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天津市室内空气环境质量监控重点实验室 |
---|
5.1 室内空气中各种参数的监测技术见附录A。 5.2 室内空气中苯的检验方法见附录B。 5.3 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
天津市钢研纳克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能及时掌握某一区域空气质量的现状,在一个区域内组成对环境空气进行实时采样和分析的完整网络,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自由选配,也可单台设备进行配置
天津盛大环境检测有限公司是从事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检测与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检测的专业公司。公司已获得“天津市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资质认证,已通过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CMA计量认证,是具有法律效力...
调整城市能源结构改善空气环境质量——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与能源结构合理与否密切相关,也是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的关键。文章客观的反映了鸟鲁木齐冬季采暖期使用燃煤能源,对人居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对鸟鲁木齐清洁能源的储藏量及利用情...
气流组织对室内空气环境质量影响的数值模拟——室内空气环境包括室内热湿环境和室内空气品质,而合理的气流组织是实现室内热湿环境和保证空气品质的最终环节。本文采用CFD方法,应用Airpak软件,针对常见的办公室环境,分别对置换通风、顶送下回两种不同送回风...
重点实验室简介
天津市跨介质复合污染环境治理技术重点实验室于2018年11月28日由天津市科学技术局和天津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下文认定(津科基[2018]161号),依托南开大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为卢学强教授、副主任为周明华教授,现有固定人员28人,其中高级职称18人。
总体定位
天津市跨介质复合污染环境治理技术重点实验室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重大科技需求,重点实验室主要围绕工业、农业和流域三个过程,针对跨介质、复合型环境污染问题,以无机盐类、营养盐类及难降解有机物类三类污染物质为核心,突破现有的单要素、分割式的环境治理技术模式,开发展探索“介质耦合、区域协同、过程同步、系统解决”的新型环境治理技术模式,旨在建成在环境领域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科学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主要研究方向
方向一:工业过程大分子有机物及无机盐类复合污染物绿色减排技术
针对天津乃至我国石油化工、制药、印染等行业高盐难降解废水处理面临的问题,研发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低能耗无机盐回收和难降解有机物分离、转化趋零排放技术,解决我国高含盐难降解废水处理核心技术缺乏问题。通过工程示范,建立高盐难降解废水污染控制、废水趋零排放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为园区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支撑。主要为:
1.典型工业难降解有机物及营养物质回收净化技术
2.多相态难降解有机物与无机盐类同步净化回收技术
3.复合污染水质深度净化及回用技术
方向二:农业过程营养盐类复合污染物全过程调控技术
针对我国农业系统面临的因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施用造成的面源污染、农业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包括其再利用过程中碳排放问题)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农业污染物在系统各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以及农业废弃物的再利用技术,实现改善农业土壤质量和建立可持续农业系统的目标。主要为:
1.流域农业面源营养盐类水-土-生循环调控技术
2.区域农业废物、废水、废液物质回收、能量转化和安全处置的最佳技术
方向三:流域过程区域协同环境增容及生态功能提升技术
基于流域(京津冀大区域)过程整体性、全局性来识别、判断海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区域协同的自然、社会有机耦合联动的生态治理方式,达到环境质量的根本改善与区域流域生态功能全面提升。主要为:
1.滨海关键带多时空维度观测技术
2.流域生态过程及生态环境承载力动态模拟与调控技术
3.基于山水林田海生态格局、生态空间优化的生态功能提升技术
部分项目和成果
天津市跨介质复合污染环境治理技术重点实验室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授权发明专利20项,发表论文近300篇。
[1]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滨海工业带高盐难降解废水趋零排放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压力驱动-电驱动分级脱盐海水淡化新工艺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环境效益监测技术研究及监测网络系统构建
[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漓江流域喀斯特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研发与可持续发展进展效果评估
[5] 国家863计划,高浓度石油烃污染土壤物化-生物耦合修复技术研究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效电化学多相催化体系的构建及其降解有机污染物机理研究
[7]国家社会科学重点基金,渤海湾“海洋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研究
[8]天津市科技重大专项,天津市域生态空间格局优化与生态功能提升技术及应用
[9]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滨海新区湿地生态恢复关键技术与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室内热环境和室内空气品质不仅影响人体的热舒适性,还影响人体的健康与工作效率。本书融入了作者的科研成果,涉及室内空气环境评价与控制方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重点介绍室内空气环境的研究方法、基本理论、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及控制技术等内容。本书共分6章,包括绪论、热舒适研究与评价、室内空气品质研究与评价、区域模型和网络模型用于室内空气环境模拟、室内空气环境CFD模拟和基于HVAC系统的室内空气环境控制技术。各章内容均相对独立,并给出了相关的应用案例以加深读者对理论内容的理解。
可作为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教材,还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参考用书。
序号 |
实验室名称 |
依托单位 |
批准时间 |
---|---|---|---|
1 |
国家环境保护农药环境评价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2002年9月12日 |
2 |
国家环境保护水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
2002年9月12日 |
3 |
国家环境保护恶臭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
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
2002年9月12日 |
4 |
国家环境保护化学品生态效应与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2003年9月19日 |
5 |
国家环境保护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 |
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2004年12月31日 |
6 |
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 |
东北师范大学 |
2006年10月26日 |
7 |
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
南开大学 |
2007年4月23日 |
8 |
国家环境保护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 |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
2007年12月20日 |
9 |
国家环境保护二恶英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
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 |
2008年2月13日 |
10 |
国家环境保护湖泊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2008年9月27日 |
11 |
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 |
东北大学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清华大学 |
2010年11月23日 |
12 |
国家环境保护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
2011年9月20日 |
13 |
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2011年10月28日 |
14 |
国家环境保护化工过程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
华东理工大学 |
2012年3月29日 |
15 |
国家环境保护河口与海岸带环境重点实验室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2012年3月29日 |
16 |
国家环境保护区域生态过程与功能评估重点实验室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2012年04月28日 |
17 |
国家环境保护大气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重点实验室 |
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
2008年7月11日 |
18 |
国家环境保护地表水环境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 |
2008年7月11日 |
19 |
国家环境保护土壤环境管理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2008年7月11日 |
资料来源: 备注:数据截至2014年3月 |
序号 |
实验室名称 |
依托单位 |
批准时间 |
---|---|---|---|
1 |
环境微生物利用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 |
清华大学 |
2011年3月9日 |
2 |
饮用水水源地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 |
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
2011年4月12日 |
3 |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重点实验室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2011年4月12日 |
4 |
煤炭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
山西大学 |
2011年10月28日 |
5 |
国家环境保护环境规划与政策模拟重点实验室 |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
2012年3月28日 |
6 |
国家环境保护区域空气质量监测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 |
2012年5月29日 |
7 |
国家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监测重点实验室 |
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
2012年9月12日 |
8 |
国家环境保护辐射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 |
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 |
2012年10月15日 |
9 |
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 |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
2012年12月7日 |
10 |
国家环境保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
2013年1月10日 |
11 |
国家环境保护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
清华大学 |
2013年2月16日 |
12 |
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2013年12月6日 |
13 |
国家环境保护污染物计量和标准样品研究重点实验室 |
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 |
2014年3月14日 |
资料来源: 备注:数据截至2016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