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勘察包括土壤调查与制图、土壤物理性质测定、土壤化学性质分析以及土壤水盐动态观测等。规划设计工作的不同阶段,对土壤勘察的工作深度要求不同:
①路线踏勘。在进行流城或灌区土壤调查之前,选择代表性的纵横路线,对土壤及其自然条件进行轮廓的调查了解,以确定土壤调查的制图单元,并安排工作计划。
②概测。为流域规划或灌区规划进行的土壤调查,其制图比例为:1:50000—1:500000。
③详测。为灌区、灌慨工程或农场设计进行的土壤调查,其制图比例尺为:1:1000—1:50000 。2100433B
土壤勘察是查明流堿或灌区的土壤与气候、生物等自然条件,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掌握各类型土壤特性、分布及其利用改良途径,研究防治盐遗化与沼泽化的措施,提供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及灌排工程规划设计所必需的土壤资料。
土壤勘察是对土壤的类型、性质。分布、形成条件等基本情况进行的勘察与研究工作。
肥沃、无害、疏松、透气、保水、保肥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和土壤污染检测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现状调查1区域自然环境特征调查a地质地貌:区域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基本情况;地貌类型和形态特征b气象气候:风向、风速、降水、蒸发,干旱、润湿等...
工程勘察是指勘察人对工程的地理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包括对工程进行测量,对工程建设地址的地质、水文地质进行调查等工作。工程设计是指设计人对工程结构进行设计、工程价款的进行概预算。勘察、设计合同是指勘察人、...
三、第一次工地会议监理工作内容概要: 总监应充分利用好业主组织的第一次工地会议, 在参见各方初次碰头 时,向各方介绍监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工作方法、手段及其监理总监 发言稿 一、质量控制要求 1、施工技术交底制度 技术交底是承包商极为重要的一次技术管理工作, 其目的是使参 与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技术人员与工人熟悉和了解所承担工程项目的 特点、设计意图、技术要求、施工工艺及应该注意的问题。鉴于建筑 安装工程施工的复杂性、 连续性和多变性的固有特点, 承包商必须严 格贯彻技术交底责任制,加强施工质量检查、监督和管理,以达到提 高施工质量的目的。 建筑安装工程从施工蓝图变成一个工程实体, 在 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工作中。 首先要使参与施工活动的每一个技术人 员明确在工程的特点、施工条件、施工组织、具体技术要求和有针 对性的关键技术措施,系统掌握工程施工过程全貌和施工的关键部 位,使工程质量达到国家施工验
. 精选范本 (一)储油阶段施工情况 该阶段从 2007年12月 5日第一支施工队伍进场开始,至 2008 年5月30日投运储油结束,共历时 6个月,主要完成以下工作量: 1、罐体改造 罐体改造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2#、3#、5#罐施工阶 段,第二阶段为 1#、4#罐施工阶段。在施工图设计前期,按照油 田领导暂不改造 1#、4#罐的指示,只对 2#、3#、5#罐进行了施工 图设计。项目部按照领导要求,抓好 2#、3#、5#储罐的维修改造 工作,要求 3月底 2#、3#、5#储罐维修全部完工, 并达到 2#、3#、 5#储罐进出原油条件。然而,仅依靠 2#、3#、5#罐恢复后的储油 能力,尚不能满足集团公司下达的储油任务, 12×104m3原油需由 柳屯油库和采油厂共同储存, 要求采油厂需对现有储罐进行维修; 针对此情况, 2008年 2月份,经油田有关部门现场调查论证,决 定在洛
土壤物理性质之一。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土壤质地与土壤通气、保肥、保水状况及耕作的难易有密切关系;土壤质地状况是拟定土壤利用、管理和改良措施的重要依据。
土壤的两种彼此关联的物理性质,即土壤电性和磁性的统称。土壤电磁性的测定对于土壤发生分类的研究、土壤调查和制图、土建工程的地基处理以及农田生态系统的调控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指不同于土壤电化学性质的土壤电物理性质,包括土壤自然电场(电位)、电阻(电导)、电渗、介电常数等。其中,尤以土壤电阻和自然电场更为重要。土壤电阻是土壤电导的倒数,常用以确定土壤含水量或盐渍度,进而可确定某些土壤的分布界线等。土壤自然电场是土壤中各种带电土粒和盐类离子所具有电场。通过测定土壤自然电场,可以了解某些成土过程的信息、区分复域土壤、确定地下水位和流向等。成土过程和耕作、施肥、灌排等所造成的土壤盐分离子的离解、解吸、淋溶、淀积、吸附等,可使剖面中自然电场产生分异,从而显示其发生学特征。如碱土和淡栗钙土等淋溶层的自然电场比淀积层高40~50毫伏,而淡栗钙土淀积层的自然电场又比碱化层高15~25毫伏。各发生层的界面上的电位差较大。
按磁性特征,土壤组分可分反磁质、顺磁质和亚铁磁质3类。由于反磁质的磁性极其微弱,土壤磁性主要决定于后两类,尤其是亚铁磁质。但土壤中的铁、锰化合物多为顺磁质,只有磁铁矿、磁赤铁矿及其含钛系列等少数几种为亚铁磁质。土壤磁性与土壤矿物的组成关系密切。成土过程中土壤铁、锰物质的淋移、淀积和形态转化,特别是顺磁质和亚铁磁质的相互转化,是造成土壤磁性消长的原因。
土壤磁性包括磁化率、剩余磁化强度(剩磁)、饱和磁化强度、矫顽力等,以前二者更为重要。土壤磁化率用以量度磁化的难易,其含义可用下式表示:K=J/H。式中K为溶积磁化率,J为磁化强度(单位容积的磁矩),H为外磁场强度,为消除土壤松紧状况的影响,则可用比磁化率表示: X=K/d。式中X为比磁化率;d为土壤容重剩余磁化强度,指物质在外磁场中磁化后再撤离外磁场时,反磁质和顺磁质的感应磁性立即消失,而铁磁质和亚铁磁质仍可长久保持的一部分感应磁化强度。土壤自然剩磁则是土壤形成过程中各种磁化作用保留下的剩磁,包括热剩磁、沉积剩磁、化学剩磁和沉滞剩磁等的综合。土壤剖面中各层的剩磁与感应磁化强度(由现今的地磁场影响产生)的比值称Q值,可作为土壤鉴定的依据。
土壤电磁性的调节主要包括电改良和磁处理两个方面。土壤电改良即利用人工直流电加速土壤中的电化学反应和电渗过程,可用于促进盐碱土的淋盐、脱碱和粘质土的排水、加固,达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目的。进行时一般将阳极置于土表、阴极置于排水沟底部,以利Na的淋洗。直流电引起阳极区的土壤溶液发生酸化,促使钙的活化和钠的排除,进而促进土壤团聚化,可显著提高土壤渗透性能。电流方向宜交替变换,以避免土壤的局部性酸化造成土体理化性质的不均匀性,以及电极材料被腐蚀而产生金属离子毒害。
土壤磁处理即将土壤置于外磁场中使其产生剩磁,或将含铁的工矿废渣经磁处理后用作土壤改良剂。前者可改善碱化土壤的微结构性;后者可改善粘质土壤,特别是潜育性土壤的理化性质。
本书可作为土壤、农田水利、环境保护类专业研究生的教科书,并可供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2100433B
土壤制图程序一般分为:野外土壤草图测绘、室内底图清绘、整饰 3个步骤。野外草图测绘是运用土壤地理基础理论和土壤野外调查技术,认识并区分调查地区土壤类型、组合及其分布变化规律,将其界线勾绘并标记在地形底图上。这种直接测绘的土壤图也是编制中、小比例尺土壤图的重要基础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