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子荷花亭
丰渚在惠州西湖平湖西面,古建有丰渚亭,早倾圮。近代,为纪念邑人名士江逢辰,筑"江孝子亭"后改建"孤桐馆"。沿渚遍莳荷花,仲夏酷暑,荷花盛开,香远溢清,遂称"荷花亭"。现在所看到的琉璃碧瓦,飞檐翘角酷似荷花的亭宇是1978年重建的荷花亭。
现今丰渚内有"小榭回廊依曲岸"的观荷榭、赏鱼轩,有"迎春桃李意芬芳"的桃花溪,有"万竿绿影参天"的竹径景观。坐在湖边听那湖浪涛音,远眺湖光山色,别有一番情趣。这里繁花婀娜,香风半湖,鱼戏鸟鸣,故有"花港观鱼"之称。
荷花亭
歌手:高进三月在花前的湖边是谁弄情吟诗声声的琵琶间古道庭院倒影在山水里面落花漂浮你的一笑醉红 颜
月落乌啼已走远赏一轮明月让你太留恋是花太香还是让我挂牵时间仿佛停留在这一年
(京剧)把酒当歌留下相思泪遥望窗外纷飞雨不去问那是与非
江南雨我的泪滴滴洒落我心扉断桥上那一夜独自寒暄无人陪
迎岸柳花舞动青天一点一点缭乱了我的心碎
荷花亭前我的泪滴滴洒落变成了湖水倒影如镜面看我的脸犹如变了模样认不清我是谁荷花亭前的柳叶美你可知道我为你心碎与君梦一场千百回愿能一生相伴比翼双飞
亭子醉翁亭
醉翁亭,位于琅琊山半山腰,为我国四大名亭之一。它和丰名亭都因镌有欧阳修文、苏东坡字而著名。醉 翁亭初 建于北宋仁宗庆历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它是当时琅琊寺住持智仙和尚专门为欧阳修而建。当时,欧阳修因在朝得罪了左丞相等一伙奸党,被贬至滁州任太守后,常在此饮酒赋文,智仙特为他建造了这亭子。欧阳修自称"醉翁",便命亭为醉翁亭,并作了传世不衰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记》。醉翁亭四周的台榭建筑,独具一格,意趣盎然。亭东有一巨石横卧,上刻"醉翁亭"三字,亭西为宝宋斋,内藏高约2米,近1米,刻有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两块,为稀世珍宝。亭西侧有古梅一株,传为欧阳修手植,故称"欧梅"。亭前的酿泉,旁有小溪,终年水声潺潺,清澈见底。再往西行,可观"九曲流觞"胜景。
亭子形式
亭,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释名》) 园中之亭,应当是自然山 水或村镇路边之亭的"再现"。水乡山村,道旁多设亭,供行人歇脚,有半山亭、路亭、半江亭等,由于园林作为艺术是仿自然的,所以许多园林都设亭。但正是由于园林是艺术,所以园中之亭是很讲究艺术形式的。亭在园景中往往是个"亮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形式来说也就十分美而多样了。《园冶》中说,亭"造式无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到十字,随意合宜则制,惟地图可略式也。"这许多形式的亭,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只要平面确定,其形式便基本确定了。
苏州沧浪亭以其亭名为园名。此亭其实很简单,是一座方形单檐歇山顶之亭,也可以说是标准的江南园林之亭。
此亭之艺术,不靠华丽取胜,不靠怪诞引人,而是靠朴实、文秀,靠刻意追求江南建筑形式之最高境界,以比例、尺度、韵致及色调等取胜,这也正是中国建筑艺术之根本。与此同时,它之得名,还在于建筑文化内涵。北宋诗人苏舜钦购得此园,修建之后取名"沧浪",这是取《孟子》中之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可以濯我足。"可见其高洁之精神。后来欧阳修对此有题咏:"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这后一句似不雅,所以没有写到亭柱上,空着。据说后来还是一位渔夫接句:"近水远山皆有情"。正中苏舜钦之意,于是完成此联。可见园中建筑,不但要有形式美,而且也要有文化内涵。
园中设亭,关键在位置。如上所说,亭是园中"点睛"之物,所以多设在视线交接处。如苏州网师园,从 射鸭廊入园,隔池就是"月到风来亭",形成构图中心。又如拙政园水池中的"荷风四面亭",四周水面空阔,在此形成视觉焦点,加上两面有曲桥与之相接,形象自然显要。当然此亭之形象,也受得起如此待遇;如果这座亭子形象难以入目,这就叫"煞风景"。又如沧浪亭,位于假山之上,形成全园之中心,使"沧浪亭"(园名)名副其实;拙政园中的绣绮亭,留园中的舒啸亭,上海豫园中的望江亭等,都建于高显处,其背景为天空,形象显露,轮廓线完整,甚有可观性。
石亭子镇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中西部,丘陵地区,地形狭长,距县城35公里,北临黄土铺,西连砖塘,东邻白地市,南接祁阳文富市,全镇幅员面积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239亩,下辖27个行政村,324个村民小组,8761户,总人口32064人,其中农业人口31634人,境内交通十分便利,省道S317从该镇通过,祁(东)太(和堂)、白(地市)邵(阳)两条县级公路从镇边穿过,祁(东)公公路贯穿全镇,村村组组 通公路,是湘南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该镇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物阜民丰,历史文化悠久。镇内天子坑、石堰、梅塘小二型水库,有古典史书记载,发下泉水,四季不断,水流量大,水质好,最有名的梅塘烟雨曾是永洲八景之一,该镇至今还有保存尚好的乾隆钦赐牌楼,被列为省级文化保护遗产,在外的有识之士达500余人,为该镇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着谷、大豆、柑桔、柰李、黄花菜、生姜、芋头是该镇的主要农产品和农副产品,黄花产业是该镇的主导产业,湖南黄花集团总公司就发源于该镇,该镇也是全国最大的黄花菜原产地之一和湘南重要的商晶粮生产基地。养殖业以牲猪、鱼苗、家禽为主,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该镇已形成了牲猪、薯粉、药材、黄花菜、反季蔬菜、鱼苗、生姜及香芋七个生产基地。该镇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铜、锌等多种矿产资源,其中的煤的储量最大。
亭子选材
凉亭是人们凭借一定材料建造出来的,而材料的特性,也必然会对建筑的造型风格产生影响。所以,凉亭的造型艺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所选用的材料。由于各种材料性能的差异,因此,不同材料建造的凉亭,就各自带有非常显著的不同特色,而同时,也必然受到所用材料特性的限制。
古代中国建筑是木结构体系的建筑,所以凉亭也大多是木结构的。木构的凉亭,以木构架琉璃瓦顶和木构黛瓦顶两种形式最为常见。前者为皇家建筑和坛庙宗教建筑中所特有,富丽堂皇,色彩浓艳。而后者则是中国古典亭榭的主导,或质朴庄重,或典雅清逸,遍及大江南北,是中国古典凉亭的代表形式。此外,木结构的凉亭,也有做成片石顶、铁皮顶和灰土顶的,不过一般比较少见,属于较为特殊的形制。
以石建凉亭,在我国也相当普遍,现行最早的凉亭,就是石亭。早期的石亭大多模仿木结构 的做法,斗拱、月梁、明、雀替、角梁等等,皆以石材雕琢而成。如唐初建造的湖北黄梅破额山上的鲁班凉亭,就是全部以石材仿造木结构的斗拱梁架而建造的。户山秀峰前的两座分别建于宋代和元代的石亭也是如此。明清以后,石亭逐渐摆脱了仿木结构的形式,石材的特性突出了,构造方法也相应地简化,造型质朴、厚重,出檐平短,细部简单。有些石亭,甚至简单到只用四根石柱顶起一个石质的凉亭盖。这种石块砌筑的凉亭,简洁古朴,表现了一种坚实、粗犷的风貌。然而,有些石凉亭,为了追求错彩镂金、精细华丽的效果,仍然以石仿木雕刻斗拱、挂落,屋顶用石板做成歇山、方攒尖和六角攒尖等等。
南方的一些石凉亭还做成重檐,甚至达到四层重檐,镂刻精致,富有江南轻巧而不重的特点。
碑亭往往有厚重的砖墙,如明清陵墓中所用。但它们仍是木结构的凉亭,砖墙只不过是用以保护梁、柱及碑身,并借以产生一种庄重、静穆的气氛,而不是结构承重作用。真正以砖做结构材料的凉亭,都是采用拱和叠涩技术建造的。北海团城上的玉瓮凉亭和安徽滁县琅琊山的怡凉亭,就是全部用砖建造起来的砖凉亭,与木构凉亭和木屋相比,造型别致,颇具特色。
茅亭是各类凉亭的鼻祖,源于现实生活,山间路旁歇息避雨的休息棚、水车棚等,即是茅亭的原形。
此类凉亭,多用原木稍事加工以为梁柱,或覆茅草,或盖树皮,-派天然情趣。由于它保留着自然本色,颇具山野林泉之意,所以备受清高风雅之士赏识。柳宗元在《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凉亭记》中对茅亭有过这样的评价:"无薄栌节之华,不修椽,不剪茨,不列墙,以白云为藩离,碧山为屏风,昭其俭也。"王昌龄也曾留有"茅亭宿花影,西山鸾鹤群"的诗句,以赞其清雅隽秀之形。于是乎,不仅山野之地多筑茅亭,就是豪华的宅第和皇宫禁苑内,也都建有茅亭,追求"天然去雕饰"的古朴、清幽之趣。
用竹作凉亭,唐代已有。诗人独孤及曾作有《卢郎中寻阳竹亭记》:"伐竹为亭,其高,出于林表。"到后来,桥凉亭亦有以竹为之者。《扬州画舫录》中载;"梅岭春深即长春岭,在保障湖中。岭在水中,架木为玉板桥,上筑方亭。柱、栏、檐、瓦皆镶以竹,故又名竹桥。"可见竹凉亭应用之广。
由于竹不耐久,存留时间短,所以遗留下来的竹亭极少。现在的竹亭多用绑扎辅以钉、铆的方法建造。而有些竹亭,梁、柱等结构构件仍用木材,外包竹片,以仿竹形,其饮坐凳、椽、瓦等则全部用竹制做,既坚固,又便于修护。
竹,不仅是一种非常好的建筑材料,而且挺拔秀丽、高雅柔美,和松一样四季苍翠,和梅一样傲雪耐霜,质朴无华,高风亮节,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讴歌。白居易曾作《养竹记》,他说:"竹似贤,竹本固,竹性直,竹心空,竹节贞","固以树德,直以立身,空以体道,贞以立志",君子由此而思"善建不拔"、"中立不倚"、"应用虚受"、"砥砺名行"。以竹之节操品性为修身立命的典范。苏东坡更是对竹一往情深,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因此,在园林中,除了在凉亭旁种竹之外,用竹建凉亭,追求清丽高洁的雅趣,亦深得世人之欢心。
据《儒林外史》中记载,明代南京中山王府内的瞻园假山上,曾建有铜亭一座,下面还可以燃火取暖,立意新巧。现存的铜亭不多,著名的有:泰山的金阙、颐和园中的宝云阁、昆明鸣凤山金殿,以及五台山的铜凉亭等等。严格地说,它们不能算凉亭,只能说是凉亭式建筑,但习惯上,却都称它们是"铜亭"。
铜亭也是仿木结构建造的。以宝云阁为例,它通高七点五米,重四十一万四千斤,四面有菱花扇。柱、梁、斗、拱、椽、瓦、宝顶,以及九龙匾额、对联等等,都和一模一样,它通体蟹青色,造型精美,工艺复杂,是世上少有的珍品。
四檐有尖角而上翘的亭子。 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你看那百花烂熳,春景融和,兀那花丛里一个撮角亭子,亭子上结下个蜘蛛罗网。" 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折:"我跳过这墙来,原来是一所花园,远远的一个撮角亭子里点着明灯蜡烛。"
亭子名称由来
亭子曾是市区一个有名的圩镇。据说,宋朝武将狄青为开拓南方疆土,强迫山东的一部分老百姓随军南下直至南宁府,那时南宁府很小,城外一片荒凉,极少人烟。宋军来到现在亭子这个地方后,狄青发现这里依山傍水,与南宁府只有一江之隔,水陆交通方便,便叫中军传令"停止前进",让从山东押来的老百姓住了下来。从此,他们就在这陌生的土地上住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家园。那时的亭子还没有地名,人们便给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起名为"停子"。不知过了多少年,人们才把"停子"改为"亭子"。
木亭子工程 (1)、制作质量要求 1)、制作用料符合质量要求; 2)、龙骨扣接牢固,间距尺寸符合要求; 3)、固定面板的螺栓品种、直径及间距符合要求,螺栓螺母需要拧紧; 4)、胶木板模板制作的质量标准见下表胶木板模板制作的质量标准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 mm) 检查方法 表面平整 2 用 2m靠尺和塞尺检 查 平面尺寸 ±2 钢卷尺 对角线误差 3 钢卷尺 螺栓孔位置 2 钢卷尺 (2)、制作质量控制措施 1)、把好材料采购关胶木板模板制作用材料的采购和进货严格检查质量, 把 好材料质量关。 2)、实施自检、工序交接检制度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 专职质量员主持进行 工序交接检,办理检查交接验收后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 胶木板模板制作完毕后, 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安装允许偏差项目表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 mm) 检查方法 模板每层垂直度 3 用 2m靠尺和塞尺检查 轴线位移 2 钢尺量测、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总说明 第一节、编制说明 第二节、编制原则 第三节、编制说明 第四节、编制依据 第二章、工程概况 第三章、施工组织机构 第一节、组织机构的建立 第二节、组织机构框图 第三节、项目管理制度 第四节、项目机构岗位责任制 第五节、组织机构的启动与高效运作 第六节、组织机构高效运作的保障措施 第四章、工程综合管理及目标 第一节、工程管理目标 第二节、施工部署 第三节、协调配合措施 第四节、项目风险管理 第五节、竣工验收服务承诺 第六节、工程软件资料管理 第五章、施工总平面布置 第一节、平面布置原则 第二节、办公区布置 第三节、生活区布置 第四节、生产区布置 第五节、施工用电 第六节、施工用水 第六章、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第一节、施工测量放线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第二节、土方工程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第三节、基础工程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第四节、六角亭主体木结构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炭化木亭子介绍
前言:炭化木亭子精选南方的香杉木或是北方的松木,经过特殊工艺深度高温蒸煮,烘干和炭化加工,其中经过炭化处理的香杉木做的亭子更是发挥了材质独有的优点:抗腐蚀,防虫蛀,防冻裂,不易变形,易清洗,不吸附脏物,坚固耐用等特点,被誉为“木料中的天然防腐木”,比北方的松木更具优势,渐渐在炭化木市场中突破重围。
根据炭化木亭子使用地点不同,精心选材和控制木材含水率,不会因气候的不同导致炭化木亭子木质变质,粉刷环保油漆,不人工上色,真正做到经过炭化后的木质本色,回归自然。整体采用纯实木打造炭化木亭子等木制品,选用南方的香杉木具有沁人心脾的纯正木香和千变万化的天然木纹,炭化木亭子仿古的色泽使其更具有古雅高贵的风韵,使炭化木亭子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
严格控制操作过程,共十步;
1)原木采购、粗加工→2)原木高温蒸煮→3)脱水烘干→4)进一步加工→5)粗组装→6)拆解炭化→7)砂磨除灰→8)喷涂2遍清油→9)包装出厂运输→10)现场成品组装
制作流程和特点
●首先,炭化木亭子在原木料选择上:精选上等木料,经过高温蒸煮去脂后烘干,达到杀虫、灭活的效果,让原木细胞彻底死掉,使木料不会因为温度湿度的变化而变形开裂和滋生虫菌。
●其次,
结构设计上:
1.炭化木亭子顶盖采用三层防水处理,最上层的顶层板采用直板叠压做法或是仿琉璃瓦片的做法。中间镀锌钢板起到防雨功能,底层采用薄插接板防止因热胀冷缩引起内顶开裂,顶盖再安装上封雨的脊瓦和宝顶,该结构防雨防潮效果俱佳,又不易变形。工艺复杂,要求精细度极高。
2.炭化木亭子的支撑柱为克服木材本身易开裂的缺点而采用镶拼结构的做法,人工刨光。
3.炭化木亭子a)根据情况一般配有地板,柱子与柱子之间也会有有坐板、靠背相连。靠背采用弧形做法的话,使人靠上去舒适自然。b)同时配有古典窗格起到装饰和加固作用。c)做工精细的话,顶盖一般配有翘角的部分可以做到大幅度翘曲,美观大方。或是选择纯手工雕刻的龙头翘角等代表吉祥如意。立柱上也可以选择配上纯手工雕刻的凤雕或狮雕等,美轮美奂。
4.炭化木结构的多层炭化木亭子均为超常规产品,亭子底盘面积大,且超高,这为生产和施工带来了几何级的难度
a)选材上:所有材料非常难取(柱、横梁、瓦片、支架等尺寸过大,市场上木料无法满足条件),此规格材料必须去林场单独锯料,运输难,成本高,另外材料利用率非常低。
b)操作上:(1)木料体积过大,木工制作不方便,费工费时,同时要克服多道技术难关,既要保证产品的实用性又有美观度。必要时,组装调试和现场安装亭子时须由吊机协助。
(2)所有产品在生产完毕必须组装调试,再拆解炭化,都增加了大量成本。
(3)产品太大,相对刷漆、包装、运费、装卸及实地组装都增加了难度,成本也是常规的数倍。
●还有,在工艺手法上:根据产品的结构特点,同时采用两种手法:边制作、边炭化和制作完成拆装后再炭化,再组装调试,最后再次炭化。可确保所有材料炭化到位。
所有零部件经过高温炭化后,表面砂磨、去灰、喷涂两遍环保漆。无人工上色,保持原木的天然本色。
●最后,根据现场施工情况,零部件调试组装成半成品,再进行软包装、编号、入库、出厂、运输。
●安装现场由专业施工人员依据安全守则进行操作,佩戴安全头盔和统一服装,高空作业要系安全带,谨慎操作。现场根据产品编号进行安装,并用角铁与钢条进行细部加固和地面连接。
●对于超大尺寸的凉亭,在组装时如条件允许可使用吊机协助
●整体特点:纯实木结构炭化亭子,泛着仿古的色泽,具有沁人心脾的纯正木香和千变万化的天然木纹,造型典雅,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
●炭化木亭子工艺精细,专业制造,美观大方。更具备了一种环保、原生态的生活态度
古人云: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在集古典园林艺术之大成的苏州园林中,一座座亭子以其眼花缭乱的造型、独具内涵的典故,成为园林美景的点睛之笔,说是“无园不亭、无亭不园”也毫不为过。今天小编带您历数苏州园林亭子之最,带你领略古亭的千秋个性。
1、最著名的亭子:沧浪亭
沧浪亭既是园名,也是亭名,园冠亭名。沧浪亭初建于北宋,后移建于现今的位置。沧浪亭为四方亭,它高居丘岭,飞檐凌空。四根方形石柱上横架石梁,亭内挂落上有精美雕饰。整座亭子结构古雅,与园林气氛相得益彰。
2、造型最独特的亭子:扇亭
扇亭位于拙政园的西部,亭名为“与谁同坐轩”,取自苏东坡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整座亭子选址优越,依水而筑,构成扇形。其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匾额、半栏均成扇面状,小巧精雅,别具一格。整座亭子倒映水中,美不胜收。
3、最精致的亭子:塔影亭
塔影亭位于拙政园西部。亭为八角亭,呈橘红色,亭名源于古诗:径接河源润,庭容塔影凉。该亭自上至下和四周的窗格都拼合成正八边形,精妙绝伦,堪称苏州园林中最精致的亭子。
4、最耐寂寞的亭子:涵青亭
涵青亭位于拙政园东部最南端的角落,鲜有人至,不知是游览路线所限,还是位置太偏,有的人甚至游览过拙政园后还不知道该亭的存在。该亭为半亭,亭名取自唐储光羲的诗句:池草涵青色。亭的匾额是文征明所书。亭前有池水一方,景色可人。
5、体量最大的亭子:天泉亭
天泉亭位于拙政园内,亭内有一口古井,相传为元代大弘寺东斋遗物,泉水清冽,终年碧水盈盈,因而被称作天泉,亭子也因井得名。整座亭子虽是修建于1958年,但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亭北平岗小坡,林木葱郁,也别有一番风景意境。
6、寓意最吉祥的亭子:梧竹幽居亭
梧竹幽居亭位于拙政园内。这座四方亭东南西北各有一个圆形月洞门,在苏州园林中实属少见。梧竹幽居是个口彩极好的地方,通过四个圆圆满满的圆洞门,可以看到四季景致,真可谓“四时圆满”,十分适合久别重逢的家人、朋友在此相聚留影,一诉别情。
7、最具诗情画意的亭子:月到风来亭
月到风来亭位于网师园内。亭为六角攒尖形,三面临水,前部悬空于水面,是中秋赏月的最佳处。亭名取自宋人邵雍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亭的两面是呈八字形的爬山廊,隔池西望,爬山廊和亭子组成一幅美妙画面,美不胜收。
海宁新咏·诗话家乡
海塘边人
八一、亭子桥寿
资胜寺前乐寿桥,
龙亭迎圣唱民谣。
四方石柱仁忠立,
横港水流故事遥。
景况曾经车马过,
时逢盛世雨风调。
连杭开放家纺旺,
国泰民安尽舜尧。
沈士亭子桥,镌名乐寿桥,在胜寺前跨横港。桥上原有石柱,并有木亭子。为单孔平板石拱桥,桥面与南北两堍的路面持平,可通车马。据传,桥上木亭系乾隆二十六年(1761)为迎乾隆南巡所建,名“迎圣亭”,曾挂匾额。沈士以胜寺得名。资胜禅寺曾香火旺盛,尤为抗日战争期间,长安商贾避战乱,移此贸易,寺前遂成市集。初名胜寺前,後易名为沈墅,再简化为沈士。与许村合并前沈士镇政府驻胜寺原址。这亭子桥上的石柱,在上世纪90年代,因无木亭相稳固,为行人安全起见,予以拆除。轰动一时的迎圣亭桥,变成了不屑一顾的平板石拱桥了。
看似平常,实不平常。是个胜景,曾迎圣皇。
壬辰五月二十四日於笑斋
八二、跨河桥卧
长山河水送春秋,
萧埭石泉通道修。
两县相连承曲直,
一桥构筑解忧愁。
砖坊廊北清波好,
北塞口南影像留。
翠绿禾苗图画景,
人间何处不温柔。
水乡多桥,凡桥都跨河。唯独长山河上萧埭村的东西向的桥名为跨河。斯桥沟通了海宁与海盐。桥的东堍仍为萧埭村,向东百米馀就是海盐界的百步镇张桥村的砖坊廊了。古往今来,世世代代,采桑栽禾,极为平常,谁都不会想到,这桥改建成公路桥後,便利了海盐的有车一族,西往东来,白天是一番繁忙景像。桥西萧埭路西接农萧路,直通市区农丰桥。这农萧路上走失了一位海宁的文史老人——陈伯良先生。他最後在北塞口走过的时间是2012年8月20日19点22分。直到一周後的8月26日午间,才被人发现,浮在了砖坊廊7号的河埠边了。唉!
清波诱人,清波纳人。清波载人,清波卧人。
壬辰七月十八於笑斋
八三、双桥前步
洛溪日夜水长流,
行善钱婆功德修。
百步前移更重建,
单环纤道促行舟。
飞驰高铁沪杭架,
卓越坦途桐九谋。
新旧双桥相拥衬,
园区兴旺起高楼。
桐九公路上的前步桥跨洛塘河。曾名钱婆桥,原为单环洞桥北堍下有纤道。据传,旧时钱姓老妪募化所造。康熙五十年(1717)重修前移百步,改名前步。1979年西移400米,改建为混凝土双曲拱桥。2009年桐九公路扩建时西傍新桥,各为东西车道,新旧栏杆成了隔离带。它是桐九公路的枢纽工程,北通桐乡高铁火车站,南达盐官九里桥。桥南为嘉海预拌混凝土公司,桥北不远即为沪杭复线下穿隧道。路北为有名的斜桥蔬菜科技园。这桥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这桥贯通了古今;这桥连接了沪杭。啊!外面的世界多精彩!
水卧双桥,穿梭风骚。今来古往,潮乡歌谣。
壬辰巧月十八日於笑斋