生育三项社保费率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从2016年5月1日起两年内,阶段性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费率和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为市场主体减负、增加职工现金收入,每年可减轻企业负担1000多亿元。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发布了《关于在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过程中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的意见》,支持企业内部分流、促进转岗就业、内部退养、公益性岗位托底等多渠道解决人员分流安置;加强社保力度,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家庭,应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落实资金保障,中央财政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用于解决职工安置问题。
财政部则通过进一步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坚决遏制各种乱收费,坚决不收“过头税”,给企业和市场主体留有更多可用资金支持供给侧改革。
国土资源部联合五部委下发《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的意见》,出台了多项有针对性的措施,如适度增加用地指标、以多种方式灵活供地、部分产业可保持用地性质不变、设立地役权,解决小面积土地需求,等等。同时,国土资源部一方面开展节约集约用地专项督察工作,通过地方自查、督察核查等方式,清理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促进土地消化和盘活利用;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创新驱动,盘活现有存量建设用地及房产。
攻坚 :积极引导,三个维度推动改革深入
虽然地方供给侧改革已进入“躬行探索”、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但是调研也发现,在地方供给侧改革方案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应当注意的问题,具体而言:
各地市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方面,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某些省份在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具体产业政策中,规划过细,有的具体到细分行业的发展目标,还有的甚至细化到具体的产品发展规划。部分省份的供给侧改革方案中,包含较多行政干预措施,有可能形成新的供给约束。比如东部某省的方案设定目标,九大产能过剩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力争回升到80%以上(2016-2018年)、工业品产销率达到99%左右(2016年)。这些指标做硬性规定,有违市场规律,会进一步扭曲企业经营行为。个别省市在制定本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案时,顺便出台了一些带有地方保护色彩的政策。例如某省的一项政策规定,要制定优质产品目录,安排数亿元财政资金鼓励省内主要用户扩大利用本省产品,对使用本省优质产品达到一定量的单位给予奖励。“补短板”措施偏重硬件设施,对完善要素市场、社会保障、产权保护等软性设施方面的短板则重视不足。
还有个别省市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领会仍然不够深入,没有脱离长期依赖需求侧管理的惯性影响,缺乏对本地供给侧矛盾的深入分析,提不出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将大量的前期已经确定的改革措施甚至日常工作纳入供给侧改革方案,或者单纯照抄照搬中央文件精神,用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供给侧改革。这样的改革方案,经过地市各级层层照转,中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在这一地区将会落空。
以上这些现象,需要积极加以引导。如果能够及时避免各种偏差,地方供给侧改革将呈现因地制宜、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长期来看,供给侧改革推进的深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衡量和比较:
转型的力度。转型需要依靠完善的要素市场和强大的社会保障,推动生产要素从供给过剩、供给老化的行业向新供给形成、新供给扩张的产业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尽量避免直接行政干预或力挺“僵尸企业”。有些地方政府对“僵尸企业”难以割舍,主要还是担心社会稳定,与其将宝贵的财政和信贷资金给“僵尸企业”输血,还不如用这些资源建设要素市场,提供社会保障,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放手的效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地方政府很容易将其理解为用行政或计划手段“调结构”,而不是用改革的办法促进结构调整。很多地方官员,内心还是不太相信市场的力量,习惯用计划或规划的手段进行行政干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而在具体执行中,应遵循“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方针,大力清理各种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努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税收负担,放手让企业轻装上阵,释放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
改革的深度。要看五大要素市场化的程度是否有实质性提高,医疗、教育、能源、交通、通信等关键产业和领域的改革是否有突破。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提高要素供给效率,全面降低要素供给成本,让人口与劳动、土地与资源、金融与资本、技术与创新、制度与管理五大财富源泉充分涌流。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地方是推进改革的重要力量。因此,只要地方政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案制定和实施中,全面准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和指导思想,大胆创新实践,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必将焕发出新的动能。
处置“僵尸企业”不能再拖,吃止痛药和简单输血已经不能解决问题,必须痛下决心实施“外科手术”
最近一段时间,经济学界都注意到了“供给侧”这一新提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了重点部署,将其表述为“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让这一概念清晰地浮出水面。
为什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此重要?这是因为,当前,我们的需求正发生重要变化。随着外部需求收缩和国内传统消费需求饱和,大量传统产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存量供给远远超过市场需求。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对各类消费需求的性价比、安全、质量等要求也水涨船高,但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导致人们要出国去买奶粉、买马桶盖甚至药品、牙膏。同时,随着衣食住行为主的消费实现了基本满足,老百姓的消费升级明显加快,向个性化、高端化、服务化发展,新需求很多,有效供给还难以跟进。
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正是我国经济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正在供给侧,主要表现为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重大变化而做出及时调整。作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中央此次提出“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着力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就是分别从战略和战术层面给出了具体思路。
当前最为紧迫的是化解过剩产能。产能严重过剩,首先会直接导致大量产品滞销、库存高企、价格持续下降。而持续的价格下降,不仅会引发通货紧缩和债务紧缩,也会引发价格恶性竞争,令企业平均利润和边际利润大幅下滑。最后,由于实体经济整体效益下滑,过剩产能掩盖下企业优劣难分,大量资金为躲避风险而流向虚拟经济,在加大金融领域杠杆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风险。可以说,产能过剩已经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过程整体循环不畅,阻碍了资源的优化再配置。
五场歼灭战中,如果“去产能”是首要战场,那么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就是关键一役。所谓僵尸企业,主要是那些处于停产或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而存续的企业。“僵尸企业”是过剩产能问题最严重、最集中的体现,在地方面对着保GDP、保就业、保稳定压力,银行不愿不良贷款显性化,法院不愿或能力上不支撑大规模破产清算等多重背景下,若市场出清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就可能使过剩产能的化解成效不及预期。
这个问题拖得越久,风险就越高。吃止痛药和简单输血已经不能解决问题,必须痛下决心实施“外科手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制定实施一整套政策方案,实现“积极稳妥”的化解。这意味着,对地方政府而言,对扭亏无望的企业,不能搞保护主义;对司法部门而言,要为依法实施市场化破产程序创造条件;对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而言,要积极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对财政、金融、社保等部门来说,需要制定财税支持、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当然,实际实施中,也要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有序,不强行搞一刀切,尽量将经济社会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
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处置“僵尸企业”是绕不过的坎,也是一场需要各方出力的“人民战争”。去掉无效低效产能,社会再生产就有望实现良性循环,就能激发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经济发展获得新的动力。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陈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