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分量湍流动能和湍流总动能之分。湍流总动能随时间的变化体现湍流动能的净收支,是衡量湍流发展或衰退的指标。湍流扩散方差与分量湍流能量呈正比,是衡量湍流混合能力的重要指标。
湍流动能(TurbulenceKinetic Energy)是湍流模型中最常见的物理量(k)之一。
可以利用湍流强度估算湍流动能,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U—平均速度,I—湍流强度
大气湍流涡旋能量谱可以分做大尺度的含能区和中小尺度的平衡区两个谱段,在平衡区内湍流从上一级涡旋得到的能量,等于往下一级传输的能量与分子粘性耗散能量之和。平衡区又可分做两个亚区:不考虑分子粘性耗散的惯性...
雷诺实验证实,对于粘滞流体,湍流的发生取决于流场的雷诺数Re =υ/(其中、υ 分别为流体的运动粘度和特征速度,为特征长度)。雷诺数为作用于流体上惯性力和粘性力的无量纲比值。当流体中发生扰动时,惯性力...
对湍流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1839年,G.汉根在实验中首次观察到由层流到湍流的转变。1883年,O.雷诺又在圆管水流实验中找出了层流过渡到湍流的条件。在理论研究方面,1895年雷诺曾把瞬时风速分解...
设计了一种梯形截面的新型螺旋型湍流促进器,分析了速度、湍动能、湍流耗散率、压力、壁面剪切力等物理量的指标变化以及在流场中的分布状态,结合数值模拟分析法探索螺旋型湍流促进器强化传质过程的作用机理,并与传统半圆形截面螺旋型湍流促进器的流体动力学性能和能耗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梯形截面螺旋型湍流促进器流场的最大速度为1.44 m/s,湍动能平均值为0.023 K,壁面剪切力平均值为9.55 Pa,轴向压力降与壁面剪切力的比值为165;半圆形截面螺旋型湍流促进器流场的最大速度为1.17 m/s,湍动能平均值为0.02 K,壁面剪切力平均值为7.35 Pa,轴向压力降与壁面剪切力的比值为155;梯形截面的螺旋型湍流促进器流场的流体动力学性能要优于半圆形截面螺旋型湍流促进器,且压力降与壁面剪切力相比增加幅度较小,即相对阻力更小,在满足强化传质要求的同时消耗更少的能量。
采用CFD技术对多级多出口离心泵的能量损耗进行分析研究。当泵出口设置在多级泵中段时,泵出口下游段泵级出现明显的大尺度涡旋,级内的液流处于自循环状态造成严重能耗。为定量掌握分析该部分能耗,将泵出口后下游段的流动域卸除进行模拟计算及性能预测,与原模型的性能对比得到能量损失结果。计算结果显示,随着泵出口下游段级数的增多,泵扬程没有明显变化,泵总效率却显著下降,但平均每级效率损失减少。
湍流切应力是与湍流动量输送相伴随的表现应力,是由湍流强度涨落引起的。以u’,v’,w’分别表示直角坐标三个方向的湍流速度,各湍流速度分量乘积的平均值再乘上空气密度ρ就是对应方向的湍流动量通量。例如 表示u’方向的动量在w’方向的输送通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也就是对u’方向的流动所施加的湍流应力。湍流应切力既代表了湍流动量输送,同时产生应切力作功使湍流从平均运动源源不断地取得动能,对湍流动能的基本特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100433B
目前,国内外对缸内气体流动的研究方法分为微观研究方法和宏观研究方法两种。
微观研究方法主要是利用特定的仪器研究缸内湍流速度场的分布情况。研究的设备有热线风速仪CTA、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DA和激光粒子图像速度场测量仪PIV等。这种研究方法的优点是研究的信息丰富,阐述的机理比较透彻,能知道滚流的生成到破碎的机理,能探明缸内湍流动能的分布情况及其变化。其缺点有仪器昂贵、工作量大、操作复杂等,最主要的缺点是该方法只适用于理论研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有限。
宏观研究方法主要是指稳流试验技术,即利用气道试验台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的优点是原理简单,结果比较可靠,能广泛地用于对实际工作的指导,能在较快时间内给出试验结果,效率较高。该方法的缺点是得到的信息不够详尽,无法得知缸内具体湍流速度场的分布情况。
两种研究方法各有利弊,研究时采取哪种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板式换热器的传热系数较高,但压降较大。本课题拟采用不同波形参数的复合板片构建复合流道,对其内部复杂流型及强化传热机理进行研究。运用大涡模拟方法数值预测复合流道内部的湍流与传热过程;采用PIV/LIF方法同时测量复合流道中温度和速度分布。对比速度、温度、压力的数值结果与实验测量值。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与改进;综合理论研究与实验结果,分析不同复合板片组合条件下,动量边界层、热边界层、湍流动能与耗散等特征。总结其对强化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构建具备和平均Nu数、摩擦因子与上述参数的定量关联式。通过对板式换热器复合流道强化传热机理的揭示,期望在提高板式换热器传热系数的同时,有效控制压降,以获得较好的综合强化传热性能。本课题对指导板式换热器的优化设计、促进流程工业的节能技术升级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