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图解中国近代建筑史添加概述 | 作 者 | 邓庆坦 |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09年9月 |
定 价 | 56.8 元 | 开 本 | 16 开 |
ISBN | 9787560952222 |
第一讲 外力揳入:列强势力入侵与近代城市转型
一、帝国主义列强开辟的租界区、租借地与铁路附属地
二、租界占城市主体地位的开埠城市:上海
三、租界占城市主体地位的开埠城市:天津
四、租界区与旧城区平行发展:武汉汉口
五、局部发展的租界区:广州沙面与厦门鼓浪屿
六、铁路附属地城市的典型:哈尔滨
七、沙俄、日本先后侵占的新兴城市:大连
八、德国、日本先后侵占的新兴城市:青岛
九、铁路附属地城区的典型:沈阳满铁附属地
十、结语
第二讲 内力主导:官方与民族资本主导下的近代城市建设
一、20世纪初:城市早期现代化起步
二、古都北京:城市的早期现代化改造
三、与租界区相抗衡:《大上海计划》
四、新的政治中心、南京的《首都计划》
五、1922-1937年: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时期的青岛
六、结语
第三讲 住宅转型:近代城市集居住宅的的发展演变
一、石库门里弄住宅的产生与演变
二、新式城市住宅:新式里弄住宅、花园里弄住宅与广式里弄住宅
三、现代城市集合住宅:多层、高层公寓住宅
四、其他近代城市集居住宅类型
五、近代城市住宅风格:向现代主义演进
六、结语
第四讲 1840-1900年:中国近代建筑初始期——西方建筑体系的早期输入
一、租界的早期西式建筑与殖民地式建筑
二、教会建筑的兴建
三、洋务运动与早期工业建筑
四、结语
第五讲 1901-1927年: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期——西方建筑体系的全面输入
一、历史的转折点:清末政治变革与建筑体系整体变迁
二、现代建筑技术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正统的西方历史风格主导:西方建筑文化全面输入
四、前奏与萌芽:向现代建筑风格演进
五、结语
第六讲 1901-1927年: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期——教会主导下的传统建筑文化复兴
一、在华西方教会的本土化运动
二、教会建筑学的转向
三、西方建筑师的多元化探索
四、结语
第七讲 1927-1937年:中国近代建筑兴盛期——“中国固有形式”的兴起与演变
一、内忧外患:现代化进程中的危机与挑战
二、登上历史舞台: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与建筑学家
三、“中国固有形式”兴起的社会根源剖析
四、从“宫殿式”到“现代化的中国建筑”:“中国固有形式”的演变
五、结语:中国建筑师对“中国固有形式”的反思
第八讲 1927-1937年:中国近代建筑兴盛期——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与高潮
一、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传播与观念体系的形成
二、在华外国建筑师的现代主义建筑实践
三、中国建筑师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与实践
四、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各地的传播
五、结语
第九讲 1937-1949年:中国近代建筑凋零期——建筑活动的整体停滞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高涨
一、战时大后方的建筑活动
二、租界“孤岛时期”建筑业的短暂繁荣
三、日本主导下的“兴亚式”建筑
四、战时中国建筑界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五、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的传播
六、结语:战后——汇入国际现代主义建筑潮流
第十讲 1949年之后:一个时代的终结与新的开端——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连续性
一、现实国情决定:现代主义建筑的自发延续
二、“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主流建筑文化方向的确立
三、红色经典:政治导向下的三种经典建筑风格模式
四、现代性与地域性:立基传统建筑文化新探索
五、“文革”时期:建筑文化的政治化
六、另一种政治化:台湾的传统建筑文化复兴
七、改革开放新时期:当代建筑的多元探索
八、结语: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不可分割的历史连续性
参考文献
作为“石头史书”的中国近代建筑,见证了政治风云的变幻沉浮,映射了社会思潮的潮起潮落,凝结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一部中国近代建筑史,就是中国近代社会沧桑巨变的缩影。
一般人所说的“洋楼”,泛指解放前外国人居住的“小洋楼”、使用的“大洋楼”,多见于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但如果从专业研究的角度来看,“洋楼”的内涵要丰富得多,中国近代建筑也不是上海外滩的那种“洋楼”就能代...
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探索对我们今天的设计实践的意义。
梅德隆(“鸟巢”设计者之一):这个设计有三方面的概念,一是它是当代的、中国的建筑;二是它与中国文化有着相当的联系;三是它在技术上是可靠的。这个体育场是为21世纪设计的,而不是为上世纪90年代设计的。上...
继第一次和第二次“研讨会”先后于1986、1988年在清华大学、武昌珞珈山召开之后,“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在汪坦先生主持下,于1990年10月18~23日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这次研讨会与会代表72人,论文57篇,涉及19个省、市近30个城市和地区,探索有关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分期、建筑物的保护、建筑资料抢救、建筑教育、近代著名建筑家和建筑师以及营造业等多方面的问题。与会代表有老中青建筑史家、建筑师、工程师、方志工作者。日本青年建筑史家西泽泰彦、村松伸、井上直美也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对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工作又大大地
《图解建筑史系列:图解中国近代建筑史(第2版)》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邓庆坦,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获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博士学位。现为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近年来以第一著(译)者出版学术专著、译著10余部。主要专著《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研究论纲》;主要译著《国际著名建筑大师·建筑思想·代表作》。主持完成大中型建筑设计与规划项目十余项。
常玮,2009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获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学位。同年考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攻读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长城防御体系研究工作,参与大型志书《长城志‘关隘卷》的编写工作。
刘鹏,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008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获建筑学硕士学位。曾就职于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现就职于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试验中心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处。
本书所要介绍的中国近代建筑史,是指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建筑历史。与源远流长、绵延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相比,一个多世纪的中国近代建筑史,似乎显得过于短促,但是,她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却是古代建筑历史所无法比拟的。作为“石头史书”的中国近代建筑,见证了政治风云的变幻沉浮,映射了社会思潮的潮起潮落,凝结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一部中国近代建筑史,就是中国近代社会沧桑巨变的缩影。
在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政治上有20余个王朝的更替,文化上有多次的东西方交流,但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基本上是超稳定的一元连续文化。1840年,中国建筑进入了近代历史时期,西方建筑文化的输入与冲击,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与复兴、现代建筑的兴起与高潮……可谓跌宕起伏、异彩纷呈;在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中,建筑文化潮流之开放多元、建筑风格之频繁更替,为中国建筑历史所仅见;近代建筑历史遗产对现代、当代中国建筑的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更是古代建筑史所无法比拟的。
历史进入19世纪,经历了“康乾盛世”的满清王朝,还沉醉在天朝上国的幻影中,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则凭借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而迅猛发展。以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为标志,中国步入了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帝国主义列强强行开辟租界、租借地和铁路附属地,染指矿山、铁路……西方建筑体系作为列强政治、经济侵略的物质工具也输入中国,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开端,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在西方建筑文化的被动冲击下展开。首先,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纵向延续被西方建筑体系的横向传播所打断,新式工业建筑、行政办公建筑、交通建筑、金融建筑、医疗建筑、文化教育建筑、体育建筑以及新式城市住宅等前所未有的建筑类型大量涌现;以钢铁、水泥为代表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方式、施工技术和建筑设备,极大地冲击了以木结构和手工业为主的传统建筑技术体系。在百余年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中,西方近现代建筑体系的传播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历史的主线。其次,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也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历史的另一条重要线索。进入20世纪,随着西方在华教会的中国化运动,在教会的主导下,西方建筑师的“中国式”建筑开启了在现代技术和现代功能基础上复兴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先声。20世纪20至30年代,在南京国民政府大力倡导下,中国第一批正规建筑师进行了“中国固有形式”建筑实践,形成了中国20世纪的第一次传统建筑文化复兴高潮。
本书拟将中国近代建筑史划分为四个时期:1840-1900年为初始期;1901-1927年为发展期;1927-1937年为兴盛期;1937-1949年为凋零期。中国近代建筑历史的发展进程极不均衡,1840-1900年之间发展缓慢,1900年之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27-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国近代建筑进入了加速发展的空前鼎盛时期,今天遗存的近代建筑,绝大多数建造在这短短的30余年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近代建筑历史进入了凋零期,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本书分三个部分,共十讲。
第一部分为第一讲到第三讲,分别以外力楔入、内力主导、住宅转型作为三个有代表性的纵剖面,从列强势力主导下的城市转型、官方与民族资本主导下的城市建设、近代城市集居住宅的发展演变三个方面,勾勒出中国近代建筑历史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
第二部分为第四讲到第九讲,共六讲,分别以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四个历史时期作为横剖面,勾勒出中国近代建筑历史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
第三部分为第十讲,是全书的结语,概括阐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建筑历史,阐明了以1949年为界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不可分割的历史连续性。
编者 2009年5月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梁思成
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它依旧在诉说。
——俄国作家果戈理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