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特里尔的古罗马建筑、圣彼得大教堂和圣玛利亚教堂 | 外文名 | Roman Monuments, Cathedral of St Peter and Church of Our Lady in Trier |
---|---|---|---|
地理位置 | 德国特里尔市 |
摩泽尔河是德意志的母亲河,坐落于河畔的特里尔城有着曾径无比的辉煌:它曾是西罗马帝国的首都,又是西方世界的四大古都之一,也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比罗马建城要早1300多年。历史占据着重要政治地位的特里尔,文化上亦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观。
在两千多年岁月的积淀下,昔日辉煌的古罗马皇城已经为艺术爱好者和历史爱好者备好了一场独特的文化历史盛宴。 罗马的皇帝、主教、选帝侯和市民赋予这座城市独特的面貌和风采,长长的世界级文物名单见证了城市曾经历过的沧海桑田。 罗马时期的竞技场 (Amphitheater) 、还有皇帝浴场 (Kaisertherme) 和君士坦丁大教堂 (Konstantin-Basilika),使特里尔宛如一座讲述罗马历史的露天博物馆。 罗马桥 (Römerbrücke)、芭芭拉浴场 (Barbaratherme),当然还有城市地标 - 历经 1,800 年岁月洗礼的古老黑门 (Porta Nigra) 都是罗马古城 Augusta Treverorum 的见证者。
特里尔大教堂 (Trierer Dom) 与它们相比年纪尚轻, 不过它仍是德国最古老的主教教堂,从公元 1,700 年开始就一直是基督教会的聚会场所。 特里尔大教堂以及通过回廊与大教堂相连的圣母教堂 (Liebfrauenkirche) 均融入了古罗马式、萨利安式、罗马式、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建筑元素,当属最富有表现力的教堂建筑群。
早在公元前三千年,人类就在特里尔地区繁衍生存,而特里尔是阿尔卑斯山北部第一个可以称之为“城市”的地方,与此同时这里逐渐发展成为早期基督教的中心。特里尔的罗马教堂不仅是德国最古老的教堂,而且也是西方文明最壮观的历史见证之一。就像人们如今所看到的那样,教堂最初就建在离大集市不远的地方,其装饰艺术集罗马时代至19世纪德国雕刻成就之大成,令人赞叹不绝。
特里尔的所有罗马遗迹,可观性都非常高,单是看到君士坦丁大殿,便可明白当时特里尔的繁荣程度。大殿是君士坦丁大帝的王宫,原本大殿旁边还有其余的建筑物,组成一组王宫建筑群,现时大殿是仅存的一座建筑物,却保留得出奇地完整。大殿高三十米、长六十七米、阔二十七米,中央全无间隔,只为一个大堂,站在其中,人显得分外渺小,更觉得大殿格外宏大。大殿在中世纪曾经是特里尔大主教的府第,从十九世纪中叶起,辗转成为基督堂。
根据叙述,皇后海伦娜(古罗马第一个基督教皇帝康斯坦丁的生母)把她住宅的一部分遗留下来建造一座主教教堂,并命名为圣彼得。考古研究证实主教座堂下面有一处遗址,并且保存着一个70平方米的屋顶壁画。人们能在主教教堂博物馆看到重新拼接的壁画,这是晚期罗马壁画的实例。
特里尔城内教堂已堪称欧洲少数教堂建筑的杰出代表,它始建于4世纪,由连接在一起的圣彼得教堂和圣玛丽亚教堂组成。圣彼得大教堂集钟楼、祈祷室、唱诗班排演厅、神职人员寓所和墓区殡葬室于一身,由于年代久远,经反复修整,其建筑风格十分复杂,有古罗马时代的围墙,中世纪时期的城堡,巴洛克风格的屋顶和19世纪建造的光塔。教堂内部有耶稣与圣玛丽亚和彼得在一起的雕像,还有早期文艺复兴的壁画和许多价值连城的宗教器皿,以及经典善本和金银珠宝。
圣玛丽亚教堂是德国最古老的哥特式建筑之一。教堂的地基像一朵玫瑰,既象征了圣玛丽亚的美丽纯洁,也代表了耶稣的几个门徒,教堂内随处可见极具基督教色彩的五彩玻璃窗和惟妙惟肖的壁画,其中,屋顶画描述了圣母玛丽亚领受天使向她传递上帝的旨意,告知她将由圣灵感召而生耶稣的故事,画中人物多达30余个,个个栩栩如生,神态各异。
二战期间,圣母堂遭到严重毁坏,特里尔人在战后进行全力整修,使建筑基本恢复面貌。现圣母堂除一部份留作宗教场所外,大多殿堂布置成为文物展览馆。
遗产名称:特里尔的古罗马建筑、圣彼得大教堂和圣母教堂
Roman Monuments,Cathedral ofSt Peter and Church of Our Lady in Trier
入选时间:1986年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 (i)(iii)(iv)(vi)
地理位置:N49 44 52.0 E06 38 58.0(圆形剧场)
N49 45 07.0 E06 37 34.8(摩泽尔大桥)
N49 45 00.0 E06 37 50.0(巴巴拉浴场)
N49 42 32.5 E06 32 59.5(伊格尔柱)
N49 45 35.2 E06 38 40.0(尼格拉城门)
N49 44 58.0 E06 38 32.0(帝国浴场)
N49 45 14.0 E06 38 36.5(帕拉提礼堂 (大殿))
N49 45 23.0 E06 38 35.2(圣彼得大教堂)
N49 45 22.2 E06 38 34.2(圣母教堂)
遗产编号:367
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特里尔坐落在狭长的摩泽尔河谷盆地中,是德国最古老的市镇,已有2000年的历史。公元前16年,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将这里建成后方重镇,这一年就是特里尔的开始。公元3世纪末,古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将它作为其宫廷所在地和罗马帝国西部地区的首府。从这一时期开始,特里尔相继建成了许多历史性建筑。至今遗迹尚存,特里尔也因此是德国现存古罗马时代遗迹最多的城市。
1986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 (i)(iii)(iv)(vi),特里尔的罗马遗迹、圣伯多禄主教座堂和圣母教堂被联合国教科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遴选依据标准(i):尼格拉(Nigra)门是一扇由巨石建造的坚固大门,两侧有两座半圆形四层塔,是2世纪罗马建筑的独特成就。1034年至1042年间,Poppo大主教在其围墙内建造了唱诗班的遗迹和两层教堂的回廊,进一步加强了纪念碑的价值。
特里尔位于摩泽尔河畔,在公元1世纪时是罗马殖民地。从公元2世纪开始,逐渐发展成了一个伟大的贸易中心。到了公元3世纪末,这里则成了四帝制(Tetrarchy)的首都之一称作“第二罗马”。它的保护完好的大量历史遗迹都是罗马文明的有力证据。
君士坦丁凯旋门,罗马城大竞技场,尼姆水道桥,米尔维安大桥,图拉真广场,元老院会堂,哈德良长城,奥勒良城墙,图拉真记功柱等等
1、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2...
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 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
这座古罗马城市建于公元41-45年,当时名为"科隆·奥古斯都·特雷维罗鲁姻"。大约公元2世纪中叶,特里尔四周修筑起6500米长的城墙,并构筑碉堡和城防工事,巩固其军事重镇的地位。
公元293年罗马建立"四头政治",特里尔成为首都之一,从此繁华起来,被称为"第二个罗马",康斯坦齐奥·克洛罗进行城市重建工程,公元306年由君土坦丁继续进行,修复了露天剧场和公共浴池,修建了马克西姆马戏院和宏伟的皇宫。公元326年,君土坦丁为纪念其执政20周年,建造了大教堂和圣玛丽亚教堂。
哥特人入侵后,帝都迁往米兰,特里尔开始衰落。但它一直保持着2世纪的城建布局。城内两条主要街道交叉组成拉丁十字形,构成整座城市的两条主轴线,名胜古迹按十字分布,其中有摩泽尔河上建于公元45年的罗马桥、"巴巴拉"公共浴场和皇家浴池,依佩特里斯山而建的安菲剧场、大会堂和波塔尼加广场。
波塔尼加广场仅为一块空地,旁有一座名为"波塔尼加"的城堡。"波塔尼加"在拉丁语中意为黑门,据说是因建筑用料中的黑色沙石而得名。黑门建于公元2世纪,是罗马人为抵御日耳曼人进攻而修筑的,长36米,宽21米半,高30米,由两座半圆城门和上面的双层碉堡构成。1041年黑门被改建成教堂。
特里尔城环绕着青山绿水,山坡上种满了葡萄,自然风景优美。城内教堂林立,遗存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身处这些古迹之中,好象依稀触摸到古代先人的脉搏,不得不感叹时间的流逝。
是阿尔卑斯山北部古老桥建筑的代表之作。即使是在今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在其上面依旧川流不息。回顾历史发现,“罗马桥”总共经历了3个建造阶段。它与特里尔城同期始建于公元前16年,当时用生长了16年的橡胶树作为桥柱横亘在摩泽尔河(法国东北部和德国西部河流)上。
是建于15世纪晚期的古老的教堂,它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其中纤巧华丽的洛可可式讲道坛。位于现在市郊的圆形剧场与皇家温泉浴场相隔不远,它大约建于公元100年间,经过后来几个世纪的装饰,愈加显得豪华而精美。
可以同时容纳20,000名观众,西半部分建有专供贵族使用的包厢和座椅,主门的正面最初修建得富丽堂皇,三条贯穿南北的宽阔的通道上面均有拱门相称,在主门的西边开有两个小门,由此可以拾级而上。在公元4、5世纪时,该剧场还兼为城市的通路,因此北边的大门开在城内,南边的大门则在城墙外。
公元十六年,罗马人来到特里尔,在摩泽河(Mosel)边画出一个两平方公里的正方形,在四周建设城墙,特里尔城的故事便由这时展开了。到二八五年,西罗马帝国把特里尔选为首都,君士坦丁大帝在三○六年至三一六年间就在此执政,特里尔亦踏入她的黄金时代,当时更有第二罗马之称。 帝王娱乐浴场:贵为帝国的首都,当然少不得罗马浴场,故君士坦丁大帝也在特里尔兴建了一座帝王浴场(Kaiserthermen),据学者研究,大浴场包括了大浴池、暖浴室、冷浴室及运动场几个部分,现在的浴场遗址则主要是大浴池的墙壁。
跟君士坦丁大殿一样,保留得非常完整。这全因竞技场巧妙地顺应天然山势而建,犹如镶嵌在山,到千多年后的今天,几近完整无缺,就连圆形表演场后面的通道都仍然四通八达,只是原本能容纳二万人的观众席,则变成草坡而已。
位于德国古城特里尔市布吕肯街10号的马克思故居,是一座灰白色的3层楼房,淡黄的粉墙、棕色的门楣和窗沿、乳白色的窗扉,是当时德国莱茵地区的典型建筑,始建于1727年。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在这里。现辟为纪念馆展示马克思的生平事迹。 2100433B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之中,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形成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建筑文化,建筑文化表现出了多元性与时空性的特征。本文主要通过天心阁与圣彼得教堂建筑来对比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之秩序与西方独立自由。
1、Жилой комплекс ?Я-романтик ?/《我是浪漫的人》住宅楼 名称 《我是浪漫的人》住宅楼 (五栋楼房) 地址 Невская губа , участок 28/ 涅瓦弯, 28号地段 网址 www.ya-romantik.ru 开发商 Seven Suns Development 材料 砖,混凝土。 楼层数量 三栋: 8-20 层, 两栋: 6-20层 交房日期 开工日期: 2013 年第 3 季度; 交房日期 : 2015 年第 1季度 住宅总数 6 800套 一室公寓 单间住宅 两间住宅 三间住宅 住宅总面积 --- 住宅面积 一室公寓: 22.34m2– 31.02 m2 单间住宅: 30.18 m2– 46.05 m 2 两间住宅: 36.77 m2– 61.08 m 2 三间住宅 : 53.04 m2– 71.38 m2 住宅价格
彩绘玻璃的起源 苏迦院长是法国中古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和法王路易七世有深厚的友谊,因而有政治权利。苏迦院长以巨大的正门来修饰他的圣得尼斯修道院教堂,教堂的正面建筑物包括了两座塔、三扇门,以及整个教堂设计不可或缺的第一扇玫瑰窗。这座教堂在西元1140年正式而且隆重地献给皇室,这座圣坛的宽敞与直线性新新形势将成为未来建坛的标准。苏迦说明了他为何要礼拜仪式创造如此富丽堂皇的地方。 根据「伪最高法院法官戴奥尼西斯」的论述所言,苏迦的目的在於以视觉元素表达「神将在光底下显灵」这一观念。建筑空间加上彩色玻璃上耀眼光线的巧妙控制,使得新教堂不论是实质上或精神上都亮了起来。对於苏迦而言,教堂的明亮胜过於一切:「溢满了新光线的那幢辉煌华厦是多麼明亮!」夏贺特大教堂受到圣得尼斯皇家修道院的直接影响,特别是在彩色玻璃及正面的雕塑上面。在第一代的哥德式教堂里,雕塑扮演了新角色,成了教堂正面描绘基督教连环图像的重要元素。大规模的雕塑计画是纪念碑装饰与说教目的的新工具,而彩色玻璃也一样成为照亮人间天堂耶路撒冷的媒介。 哥特式教堂内部运用框架结构,修长的立柱,玻璃窗组成了建筑的立面,用色彩鲜艳的玻璃镶嵌构成独具一格的玻璃窗画,窗画的描绘多为圣经故事。在这裏,一切都显得那样轻盈、灵巧,摇曳的烛光照著受难的耶稣基督,狭长的中门使信徒的队伍像流水涌向祭坛,教堂裏传出管风琴伴奏的合唱声,造成强烈的宗教气氛,阳光透进五彩缤纷的彩色玻璃窗,产生斑斓迷离的视觉效果,一种虚幻离奇的神秘情绪,把信徒们带进“天国”的气氛中去,由此可见,教堂建筑艺术在人们心灵上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难怪法国19世纪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要跑遍法国,研究这些哥特时代艺术家所创造的奇迹了。 镶嵌画和工艺美术 基督教得到正式承认之后,作 为其艺术主要门类之一的镶嵌画发展得很快。 4世纪初的作品还很少,5世纪时就十分普遍了,而且质量极高。意大利各地,如罗马、米兰、那不勒斯和拉韦纳都建有著名的作坊,艺匠们继承了300多年来的罗马传统,设法将光线反射在镶嵌画的云石和玻璃块的表面,突出了人 物轮廓和超凡的宗教气氛。从罗马圣科斯坦扎教堂到5世纪拉特拉诺的圣乔瓦尼教堂裏,那些出色的使徒像体现 了这种新的风尚。米兰圣安布罗焦教堂中圣维克托礼拜堂裏的半身使徒像,仿佛与金色的背景分离了,站立的使徒像表情肃穆,体现其精神的完满。那不勒斯大教堂礼拜堂裏的场面更为壮观,天顶上的敍事画面陪衬著壁面上的单个使徒像,手法更接近於绘画。教会圣所也受 到罗马帝国镶嵌画布置的观念影响,在地面还有各式几何形的和植物形的镶嵌纹样。早期基督教镶嵌画创作将耶稣从一个历史人物变为具有象徵意义的神学偶像。它也使教堂装饰出现了某种格式,例如《旧约》传说画面与福音书故事相对展开;人物造型敦实而略显僵板;除较少有风景衬托之外,大都是抽象的金黄色背面等等。拉韦纳及其周围地区,镶嵌画已带上地方色彩,体现出罗马化艺术向拜占庭风格的过渡。狄奥多西二世(408~450),禁止基督教美术形象出现,导致了镶嵌画艺术的衰微。 由来很简单,但意义和影响非凡!代表一种建筑风格,更是传播和发扬教徒信仰长久存在,不可缺少的部分!延续至今,更多是一种信仰文化! 当阳光穿过彩色的玻璃,教堂印着不同颜色的光彩,像七色的彩虹,搭配拼接的图画,足以让每一个信徒,憧憬、虔诚!柔和的光线,动听的钢琴曲,加上孩子们的童声,都是协调搭配这样的环境!安逸,和谐,才是这里最重要的主色调!彩色玻璃寓意美好与想象。
公元4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渐趋衰落。15世纪后,经过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古典复兴以及19世纪初期法国的“帝国风格”的提倡,古罗马建筑在欧洲重新成为学习的范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30年代。古罗马建筑的书籍和图画在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从意大利索来《罗马古城舆图》画册3卷,存放北京耶稣会图书馆。1672年,意大利传教士阿莱尼带两册《广舆图说》到中国。这些书里有罗马角斗场、浴场、神庙和罗马街市的图画。此外,17世纪初,北京耶稣会图书馆里有过3册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但古罗马建筑当时对中国建筑没有发生实际影响。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 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 ,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一些公寓底层设商店,楼上住户有阳台。这种形制同现代公寓也大体相似。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当时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就是这门科学的总结。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巴拉丁山上的弗莱维王朝宫殿主厅的筒形拱,跨度达 29.3米。万神庙穹顶的直径是43.3米。公元一世纪中叶,出现了十字拱,它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把拱顶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空间因此更为开敞。把几个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组合起来,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罗马帝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组合的代表作。古罗马城中心广场东边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中央用三间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个跨度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结构水平很高。剧场和角斗场的庞大的观众席,也架在复杂的拱券体系上。拱券结构得到推广,是因为使用了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约在公元前二世纪,这种混凝土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纪,几乎完全代替石材,用于建筑拱券,也用于筑墙。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块或三角形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者贴一层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墙体前再砌一道石墙做面层的作法。
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水平,能够区别桁架的拉杆和压杆。罗马城图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达到25米。公元一世纪建造的罗马大角斗场,可容 五万观众,只用了5~6年时间就建成了。它建在一个填没的湖上,但地基竟没有明显的沉陷。
公元二世纪中叶建造的巴尔贝克太阳神庙,周围45根柱子,每根高19.6米,底径2米,都是用 整块花岗石加工而成的。在神庙后墙8米高处,砌有三块各约500吨的大石块,可见当时起重能力之大。
公共浴场一般都有集中供暖设施。从火房出来的热烟和热气流经各个大厅地板下、墙皮内和拱顶里的陶管,散发热量。据维特鲁威《建筑十书》记载,剧场的座位下埋有铜质的共鸣瓮,以改善音质。此外,至迟在公元1世纪中叶,已经在窗上安装几十厘米见方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除了在首都罗马城集中了古罗马建筑的最高成就以外,帝国各地都有水平很高、规模很大的各类建筑物。
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 的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新创了拱券覆盖下的内部空间,有庄严的万神庙的单一空间,有层次多、变化大的皇家浴场的序列式组合空间,还有巴西利卡的单向纵深空间。有些建筑物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体形。
发展了古希腊柱式的构图,使之更有适应性。最有意义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帝国各地的凯旋门大多是券柱式构图。出现了由各种弧线组成的平面、采用拱券结构的集中式建筑物。公元2世纪上半叶建于罗马郊外的哈德良离宫,是成熟的实例。
公元四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潮趋衰落。 十五世纪后,经过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古典复兴以及十九世纪初期,法国的“帝国风格”的提倡,古罗马建筑在欧洲重新成为学习的范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20~30年代。
古罗马建筑的书籍和图画在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从意大利索来《罗马古城舆图》画册3卷,存放北京耶稣会图书馆。1672年,意大利传教士阿莱尼带两册《广舆图说》到中国。这些书里有罗马角斗场、浴场、神庙和罗马街市的图画。此外,十七世纪初北京耶稣会图书馆里有过三册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但古罗马建筑对中国建筑没有发生实际影响。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