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铁芯磁导率和损耗角的非线性以及剩磁现象,传统的电流互感器体积大、准确度低,难以满足电力系统的计量需要。非晶导线或非晶薄膜器件所具有的巨磁阻抗效应能够对极其微弱的磁场进行探测,并且体积很小。本项目将利用巨磁阻抗器件测量被测电流产生的磁场和互感器的励磁磁场,通过改善磁平衡提高电流互感器的测量准确度。同时,基于巨磁阻抗器件所构成振荡电路将产生被测电流的高频调制信号,用于传送至远端的监控测量设备。由于巨磁阻抗器件是无源器件,所以互感器的电路具有很低的能耗,同时调频信号的传输提高了测量系统的抗噪声能力。基于一阶过采样技术可以将高频调制信号转化为电流采样数据,最终完成电流的准确测量。本项目将基于巨磁阻抗的磁化特性张量分析磁场分布特性,进而推导电路等效模型,并建立电路描述方程,解决巨磁阻抗器件与互感器铁芯的结构设计、振荡电路拓扑选择和电路参数优化问题。 2100433B
批准号 |
50607009 |
项目名称 |
调频类型的巨磁阻抗效应电流互感器 |
项目类别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申请代码 |
E0701 |
项目负责人 |
庞浩 |
负责人职称 |
高级工程师 |
依托单位 |
清华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7-01-01 至 2009-12-31 |
支持经费 |
30(万元) |
CT 设计计算说明 I1n-----额定一次电流 I2n-----额定二次电流 A S----铁芯截面积 ;cm2 LC----平均磁路长 ;cm NK----控制匝数 NL----励磁匝数 r2-----二次绕组的电阻 L2*N 2 r2=ρ 55 ,Ω S2 式中ρ 55-----导线在 55℃时的电阻系数 , Ω·mm2/m,铜导线ρ 55=0.02 ; ρ75=0.0214 L 2-------二次绕组导线总长 , m ; N2-------二次绕组匝数 ; S2--------二次绕组的导线截面积 , mm2 。 X 2----二次绕组的漏电抗 ; X 2选取 当 I1n≤600A 时 X2≈0.05~0.1Ω I1n≥600A 时 X2≈0.1~0.2Ω Z2 ----二次绕组组抗 Z2=√r22+ X22 U2 ----二次绕组组抗压降 U2=I 0×Z2; V
磁卡效应(magnetocaloriceffect)顺磁与铁磁性物质在外磁场的作用下,磁矩由杂乱变为有序,原子磁矩之间及与外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降低,它的磁熵减小,排出熵的过程也就是放热的过程。反之,在取消磁场的过程中,磁性物质的磁矩由有序而变为杂乱,从外界吸收能量,磁熵增加,在系统绝热的情况下则磁性物质本身降温。这种由外磁场变化而引起磁性物质放热或吸热的现象称为磁卡效应。
外斯(Weiss)和皮卡德(Piccard)于1918年首先观察到, 当磁化场突然增大到0.8~1.6MA/m时,铁磁体 (Ni或Fe)的温度将上升1~2℃。磁卡效应产生的 原因是:设想当铁磁体被加热时,各个原子的自旋将吸收一部分热量使它们平行排列的有序程度下降; 因此如果突然加一强磁场使各个自旋平行排列的有序程度增加,则必然放出热量,因为是绝热过程,故磁体的温度上升。由于磁卡效应是通过自旋排列的有序程度变化而产生的,可知此效应在居里点附近最为显著,这是因为在居里点附近加一定磁场可使磁化强度有较大的增加。相反,如果在一定温度下 突然去掉外加的磁化场,将使磁体的温度下降。因 此利用这一效应可以实现磁致冷。 2100433B
基于“磁热效应”(MCE)的磁制冷是传统的蒸汽循环制冷技术的一种有希望的替代方法。在有这种效应的材料中,施加和除去一个外加磁场时磁动量的排列和随机化引起材料中温度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传递给环境空气中。Gd5Ge2Si2是其中一种所谓的巨型MCE材料,当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被发现时曾引起人们很大兴趣。该化合物作为制冷物质有一个缺点:当在该材料表现出大的磁热效应的温度范围内循环其磁化时,它会因磁滞现象而损失大量能量。但是,研究人员找到了克服这一问题的一个简单方法。只是通过添加少量铁,就可将磁滞现象减少90%,所获得的合金成为一种性能得到很大改善的制冷物质,可在接近室温的环境下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使用空调、冰箱和冰柜来制冷,但它们都需要能量驱动,所消耗的电能占到美国家庭耗电量的1/3。而一项依赖于磁体的全新制冷技术,能显著降低这部分能耗。
大多数商业化制冷机,都是通过反复压缩和膨胀气体或液体制冷剂来制冷。随着制冷剂的循环,能将热量从房间或设备中吸出带走。然而,压缩机的能耗巨大,并且要是最常用的那些制冷气体泄漏出去的话,它们的每一个分子对大气层的加热效率要比一个二氧化碳分子至少高1 000倍。
美国宇航公司(Astronautics Corporation of America)的研究人员正在研发一种不使用压缩机,而是基于磁体的新型制冷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所有磁性材料都会在被置入磁场后升温,在移出磁场后降温,这一特性被称为“磁致热效应”(magnetocaloric effect)。原子通过自身振动贮存能量;而当外加磁场将金属中的电子有序排列,并阻止它们自由移动时,金属原子的振动就会加强,温度随之增加。移除磁场后,温度则会降低。虽然这一效应早在1881年就被发现,但它的商用价值却一直被人忽视。这是因为,从理论上来说,只有在极低的温度下使用超导磁体,才能将这种效应最大化到产生可利用的效果。然而在1997年,美国能源部爱艾姆斯实验室(U.S. Department of Energy’s Ames Laboratory)的材料科学家偶然发现,一种由钆、硅和锗构成的合金能在室温下显示出巨大的磁致热效应。自那时起,美国宇航公司还陆续把注意力集中在具有同样性质的其他合金上。
美国宇航公司正在设计一种空调,目标是为面积约100平方米的公寓或住宅制冷。这种空调里有一个小而平的、由某种此类合金制成的多孔楔形体构成的圆盘。在圆盘两侧,固定着一个环形永磁体。磁体中空,里面分布着强磁场。当圆盘旋转时,每一个磁致热楔形体会通过这个通道而升温,然后继续转出磁场范围而冷却。在系统内部循环的液体被这些旋转的楔形体反复加热和冷却,冷却后的液体就能从房间中吸走热量。精心设计的磁体能够防止磁场从设备中溢出,所以它不会影响到附近的电子仪器或人身上的心脏起搏器。
在传统制冷机中,核心部件是压缩机。而在磁体制冷机中,核心部件是带动圆盘旋转的马达,而马达通常要比压缩机的能量效率高得多。美国宇航公司的目标是在2013年制造出一台原型机,能在达到同样制冷能力的情况下将耗电量降低1/3。磁体制冷机还有一个额外的显著优点:它只是用水来输送热量,“你没法找到比水更环保的材料了,”美国宇航公司技术中心经理史蒂文·雅各布斯(Steven Jacobs)说。
但是别说把这项技术实际应用于冰箱和冰柜,即便是仅仅制作一台原型机,也需要跨过许多障碍。首先,如何控制水流通过多孔的楔形体就是个棘手的问题,因为圆盘要以每分钟360~600转的速度高速旋转。此外,磁体由一种昂贵的钕—铁—硼合金制成,因此,如果要想商业化生产,在仍能保持提供足够强磁场的前提下尽可能小型化也是必要的。正如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ctoria)的机械工程师安德鲁·罗(Andrew Rowe)所说:“这是一项高风险技术,但它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而且就其突出的性能而言,也值得去努力。”
研究人员还在试验其他一些特殊制冷技术。美国Sheetak公司,正在研发一种完全不使用制冷剂的制冷设备,它依赖于一种所谓的“热电材料”(thermoelectric material),基于帕尔特效应开发的热电半导体制冷芯片,接通直流电后,芯片的一面变冷,另一面变热。不管怎样,降低燃料消耗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总会为我们带来一个清凉的世界。
电磁波的波长有长有短,那么有没有比地球直径还长的电磁波呢?
地球的脑电波
地球直径约为1.3万千米,但是频率为3赫兹到30赫兹的电磁波,其波长就会达到1万千米到10万千米!超过了地球的直径。这种极低频率的电磁波就像是电磁波中的巨人,小小的地球,一步就跨过去了!可以想像,地球这么大的障碍物对于电磁波“巨人”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障碍物。这很容易理解,一块石头,对于我们来说,一步就迈过去了,不算障碍,但是对于小小的蚂蚁来说,要爬过去,可就费劲了。
值得一提的是,地面与大气电离层之间的这一圈空间,恰好形成了7.8赫兹的电磁波能够共振的空腔,而这个频率的电磁波波长恰好是地球圆周的长度,这种电磁波一步就可以绕过整个地球,并在地球与电离层之间不断穿梭震荡,因此地球周围相当于被这种极低频的电磁波包围着。
这种极低频电磁波是雷电或地震产生的,雷电的袭击会导致大气层中的电子震动起来,从而引发出3到30000赫兹的电磁波。这其中尤其7.8赫兹的电磁波会一圈又一圈地环绕地球很长时间。
有意思的是,人类的脑电波频率也在极低频范围内,例如大脑产生的α波频率是8到13赫兹,人类在思考的时候,大脑被这种极低频电磁波包围,不时还有“思想火花”冒出。而地球则经常被这种极低频的电磁波包围,时常会有闪电出现。这让人感觉地球好像也在思考呢。
电磁波“巨人”轻易钻入海洋深处
极低频电磁波不仅萦绕在地球周围,可以到达地球的各个角落,而且它穿透地下的能力更强。
但是,一般导电物质会对电磁波产生屏蔽作用,一是通过表面的反射将大部分电磁信号反射掉,二是没有反射掉的电磁波进入屏蔽层后,与导电物质相互作用,电磁波就会被干扰掉。由于海水的导电性,海水会屏蔽普通的电磁波,因此水下的潜艇很难通过普通的方式与陆上指挥中心通讯。
但是极低频电磁波波长太长了,在这个电磁波巨人看来,海洋这么大的水域一步就跨到边了,因此海水表面无法把它反射回去,它通过边缘,很容易就进入海水中。不过它在海水中的传播会损失能量,无法到达很深的海底,但能够把信号传播到水下200米深的地方。
因此,自1970年代,美国海军就设立了巨大的水下天线,用极低频电磁波进行潜艇和陆上之间的通讯。
想利用电磁波“巨人”不容易
但是用极低频电磁波通讯还有个最大的困难,接收这种信号需要异常巨大的天线!
例如几十赫兹的电磁波,其波长就有5000千米的样子,发射和接收这种电磁波的天线至少需要几百千米长才能有效地发射或接收到信号,这容易理解,小的发射天线振动频率势必太快,是没法产生频率很低的电磁波的。而对于接收天线来说,如果很短的话,电磁波巨人就会轻易绕过去,与天线碰到的机会很少,也就很难被天线接收到。但是要在地球表面竖起这么高的天线是不可能的,不管什么材料组成的天线,都无法达到这么高,否则就会被自身的重力压碎。
经多方研究之后,美国海军想出另一个办法,在地面上扯出很长的电线——地面天线来发射这种电波,并分别在威斯康星州和密歇根州设立信号发射站,采用的天线是22到45千米长的电线连接起来的,由于电能损耗大,用这么庞大的系统发射信号,需要好几个发电站为它供电。
即使这样,水下潜艇由于无法安装很长的天线,因此能够接收到的信号也是很有限的。只有在紧急时刻,地面指挥中心才用这种电磁波巨人发射诸如“上浮接指令”之类含义的几个简单词语,隐藏在海中角落的潜艇就会上浮到距离水面几米的位置,之后,地面指挥中心利用正常的电磁信号(波长只有几米到几百米)与潜艇进行信息传递。
目前来看,电磁波“巨人”的贡献还有限,不过说不定随着科学的发展,它们会有新的贡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